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漢语作为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的文化产物,不仅仅是一个符号体系,还包含了深刻的文化哲学和民族精神。我们在本文中首先说明了什么是语言以及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并对汉语中的中国文化基因进行了深入地分析,第三部分我们探讨了汉语中的中国文化基因对英汉翻译所产生怎样的影响,并在文章的最后对当前的汉语英译以及中国文化的翻译与传播提出一些自身的想法。
关键词:英汉翻译;文化基因;中英文化差异;逻辑思维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区别人和其他生物的重要标志之一。语言受到经济、政治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作为人类交际的最重要工具,还担负着传承文化和创造文化的重任。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主要包含以下几点:
(一)文化包括语言,语言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区别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就是社会生活中的价值观念,思想道德,语言正是人类在其进化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精神文化,语言属于文化的一部分,但是语言又具有其他文化所没有的特殊性。
(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传播方式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人们可以通过语言了解到该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思维特点。例如,针对父辈的兄弟姐妹,英语中仅有uncle和aunt两个词,而在汉语中有伯、叔、姑、舅、姨等名称这也反映了中国人的宗族观念和宗法文化的特点。同时语言作为文化传播的工具,确保了文化得以留存,正是书籍的出现,我们才能了解到过去的历史,才能知晓甲骨文是一种文字而不是古人的绘画涂鸦。
二、汉语中所蕴含的中国文化基因
汉字由象形发展而来,从甲骨文到古汉语再到现在我们使用的简体字,都是表意文字,其中蕴含了厚重的中国文化,指示、会意、形声字也使中文具备不同于西方语言的特性。
(一)中国人的语言观是一种本体论的语言观念
中国古代的语言人文主义集中体现在中国人的语言观上,《尔雅》“举古言,释以今语,或以道德之貌告人”,这种语言观首先是一种本体论的语言观念。,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对语言的高度重视,语言成为了非纯粹的符号系统和工具,其作用主要有:1、语言可以体现一个人的人性,通过言谈举止可分析人的性格。2、语言是事物本质和人类思想相结合的表现,汉字的创造中加入了人的思想观点。3.语言是治理天下,教化人伦的基础,甚至成为社会政治的象征。总之,语言作为人对物象的概括和理解,是人认识世界的中介。
(二)汉语的鲜明文化特点
1.汉语的弹性
例如在中文中连语可以伸缩,根据语气可以增删文字,语词可以变化颠倒,同时对语境和上下文也有着很强的适应能力。这也体现了中国文化中顺其自然的态度,使其处于符合道的自然状态,不对事物横加干涉,不以有为去影响事物的自然进程。
2.汉语的脉络和逻辑
汉语句子的组织,好像堆积木,利用不同的词组随心所欲地组句,例如水浒传中李逵打虎一篇:”那一阵风起处,星月光辉之下,大吼了一声,忽得跳出一只吊睛白额虎,看似毫无逻辑顺序可言,但是实际上存在着有机地联系,也就是事件主人公的真实感受。
“风起”是先听到和感受的情形,“星月光辉”则是顺着风起的方向所看到的环境,为老虎的出现奠定了基础,而“星月光辉”也为能够看清老虎提供了重要条件,“大吼一声”为老虎出场提供了最后的准备,最后“跳出一只吊睛白额虎”,作者用一种非常自然且有条不紊的方法为我们描述了老虎的出场过程,而且从一开始,就将我们带入了这种极度紧张的环境之中,所以,汉语句子的堆积看似随心所欲,实际上是对客观事物发展最真实的反应。
3.汉语言讲究韵律和音乐性
汉语也是一种非常讲究音乐性的语言,词组,诗歌的组成离不开音律的和谐,这种音乐性不是人为地创造,而是人民在实践中得来的,所以即使是面对着大段的文字,我们仍然可以通过简短匀整的节律来掌握语法脉络。
三、汉语中的中国文化基因对英汉翻译所产生怎样的影响
(一)对逻辑思维的把握
中国古代的语言观是执着于社会实际和道德伦理,正是由于这种观念使得中文不执着于逻辑和形式,而英语讲究逻辑性和组织性。主谓宾各种要素等一个也不能少。因此,在翻译时,译者除了保留原作精神外,还要对汉语原句做一番梳理。
(二)对意境的把握
作为体现和维系人与世界的这种多方位关系的语言,所以在翻译中一定要把握汉语的意境,或者说把握中文的“朦胧美”,这就要求译者具备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语言功底,对中国文化以及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念有着清晰完整的认识。
(三)对文章脉络的把握
中文讲究脉络和名词重点,这与西方语言截然不同,以刚才的李逵遇虎为例,符合生活规律的叙事方式,能渲染出一种极度紧张的气氛,拉近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联系,那么在进行英译的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英文主谓宾的造句结构进行翻译,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留这种自然的叙述方式以及气氛描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四、谈一点个人感想
我们应当在在深入了解中国语言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翻译在语言文字的转化过程中,保留下中国文化的精髓,在翻译过程中,还要考虑到文化因素。在汉译英时,既要考虑到中西语言的差异,还要注意文化的差异,应力求保留中文所蕴涵的中国文化特色。在转换甚至归化语言形式的同时,文化特色不宜改变,更不宜归化,应尽量真实地传达出来,做到“文化传真”,表现出“中国味”。
参考文献:
[1]申小龙. 汉语与中国文化[M].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2]朱耀先.浅谈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中国翻译.1997 (4).
[3]魏万德,余淑红.浅谈文化因素对英汉翻译的影响[J].中国水运(学术版),2008(01):238-239.
[4]朱明胜.汉译英中“中国特征”的保留[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5(11):87-89.
关键词:英汉翻译;文化基因;中英文化差异;逻辑思维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区别人和其他生物的重要标志之一。语言受到经济、政治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作为人类交际的最重要工具,还担负着传承文化和创造文化的重任。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主要包含以下几点:
(一)文化包括语言,语言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区别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就是社会生活中的价值观念,思想道德,语言正是人类在其进化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精神文化,语言属于文化的一部分,但是语言又具有其他文化所没有的特殊性。
(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传播方式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人们可以通过语言了解到该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思维特点。例如,针对父辈的兄弟姐妹,英语中仅有uncle和aunt两个词,而在汉语中有伯、叔、姑、舅、姨等名称这也反映了中国人的宗族观念和宗法文化的特点。同时语言作为文化传播的工具,确保了文化得以留存,正是书籍的出现,我们才能了解到过去的历史,才能知晓甲骨文是一种文字而不是古人的绘画涂鸦。
二、汉语中所蕴含的中国文化基因
汉字由象形发展而来,从甲骨文到古汉语再到现在我们使用的简体字,都是表意文字,其中蕴含了厚重的中国文化,指示、会意、形声字也使中文具备不同于西方语言的特性。
(一)中国人的语言观是一种本体论的语言观念
中国古代的语言人文主义集中体现在中国人的语言观上,《尔雅》“举古言,释以今语,或以道德之貌告人”,这种语言观首先是一种本体论的语言观念。,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对语言的高度重视,语言成为了非纯粹的符号系统和工具,其作用主要有:1、语言可以体现一个人的人性,通过言谈举止可分析人的性格。2、语言是事物本质和人类思想相结合的表现,汉字的创造中加入了人的思想观点。3.语言是治理天下,教化人伦的基础,甚至成为社会政治的象征。总之,语言作为人对物象的概括和理解,是人认识世界的中介。
(二)汉语的鲜明文化特点
1.汉语的弹性
例如在中文中连语可以伸缩,根据语气可以增删文字,语词可以变化颠倒,同时对语境和上下文也有着很强的适应能力。这也体现了中国文化中顺其自然的态度,使其处于符合道的自然状态,不对事物横加干涉,不以有为去影响事物的自然进程。
2.汉语的脉络和逻辑
汉语句子的组织,好像堆积木,利用不同的词组随心所欲地组句,例如水浒传中李逵打虎一篇:”那一阵风起处,星月光辉之下,大吼了一声,忽得跳出一只吊睛白额虎,看似毫无逻辑顺序可言,但是实际上存在着有机地联系,也就是事件主人公的真实感受。
“风起”是先听到和感受的情形,“星月光辉”则是顺着风起的方向所看到的环境,为老虎的出现奠定了基础,而“星月光辉”也为能够看清老虎提供了重要条件,“大吼一声”为老虎出场提供了最后的准备,最后“跳出一只吊睛白额虎”,作者用一种非常自然且有条不紊的方法为我们描述了老虎的出场过程,而且从一开始,就将我们带入了这种极度紧张的环境之中,所以,汉语句子的堆积看似随心所欲,实际上是对客观事物发展最真实的反应。
3.汉语言讲究韵律和音乐性
汉语也是一种非常讲究音乐性的语言,词组,诗歌的组成离不开音律的和谐,这种音乐性不是人为地创造,而是人民在实践中得来的,所以即使是面对着大段的文字,我们仍然可以通过简短匀整的节律来掌握语法脉络。
三、汉语中的中国文化基因对英汉翻译所产生怎样的影响
(一)对逻辑思维的把握
中国古代的语言观是执着于社会实际和道德伦理,正是由于这种观念使得中文不执着于逻辑和形式,而英语讲究逻辑性和组织性。主谓宾各种要素等一个也不能少。因此,在翻译时,译者除了保留原作精神外,还要对汉语原句做一番梳理。
(二)对意境的把握
作为体现和维系人与世界的这种多方位关系的语言,所以在翻译中一定要把握汉语的意境,或者说把握中文的“朦胧美”,这就要求译者具备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语言功底,对中国文化以及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念有着清晰完整的认识。
(三)对文章脉络的把握
中文讲究脉络和名词重点,这与西方语言截然不同,以刚才的李逵遇虎为例,符合生活规律的叙事方式,能渲染出一种极度紧张的气氛,拉近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联系,那么在进行英译的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英文主谓宾的造句结构进行翻译,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留这种自然的叙述方式以及气氛描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四、谈一点个人感想
我们应当在在深入了解中国语言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翻译在语言文字的转化过程中,保留下中国文化的精髓,在翻译过程中,还要考虑到文化因素。在汉译英时,既要考虑到中西语言的差异,还要注意文化的差异,应力求保留中文所蕴涵的中国文化特色。在转换甚至归化语言形式的同时,文化特色不宜改变,更不宜归化,应尽量真实地传达出来,做到“文化传真”,表现出“中国味”。
参考文献:
[1]申小龙. 汉语与中国文化[M].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2]朱耀先.浅谈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中国翻译.1997 (4).
[3]魏万德,余淑红.浅谈文化因素对英汉翻译的影响[J].中国水运(学术版),2008(01):238-239.
[4]朱明胜.汉译英中“中国特征”的保留[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5(11):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