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投入的“马太效应”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近日发布的《“十五”期间中国青年发展状况与“十一五”期间中国青年发展趋势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职业教育是国家财政投入缺欠的“重灾区”,这种缺欠的后果是“九五”期末和“十五”期初我国职业教育较大幅度的后退。(据《中国青年报》1月25日报道)
据有关资料,仅2002年,全国就有600多所技校停止招生。然而,与此相对应的是,中国高等学校的招生规模迅速扩大,1985~2002年高等学校的招生人数增加了4倍以上。“再穷不能穷教育”,这口号喊了30年。到现在,要说教育“穷了”,确实不合适。各路名牌、重点高校都圈着大大的地盘,凭着什么教育部直属、211工程、国家重点学科等称号,凭着高昂的学费,盖大楼的速度愣是夺取了高校发展史上的“世界第一”。
可是,要说教育富了,似乎更不恰当。且不说偏远山区的中小学教师连工资都发不出,就是曾经风光一时的中等职业教育,如今也在高等教育的映衬下变得寂廖和落漠。教育要增加财政投入,但也要财政公平。我国的现实是,教育投入既患“寡”,也患“不均”。
所谓“不均”,是指“教育投入”中也存在“马太效应”:“凡是有的,还要给他,使他富足;但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大学每年学费收入已经够“可观”了,可是,财政拨款依然往那边跑;那些职业中专、技工学校的教学设备和仪器已经够落伍了,可是,上面有限的补贴仍不免被“雁过拔毛”,存在被用作它途的危险。
历史的经验也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经济起飞,靠的不是多么普及的高等教育,而是发达的基础和职业教育。现在,阶层对立、贫富差距已经加倍惩罚到了我们身上,这何尝不是由粗糙的基础、职业教育所赐。经济学家梁小民曾在《英才》杂志上撰文指出,发展哪一种类型的教育是一个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问题。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大学的超速发展挤占了职业教育的经费,显然是资源配置失误。
如今,国家教育投入的这种“偏见”所带来的后果已经凸显出来。一方面,是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企业、工厂却招不到熟练的技工。正如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这份报告所言,这种现象所带来的是中国经济竞争能力的严重下降,长此以往,不仅将难以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结构升级的现实需要,难以适应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局面,还将难以适应中国加入WTO后的新局面。
百余大学生打工被骗说明了什么云水禅心
乌鲁木齐高校百余名大学生求职心切,结果被骗。 遭遇骗局后,许多学生处境艰难。一些学生借钱回家,一些学生当初以为找到工作而没申请假期宿舍,因此无家可归。(《中国青年报》报道)
每当走进各高校校园,触目皆是的各种招聘广告无疑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当代大学生不再囿于象牙塔内狭小的空间,总想探出头去,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打工无疑是很好的途径,甚至在校园内形成潮流。但是,打工中的各种现象则值得我们关注。一些有益的打工经历可以锻炼学生的能力,更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但是光怪陆离、形形色色的社会完全不同于大学校园的单纯与唯美。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打工不成反受骗。为了能在寒假解决一些零用钱,或补贴一下生活费,乌鲁木齐百余名大学生不但没有实现自己的设想,反而被骗就充分说明了这个道理。
目前,对于大学生打工当中的权益保护,还是一个盲点。同时,由于一些高校勤工助学的组织管理不到位,使得大学生打工市场的管理处于“真空”状态。大学生劳工市场远未成熟,鱼龙混杂,陷阱重重。尽管大学生“打工族”具备“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和自信,但他们也同样有着缺乏经验和辨别能力有限的“先天不足”。
由于大学生涉世未深,屡屡遭遇打工陷阱,这不是什么新鲜事,但百余人同时被骗,这可能还是少见。同时也折射出我国教育的缺失。一个大学生没有社会经验,不知道社会的复杂性,情有可原,但读了十几年的书,应该从书本上学到基本的处事方式方法的理论;应该学会打工首先要弄清中介单位或者提供工作单位的身份,查看一下是否有营业执照或者中介资质;其次,即使是打工,也要签订正规的雇佣合同或者中介合同;此外,当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要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可以是学校的相关机构,也可以是社会保障局等政府机构。必要时,也可以申请劳动仲裁或者向法院提起诉讼。笔者相信以上几种方式方法老师应当教过,学生也学过。这么简单的事,这么多的学生难道都不会?果真如此,那么上当受骗又能怪谁?!
这么多的学生上当受骗让人堪忧!值得深思。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多学生受骗上当呢?学生求职心切、缺乏社会经验,是其一,然而学校在教育学生怎样走向社会、怎样面对社会是不是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呢?因为,一个、两个、甚至于十几人上当都是可以理解的,但百余人同时上当受骗,其中就没有学生提出异议?就没有学生进行实质性查询?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我国教育的缺失和“应试教育”的悲哀。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近日发布的《“十五”期间中国青年发展状况与“十一五”期间中国青年发展趋势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职业教育是国家财政投入缺欠的“重灾区”,这种缺欠的后果是“九五”期末和“十五”期初我国职业教育较大幅度的后退。(据《中国青年报》1月25日报道)
据有关资料,仅2002年,全国就有600多所技校停止招生。然而,与此相对应的是,中国高等学校的招生规模迅速扩大,1985~2002年高等学校的招生人数增加了4倍以上。“再穷不能穷教育”,这口号喊了30年。到现在,要说教育“穷了”,确实不合适。各路名牌、重点高校都圈着大大的地盘,凭着什么教育部直属、211工程、国家重点学科等称号,凭着高昂的学费,盖大楼的速度愣是夺取了高校发展史上的“世界第一”。
可是,要说教育富了,似乎更不恰当。且不说偏远山区的中小学教师连工资都发不出,就是曾经风光一时的中等职业教育,如今也在高等教育的映衬下变得寂廖和落漠。教育要增加财政投入,但也要财政公平。我国的现实是,教育投入既患“寡”,也患“不均”。
所谓“不均”,是指“教育投入”中也存在“马太效应”:“凡是有的,还要给他,使他富足;但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大学每年学费收入已经够“可观”了,可是,财政拨款依然往那边跑;那些职业中专、技工学校的教学设备和仪器已经够落伍了,可是,上面有限的补贴仍不免被“雁过拔毛”,存在被用作它途的危险。
历史的经验也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经济起飞,靠的不是多么普及的高等教育,而是发达的基础和职业教育。现在,阶层对立、贫富差距已经加倍惩罚到了我们身上,这何尝不是由粗糙的基础、职业教育所赐。经济学家梁小民曾在《英才》杂志上撰文指出,发展哪一种类型的教育是一个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问题。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大学的超速发展挤占了职业教育的经费,显然是资源配置失误。
如今,国家教育投入的这种“偏见”所带来的后果已经凸显出来。一方面,是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企业、工厂却招不到熟练的技工。正如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这份报告所言,这种现象所带来的是中国经济竞争能力的严重下降,长此以往,不仅将难以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结构升级的现实需要,难以适应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局面,还将难以适应中国加入WTO后的新局面。
百余大学生打工被骗说明了什么云水禅心
乌鲁木齐高校百余名大学生求职心切,结果被骗。 遭遇骗局后,许多学生处境艰难。一些学生借钱回家,一些学生当初以为找到工作而没申请假期宿舍,因此无家可归。(《中国青年报》报道)
每当走进各高校校园,触目皆是的各种招聘广告无疑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当代大学生不再囿于象牙塔内狭小的空间,总想探出头去,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打工无疑是很好的途径,甚至在校园内形成潮流。但是,打工中的各种现象则值得我们关注。一些有益的打工经历可以锻炼学生的能力,更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但是光怪陆离、形形色色的社会完全不同于大学校园的单纯与唯美。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打工不成反受骗。为了能在寒假解决一些零用钱,或补贴一下生活费,乌鲁木齐百余名大学生不但没有实现自己的设想,反而被骗就充分说明了这个道理。
目前,对于大学生打工当中的权益保护,还是一个盲点。同时,由于一些高校勤工助学的组织管理不到位,使得大学生打工市场的管理处于“真空”状态。大学生劳工市场远未成熟,鱼龙混杂,陷阱重重。尽管大学生“打工族”具备“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和自信,但他们也同样有着缺乏经验和辨别能力有限的“先天不足”。
由于大学生涉世未深,屡屡遭遇打工陷阱,这不是什么新鲜事,但百余人同时被骗,这可能还是少见。同时也折射出我国教育的缺失。一个大学生没有社会经验,不知道社会的复杂性,情有可原,但读了十几年的书,应该从书本上学到基本的处事方式方法的理论;应该学会打工首先要弄清中介单位或者提供工作单位的身份,查看一下是否有营业执照或者中介资质;其次,即使是打工,也要签订正规的雇佣合同或者中介合同;此外,当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要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可以是学校的相关机构,也可以是社会保障局等政府机构。必要时,也可以申请劳动仲裁或者向法院提起诉讼。笔者相信以上几种方式方法老师应当教过,学生也学过。这么简单的事,这么多的学生难道都不会?果真如此,那么上当受骗又能怪谁?!
这么多的学生上当受骗让人堪忧!值得深思。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多学生受骗上当呢?学生求职心切、缺乏社会经验,是其一,然而学校在教育学生怎样走向社会、怎样面对社会是不是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呢?因为,一个、两个、甚至于十几人上当都是可以理解的,但百余人同时上当受骗,其中就没有学生提出异议?就没有学生进行实质性查询?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我国教育的缺失和“应试教育”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