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关注越来越多,其中对阅读教学的关注尤其多。因为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
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许多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始终不放心、不放手,无论是识字、写作还是阅读都是“满堂灌”,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达到教师所期望的目标。这种教学方法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个性,阻碍了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了探讨。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新课标在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中指出,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是啊,有乐趣才会喜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能使阅读成为一次快乐的经历,真正地使学生爱学、乐学。
1、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
故事人人都爱听,不要说小孩子,就连我们这些成年人也往往经不住故事的诱惑,比如说我虽然已经从教七、八年了,但是一听单田芳播讲的评书《岳飞传》就着迷。学生也是一样,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教师声情并茂,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巳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情感交融,期待大白结局之际,我们教师嘎然收声无不动容地告之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出示《一千零一夜》一书告诉他们,想知道结果就借读这本书,书里面还有更精彩的故事呢。学生被扣人的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纷纷要求借书。这样让听者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主动去进行阅读,这效果恐怕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2、以绘画的形式激发学生读书兴趣。
孩子自然有孩子童年的乐趣,而且他们都喜欢表现自我,只不过表现的方式不同而已。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启发学生将贮存在脑海中最喜欢的东西用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作画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鼓励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绘画。也可以对原有绘画的内容有所改动,给学生较大的想象空间。例如我在教学《爬山虎的脚》,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创作,学生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也非常不错。
3、以教师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教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小学生因其身心发展幼稚,认知能力较差,最易产生的是模仿性。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教师要以身作则,首先对读书要有较大兴趣,给学生以表率作用,产生强大的感染力,来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就像讲解课文《2030年的一天》时,可以讲解一些目前我国环境污染方面的信息,并适当讲解课文中出现的环境方面的专业术语,既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也可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还要善于利用读书,可以在教室里设一个教师书架,将自己平时急需的书籍搁置在那里做出个“子”让学生看。每天晨读,教师一定要率先朗读,非常投入地读,让自己的阅读作用产生“阅读情感场”,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读书“磁场”的吸引力,情不自禁地加入到读书的队伍中去。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的示范作用潜移默化,引人入胜,就能够激发学生的读书情趣,引发学生的读书爱好。
二、培养良好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阅读,既在主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又能在遇到问题时,排除困难,坚持达到阅读的目标。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生受用。
在小学阶段,教师就要下气力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主动克服阅读困难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及勤于阅读的习惯等等。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就能自己去读书并有所获。在教学中,教师要十分重视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比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一是学生对周总理不太熟悉;二是人们自发地聚集到长安街送别总理的感人场面学生没有亲自经历,这对他们理解课文内容有一定难度。我校一位老师在讲读课之前,让学生从报刊上收集有关的资料和图片,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这些材料,这堂课就上得非常成功。学生有了这种习惯,对于学习其他课文,就会主动查找相关资料,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好课文,也为将来收集,整理信息打下基础。
三、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主动提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我们的教学能够循着学生的疑问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著名特级教师刘云生在执教《搭石》时,询问学生“大家在阅读中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分别提问“为什么说一排排搭石联结者乡亲们美好的情感?”“为什么叫‘搭石’,而不叫‘踏石’?”“课文写了哪些看得见的美,写了哪些看不见的美?”
刘老师根据学生所提出的问题的难易程度,引导学生从容易解决的问题入手,通过学生的阅读感悟、想象体验,逐个解决。刘老师让学生把自己的疑惑说出来,既能进一步摸清学情,也能找到指导学生深入阅读的突破口。
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怎么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四种情况:一是学生的问题十分简单,一点就通。像这样的问题,教师可以当场解决。二是学生的问题即是本节课要探讨的重点。教师可以以此为抓手,直奔教学主题。三是学生的疑问是教学的次生问题,只要将重点弄明白,该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这样的问题,可以先搁置。四是学生的提问与本节课的学习没有太大的关系,教师可以事后单独和学生探讨。
对于学生的提问,我们要能够分清主次,采取先具体后抽象的顺序来解决问题,以具体的问题作为教学的突破口和切入点,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引导学生研读课文。
总之,对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非常重要,阅读能力的培养对小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等都有很大的帮助,对丰富小学生的思维内涵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小学时期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黄金时期,小学生能在此期间养成独立、自主的阅读习惯,将会对其终身有益。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安排学生进行阅读,多给学生想象的空间,要从多角度启发学生进行阅读等都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
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许多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始终不放心、不放手,无论是识字、写作还是阅读都是“满堂灌”,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达到教师所期望的目标。这种教学方法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个性,阻碍了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了探讨。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新课标在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中指出,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是啊,有乐趣才会喜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能使阅读成为一次快乐的经历,真正地使学生爱学、乐学。
1、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
故事人人都爱听,不要说小孩子,就连我们这些成年人也往往经不住故事的诱惑,比如说我虽然已经从教七、八年了,但是一听单田芳播讲的评书《岳飞传》就着迷。学生也是一样,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教师声情并茂,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巳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情感交融,期待大白结局之际,我们教师嘎然收声无不动容地告之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出示《一千零一夜》一书告诉他们,想知道结果就借读这本书,书里面还有更精彩的故事呢。学生被扣人的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纷纷要求借书。这样让听者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主动去进行阅读,这效果恐怕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2、以绘画的形式激发学生读书兴趣。
孩子自然有孩子童年的乐趣,而且他们都喜欢表现自我,只不过表现的方式不同而已。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启发学生将贮存在脑海中最喜欢的东西用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作画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鼓励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绘画。也可以对原有绘画的内容有所改动,给学生较大的想象空间。例如我在教学《爬山虎的脚》,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创作,学生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也非常不错。
3、以教师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教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小学生因其身心发展幼稚,认知能力较差,最易产生的是模仿性。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教师要以身作则,首先对读书要有较大兴趣,给学生以表率作用,产生强大的感染力,来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就像讲解课文《2030年的一天》时,可以讲解一些目前我国环境污染方面的信息,并适当讲解课文中出现的环境方面的专业术语,既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也可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还要善于利用读书,可以在教室里设一个教师书架,将自己平时急需的书籍搁置在那里做出个“子”让学生看。每天晨读,教师一定要率先朗读,非常投入地读,让自己的阅读作用产生“阅读情感场”,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读书“磁场”的吸引力,情不自禁地加入到读书的队伍中去。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的示范作用潜移默化,引人入胜,就能够激发学生的读书情趣,引发学生的读书爱好。
二、培养良好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阅读,既在主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又能在遇到问题时,排除困难,坚持达到阅读的目标。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生受用。
在小学阶段,教师就要下气力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主动克服阅读困难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及勤于阅读的习惯等等。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就能自己去读书并有所获。在教学中,教师要十分重视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比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一是学生对周总理不太熟悉;二是人们自发地聚集到长安街送别总理的感人场面学生没有亲自经历,这对他们理解课文内容有一定难度。我校一位老师在讲读课之前,让学生从报刊上收集有关的资料和图片,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这些材料,这堂课就上得非常成功。学生有了这种习惯,对于学习其他课文,就会主动查找相关资料,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好课文,也为将来收集,整理信息打下基础。
三、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主动提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我们的教学能够循着学生的疑问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著名特级教师刘云生在执教《搭石》时,询问学生“大家在阅读中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分别提问“为什么说一排排搭石联结者乡亲们美好的情感?”“为什么叫‘搭石’,而不叫‘踏石’?”“课文写了哪些看得见的美,写了哪些看不见的美?”
刘老师根据学生所提出的问题的难易程度,引导学生从容易解决的问题入手,通过学生的阅读感悟、想象体验,逐个解决。刘老师让学生把自己的疑惑说出来,既能进一步摸清学情,也能找到指导学生深入阅读的突破口。
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怎么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四种情况:一是学生的问题十分简单,一点就通。像这样的问题,教师可以当场解决。二是学生的问题即是本节课要探讨的重点。教师可以以此为抓手,直奔教学主题。三是学生的疑问是教学的次生问题,只要将重点弄明白,该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这样的问题,可以先搁置。四是学生的提问与本节课的学习没有太大的关系,教师可以事后单独和学生探讨。
对于学生的提问,我们要能够分清主次,采取先具体后抽象的顺序来解决问题,以具体的问题作为教学的突破口和切入点,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引导学生研读课文。
总之,对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非常重要,阅读能力的培养对小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等都有很大的帮助,对丰富小学生的思维内涵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小学时期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黄金时期,小学生能在此期间养成独立、自主的阅读习惯,将会对其终身有益。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安排学生进行阅读,多给学生想象的空间,要从多角度启发学生进行阅读等都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