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应该是一个促使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变化过程,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充满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促使学生愿学、乐学,增强学生自我探索、自主发挥的主动学习能力,从而达到课堂优化、效率提高之目的。
1 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
学生在学习中,只有产生一种迫切探求新知的欲望,他们的创造力才能发挥。兴趣是学生入门的先导,同时又是促进学生努力学习的内部动力。因此,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时刻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1.1 重视课堂引入
计算机教学中,教师应该非常重视每次课引入任务的设计,力争每节课都能为学生带去一个能够满足他们好奇心的任务。引人入胜的开题,开放自主、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因素。此外,利用游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另一种方法是引导学生自己编写游戏,在编游戏的过程中,学生既学到计算机知识,又提高各方面的能力。
1.2 学以致用,趣味无穷
学以致用是任何一门学科所追求的目标,由于计算机的可操作性和应用性特点,使计算机学科在即学即用方面独具优势。作为一种工具,学习计算机不必过分强调系统性,它的每一个应用模块都可以相对独立出来,学一点儿就可以用一点儿。如学会一种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就可以用计算机编辑文稿,而不必去学微机原理,更无需知道什么是程序设计。即使在学习同一个模块的内容时,也可以边学边用。如学习文字处理软件的过程中,学会汉字输入,就可以把一篇文章输入计算机;学会文字编辑,就可以编辑修改输入的文章;学了排版,就可以将编辑好的文章加以整理排版;等等。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边学边用的方法,学一点儿就让学生应用起来,不但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而且在应用的过程中可以充分肯定学生自身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总感觉到有新的挑战、新的兴奋点,保持和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在课堂教学中贯彻即学即用的方法,需要在教学内容的后面加入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小任务,当然要确保这些任务与前面所学知识紧密相连。此外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还可以在学习告一段落时,加入一个综合性的大任务,集中体现前面所学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善于从生活实际中挖掘计算机应用的实例,设计一些环节来让学生显示自己的才能、在实践中获得成就感。
1.3 因材施教,各有所得,趣味不断
在初中计算机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需要因材施教。10根手指头伸出来不一般长,更何况面对的是几十名学生。尤其是当学生操作计算机的时候,学生之间的差异愈加明显。一名合格的计算机教师不能让走在前面的学生原地踏步,无所事事;也不能让后面的学生望尘莫及,失去信心,放弃努力。为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计算机课堂教学尤其需要因材施教。
计算机本身的可操作性也为因材施教提供了有利条件。笔者在计算机教学中实现因材施教的手段之一,就是为学生设计开放型的任务:画一幅图画,制作一张名片,打印一篇报告,编制一份小报,统计一张报表,设计一个课件,等等。这类开放型的任务,每个学生都可以做,每个学生都可以尽情发挥,每个学生都能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尽管结果可能会有很大差异。
笔者用来实现因材施教的手段之二,是同一个课堂中的学生完成不同的任务。每节课笔者都会设计几套任务,其中最基本的任务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其他的任务则写在纸条上,随時发给那些走在前面的学生,完成一个任务,就在学习成绩表中为学生加上一颗星,并发给下一个,不断鼓励学生,品味收获的喜悦。
2 大胆放手,勇于让学生自主探索
在教学中应该始终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思想。“学”比“教”更重要,只有实现学生的自主探究,教学才算走出成功的第一步。
2.1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创新的精神
学生的学习过程本身就是学生一个探索、发现、体会、运用的过程。以前那种赶鸭子上架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早已不再适用于课堂,尤其是对于实践性特强的信息技术课而言更是如此。现在的计算机教材大都简明、通俗且图文并茂,大部分学生都能看得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的是贯通、点拨的作用,对易懂部分作简单介绍,对一些难懂的、易错的地方以及一些更快更有效的学习方法作重点讲解,然后给学生布置相关的任务,让他们独立或者小组合作完成,这样可以更全面地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协作能力。教师可以每节课都安排一个固定的环节,通过大屏幕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给予充分的鼓励,即使是一个很简陋的作品,只要有独特之处就应该予以肯定,赏识学生的每一件作品,并可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激活创新的思维。
创新就是指灵活地运用已获得的知识去发现和创造一种新观念与新方法的能力。因此在当前积极推行的学校素质教育中,尤其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每一概念、每一问题的提出都应精心设计与安排,注意创设问题情境。而提出的问题要尽量从实际应用出发,贴近日常生活,使学生对问题感到有解决的需要,并能够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解决,鼓励和帮助学生建立创新意识,形成创造性心理品质。
2.2 夯实基础,培养学生独立自学的能力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相对滞后,使得课堂所学非将来之所用的情况越来越突出,这是不容回避的事实。如何在认真教好这些相对过时的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是每个计算机教育工作者都应该重视的向题。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面对的将是形形色色的软件,越是最先进的软件,越没有人教他们如何使用,只有在学校的教学中注重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才能在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从容不迫地面对陌生的软件,并主动地学习利用。要营造这样一种氛围,不是不要教师,而是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随机性和多样性突出,更需要教师有丰富的知识和充分的备课。学生充分的自主,还可能带来气氛的过度活跃,需要教师有很强的控制能力,既要保持良好的氛围,又不使之进入无序状态。
如在进行“网页制作”这一教学内容时,教师要求每一个学生制作自己的主页,由此使得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自主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一是都想在题材选择和技术的运用上力争做得更好;二是不限于课本的内容,创作构思上得到充分发挥。这样既能较好地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自学的能力,又能让学生充分体现个人的价值。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指出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网页制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思想;将网页作品送上Internet,组织学生之间进行作品的展示和评讲,取长补短。这样在对知识的进一步探究的基础上,使学生网页制作水平不断向上攀登,从而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3 小结
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教学方法的使用,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还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培养,从而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进而认识规律,反过来指导今后的学习。
(作者单位:山东省平度市旧店中学)
1 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
学生在学习中,只有产生一种迫切探求新知的欲望,他们的创造力才能发挥。兴趣是学生入门的先导,同时又是促进学生努力学习的内部动力。因此,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时刻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1.1 重视课堂引入
计算机教学中,教师应该非常重视每次课引入任务的设计,力争每节课都能为学生带去一个能够满足他们好奇心的任务。引人入胜的开题,开放自主、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因素。此外,利用游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另一种方法是引导学生自己编写游戏,在编游戏的过程中,学生既学到计算机知识,又提高各方面的能力。
1.2 学以致用,趣味无穷
学以致用是任何一门学科所追求的目标,由于计算机的可操作性和应用性特点,使计算机学科在即学即用方面独具优势。作为一种工具,学习计算机不必过分强调系统性,它的每一个应用模块都可以相对独立出来,学一点儿就可以用一点儿。如学会一种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就可以用计算机编辑文稿,而不必去学微机原理,更无需知道什么是程序设计。即使在学习同一个模块的内容时,也可以边学边用。如学习文字处理软件的过程中,学会汉字输入,就可以把一篇文章输入计算机;学会文字编辑,就可以编辑修改输入的文章;学了排版,就可以将编辑好的文章加以整理排版;等等。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边学边用的方法,学一点儿就让学生应用起来,不但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而且在应用的过程中可以充分肯定学生自身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总感觉到有新的挑战、新的兴奋点,保持和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在课堂教学中贯彻即学即用的方法,需要在教学内容的后面加入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小任务,当然要确保这些任务与前面所学知识紧密相连。此外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还可以在学习告一段落时,加入一个综合性的大任务,集中体现前面所学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善于从生活实际中挖掘计算机应用的实例,设计一些环节来让学生显示自己的才能、在实践中获得成就感。
1.3 因材施教,各有所得,趣味不断
在初中计算机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需要因材施教。10根手指头伸出来不一般长,更何况面对的是几十名学生。尤其是当学生操作计算机的时候,学生之间的差异愈加明显。一名合格的计算机教师不能让走在前面的学生原地踏步,无所事事;也不能让后面的学生望尘莫及,失去信心,放弃努力。为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计算机课堂教学尤其需要因材施教。
计算机本身的可操作性也为因材施教提供了有利条件。笔者在计算机教学中实现因材施教的手段之一,就是为学生设计开放型的任务:画一幅图画,制作一张名片,打印一篇报告,编制一份小报,统计一张报表,设计一个课件,等等。这类开放型的任务,每个学生都可以做,每个学生都可以尽情发挥,每个学生都能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尽管结果可能会有很大差异。
笔者用来实现因材施教的手段之二,是同一个课堂中的学生完成不同的任务。每节课笔者都会设计几套任务,其中最基本的任务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其他的任务则写在纸条上,随時发给那些走在前面的学生,完成一个任务,就在学习成绩表中为学生加上一颗星,并发给下一个,不断鼓励学生,品味收获的喜悦。
2 大胆放手,勇于让学生自主探索
在教学中应该始终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思想。“学”比“教”更重要,只有实现学生的自主探究,教学才算走出成功的第一步。
2.1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创新的精神
学生的学习过程本身就是学生一个探索、发现、体会、运用的过程。以前那种赶鸭子上架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早已不再适用于课堂,尤其是对于实践性特强的信息技术课而言更是如此。现在的计算机教材大都简明、通俗且图文并茂,大部分学生都能看得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的是贯通、点拨的作用,对易懂部分作简单介绍,对一些难懂的、易错的地方以及一些更快更有效的学习方法作重点讲解,然后给学生布置相关的任务,让他们独立或者小组合作完成,这样可以更全面地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协作能力。教师可以每节课都安排一个固定的环节,通过大屏幕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给予充分的鼓励,即使是一个很简陋的作品,只要有独特之处就应该予以肯定,赏识学生的每一件作品,并可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激活创新的思维。
创新就是指灵活地运用已获得的知识去发现和创造一种新观念与新方法的能力。因此在当前积极推行的学校素质教育中,尤其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每一概念、每一问题的提出都应精心设计与安排,注意创设问题情境。而提出的问题要尽量从实际应用出发,贴近日常生活,使学生对问题感到有解决的需要,并能够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解决,鼓励和帮助学生建立创新意识,形成创造性心理品质。
2.2 夯实基础,培养学生独立自学的能力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相对滞后,使得课堂所学非将来之所用的情况越来越突出,这是不容回避的事实。如何在认真教好这些相对过时的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是每个计算机教育工作者都应该重视的向题。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面对的将是形形色色的软件,越是最先进的软件,越没有人教他们如何使用,只有在学校的教学中注重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才能在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从容不迫地面对陌生的软件,并主动地学习利用。要营造这样一种氛围,不是不要教师,而是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随机性和多样性突出,更需要教师有丰富的知识和充分的备课。学生充分的自主,还可能带来气氛的过度活跃,需要教师有很强的控制能力,既要保持良好的氛围,又不使之进入无序状态。
如在进行“网页制作”这一教学内容时,教师要求每一个学生制作自己的主页,由此使得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自主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一是都想在题材选择和技术的运用上力争做得更好;二是不限于课本的内容,创作构思上得到充分发挥。这样既能较好地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自学的能力,又能让学生充分体现个人的价值。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指出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网页制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思想;将网页作品送上Internet,组织学生之间进行作品的展示和评讲,取长补短。这样在对知识的进一步探究的基础上,使学生网页制作水平不断向上攀登,从而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3 小结
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教学方法的使用,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还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培养,从而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进而认识规律,反过来指导今后的学习。
(作者单位:山东省平度市旧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