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绝望的“自我”——鲁迅《过客》解读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urple6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野草》是鲁迅著作中最能体现其心理与情感内蕴的作品。其中《过客》一篇刻画了一位孤独者的形象,他在面对绝望和虚无的前行道路时对自我内心进行了审视和拷问。“过客”身上不仅渗透着鲁迅的英雄战斗精神,更有他对人生体验和人生哲理的感悟。
  【关键词】:《过客》;“自我”;绝望
  《过客》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唯一的诗意短剧。它讲述了一个过客在途中遇见了老翁和小女孩,他拒绝了老翁提出的休息的建议,也拒绝了小女孩的布,继续不停地向前走去。这个故事的情节看似简单,但却包含着极为丰富的意蕴。鲁迅先生借“过客”这一形象,表达了他独特的生命意识与哲学思考。
  一、孤寂之于温情
  某一处某一日的黄昏,走来一个过客。他困顿倔强,眼光阴沉,黑须,乱发,黑色短衣裤皆破碎,赤足著破鞋,胁下挂一个口袋,还支着等身的竹杖。这是一个普通的“行走者”的形象,但似乎又有些与众不同的孤寂与刚毅。他从东面的杂树间跄踉走,慢慢向老翁走去。在他与老翁和小女孩的交谈过程中,小女孩共两次施与过客以温情:一次是拿了水给他喝;另一次是送布给他。而过客对于这两次的态度分别是:一次是将水两口喝尽并道谢;另一次是拒绝,并说“这布施是最上的东西了”。
  对于《过客》一文有不少关于“感激”的解读,大多是从鲁迅先生认为爱有牵绊性这个方面来讲。过客担心如果接受了布施,接受了同情、怜悯,这些“爱”会成为他前进的负担,阻碍他继续前进的步伐。正如鲁迅在致赵其文的信中所说,“这种反抗,每容易蹉跌在‘爱’——感激也在内——里,所以那过客得了小女孩的一片破布的布施也几乎不能前进了。”[1]
  然而令我不解的是,女孩将布送给过客称得上是一种布施,那么拿水给他喝为什么不能称作是布施呢?尽管是过客先发出这个请求的,他说:“老丈,我实在冒昧,我想在你那里讨一杯水喝。我走得渴极了。这地方又没有一个池塘,一个水洼。”他接过女孩的水后又说:“多谢,姑娘。多谢,姑娘。这真是少有的好意。我真不知道应该怎样感谢……是的,这于我没有好处。”从过客认为这对于他没有好处可以看出,接受水的感激与后文拿到布的感激性质应该是一致的。那么,过客的主动讨水喝是否与他拒绝布的坚定本身就矛盾了呢?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引发了我对文中三个人物内在指向性的思考。
  二、三个“自我”
  “在《过客》中,作者巧妙地把灵魂深处的三个‘自我’赋予女孩、过客、老翁这三个人物身上,人物的对话其实是人物中心的易位,实现了一个‘自我’对另一个‘自我’的审视与拷问。”[2]
  联系鲁迅先生自身的经历,他的一生似乎就是在曲折和矛盾中斗争前行的。因此,这出独幕剧表达的可能就是鲁迅内心的三个“自我”之间的矛盾与挣扎。这个观点可以通过文中的一段对话来应证。“翁——前面?前面,是坟。客——(诧异地,)坟?孩——不,不,不的。那里有许多许多野百合,野蔷薇,我常常去玩,去看他们的。客——(西顾,仿佛微笑,)不错,那些地方有许多许多野百合,野蔷薇,我也常常去玩过,去看过的。但是,那是坟。”这里过客的神秘微笑和他对“那些地方”的熟悉让人不由得产生困惑:过客是否清楚前方是什么?如果清楚,那他为何要询问并且表现出诧异状?如果不清楚,那么他在哪里见过这些野百合,野蔷薇呢?(据过客自己说,回到那里,每一处没有皮面的笑容,每一处没有眶外的眼泪。)
  这样矛盾纠结的细节在文中还有很多,比如小女孩递给过客一片布,过客起先已经接取了,并且已经就断砖坐下,要将布缠在踝上了。这个时候,他忽然竭力站起,认为这太多的好意没法感激。因此,我们可以推断《过客》一文中的三人对话其实更像是鲁迅先生内心的三个“自我”之间的博弈与斗争。一个人在定下一个决定或者意志之前,他的心理中总会出现一些对立思想或者说是和决定意志不同方向的观点出现。这是无可厚非的,并且在心理上经过搏斗之后确定的决定和意志才会显得更为坚定,更不容易在日后更改方向。鲁迅先生正是在对内心的自省与拷问当中进一步坚定了他向前走的决心,在不停地反思与斗争中进一步获得前行的力量与勇气。这也就可以解释第一点中关于矛盾的疑问了,过客讨水喝固然是形式所迫——没有一个池塘,没有一个水洼,而他的目的是走向前方,一个“自我”是可以从另一个“自我”中汲取能量的,但终极斗争却是绝望中的死亡。
  三、虚妄、绝望和希望
  最终,那个“过客”的自我战胜了,他要朝着前方的坟走去,并且是不停地走去,他在黑暗现实的挑战下,直面、正视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义无反顾。在过客的一意孤行中,潜藏着的是一种令生命奋然前行的力量,过客冷峻、倔强甚至有些怪诞的行为方式正是鲁迅对生命意义的感悟。在写作《过客》的两个月后,鲁迅说:“我自己,是什么也不怕的,生命是我自己的东西,所以不妨大步走去,向着我自以为可以走去的路;即使前面是深渊、荆棘、峡谷、火坑,都由我负责。”[3]过客的执着行动体现了鲁迅对自己生命价值的观点:让生命活动屈从于自觉的意识和自主的意志。
  然而“坟”的前方又是什么呢?过客也这么问过,老翁说:“那我可不知道。我没有走过……因为你前去也料不定可能走完。”所谓的前路,本应是希望的象征,因为只有希望才能鼓舞人不断前行,给予人力量和勇气。而过客的前路是迷离和虚无,是没有目的地的绝望,可过客就是要反抗这种绝望。正如鲁迅先生在《希望》中所言的:“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既然绝望是虚妄的,那么过客为什么还要不顾饥饿,不分昼夜地往前走呢?我想,这正是《过客》的精髓所在,对于既有的社会秩序和将有的社会秩序,都是鲁迅先生所要拒绝的。因此,在不知怎么走的情况下,他也只能向前走,和黑暗示威,向绝望反抗。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敢于向着所有的绝望与虚妄孑然上路,绝境重生。
  注释:
  [1]鲁迅/林贤治评注.鲁迅选集.序跋、书信卷:插图评注本·致赵其文.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5,P110.
  [2]古大勇.《过客》、鲁迅“自我”与《呐喊》《彷徨》中主观性人物形象[J].绥化师专学报,2001.
  [3]华盖集·北京通信[Z].
  参考文献:
  [1]鲁春梅.反抗绝望——鲁迅《过客》解读[J].语文学刊(高教版),2007(7).
  [2]刘高峰.行走反抗虚妄——鲁迅散文诗《野草·过客》论略[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會科学版),2007(3).
  [3]李莉.灵魂在暮色中前行——从《过客》看鲁迅的精神特质[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4(1).
  [4]宋寒冰,杨东霞.彷徨着的“孤独者”与野草丛中的“过客”——兼论鲁迅“绝 望的抗争”意识[J].山东社会科学,2008(6).
  作者简介:虞芳艳(1996.02—),女,汉族,浙江余姚人,学生,本科,单位: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
其他文献
【摘要】:近日,魏则西事件又一次的触到了民众的神经,对我国行政执法的方式、方法及现在所进行的行政改革也展开了一次大的讨论。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是我国建设法治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在实践的基础认真总结经验,把握两个关系;同时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强化理论对实践的指导。  【關键词】:行政管理;魏则西事件;行政执法;改革  一、从魏则西事件看我国的行政执法问题  2016年5月1日,一篇微信文章刷爆朋
期刊
【摘要】:长期以来,社会各界对教师都给予的是高度的评价,“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比作蠟烛,比作园丁,比作人梯。这些是对教师的自然生命和价值生命的肯定,付出了自己的生命时间的同时,带给他人更多的力量。但现如今,也有许多的社会各界对教师的价值给予不理解,甚至是诋毁,带给许许多多辛勤付出的教师们的困扰,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该话题的目的也是希望整个社会唤起大家对教师这个职业的尊重和理解。 
期刊
《菩萨蛮 · 访北京戒台寺》  高台一座镇中国,  辉照史册遗青墨。  雾雨古松濛,  庙堂唐晋风。  王公长恨处,  悠然牡丹纾。  千载故人绯,  凭栏烟雨霏。  《减字木兰花 · 九月二十一日夜宿北京戒台寺 》  峦间风起,  古寺深山高殿峙 。  晚祷钟鸣,  牡丹院前隐刀兵。  京畿相接,  般若红尘两世界。  秋愁如漪,  寂寥何处寻故知。  《再忆戒台寺》  日映寺西谁打钟,  山岭
期刊
【摘要】:电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已将人类社会带入数字化时代。这一特点在设计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现代设计不断地发展成为设计领域中电脑信息技术进步的基础,电脑信息技术的进步又为设计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与此同时,设计的发展和电脑信息技术的进步又对设计师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促使设计师朝着更加专业的方向发展。电脑信息技术、设计思维以及设计师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关键词】:电脑信息技术;现代设计
期刊
【摘要】:全媒体时代下,思想文化交锋与交流频繁起来,文艺传播形式和市场也变得复杂,在这种情况下,文艺评论变得更加重要,要坚持科学的评价标准,坚持专家的评价与人民的评价相结合,不能跟风市场,不能迷失方向。本文就从文艺评论的现状以及重要性出发,分析目前文艺评论中存在的机遇和挑战,并且主要针对挑战提出一些作者的建议。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文艺评论;文化传播  引言:不难看出,在新的媒体革命的冲击下
期刊
《周易·否》:“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  《周易·泰》:“泰,小往大来,吉亨。”  逆境达到极点,便会向顺境转化。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我们不可能一辈子生活在顺境之中,春风得意马蹄疾。相反,接踵而至的磨难才是上帝赐给我们的礼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接受磨难的洗礼,豁然处之,方能否极泰来。  一、黑云压城城欲摧  初三的號角刚奏响,铺天盖地的试卷紧随而至。承载着八年的汗水与对高中的期望
期刊
【摘要】:尼采认为人类社会总是受制于“酒神”和“日神”两种基本冲动的限制,这两种状态一个是建立在情感抒发基础上所带来的醉狂、癫狂、激情、想象的迷狂状态,一个是建立在外在客观形象上理性、客观、美丽的梦境状态。莫言在描摹“欢乐”的过程中,体现了出了尼采所言的迷狂的酒神状态,同时也将自己的情感价值判断潜移默化的呈现在了文本中,本文试图探讨酒神精神是如何作用于文本,从而建构莫言的“有声”叙述。  【关键词
期刊
菖蒲顶起日头  艾叶裹成一件件邮包  投递员的装扮  我从没见过  那么急的,快递  从四海八荒来  或者往四海八荒去  没有一条路是我熟悉  棹桨上举下劈  百足虫一样整齐  江河刻成龙鳞的纹样  不舍昼夜  有些的记忆,后来成了非遗  有些的地址无法投递  模糊的写上  故国、故里  菖蒲悬在门上  像一个暗号  雄黄点入眉心  像一粒胎记  你说的,魂兮归来  兩千多年算什么  你才赶了20
期刊
【摘要】:心理空間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研究中的主要内容之一,最早由Fauconnier提出,可用来解释事物在人心理空间的意义构建过程。而诗歌意境是诗人通过意象组合想表达的思想。本研究从心理空间理论的视角,分析诗歌意境的构建机制,以期从新的角度对古诗进行解读。  【关键词】:心理空间理论;诗歌;意境;意象  前言  正如童庆炳在《文学理论教程》中所说:“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所呈现的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
期刊
【摘要】:語言是思维的工具,更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而文字则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之上的一种最重要的辅助交际工具。人名是在语言产生以后才出现的,它作为人们进入社会的首要信息,实际上也是在使用语言文字同他人进行交际。人名反映了人們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文化”的缩影,而文化又必须依靠语言文字进行传承,所以语言在人名命名及文化传承中起到了纽带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力。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