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有效教学探微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huanch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阅读教学停留在静态的阅读客体(文本)的分析层面上,单纯着眼于文本的内容、关系、结构、写作特点分析以及内容要点、中心思想和作者观点的归纳等。即使是所谓的“阅读鉴赏”,也大都局限于“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原则、规律和方法来表现的内容”,“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等问题。由此,导致了语文阅读教学的“程式化”现象比较突出,往往只注重文本知识的讲解,拘泥于只言片语的分析,名篇佳作在学生心目中变得支离破碎、味同嚼蜡,所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也长期处于低效状态,那么,究竟如何提高初中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总结如下。
  
  一、有效发掘文章情感刺激点
  
  “文章无处不动情”,文学类作品总是把人物、事件、思想有机地糅和在一起,综合表现,常常以动人的形象、生动的情节、强烈的抒情色彩熏陶感染读者。因此语文教学应从“情”入手,把握住作者倾注在作品中的情感,引导学生去体验,唤起情感的共鸣。如《故乡》一文,闰土二十年后和“我”见面时倾吐衷肠的一段,如果只停留在外貌、对话和动作的描写上,学生得到的只能是个麻木者的形象。这时教师要启发学生:少年闰土原是怎样?如今为何变成“仿佛石像一般”?为何“只是觉苦,却又形容不出”?先是摇头,继而沉默,默默地吸烟又是为了什么?一连串的问题,可使学生通过讨论,深有感触地认识到闰土此时无限哀愁和无限悲痛的心情,进而联想到二十年代中国农民的悲剧。这时,作者的感情与教者、学者的感情交融在一起,使学生从文章作品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跳动,以至于在心灵深处受到感染,引起感情共鸣。
  
  二、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演示情境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一个传授阅读知识、训练阅读技能、培养阅读情感的过程。学生通过亲身经历阅读材料所传达的情境,能加速这一学习过程的完成。那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师生借助媒体演示教学情境,强化感知内容,用虚拟现实技术等手段引导学生由感知过渡到表象,再由表象过渡到抽象中。从而引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其观察力与思辨力,加深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利用信息技术演示情境,不但丰富了阅读教材的审美空间,营造了可感可知的学习情境,还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产生强烈的共鸣,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效率。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演示问题情境,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把知识的学习当作自己的一种需要,并产生解决的欲望,进而主动地去探究和发现答案。
  
  三、有效地开展综合活动课
  
  为发挥课堂阅读的综合效应,可以结合学校活动,如“校园童话节”、“演讲比赛”、“青少年读书读报活动”、“语文游艺会”等,为学生创设表现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读书的成功喜悦,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例如前不久,在学习完《送东阳马生序》之后,笔者安排了一场辩论赛,双方的辩题分别是:正方——顺境更易成才;反方——逆境更易成才。从搜集资料、确定辩手到熟悉辩论赛规程、辩论技巧的指导,笔者全程辅导。辩论赛严格按照正式的规程来,选出了辩论赛主席和主席团成员。在准备辩论的过程中,辩手们查阅了大量资料,进行了多次探讨,并且写出了精彩的辩词。辩论的高潮阶段出现在自由辩论阶段,反方三辩中激情而理性的反驳让正方哑然,也赢得了同学精彩的掌声。活动结束之后,无论是参加辩论的同学还是“亲友团”的同学都感觉到收获很大——知识面得到拓展,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强化。更重要的是,自由辩论阶段三辩的出色发挥让大家意识到了日常积累和读书的重要性,又掀起了一股读书的热潮。
  
  四、有效地展开讨论式教学
  
  讨论式的阅读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文本在对话过程中的交接、冲突、介入与融合。讨
  论能激发学生思维活动,活跃课堂气氛,使结论更正确、更全面,知识学得更巩固,而且更能够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许多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精神意蕴带有不确定性,观念不同、角度不同,就会导致不同的看法,可以由此引出一个话题展开讨论。如学习《羚羊木雕》,围绕“我不征求父母的意见擅自把贵重的羚羊木雕送给好朋友万芳”和“父母不理会我的感受逼我要回羚羊木雕”这一问题展开讨论,通过讨论,增进了学生对待有争议问题的理解。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化思维的发展,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蒋成禹.语文课读解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3]聂荣鑫.与文本对话: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新途径[J].学科教育,2003(6)
  (责任编辑 吕 行)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莪术油栓配合微波治疗宫颈糜烂的临床疗效。方法:173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90例和对照组83例,2组均应用微波治疗,1d1次,共治疗5次。治疗组联合复方莪术油栓治疗,1枚栓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加味脱花煎提高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10~15周妊娠的疗效。方法:将妊娠10~15周孕妇要求终止妊娠者90例,随机分为针药组、中西药组和西药组各30例,每组给
由于多媒体课件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可以自然逼真地表现多姿多彩的视听世界,可以对微观事物进行模拟,对抽象事物进行生动直观的表现,对复杂过程进行简化和再现等,使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这也给我们物理教师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发挥空间和挑战。根据多年多媒体教学经验,笔者就多媒体教学手段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的运用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多媒体教学手段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课堂教
研究性学习是针对常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法而言的,它具有广泛的意义。首先,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他打破了学生被动学习的古板僵化的学习格局,使学生成为认识知识、领悟知识的主体,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创造性。其次,研究性学习是为了解决日益增长的知识总量和逐步减轻的学习课业负担的矛盾,解决应试教育与培养学有专长人才之间的矛盾,培养适应飞速蓬勃的社会主义建设型人才的一种学习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沟通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沟通与生活的关系,扩大学生学习语文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从而丰富语文课程的内涵。”它要求语文教师教学时应该适当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丰富课堂内容,扩充教学的容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借着新课改的东风,课堂中的拓展延伸教学应运而生,已逐渐被广大语文教师所运用。综观初中语文
图形与变换是《数学课程标准》里的规定内容,图形的变换是平面几何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版本的新教材对该部分知识都给予了足够的关注.  “图形的平移、翻折与旋转”组成了图形变换的主要内容.旋转是几何变换中的基本变换,旋转的两个基本要素是:旋转中心和旋转角.中心对称是旋转的特殊情况.  旋转在解题中的作用是不可代替的,常常能巧妙地解决问题,但它也是初中数学的难点之一,本文举例说明旋转在解题中的妙用.   
患者男,62岁,乡村医生,住院号34406。因"头晕、乏力、夜尿多、消瘦10d"第3次入院。2009年12月23日第1次入院:患者07年在当地医院检查示FPG:6.7mmol/L、2hPG:11.3mmol/L自行口服药
目的:观察2种手术方式治疗环状混合痔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8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29例采用"外剥内扎术"术式,治疗组29例采用我院的"改良外剥内扎保留齿线术"术式,术后均采用抗
21世纪需要创新人才,呼唤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就是根据创新原理,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谈中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一、问题的提出    新世纪,面对知识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江泽民主席提出“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知识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新的发现、发明、研究和创新,其核心在于创新.  如何实现一种切实、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