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张爱玲的《传奇》善于将新、旧、雅、俗融会贯通,呈现出新旧相糅、雅俗同生的独特风格。这种风格主要表现在意象的营造和语言的运用两个方面。前者匠心独运,推陈出新;后者以新写旧,新旧交融。这些都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功底和非凡的创造才能。
[关键词]意象;语言;新旧;雅俗
[中图分类号]I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18-0149-03
1 意象营造:匠心独运,推陈出新
所谓“意象”,指的是包含着隐喻、象征等深层意蕴的一个个有着光泽、色彩、声音的物象形态。张爱玲的小说大多运用比喻、夸张、拟人、象征等意象化的手法,把許许多多难以捉摸的抽象的事物,如人物命运的安排、心理的微变、情绪的波动、感觉的迁移等,通过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栩栩如生地呈现出具体的形态,产生了鲜亮的视觉效果,给小说带来了浓郁的诗情画意。
1.1 几种富有特色的意象营造
首先是月亮的意象营造。因为,月亮是张爱玲最钟爱的意象。她以浓墨重彩赋予了它鲜活而又丰富的象征意蕴,甚至使它富有了灵性。如在代表作《金锁记》的三万多字的篇幅中,她就营造了六种含义不同的月亮。作品一开篇,就以月亮的意象把我们拉入历史的长河:
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
这儿用月亮来描绘时光的流逝,透过苍凉的叙述,将 “三十年前的月亮”转到“朵云轩信笺”上的泪珠,洇得“陈旧而迷糊”,这样就使月亮带上了强烈的岁月沧桑感,同时又为小说全文奠定了凄凉的基调。
在由两个丫环小双和凤萧的对话引出二奶奶曹七巧的凄凉身世后,小说写道:
天就快亮了。那扁扁的下弦月,低一点,低—点,大一点,像赤金的脸盆,沉了下去。
月亮退去,七巧现身,她悲凉的故事就拉开了帷幕。而这苍凉的开端就预示着惨凄的结局。
当七巧的女儿长安决计要离开学校,以牺牲自己的幸福时,这个花季少女眼中的月亮,则是另一番景象。
窗格子里,月亮从云里出来。墨灰的天,几点疏星,模糊的缺月,像石印的图画,下面白云蒸腾,树顶上透出街灯淡淡的圆光。
这里的月光朦朦胧胧,忽明忽暗,若隐若现,似有某种诗意,却又难以确定,但分明衬托着长安对人生、对社会已有了似懂非懂的认识。
芝寿生活在令人窒息的家庭环境中,自然深感孤立无援。待到绝望逼近之时,月亮却一反常态:
窗外还是那样使人汗毛凛凛的反常的明月——漆黑的天上一个灼灼的小而白的太阳。……月光里,她的脚没有一点血色——青,绿,紫,冷去的尸身的颜色。
这样的像“一个灼灼的小而白的太阳”,“使人汗毛凛凛的反常的明月”,实际上就是芝寿百无聊赖心境的写照。她处于一个疯狂的世界里,“丈夫不像个丈夫,婆婆也不像个婆婆”,惶惶不可终日,理想、前途、追求,一切皆成泡影。荒诞的月亮意象正恰到好处地传达出芝寿非同寻常的恐惧之感。
到了小说的最后,作者说: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了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
月圆月缺,首尾呼应。读者不难发现,月亮象征着自古以来的女性命运。
《金锁记》就是这样以月亮始,也以月亮终,因而月亮在作品中具有很强的结构作用。同时,作者对月亮意象的选择善于以人物的心理为依托,还通过它来暗示作品中的叙述视角,使同一意象的不同转换间接构成叙述中的不同层面。
其次是时间的意象营造。时间,本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意象,也许令人熟视无睹。但在张爱玲丰富多姿、才华横溢的笔下,却成了具有现代意识的创新意象。如在她的另一部代表作《倾城之恋》中,一开始就说:
上海为了“节省天光”,将所有的时钟都拨快了一小时,然而白公馆里说:“我们用的是老钟。”他们的十点钟是人家的十一点。他们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
说上海“节省天光”,指的是这个国际大都市实行的“夏时制”。但在这里,张爱玲意欲说明“公共时间”与“个人时间”的差异与对立。她的故事,大多都是发生在“公馆”的老时间里的,与外面人家的时间不一致。作品的主人公白流苏是白公馆的六小姐,离婚已有七八年,被家人视作“天生的扫帚星”。她渴望能得到华侨富商之子范柳原的爱情,风风光光地从白公馆嫁出去,从而走出白公馆的老时间,走进大家的公共时间。后来,由于珍珠港事件,使香港沦陷而成全了他们世故的婚姻。但是,如果没有战事的推波助澜,她的青春赌注定会血本无归。张爱玲曾经说过:“时代是仓促的。”对于个体生命而言,时间就像过眼云烟,稍纵即逝。在香港战争打响之前,范柳原本打算在香港只待一星期后就回英国的,怎料精明的白流苏一知道消息,脑子里就嘀咕:“一个礼拜的爱,吊得住他的心吗?”于是展开了强大的攻势,使出浑身解数,终成患难夫妻,然而,“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战争促成的婚姻能长久吗?这时间意象留给人们的,将是永远的悬念。
最后是墙的意象营造。在时间意象的营造过程中,张爱玲又妙笔生花,自然衍生出墙的意象,并以之或创造环境气氛,或烘托人物的心理,或推动情节的发展,或暗示作品的主题。如在《倾城之恋》最重要的一场戏中,范柳原和白流苏从浅水湾饭店走过去,在桥边看到一堵灰砖砌成的墙壁——
柳原靠在墙上,流苏也就靠在墙上,一眼看上去,那堵墙极高极高,望不见边。墙是冷而粗糙,死的颜色。
这里墙的寓意颇为隐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认为它是战争的“胎记”,历史的见证;也有人认为它是个人时间与历史时间相遇时的感觉;还有人认为它意味着好景不长;而更多的人则认为它是流苏和柳原之间“心墙”的屏障,象征着他们恋爱的隔膜。
此外,在《传奇》中,张爱玲还营造了乌壳虫、镜子、鸟、鞋子等意蕴深邃的意象,令作品更耐人寻味。
1.2 意象的交织与转换
更为高明的是,张爱玲在营造意象的过程中,往往以通感的修辞方式将听觉、嗅觉、味觉、视觉、触觉等感官印象充分调动起来,或贯通、糅合,或跳跃、剥离,并让意象的具象意义和抽象意义通过交织穿插或自由转换,使意象色彩斑斓、别具一格,立体化地呈现于读者面前:
酸梅汤沿着桌子一滴一滴朝下滴,像迟迟的夜漏——一滴,两滴……一更,二更……一年,一百年。真长,这寂寂的一刹那。
这是《金锁记》中的一段,写曹七巧“赶走”了姜季泽、骂跑了丫头老妈子后漫长的一刻。意象由酸梅汤转为更漏,凸显了此时的七巧正像打烂了的五味子瓶,而更漏单调悠长的声音更定格了时间。古往今来,更漏常与怨女相连。七巧的怨就如此淋漓尽致地跃然纸上了。
她到了窗前,揭开了那边上缀有小绒球的墨绿洋式窗帘,季泽正在弄堂里往外走,长衫搭在臂上,晴天的风像一群白鸽子钻进他的纺绸裤褂里去,哪儿都钻到了,飘飘拍着翅子。
这段是紧接着上例而来的,它的意象已转到白鸽子身上。白鸽子也是从七巧眼中出现的。满以为可以找到依托的坏男人被她轰走了,迟到的爱情转眼即逝,而美丽、温柔的白鸽子仍不断地围绕着季泽转来转去,甚至“哪儿都钻到了”。这正表征着七巧对季泽身体的渴望,也暗示着她对自己似水的情丝斩不断、理还乱的惆怅。
由上分析可见,张爱玲笔下所营造的意象,既有不厌其烦的袭旧,又有层出不穷的创新,在新与旧、雅与俗之间自由驰骋,并且往往将传统的和现代的融为一体,巧妙地衬托着作品“苍凉”的主调。
2 语言运用:以新写旧,雅俗同生
张爱玲《传奇》艺术上的巨大成功,除了意象的营造别具一格外,还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语言的精绘工制。其语言的独特风格,就是以新写旧,新旧交融,雅俗同生。这种风格主要表现为如下两个方面:
2.1 精雕细刻,吸纳古典文学的灵丹妙方
张爱玲从小喜欢古典小说,8岁时就通读了《红楼梦》,日后深受《金瓶梅》、《红楼梦》、《海上花》等作品的影响,14岁时就曾模仿《红楼梦》的笔法以现代社会为背景写过小说《摩登红楼梦》。1941年上海沦陷后,她于旧小说的营垒中冒出,从礼拜六派杂志和通俗文学刊物走过来,径直奔向了新文学。她以中国近代的旧家族生活场景,以及官宦世家的幼年记忆,作为自己的写作源泉;以传统的章回小说作为总体格局,又继承和发展了古典名著的技法和韵味;以现代的意识去理解、表现一切经过沉淀了的生活材料,这就使得其作品既具有某些现代气息又明显地透出浓郁的“《红楼梦》风”、“《金瓶梅》风”。
就她的处女作《沉香屑 第一炉香》而言,我们随时可感都市人的气派,随处可见《红楼梦》的影子。请看下面几段文字:
姑母这里的娘姨大姐们,似乎都是俏皮人物,糖醋排骨之流,一个个拖着木屐,在走廊上踢托踢托地串来串去。这时候便听到一个大姐娇滴滴地叫道:“睇睇,客厅里坐的是谁?”睇睇道:“想是少奶娘家的人。”
從场景到语气都令人想起《红楼梦》中林黛玉初进大观园时的情景。
睇睇也嗳唷连声道:“动手的是小人,动脚的是浪蹄子!……你这蹄子,真踢起人来了!真踢起人来了!”
这和现代大观园中丫环们的打闹几乎毫无二致。
扶了铁门望下去,汽车门开了,一个娇小个子的西装少妇跨出车来,一身黑,黑草帽檐上垂下绿色的面网,面网上扣着一个指甲大小的绿宝石蜘蛛,在月光中闪闪烁烁,正爬在她腮帮上,一亮一暗,亮的时候像一颗欲坠未坠的泪珠,暗的时候便像一粒青痣。
这简直是现代王熙凤的雍容、富贵、华丽,可谓有派极了!
她穿着—件雪青紧身袄子,翠蓝窄脚裤,两手抄在白地平金马甲里面,还是《红楼梦》时代的丫环的打扮。唯有那一张扁扁的脸儿,却是粉黛未施,单抹了一层清油,紫铜皮色,自有妩媚处。一见了薇龙,便抢步上前,接过皮箱……
这儿的衣饰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尽得红楼遗风,不能不令人拍案叫绝。
她的代表作《金锁记》也直逼《红楼梦》。小说出场人物有20多个,作者先让丫环出场,以示排场,并通过她们的对话交代作品主要人物的关系,让人稍不留神就把姜公馆当做大观园;接下来七巧的亮相较之王熙凤有过之而无不及:
众人低声说笑着,榴喜打起帘子,报道:“二奶奶来了。”兰仙云泽起身让坐,那曹七巧且不坐下,一只手撑着门,一只手撑着腰,窄窄的袖口里垂下—条雪青洋绉小帕,身穿着银红衫子,下着葱白线镶滚,三角眼,小小眉,四下里一看,笑道:“人都来了,今儿想必我又晚了……”
《红楼梦》而外,张爱玲对《金瓶梅》、《海上花》等旧小说也有浓厚的兴趣,在其《传奇》中亦隐约可见它们的迹象。
张爱玲仿照上述作品写世俗的华丽与热闹,实际上是要反衬此背景下人性的委顿。
2.2 通俗易懂,放出市井小说的奇光异彩
张爱玲在仿古的同时,也致力于通俗化的创作,她甚至把市井色彩或通俗化作为自己主观努力的一个方向。这当然有赖于她对古代通俗小说、现代通俗文学和具有通俗意味的新文学的涉猎及借鉴。她对鸳鸯蝴蝶派的作品是基本接受的,而对这个通俗文学流派的代表作家张恨水更是喜爱有加;她对新文学作家中的实力派代表老舍的作品爱不释手,也直接受其市民小说的影响。她一再声称自己对市井、俗气、地方戏乃至小市民的热爱,也心甘情愿做了大都市里自食其力的小市民。所有这些,就促成了她作品中的通俗化倾向,并致使其作品从浓厚的都市小市民气息中咂摸出市井的美感和韵味。
在《倾城之恋》中,作者写了一对本不会见面的男女阴差阳错进行了会晤,一个是工于心计要嫁,一个是绞尽脑汁要玩;本不该成就的姻缘最后却因着战争与硝烟炸碎了双方的浮线,撮合了患难与共的真情,促成了一桩偶合的婚姻。作者用了差不多一半的篇幅来写白流苏和范柳原千姿百态的调情,从美丽的对话,到真真假假的捉迷藏;从相互的挑逗,到无伤大体的攻守战,写得如此的机巧、典雅、风趣,非一般的市井小说所能企及,无怪乎被誉为现代爱情小说之经典。
而《红玫瑰与白玫瑰》在市井小说的色彩表现上尤为突出。作品开头部分介绍佟振保这个人物,用的是说俏皮话的方式,语气非常温和,表面上赞他实质上贬他,在轻松诙谐的调侃中完成了对人物精神风貌大而化之的概括,这跟老舍在《二马》、《离婚》等作品中对主人公的概说颇为相似。而其后描写佟振保与王娇蕊、孟烟鹏的三角恋爱关系,就更多带有调侃意味的幽默和鸳鸯蝴蝶派通俗小说的特点。
张爱玲最基本也最为人称道的特色,还在于旧小说情调与现代趣味的统一。她善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在创作中增加了外来的小说技巧和现代派的手法,并将中国旧小说和西方现代小说的不同情调进行了糅合,于似乎相克的艺术形式中找到了最适合于自己的调子,再通过极其丰富的想象和流转自如的笔触,在不断袭旧的同时又不断创新。
总之,无论是意象的营造,还是语言的运用,都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功底和非凡的创造才能。
[关键词]意象;语言;新旧;雅俗
[中图分类号]I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18-0149-03
1 意象营造:匠心独运,推陈出新
所谓“意象”,指的是包含着隐喻、象征等深层意蕴的一个个有着光泽、色彩、声音的物象形态。张爱玲的小说大多运用比喻、夸张、拟人、象征等意象化的手法,把許许多多难以捉摸的抽象的事物,如人物命运的安排、心理的微变、情绪的波动、感觉的迁移等,通过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栩栩如生地呈现出具体的形态,产生了鲜亮的视觉效果,给小说带来了浓郁的诗情画意。
1.1 几种富有特色的意象营造
首先是月亮的意象营造。因为,月亮是张爱玲最钟爱的意象。她以浓墨重彩赋予了它鲜活而又丰富的象征意蕴,甚至使它富有了灵性。如在代表作《金锁记》的三万多字的篇幅中,她就营造了六种含义不同的月亮。作品一开篇,就以月亮的意象把我们拉入历史的长河:
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
这儿用月亮来描绘时光的流逝,透过苍凉的叙述,将 “三十年前的月亮”转到“朵云轩信笺”上的泪珠,洇得“陈旧而迷糊”,这样就使月亮带上了强烈的岁月沧桑感,同时又为小说全文奠定了凄凉的基调。
在由两个丫环小双和凤萧的对话引出二奶奶曹七巧的凄凉身世后,小说写道:
天就快亮了。那扁扁的下弦月,低一点,低—点,大一点,像赤金的脸盆,沉了下去。
月亮退去,七巧现身,她悲凉的故事就拉开了帷幕。而这苍凉的开端就预示着惨凄的结局。
当七巧的女儿长安决计要离开学校,以牺牲自己的幸福时,这个花季少女眼中的月亮,则是另一番景象。
窗格子里,月亮从云里出来。墨灰的天,几点疏星,模糊的缺月,像石印的图画,下面白云蒸腾,树顶上透出街灯淡淡的圆光。
这里的月光朦朦胧胧,忽明忽暗,若隐若现,似有某种诗意,却又难以确定,但分明衬托着长安对人生、对社会已有了似懂非懂的认识。
芝寿生活在令人窒息的家庭环境中,自然深感孤立无援。待到绝望逼近之时,月亮却一反常态:
窗外还是那样使人汗毛凛凛的反常的明月——漆黑的天上一个灼灼的小而白的太阳。……月光里,她的脚没有一点血色——青,绿,紫,冷去的尸身的颜色。
这样的像“一个灼灼的小而白的太阳”,“使人汗毛凛凛的反常的明月”,实际上就是芝寿百无聊赖心境的写照。她处于一个疯狂的世界里,“丈夫不像个丈夫,婆婆也不像个婆婆”,惶惶不可终日,理想、前途、追求,一切皆成泡影。荒诞的月亮意象正恰到好处地传达出芝寿非同寻常的恐惧之感。
到了小说的最后,作者说: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了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
月圆月缺,首尾呼应。读者不难发现,月亮象征着自古以来的女性命运。
《金锁记》就是这样以月亮始,也以月亮终,因而月亮在作品中具有很强的结构作用。同时,作者对月亮意象的选择善于以人物的心理为依托,还通过它来暗示作品中的叙述视角,使同一意象的不同转换间接构成叙述中的不同层面。
其次是时间的意象营造。时间,本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意象,也许令人熟视无睹。但在张爱玲丰富多姿、才华横溢的笔下,却成了具有现代意识的创新意象。如在她的另一部代表作《倾城之恋》中,一开始就说:
上海为了“节省天光”,将所有的时钟都拨快了一小时,然而白公馆里说:“我们用的是老钟。”他们的十点钟是人家的十一点。他们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
说上海“节省天光”,指的是这个国际大都市实行的“夏时制”。但在这里,张爱玲意欲说明“公共时间”与“个人时间”的差异与对立。她的故事,大多都是发生在“公馆”的老时间里的,与外面人家的时间不一致。作品的主人公白流苏是白公馆的六小姐,离婚已有七八年,被家人视作“天生的扫帚星”。她渴望能得到华侨富商之子范柳原的爱情,风风光光地从白公馆嫁出去,从而走出白公馆的老时间,走进大家的公共时间。后来,由于珍珠港事件,使香港沦陷而成全了他们世故的婚姻。但是,如果没有战事的推波助澜,她的青春赌注定会血本无归。张爱玲曾经说过:“时代是仓促的。”对于个体生命而言,时间就像过眼云烟,稍纵即逝。在香港战争打响之前,范柳原本打算在香港只待一星期后就回英国的,怎料精明的白流苏一知道消息,脑子里就嘀咕:“一个礼拜的爱,吊得住他的心吗?”于是展开了强大的攻势,使出浑身解数,终成患难夫妻,然而,“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战争促成的婚姻能长久吗?这时间意象留给人们的,将是永远的悬念。
最后是墙的意象营造。在时间意象的营造过程中,张爱玲又妙笔生花,自然衍生出墙的意象,并以之或创造环境气氛,或烘托人物的心理,或推动情节的发展,或暗示作品的主题。如在《倾城之恋》最重要的一场戏中,范柳原和白流苏从浅水湾饭店走过去,在桥边看到一堵灰砖砌成的墙壁——
柳原靠在墙上,流苏也就靠在墙上,一眼看上去,那堵墙极高极高,望不见边。墙是冷而粗糙,死的颜色。
这里墙的寓意颇为隐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认为它是战争的“胎记”,历史的见证;也有人认为它是个人时间与历史时间相遇时的感觉;还有人认为它意味着好景不长;而更多的人则认为它是流苏和柳原之间“心墙”的屏障,象征着他们恋爱的隔膜。
此外,在《传奇》中,张爱玲还营造了乌壳虫、镜子、鸟、鞋子等意蕴深邃的意象,令作品更耐人寻味。
1.2 意象的交织与转换
更为高明的是,张爱玲在营造意象的过程中,往往以通感的修辞方式将听觉、嗅觉、味觉、视觉、触觉等感官印象充分调动起来,或贯通、糅合,或跳跃、剥离,并让意象的具象意义和抽象意义通过交织穿插或自由转换,使意象色彩斑斓、别具一格,立体化地呈现于读者面前:
酸梅汤沿着桌子一滴一滴朝下滴,像迟迟的夜漏——一滴,两滴……一更,二更……一年,一百年。真长,这寂寂的一刹那。
这是《金锁记》中的一段,写曹七巧“赶走”了姜季泽、骂跑了丫头老妈子后漫长的一刻。意象由酸梅汤转为更漏,凸显了此时的七巧正像打烂了的五味子瓶,而更漏单调悠长的声音更定格了时间。古往今来,更漏常与怨女相连。七巧的怨就如此淋漓尽致地跃然纸上了。
她到了窗前,揭开了那边上缀有小绒球的墨绿洋式窗帘,季泽正在弄堂里往外走,长衫搭在臂上,晴天的风像一群白鸽子钻进他的纺绸裤褂里去,哪儿都钻到了,飘飘拍着翅子。
这段是紧接着上例而来的,它的意象已转到白鸽子身上。白鸽子也是从七巧眼中出现的。满以为可以找到依托的坏男人被她轰走了,迟到的爱情转眼即逝,而美丽、温柔的白鸽子仍不断地围绕着季泽转来转去,甚至“哪儿都钻到了”。这正表征着七巧对季泽身体的渴望,也暗示着她对自己似水的情丝斩不断、理还乱的惆怅。
由上分析可见,张爱玲笔下所营造的意象,既有不厌其烦的袭旧,又有层出不穷的创新,在新与旧、雅与俗之间自由驰骋,并且往往将传统的和现代的融为一体,巧妙地衬托着作品“苍凉”的主调。
2 语言运用:以新写旧,雅俗同生
张爱玲《传奇》艺术上的巨大成功,除了意象的营造别具一格外,还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语言的精绘工制。其语言的独特风格,就是以新写旧,新旧交融,雅俗同生。这种风格主要表现为如下两个方面:
2.1 精雕细刻,吸纳古典文学的灵丹妙方
张爱玲从小喜欢古典小说,8岁时就通读了《红楼梦》,日后深受《金瓶梅》、《红楼梦》、《海上花》等作品的影响,14岁时就曾模仿《红楼梦》的笔法以现代社会为背景写过小说《摩登红楼梦》。1941年上海沦陷后,她于旧小说的营垒中冒出,从礼拜六派杂志和通俗文学刊物走过来,径直奔向了新文学。她以中国近代的旧家族生活场景,以及官宦世家的幼年记忆,作为自己的写作源泉;以传统的章回小说作为总体格局,又继承和发展了古典名著的技法和韵味;以现代的意识去理解、表现一切经过沉淀了的生活材料,这就使得其作品既具有某些现代气息又明显地透出浓郁的“《红楼梦》风”、“《金瓶梅》风”。
就她的处女作《沉香屑 第一炉香》而言,我们随时可感都市人的气派,随处可见《红楼梦》的影子。请看下面几段文字:
姑母这里的娘姨大姐们,似乎都是俏皮人物,糖醋排骨之流,一个个拖着木屐,在走廊上踢托踢托地串来串去。这时候便听到一个大姐娇滴滴地叫道:“睇睇,客厅里坐的是谁?”睇睇道:“想是少奶娘家的人。”
從场景到语气都令人想起《红楼梦》中林黛玉初进大观园时的情景。
睇睇也嗳唷连声道:“动手的是小人,动脚的是浪蹄子!……你这蹄子,真踢起人来了!真踢起人来了!”
这和现代大观园中丫环们的打闹几乎毫无二致。
扶了铁门望下去,汽车门开了,一个娇小个子的西装少妇跨出车来,一身黑,黑草帽檐上垂下绿色的面网,面网上扣着一个指甲大小的绿宝石蜘蛛,在月光中闪闪烁烁,正爬在她腮帮上,一亮一暗,亮的时候像一颗欲坠未坠的泪珠,暗的时候便像一粒青痣。
这简直是现代王熙凤的雍容、富贵、华丽,可谓有派极了!
她穿着—件雪青紧身袄子,翠蓝窄脚裤,两手抄在白地平金马甲里面,还是《红楼梦》时代的丫环的打扮。唯有那一张扁扁的脸儿,却是粉黛未施,单抹了一层清油,紫铜皮色,自有妩媚处。一见了薇龙,便抢步上前,接过皮箱……
这儿的衣饰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尽得红楼遗风,不能不令人拍案叫绝。
她的代表作《金锁记》也直逼《红楼梦》。小说出场人物有20多个,作者先让丫环出场,以示排场,并通过她们的对话交代作品主要人物的关系,让人稍不留神就把姜公馆当做大观园;接下来七巧的亮相较之王熙凤有过之而无不及:
众人低声说笑着,榴喜打起帘子,报道:“二奶奶来了。”兰仙云泽起身让坐,那曹七巧且不坐下,一只手撑着门,一只手撑着腰,窄窄的袖口里垂下—条雪青洋绉小帕,身穿着银红衫子,下着葱白线镶滚,三角眼,小小眉,四下里一看,笑道:“人都来了,今儿想必我又晚了……”
《红楼梦》而外,张爱玲对《金瓶梅》、《海上花》等旧小说也有浓厚的兴趣,在其《传奇》中亦隐约可见它们的迹象。
张爱玲仿照上述作品写世俗的华丽与热闹,实际上是要反衬此背景下人性的委顿。
2.2 通俗易懂,放出市井小说的奇光异彩
张爱玲在仿古的同时,也致力于通俗化的创作,她甚至把市井色彩或通俗化作为自己主观努力的一个方向。这当然有赖于她对古代通俗小说、现代通俗文学和具有通俗意味的新文学的涉猎及借鉴。她对鸳鸯蝴蝶派的作品是基本接受的,而对这个通俗文学流派的代表作家张恨水更是喜爱有加;她对新文学作家中的实力派代表老舍的作品爱不释手,也直接受其市民小说的影响。她一再声称自己对市井、俗气、地方戏乃至小市民的热爱,也心甘情愿做了大都市里自食其力的小市民。所有这些,就促成了她作品中的通俗化倾向,并致使其作品从浓厚的都市小市民气息中咂摸出市井的美感和韵味。
在《倾城之恋》中,作者写了一对本不会见面的男女阴差阳错进行了会晤,一个是工于心计要嫁,一个是绞尽脑汁要玩;本不该成就的姻缘最后却因着战争与硝烟炸碎了双方的浮线,撮合了患难与共的真情,促成了一桩偶合的婚姻。作者用了差不多一半的篇幅来写白流苏和范柳原千姿百态的调情,从美丽的对话,到真真假假的捉迷藏;从相互的挑逗,到无伤大体的攻守战,写得如此的机巧、典雅、风趣,非一般的市井小说所能企及,无怪乎被誉为现代爱情小说之经典。
而《红玫瑰与白玫瑰》在市井小说的色彩表现上尤为突出。作品开头部分介绍佟振保这个人物,用的是说俏皮话的方式,语气非常温和,表面上赞他实质上贬他,在轻松诙谐的调侃中完成了对人物精神风貌大而化之的概括,这跟老舍在《二马》、《离婚》等作品中对主人公的概说颇为相似。而其后描写佟振保与王娇蕊、孟烟鹏的三角恋爱关系,就更多带有调侃意味的幽默和鸳鸯蝴蝶派通俗小说的特点。
张爱玲最基本也最为人称道的特色,还在于旧小说情调与现代趣味的统一。她善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在创作中增加了外来的小说技巧和现代派的手法,并将中国旧小说和西方现代小说的不同情调进行了糅合,于似乎相克的艺术形式中找到了最适合于自己的调子,再通过极其丰富的想象和流转自如的笔触,在不断袭旧的同时又不断创新。
总之,无论是意象的营造,还是语言的运用,都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功底和非凡的创造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