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小學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通过对各种教学策略的灵活应用,可以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使得学生对课堂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能够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如此就能够使得学生在课堂上保持较高的参与度,从而实现学习效率和学科核心素养不断发展目标。但对于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而言,如何让课堂充满亮点,使得学生的注意力被课堂所吸引,仍然是一大难题。本篇文章主要围绕“点亮道法教学,让法治素养落地生花”这一主题展开探索,旨在寻找到促进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的可靠途径,以此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在我国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也进入了改革关键期。基于这种背景,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应该积极分析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需求,并且全面落实新课程改革教学要求,使得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实现高效学习,帮助学生提升学习能力。在日常授课过程,教师应该注重对不同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增强课堂吸引力,使得学生可以更好地将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从而实现深度学习目标,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政治认同感、理性精神和法治意识。概括而言,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实现预期教学目标:
一、案例式教学,培养政治认同
案例式教学指的是:教师围绕教材内容,选择恰当的案例引入课堂,使得学生能够在案例剖析过程,全面掌握学科知识点。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科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兴趣点,对案例进行合理选择,一方面,保障案例的生动性和吸引力,使得学生愿意主动参与课堂;另一方面,掌握好案例的难易程度,确保学生能够顺利理解和接受。
例如,在围绕“我们神圣的国土”这部分知识点展开讲解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突破以往单一理论知识讲解模式的弊端,转而应用案例教学法,将知识点融入到政治生活案例中,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感,使得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且践行自己的公民责任,促使学生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而读书的远大理想,使得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民族使命感得以增强,以此达到弘扬中国精神,凝聚民族力量的效果。当学生具备了较强的政治认同感时,他们会懂得珍惜当下美好的生活,并且以积极乐观的态度追求幸福的生活。强烈的政治认同感,是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的精神支柱,也是支持他们未来走得更远的关键。
二、辩论式教学,培养理性精神
辩论式教学指的是: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积极互动交流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辩论式教学模式下,学生们围绕论题展开辩驳,以此逐渐明确思路,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通过对辩论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拥有深度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同时使得学生可以凭借自身的思维和能力,实现各方面能力和素质的发展。教师通过对辩论式教学模式的应用,还可以让学生形成一定的合作能力,锻炼学生的理性思维,使得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可以得到更好、更全面的发展。
例如,在讲解“我很诚实”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了解教材知识点,然后给学生抛出一个辩题:“诚实守信是一种美德,但我们是否允许善意的谎言存在呢?”之后,让学生自行选择正方和反方,让双方辩手围绕论题展开辩论。正方辩手认为,我们应该时刻谨记诚实守信是一种美德,但生活中往往存在很多无法预见的因素,有时候适当地撒谎可以避免很多麻烦,也可以给人以温暖。但反正辩手认为,谎言任何时候都是谎言,即使是善意的谎言,我们也不能容许它的存在,因为一旦容许这种谎言的存在,那么很多人都会打着“善意谎言”的借口去欺骗别人。经一番激烈的辩论之后,学生的思维逐渐清晰,他们意识到: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我们应该以理性、辩证的态度去对待生活中的事物。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之间通过辩论交流,会逐渐看清问题和事物的本质,如此就有效锻炼了理性思维,提升了问题分析能力,这对于他们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很有利。
三、生活化教学,培养法治意识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体系中,包含了诸多与社会生活相关的内容,日常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抓住道法学科的这一特色,给学生创设熟悉的生活化情境,使得学生可以更好地融入到课堂交流讨论环节,让学生以沉浸的方式学习和掌握课堂知识点。同时,在生活化的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法治学科知识,基于法治角度分析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以此锻炼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促进学生学习思维的发散和学习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
例如,在围绕“上学路上”这部分知识点展开讲解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呈现生活中“小学生们早上上学的场景”:数名穿着校服的小学生,一起等待红绿灯绿灯亮起之后,有序穿过马路,他们穿过人行道,始终靠右行走,保障自身的安全。播放完这类生活场景之后,教师询问学生:“为何过马路的时候要走人行道?为何要等红绿灯呢?为何要靠右行驶呢?”在得到学生给出的回答之后,教师可以引入我国交通安全法相关内容,让学生可以初步了解我国相关法律制度,激发学生的法治意识,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使得学生日后能够认真学法,成为一名知法懂法守法公民。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应该善于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课堂变得更加灵动,借助案例式教学策略,培养政治认同;应用辩论式教学策略,培养理性精神;组织生活化教学,培养法治意识,以此全面落实“点亮道法教学,让法治素养落地生花”的理念,使得学生可以实现学科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目标,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和成长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侠.生活化教育理念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1(16):137-138.
[2]杨肇文,陆静洁.“学科+”视域下的教学实施困境与对策——以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为例[J].教育观察,2021,10(23):91-93.
[3]杜桂珍.立足学生本位,强化学科素养——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J].新课程,2021(26):116.
[4]黄柠.思辨 让深度学习真正发生——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实践研究[J].学苑教育,2021(25):91-92.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在我国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也进入了改革关键期。基于这种背景,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应该积极分析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需求,并且全面落实新课程改革教学要求,使得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实现高效学习,帮助学生提升学习能力。在日常授课过程,教师应该注重对不同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增强课堂吸引力,使得学生可以更好地将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从而实现深度学习目标,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政治认同感、理性精神和法治意识。概括而言,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实现预期教学目标:
一、案例式教学,培养政治认同
案例式教学指的是:教师围绕教材内容,选择恰当的案例引入课堂,使得学生能够在案例剖析过程,全面掌握学科知识点。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科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兴趣点,对案例进行合理选择,一方面,保障案例的生动性和吸引力,使得学生愿意主动参与课堂;另一方面,掌握好案例的难易程度,确保学生能够顺利理解和接受。
例如,在围绕“我们神圣的国土”这部分知识点展开讲解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突破以往单一理论知识讲解模式的弊端,转而应用案例教学法,将知识点融入到政治生活案例中,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感,使得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且践行自己的公民责任,促使学生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而读书的远大理想,使得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民族使命感得以增强,以此达到弘扬中国精神,凝聚民族力量的效果。当学生具备了较强的政治认同感时,他们会懂得珍惜当下美好的生活,并且以积极乐观的态度追求幸福的生活。强烈的政治认同感,是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的精神支柱,也是支持他们未来走得更远的关键。
二、辩论式教学,培养理性精神
辩论式教学指的是: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积极互动交流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辩论式教学模式下,学生们围绕论题展开辩驳,以此逐渐明确思路,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通过对辩论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拥有深度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同时使得学生可以凭借自身的思维和能力,实现各方面能力和素质的发展。教师通过对辩论式教学模式的应用,还可以让学生形成一定的合作能力,锻炼学生的理性思维,使得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可以得到更好、更全面的发展。
例如,在讲解“我很诚实”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了解教材知识点,然后给学生抛出一个辩题:“诚实守信是一种美德,但我们是否允许善意的谎言存在呢?”之后,让学生自行选择正方和反方,让双方辩手围绕论题展开辩论。正方辩手认为,我们应该时刻谨记诚实守信是一种美德,但生活中往往存在很多无法预见的因素,有时候适当地撒谎可以避免很多麻烦,也可以给人以温暖。但反正辩手认为,谎言任何时候都是谎言,即使是善意的谎言,我们也不能容许它的存在,因为一旦容许这种谎言的存在,那么很多人都会打着“善意谎言”的借口去欺骗别人。经一番激烈的辩论之后,学生的思维逐渐清晰,他们意识到: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我们应该以理性、辩证的态度去对待生活中的事物。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之间通过辩论交流,会逐渐看清问题和事物的本质,如此就有效锻炼了理性思维,提升了问题分析能力,这对于他们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很有利。
三、生活化教学,培养法治意识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体系中,包含了诸多与社会生活相关的内容,日常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抓住道法学科的这一特色,给学生创设熟悉的生活化情境,使得学生可以更好地融入到课堂交流讨论环节,让学生以沉浸的方式学习和掌握课堂知识点。同时,在生活化的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法治学科知识,基于法治角度分析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以此锻炼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促进学生学习思维的发散和学习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
例如,在围绕“上学路上”这部分知识点展开讲解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呈现生活中“小学生们早上上学的场景”:数名穿着校服的小学生,一起等待红绿灯绿灯亮起之后,有序穿过马路,他们穿过人行道,始终靠右行走,保障自身的安全。播放完这类生活场景之后,教师询问学生:“为何过马路的时候要走人行道?为何要等红绿灯呢?为何要靠右行驶呢?”在得到学生给出的回答之后,教师可以引入我国交通安全法相关内容,让学生可以初步了解我国相关法律制度,激发学生的法治意识,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使得学生日后能够认真学法,成为一名知法懂法守法公民。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应该善于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课堂变得更加灵动,借助案例式教学策略,培养政治认同;应用辩论式教学策略,培养理性精神;组织生活化教学,培养法治意识,以此全面落实“点亮道法教学,让法治素养落地生花”的理念,使得学生可以实现学科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目标,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和成长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侠.生活化教育理念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1(16):137-138.
[2]杨肇文,陆静洁.“学科+”视域下的教学实施困境与对策——以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为例[J].教育观察,2021,10(23):91-93.
[3]杜桂珍.立足学生本位,强化学科素养——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J].新课程,2021(26):116.
[4]黄柠.思辨 让深度学习真正发生——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实践研究[J].学苑教育,2021(25):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