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国家教育部推行新一轮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培训和新课程师资培训项目以来,绝大多数教师能深刻领悟新课程理念,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以新课程标准为准绳,但也有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与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教学不相符的现象。笔者从教师的课堂组织、教师的教学手段和学生的学习等几方面谈新课程下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深入地剖析。
[关键词]新课程课堂教学手段学习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已全面启动,新课程、新理念已走进校园,走进师生的生活。但有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出现了偏差,在课堂教学上求形式,搞表面文章,与新课程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
一、课堂教学权威性
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表现为教师的权威性,学生的服从性,而忽视学生独立性,没有建立真正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师生关系。如教师课堂提问时,叫谁就由教师主观决定,教师有绝决的权威。而现代教育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那提问机会就应该相对平等。可事实上,那些平时成绩差的,不好表现的,这样的机会就很少。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科学民主,就可以杜绝这种不平等。如一些城镇的小学,教师要求学生早上到校要早,教师就指定一位小朋友领读课文,每天就是同一个学生领读。其他的小朋友想表现都没有机会。如某校一年级元旦晚会上,虽然晚会搞得很精彩,但在晚会上表演节目的只是几个教师的“宠儿”。其实为了这次晚会能表现一下,几乎所有的小朋友都在家长的指导下准备了一至两个节目,有的准备了背古诗、有的准备讲故事、有的准备唱歌,有的准备跳舞,有的准备猜迷语等等。可晚会结束时,有近一半的同学没有这样的机会,家长和学生都很失望。教育的不公平,是由教师的权威性造成的。课程的理念: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其实质是师生的交往。教学过程是师生、生生交往、互动、发展的过程。传统的教学普遍存在“教师中心”的现象,教师有绝对的权威,师生之间只有领导与被领导,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学生没有自己的思考,没有自己的创造,这样的教学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剥夺了学生学习自主性,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摧残了学生的自信心。 语文新课程要求通过交往、互动,形成人道的,和谐、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
二、课堂气氛“活跃度”
新课程强调创设民主活泼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学习,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有利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及学生个性的良好发展。有的教师说课堂气氛要追求民主化。可现在绝大多数的学生,在上课时毫无顾忌地大声喧哗,没有礼貌地随意打断同学和老师的讲话,没有规则地任意活动。这样,在闹哄哄的环境下,教师无法正常进行课堂教学,学生也无法正常学习。现代的学生都非常自主,自由,自制力较差,难怪现在的教师都在感叹,上课不如以前了。我认为课堂民主要有一定的课堂纪律约束。课堂纪律是指一些必要的课堂制度,是对课堂行为提出明确而具体的要求与规范,并依此作为师生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如课堂上人与人交流要礼貌及相互尊重,学生要有礼貌地倾听别人的发言,要学会在合适的机会打断别人的发言,适当地发表自己人的见解,在不影响别人的前提下,主动自主学习和讨论合作学习等。
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鼓励学生对教课书的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我们要把握好这个“度”,才能让课堂成为一个动态的、开发的生命体验,让师生在课堂互动中,灵感自由创造。
三、教学教条化
大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程序死板,千人一案,千课一教的现象突出。今年开学初,我看到教师到书店买教参,教案的特别多,经了解这方面书很畅销,有些年级的还销售一空。教师平时备课时,花很少时间,只是照抄教案,应付学校检查。在教案上很少有个性化,科学性,切合实际的。
新课程要求课堂从僵化走向开放,从书本回归生活世界。语文老师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语文课程涉及的专业知识面极广,上至天文地理,下至市井风俗,涉及古今中外。作为语文老师,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杂家”,要大力发扬多看书的风尚,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力,关注我们生活里的热点、焦点,寻找能引起学生心灵共勉的切入点,把生活的源头活水引进课堂,只有用心设计好课堂教学,才能使课堂教学生动。
四、教学形式化
当今,新课程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各个学校,县市都举行赛教课,观摩课等。为了追求“优异”,几乎每一堂课都是事先安排好了,事先与学生有了“亲密”接触,教师的课堂设计已经透露给学生,这是一个普遍现象。“正式”上课的效果,是与学生多次演练的结果。有一个青年教师为了参加校际优质课比赛,先在自己班里演练两次,再借用平行班级里的其他班,演练了四次,最后终于得了一等奖。教师这样做,违背了新课程理念,课不真实,对学生说是一种受罪,课程对于他们没有了新异性。否定了课程性质的人文性,也否定了语文课程的精神价值。语文教师自身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也得不到充分张扬。
五、学习“合而不作”
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的“合作学习”,目前被教师们广泛采用。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些“合而不作”、“合而滥作”的现象:1、教师没有提供让学生充分讨论的时间,几分钟便草草收场;2、学生学习漫不经心,有的讲小话,有的搞小动作,有的做作业;3、学生没能围绕重点进行积极有效地讨论,反而争执、吵闹不休,小组学习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4、组长大包大揽,学习能力差的过于依赖、盲从、学习时无所事事。合作学习是重要的学习方式。通过合作,互相启发,共同探究既在理解、运用课文上学有所得,又在学会学习上有所长进,还培养了探究精神、合作能力。合作学习要取得实效要遵循以下几点:一是合作学习的目标要明确恰当;二是小组形成合作的机制;三是提供充足的学习时间,让学生有机会充分地讨论、交流、探究;四是合作要让学生体验集体智慧的力量,感受合作学习的效益与快乐。
六、媒体使用过滥
教学手段的先进性,是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运用,是目前赛教课、观摩课所必备的条件。可一些复杂的课件,授课教师无法独立完成,只好请本校的电脑教师来做,这样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财力,其结果并不理想。作为语文教师,如黑板上漂亮的文字板书,是语文教师扎实的基本功,也是对学生一种教育、一种熏陶。
在语文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以辅助教学,能使抽象的语言具体化,枯燥的内容直观化,深奥的知识浅显化,对课堂教学的确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不过我们在设计课件时,首先应该明确使用课件要达到什么目标,要解决教学中的什么问题,然后考虑是否借助多媒体的优势进行辅导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其次,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语文教育重在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任何语言文字之外的手段都不能取代。
只有不断学习、反思,在实践中去感悟新课程理念,才能在教学中取得满意的佳绩。
[参考文献]
[1]《教学案例》2006年1—2期
[2]《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年9期
[3]《语文新课程标准》
[4]《湖南教育》2006年1期、2期
[5]苏立康《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6
(作者单位:湖南省凤凰县教师进修学校)
[关键词]新课程课堂教学手段学习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已全面启动,新课程、新理念已走进校园,走进师生的生活。但有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出现了偏差,在课堂教学上求形式,搞表面文章,与新课程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
一、课堂教学权威性
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表现为教师的权威性,学生的服从性,而忽视学生独立性,没有建立真正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师生关系。如教师课堂提问时,叫谁就由教师主观决定,教师有绝决的权威。而现代教育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那提问机会就应该相对平等。可事实上,那些平时成绩差的,不好表现的,这样的机会就很少。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科学民主,就可以杜绝这种不平等。如一些城镇的小学,教师要求学生早上到校要早,教师就指定一位小朋友领读课文,每天就是同一个学生领读。其他的小朋友想表现都没有机会。如某校一年级元旦晚会上,虽然晚会搞得很精彩,但在晚会上表演节目的只是几个教师的“宠儿”。其实为了这次晚会能表现一下,几乎所有的小朋友都在家长的指导下准备了一至两个节目,有的准备了背古诗、有的准备讲故事、有的准备唱歌,有的准备跳舞,有的准备猜迷语等等。可晚会结束时,有近一半的同学没有这样的机会,家长和学生都很失望。教育的不公平,是由教师的权威性造成的。课程的理念: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其实质是师生的交往。教学过程是师生、生生交往、互动、发展的过程。传统的教学普遍存在“教师中心”的现象,教师有绝对的权威,师生之间只有领导与被领导,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学生没有自己的思考,没有自己的创造,这样的教学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剥夺了学生学习自主性,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摧残了学生的自信心。 语文新课程要求通过交往、互动,形成人道的,和谐、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
二、课堂气氛“活跃度”
新课程强调创设民主活泼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学习,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有利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及学生个性的良好发展。有的教师说课堂气氛要追求民主化。可现在绝大多数的学生,在上课时毫无顾忌地大声喧哗,没有礼貌地随意打断同学和老师的讲话,没有规则地任意活动。这样,在闹哄哄的环境下,教师无法正常进行课堂教学,学生也无法正常学习。现代的学生都非常自主,自由,自制力较差,难怪现在的教师都在感叹,上课不如以前了。我认为课堂民主要有一定的课堂纪律约束。课堂纪律是指一些必要的课堂制度,是对课堂行为提出明确而具体的要求与规范,并依此作为师生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如课堂上人与人交流要礼貌及相互尊重,学生要有礼貌地倾听别人的发言,要学会在合适的机会打断别人的发言,适当地发表自己人的见解,在不影响别人的前提下,主动自主学习和讨论合作学习等。
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鼓励学生对教课书的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我们要把握好这个“度”,才能让课堂成为一个动态的、开发的生命体验,让师生在课堂互动中,灵感自由创造。
三、教学教条化
大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程序死板,千人一案,千课一教的现象突出。今年开学初,我看到教师到书店买教参,教案的特别多,经了解这方面书很畅销,有些年级的还销售一空。教师平时备课时,花很少时间,只是照抄教案,应付学校检查。在教案上很少有个性化,科学性,切合实际的。
新课程要求课堂从僵化走向开放,从书本回归生活世界。语文老师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语文课程涉及的专业知识面极广,上至天文地理,下至市井风俗,涉及古今中外。作为语文老师,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杂家”,要大力发扬多看书的风尚,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力,关注我们生活里的热点、焦点,寻找能引起学生心灵共勉的切入点,把生活的源头活水引进课堂,只有用心设计好课堂教学,才能使课堂教学生动。
四、教学形式化
当今,新课程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各个学校,县市都举行赛教课,观摩课等。为了追求“优异”,几乎每一堂课都是事先安排好了,事先与学生有了“亲密”接触,教师的课堂设计已经透露给学生,这是一个普遍现象。“正式”上课的效果,是与学生多次演练的结果。有一个青年教师为了参加校际优质课比赛,先在自己班里演练两次,再借用平行班级里的其他班,演练了四次,最后终于得了一等奖。教师这样做,违背了新课程理念,课不真实,对学生说是一种受罪,课程对于他们没有了新异性。否定了课程性质的人文性,也否定了语文课程的精神价值。语文教师自身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也得不到充分张扬。
五、学习“合而不作”
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的“合作学习”,目前被教师们广泛采用。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些“合而不作”、“合而滥作”的现象:1、教师没有提供让学生充分讨论的时间,几分钟便草草收场;2、学生学习漫不经心,有的讲小话,有的搞小动作,有的做作业;3、学生没能围绕重点进行积极有效地讨论,反而争执、吵闹不休,小组学习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4、组长大包大揽,学习能力差的过于依赖、盲从、学习时无所事事。合作学习是重要的学习方式。通过合作,互相启发,共同探究既在理解、运用课文上学有所得,又在学会学习上有所长进,还培养了探究精神、合作能力。合作学习要取得实效要遵循以下几点:一是合作学习的目标要明确恰当;二是小组形成合作的机制;三是提供充足的学习时间,让学生有机会充分地讨论、交流、探究;四是合作要让学生体验集体智慧的力量,感受合作学习的效益与快乐。
六、媒体使用过滥
教学手段的先进性,是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运用,是目前赛教课、观摩课所必备的条件。可一些复杂的课件,授课教师无法独立完成,只好请本校的电脑教师来做,这样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财力,其结果并不理想。作为语文教师,如黑板上漂亮的文字板书,是语文教师扎实的基本功,也是对学生一种教育、一种熏陶。
在语文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以辅助教学,能使抽象的语言具体化,枯燥的内容直观化,深奥的知识浅显化,对课堂教学的确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不过我们在设计课件时,首先应该明确使用课件要达到什么目标,要解决教学中的什么问题,然后考虑是否借助多媒体的优势进行辅导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其次,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语文教育重在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任何语言文字之外的手段都不能取代。
只有不断学习、反思,在实践中去感悟新课程理念,才能在教学中取得满意的佳绩。
[参考文献]
[1]《教学案例》2006年1—2期
[2]《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年9期
[3]《语文新课程标准》
[4]《湖南教育》2006年1期、2期
[5]苏立康《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6
(作者单位:湖南省凤凰县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