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彤宝怕鬼和风
彤宝:妈妈,我想和你一起睡。
彤妈:你都快长得这么高了,应该自己睡。
彤宝:可是……可是……我怕。
彤妈:怕什么?
彤宝:我怕鬼!
彤妈:……
彤宝向我表达她怕鬼的时候,我从她的眼神里看不到恐惧,因为在她的心里并没有明确“鬼”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子。但是每当天气不好刮起大风的时候,她是真的恐惧,因为她看到风吹断了树枝,听到风刮过时的呼呼声响,以及窗外遮阳板被风吹得啪啪作响。之后,她还有一套不知从哪听来的结论,那就是鬼来之前都会先刮起一阵狂风。我听完她的表达之后,认真地点了点头,说:“哦,你这个说法还真有一定的道理。”彤宝听我这样说后,她立刻来了精神,更加肯定地说:“是吧?我说得对吧?”
如果你不能立即说服孩子认同你的观点,不妨先肯定她的说法。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她从心里靠近你、信任你。暗示她,原来爸爸妈妈也是这样想的。
带彤宝到大自然中去感受风
彤爸去山东出差的时候,从风筝之乡带回来好几款制作精美的风筝。第二天,彤宝就迫不及待地想去放风筝了!可是我们从早上等到中午,都没有刮来一丝风,彤宝忍不住在广场上带着风筝跑了几圈,扫兴的是,风筝就像病恹恹的孩子一样跟在她身后,一点儿也飞不起来。
我轻描淡写地说:“没有风可怎么飞呢?”
彤宝的心里一直被放风筝的念头占据着,她对“风”这个字眼却没有太过在意。
要不断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并用试探性的语言观察孩子的反应。
午后,风来了!一开始彤宝还非常高兴,和彤爸在广场上跑了几圈,可是她也渐渐提高了警惕性,不断用眼角瞄向天边,或者驻足看看远方,生怕那个“鬼”会出现。
没过多久,天边出现一团乌云,彤宝又想放风筝,又担心害怕的事情会发生,这个时候,我提议:“玩了一天,妈妈感觉累了,我们还是回家吧!”
彤宝终于变得不再纠结,她故作镇定地说:“好吧,妈妈,那我们改天再来。”要在孩子达到恐惧心理之前,适时停止一些活动,给孩子有一个缓冲期。
又是一个休息日,我们带着彤宝再一次到广场上放风筝。这一次,风来得刚刚好,风筝顺利飞上天空,看着漂亮的风筝越飞越远,听着旁人此起彼伏的赞美声,彤宝完全把自己心中的恐惧扔到了一边。可是风力并不稳定,风筝在天上还没有飞多久,风就停了,那只漂亮的风筝一个急急的俯冲就落在了广场边的小树上。这让彤宝再一次想到了风的不好,她嘴里抱怨道:“这风真讨厌,树枝一定把我的风筝刮坏了。”
这时候来了一阵更猛烈的风向着相反的方向吹,彤宝捂着双眼寻求我的庇护,风把风筝从树上刮了下来,跌跌撞撞地在广场上翻滚着,我一边大笑一边说:“快看,风把风筝给你送回来了。”
彤宝分开手掌,一看这情形立刻变得兴奋了,她追着风筝跑了起来,边跑边喊:“妈妈快追!妈妈快追!”
风筝失而复得,对彤宝来说是再一次拉近了她与风之间的距离。
正在这时候,广场上来了一群风筝爱好者,他们今天要在广场上进行一次非常关键的试飞活动。其中一个头发花白的老爷爷从一个黑色的皮箱里小心翼翼地拿出几个黄色的东西,简单的拼装之后,一只做工精美的自行车风筝呈现在人们眼前。大家纷纷聚集过来,一些新闻记者还在现场进行了采访。大家七嘴八舌地催促老爷爷快点将风筝放起来,可是老爷爷抬头向四下看了看说:“这风还不行,再等等。”
又等了好一会儿,老爷爷带着试试看的想法将风筝放飞了,只见一个穿着黄色运动衣的小男孩,乘着徐徐的微风向天空骑着自行车飞了起来。彤宝开心地说:“妈妈,你快看,那个小男孩还戴着眼镜呢!”果然,眼镜是黑框的。
因为风力不够,那个老爷爷就把风筝收了起来,边收还边说:“哎呀,今天的风不给力,我这个作品是有两个人物的,一个小男孩,一个小女孩,两个人可以并肩骑行。等哪天风好了,我再展示给大家看啊!”
“怎么样?风是不是很好呢?它能给我们带来很多快乐,对不对?”
彤宝也点了点头,开心地说:“嗯,关键的时候没风还真不行。”
消除了彤宝对风的顾虑之后,彤宝的恐惧心理得到了很好的缓解。
有一次,彤宝看到小区的许多孩子都在骑自行车,她也想把自行车的辅助轮去掉,真正学会骑自行车。可是尝试了几次之后,彤宝的恐惧心理再次显现了,她变得越来越胆小,越来越不敢让彤爸放手。
这天刮起大风,让人感觉寸步难行,我要带着彤宝去学骑自行车,她就一直噘着嘴说:“这么坏的天气,怎么学呀!”
我说:“有爸爸妈妈在身边,你就放心吧!”
顺风的时候,我就帮彤宝扶好自行车的后架,让她小心地把握好方向,然后慢慢向前骑。逆风的时候,我就让彤宝自己推着自行车,回到起点,再重新开始。就这样,来来回回几趟下来,彤宝仍然没能消除戒心。当我再一次扶着她顺风骑的时候,我感觉到她自己已经掌握住了平衡,于是慢慢放开了手,大风吹着她慢慢向前,也帮她保持了方向。当彤宝到达终点时仍然可以继续前行,她大声说:“妈妈,我这一次骑得好轻松啊!”没有得到我的回应,彤宝开始左顾右盼,然后从自行车上跳了下来。我在起点冲她招手,她惊喜地说:“妈妈,是我自己骑过来的吗?”
我向她点头示意,彤宝迎着风开心地笑着,回到起点后,马上说:“妈妈,我再试一次!”
我说:“好啊,你已经学会了,一定行的!”
自从彤宝在大风的帮助下学会了骑自行车后,她对风的认识彻底改变了。
就算是在夜黑风高的夜晚,她也能自己一个人安然入睡。
这之后,我们到海边去,彤宝会说是海风带来了浪花;到草原去,彤宝说是大风让草学会了跳舞;到农村去,彤宝说是那一股股热浪吹熟了麦穗!大风没有带来可怕的“鬼”,而是带来了许多许多快乐。从此,彤宝爱上了风。
彤宝转变启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软肋,每个人心中都有避之不及的恐惧感,有的人怕老鼠,有的人怕蛇,有的人怕虫子,有的人像彤宝一样怕两种东西——鬼和风。
要问彤宝这是为什么,她说因为鬼来之前都会先刮一阵风。
要想克服孩子对某件事物的恐惧感,家长首先要做到:
·经常给孩子一些积极的暗示,对其所做的事情多一些肯定。
·耐心而科学地带孩子了解这一事物。
·美化这一事物,并尽量找到亲近点。
·对于新鲜事物,要进行循循善诱地启发,而不是命令孩子必须怎么怎么样。
彤宝:妈妈,我想和你一起睡。
彤妈:你都快长得这么高了,应该自己睡。
彤宝:可是……可是……我怕。
彤妈:怕什么?
彤宝:我怕鬼!
彤妈:……
彤宝向我表达她怕鬼的时候,我从她的眼神里看不到恐惧,因为在她的心里并没有明确“鬼”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子。但是每当天气不好刮起大风的时候,她是真的恐惧,因为她看到风吹断了树枝,听到风刮过时的呼呼声响,以及窗外遮阳板被风吹得啪啪作响。之后,她还有一套不知从哪听来的结论,那就是鬼来之前都会先刮起一阵狂风。我听完她的表达之后,认真地点了点头,说:“哦,你这个说法还真有一定的道理。”彤宝听我这样说后,她立刻来了精神,更加肯定地说:“是吧?我说得对吧?”
如果你不能立即说服孩子认同你的观点,不妨先肯定她的说法。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她从心里靠近你、信任你。暗示她,原来爸爸妈妈也是这样想的。
带彤宝到大自然中去感受风
彤爸去山东出差的时候,从风筝之乡带回来好几款制作精美的风筝。第二天,彤宝就迫不及待地想去放风筝了!可是我们从早上等到中午,都没有刮来一丝风,彤宝忍不住在广场上带着风筝跑了几圈,扫兴的是,风筝就像病恹恹的孩子一样跟在她身后,一点儿也飞不起来。
我轻描淡写地说:“没有风可怎么飞呢?”
彤宝的心里一直被放风筝的念头占据着,她对“风”这个字眼却没有太过在意。
要不断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并用试探性的语言观察孩子的反应。
午后,风来了!一开始彤宝还非常高兴,和彤爸在广场上跑了几圈,可是她也渐渐提高了警惕性,不断用眼角瞄向天边,或者驻足看看远方,生怕那个“鬼”会出现。
没过多久,天边出现一团乌云,彤宝又想放风筝,又担心害怕的事情会发生,这个时候,我提议:“玩了一天,妈妈感觉累了,我们还是回家吧!”
彤宝终于变得不再纠结,她故作镇定地说:“好吧,妈妈,那我们改天再来。”要在孩子达到恐惧心理之前,适时停止一些活动,给孩子有一个缓冲期。
又是一个休息日,我们带着彤宝再一次到广场上放风筝。这一次,风来得刚刚好,风筝顺利飞上天空,看着漂亮的风筝越飞越远,听着旁人此起彼伏的赞美声,彤宝完全把自己心中的恐惧扔到了一边。可是风力并不稳定,风筝在天上还没有飞多久,风就停了,那只漂亮的风筝一个急急的俯冲就落在了广场边的小树上。这让彤宝再一次想到了风的不好,她嘴里抱怨道:“这风真讨厌,树枝一定把我的风筝刮坏了。”
这时候来了一阵更猛烈的风向着相反的方向吹,彤宝捂着双眼寻求我的庇护,风把风筝从树上刮了下来,跌跌撞撞地在广场上翻滚着,我一边大笑一边说:“快看,风把风筝给你送回来了。”
彤宝分开手掌,一看这情形立刻变得兴奋了,她追着风筝跑了起来,边跑边喊:“妈妈快追!妈妈快追!”
风筝失而复得,对彤宝来说是再一次拉近了她与风之间的距离。
正在这时候,广场上来了一群风筝爱好者,他们今天要在广场上进行一次非常关键的试飞活动。其中一个头发花白的老爷爷从一个黑色的皮箱里小心翼翼地拿出几个黄色的东西,简单的拼装之后,一只做工精美的自行车风筝呈现在人们眼前。大家纷纷聚集过来,一些新闻记者还在现场进行了采访。大家七嘴八舌地催促老爷爷快点将风筝放起来,可是老爷爷抬头向四下看了看说:“这风还不行,再等等。”
又等了好一会儿,老爷爷带着试试看的想法将风筝放飞了,只见一个穿着黄色运动衣的小男孩,乘着徐徐的微风向天空骑着自行车飞了起来。彤宝开心地说:“妈妈,你快看,那个小男孩还戴着眼镜呢!”果然,眼镜是黑框的。
因为风力不够,那个老爷爷就把风筝收了起来,边收还边说:“哎呀,今天的风不给力,我这个作品是有两个人物的,一个小男孩,一个小女孩,两个人可以并肩骑行。等哪天风好了,我再展示给大家看啊!”
“怎么样?风是不是很好呢?它能给我们带来很多快乐,对不对?”
彤宝也点了点头,开心地说:“嗯,关键的时候没风还真不行。”
消除了彤宝对风的顾虑之后,彤宝的恐惧心理得到了很好的缓解。
有一次,彤宝看到小区的许多孩子都在骑自行车,她也想把自行车的辅助轮去掉,真正学会骑自行车。可是尝试了几次之后,彤宝的恐惧心理再次显现了,她变得越来越胆小,越来越不敢让彤爸放手。
这天刮起大风,让人感觉寸步难行,我要带着彤宝去学骑自行车,她就一直噘着嘴说:“这么坏的天气,怎么学呀!”
我说:“有爸爸妈妈在身边,你就放心吧!”
顺风的时候,我就帮彤宝扶好自行车的后架,让她小心地把握好方向,然后慢慢向前骑。逆风的时候,我就让彤宝自己推着自行车,回到起点,再重新开始。就这样,来来回回几趟下来,彤宝仍然没能消除戒心。当我再一次扶着她顺风骑的时候,我感觉到她自己已经掌握住了平衡,于是慢慢放开了手,大风吹着她慢慢向前,也帮她保持了方向。当彤宝到达终点时仍然可以继续前行,她大声说:“妈妈,我这一次骑得好轻松啊!”没有得到我的回应,彤宝开始左顾右盼,然后从自行车上跳了下来。我在起点冲她招手,她惊喜地说:“妈妈,是我自己骑过来的吗?”
我向她点头示意,彤宝迎着风开心地笑着,回到起点后,马上说:“妈妈,我再试一次!”
我说:“好啊,你已经学会了,一定行的!”
自从彤宝在大风的帮助下学会了骑自行车后,她对风的认识彻底改变了。
就算是在夜黑风高的夜晚,她也能自己一个人安然入睡。
这之后,我们到海边去,彤宝会说是海风带来了浪花;到草原去,彤宝说是大风让草学会了跳舞;到农村去,彤宝说是那一股股热浪吹熟了麦穗!大风没有带来可怕的“鬼”,而是带来了许多许多快乐。从此,彤宝爱上了风。
彤宝转变启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软肋,每个人心中都有避之不及的恐惧感,有的人怕老鼠,有的人怕蛇,有的人怕虫子,有的人像彤宝一样怕两种东西——鬼和风。
要问彤宝这是为什么,她说因为鬼来之前都会先刮一阵风。
要想克服孩子对某件事物的恐惧感,家长首先要做到:
·经常给孩子一些积极的暗示,对其所做的事情多一些肯定。
·耐心而科学地带孩子了解这一事物。
·美化这一事物,并尽量找到亲近点。
·对于新鲜事物,要进行循循善诱地启发,而不是命令孩子必须怎么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