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就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就是说,通过教学要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使学生不仅在校期间,而且在其一生中,都会学习新知、不断创新。那么,在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呢?
一、优化师生关系,营造探究氛围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探究氛围,是有效开展探究学习的前提。教师的课堂教学主导作用,包括允许并且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方法和结论,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和主动探索。例如,在学习了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后,让学生练习解方程x(x-2)=3。有一位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解答:
x(x-2)=3
x(x-2)=3×1
x(x-2)=3×(3-2)
x=3
老师一看,这是凑答案,但没有直接点出,只是说这个方程有两个根。这位学生想了一下,又写出另一解答:
x(x-2)=3
x(x-2)=(-1)×(-3)
x(x-2)=(-1)×(-1-2)
x=-1
学生鼓掌,老师也笑着点了点头……这样的解法似乎缺乏一般性,但不能说它没有独到之处。所以,老师要留给学生发展个性的空间,这样,学生的生命潜能和创造精神才能充分地发挥。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良好的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索动机,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发展其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所以,创设的“问题情境”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或已有知识,并富有情趣,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迫切解决问题的心理,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思维活动。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内切圆”时,提出如下问题:(1)如果要从三角形材料上裁下一块圆形用料,三角形的三边与裁下的圆有什么样的关系,才能使圆形用料的面积最大?(2)要画出这个圆必须知道什么条件?这些实际的问题就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三、参与知识形成,培养探究能力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会学”。要使学生会学,就要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自己探求新知,使他们能掌握学习和思维的方法。例如,在学习《四边形》时,因学生在小学已接触到了平行四边形、矩形、正方形、棱形这些概念,因此,当老师提出“给你一个三角形,怎样才能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你有几种做法?”这个问题时,许多学生就能答出:“两个全等的三角形拼起来就是一个平行四边形”。但是有个别学生发现:“一个三角形绕其一边的中点旋转,旋转前后的图形合起来就能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老师看到学生把四边形的内容与旋转的内容结合起来了,就适时将问题进行引伸:“一个三角形能否经过变换既得到平行四边形又得到正方形?”学生们积极思考,动手动脑,很快又发现了规律。在这一连串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们通过自己的探究而学会了知识,也培养了探究能力。
四、结合实践运用,引导探究创新
现在的数学课程体现了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全体学生学到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所必需的数学,真正做到学有所用,学有所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思考的积极性更高,更有利于培养探究能力。例如,学习相似三角形和函数等知识后,给学生布置一道实践性的探究作业:怎样测一棵树的高度?要求对各种不同的实际情况,设计出不同的测量方法。学生在实地考察中,遇到了各种情形,然后每人针对这些情形设计出测量的具体方案,分组讨论后,再选出几个典型的解答在全班介绍。学生想到了许多问题,如树不高时如何测量,树比较高时如何测量,天气好树有影子时如何测量,树的部分影子被房屋挡住了怎么办,没有太阳光,树的顶部或底部又不能直接到达,又怎么办……他们运用勾股定理、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的比例关系及三角函数等各种方法进行测量计算。又如,学习多边形内角和定理后,让学生用一种或几种地砖,设计出美丽的地板图案;学习各种几何图形及面积后,按要求为学校设计建造花园的方案,等等。通过实际运用,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有用,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能实现学生的自主创新。
五、开拓探究时空,发展探究能力
让学生自己探究,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思想的体现。只有让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通过探究去获得数学知识,才能培养学生敢于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才能彻底改变学生完全被动的学习状态。教学中,如果留给学生探究的空间狭窄,时间过于紧迫,学生的思维连一点“旁逸斜出”的机会都没有,学生中就不会迸发出有创见的思维火花,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就无从谈起。因此,在教学中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探究时空,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充分地、主动地、积极地展示及表现其思维过程,发挥其创造潜能,从而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不断发展。
要做到以上所说的这些,教师必须改变以往的教育理念,真正把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
(责编 王学军)
一、优化师生关系,营造探究氛围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探究氛围,是有效开展探究学习的前提。教师的课堂教学主导作用,包括允许并且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方法和结论,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和主动探索。例如,在学习了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后,让学生练习解方程x(x-2)=3。有一位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解答:
x(x-2)=3
x(x-2)=3×1
x(x-2)=3×(3-2)
x=3
老师一看,这是凑答案,但没有直接点出,只是说这个方程有两个根。这位学生想了一下,又写出另一解答:
x(x-2)=3
x(x-2)=(-1)×(-3)
x(x-2)=(-1)×(-1-2)
x=-1
学生鼓掌,老师也笑着点了点头……这样的解法似乎缺乏一般性,但不能说它没有独到之处。所以,老师要留给学生发展个性的空间,这样,学生的生命潜能和创造精神才能充分地发挥。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良好的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索动机,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发展其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所以,创设的“问题情境”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或已有知识,并富有情趣,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迫切解决问题的心理,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思维活动。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内切圆”时,提出如下问题:(1)如果要从三角形材料上裁下一块圆形用料,三角形的三边与裁下的圆有什么样的关系,才能使圆形用料的面积最大?(2)要画出这个圆必须知道什么条件?这些实际的问题就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三、参与知识形成,培养探究能力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会学”。要使学生会学,就要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自己探求新知,使他们能掌握学习和思维的方法。例如,在学习《四边形》时,因学生在小学已接触到了平行四边形、矩形、正方形、棱形这些概念,因此,当老师提出“给你一个三角形,怎样才能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你有几种做法?”这个问题时,许多学生就能答出:“两个全等的三角形拼起来就是一个平行四边形”。但是有个别学生发现:“一个三角形绕其一边的中点旋转,旋转前后的图形合起来就能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老师看到学生把四边形的内容与旋转的内容结合起来了,就适时将问题进行引伸:“一个三角形能否经过变换既得到平行四边形又得到正方形?”学生们积极思考,动手动脑,很快又发现了规律。在这一连串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们通过自己的探究而学会了知识,也培养了探究能力。
四、结合实践运用,引导探究创新
现在的数学课程体现了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全体学生学到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所必需的数学,真正做到学有所用,学有所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思考的积极性更高,更有利于培养探究能力。例如,学习相似三角形和函数等知识后,给学生布置一道实践性的探究作业:怎样测一棵树的高度?要求对各种不同的实际情况,设计出不同的测量方法。学生在实地考察中,遇到了各种情形,然后每人针对这些情形设计出测量的具体方案,分组讨论后,再选出几个典型的解答在全班介绍。学生想到了许多问题,如树不高时如何测量,树比较高时如何测量,天气好树有影子时如何测量,树的部分影子被房屋挡住了怎么办,没有太阳光,树的顶部或底部又不能直接到达,又怎么办……他们运用勾股定理、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的比例关系及三角函数等各种方法进行测量计算。又如,学习多边形内角和定理后,让学生用一种或几种地砖,设计出美丽的地板图案;学习各种几何图形及面积后,按要求为学校设计建造花园的方案,等等。通过实际运用,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有用,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能实现学生的自主创新。
五、开拓探究时空,发展探究能力
让学生自己探究,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思想的体现。只有让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通过探究去获得数学知识,才能培养学生敢于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才能彻底改变学生完全被动的学习状态。教学中,如果留给学生探究的空间狭窄,时间过于紧迫,学生的思维连一点“旁逸斜出”的机会都没有,学生中就不会迸发出有创见的思维火花,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就无从谈起。因此,在教学中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探究时空,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充分地、主动地、积极地展示及表现其思维过程,发挥其创造潜能,从而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不断发展。
要做到以上所说的这些,教师必须改变以往的教育理念,真正把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
(责编 王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