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学生,我们需要用一种教婴儿学说话、学走路的心态,静静地等待这些祖国的花朵悄悄地绽开笑脸。
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细水长流,此时,教师的等待无疑就是一种鼓励,是一种期盼,更是一种对孩子的信任。我们在等待的同时,也应该给赋予他们更多的养分——语文常规课堂教学的落实。
教研活动中,我发现大多数教师包括我自己在内,在教学内容上面面俱到,倾囊相授,总觉得哪里都不能少,少了一个训练点像是在自己身上割肉似的。在教学形式上“精心包装”,精彩纷呈,唯独忽视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基于这种现状,我认为我们应该从目标定位、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操作策略入手,力求“简简单单、实实在在、扎扎实实”地教语文,让语文教学返璞归真,真正做到“繁花落尽见淳真”。
一、目标定位要准确,注意结合学情
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所在,目标定位准确与否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关系到学生的能力是否能有所提高。以《听听,秋的声音》为例,这篇略读课文是一首现代诗,语言精练优美,富有韵味,作者抓住秋天里大自然的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教学时,没必要太注重文章的内容,把每句、每段都搞清楚,应放手让学生自己运用精读课文获得的方法把课文读懂;着重是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领悟词句表达的精妙,体会诗中浓浓的秋情,想象秋天的美好。通过研读课文,再根据三年级学生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能诵读儿童诗、浅近古诗,能够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对写话有兴趣等学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会认“臂、韵、叮、咛、吟、掠”等生字,会读“刷刷、瞿瞿、绽开、歌韵”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展开想象,把读后体会与同学交流。3.掌握1、2小节的写作规律,进行仿写。
二、教学内容要合理取舍,积极开发和整合课程资源
《听听,秋的声音》这首诗共有6小节,第一、二小节结构一模一样,都是以“听听,秋的声音”开始,接着写谁干什么,紧接着就是拟声词,最后是以“是什么”结尾。第三小节虽然结构与前两段不同,但它紧抓秋天最典型的事物来突出秋的声音,段落中以并列的句式出现,给人以美的享受、无穷的想象。后面的三段内容也非常美,每一段都能深挖出许多知识来。但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必须得有所取舍,我认为课文的前两段的结构非常整齐,有利于学生模仿写作,而且内容利于创设情境展开想象,让学生体会秋的美,激发他们对秋的热爱。所以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我大胆地进行了整合,重点对第一、二节进行突破,第三节以读为主,并进行简单的对话训练,让学生体会秋的声音,品味语言的美。而第4、5、6段,则以教师过渡语言的形式在课堂中呈现,在配乐朗读中得以巩固。
三、教学设计紧扣目标,促使语文能力的提高
落实课堂教学常规,才能让学生在短短的四十分钟里有所收获,逐步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因此,我在教学中紧扣目标,努力呈现层次性、阶梯性,整个教学的过程,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思维的碰撞,对知识的把握呈现出螺旋上升的趋势。
围绕第一个教学目标,我在设计时煞费苦心。因为是略读课文,字词不需要费太多时间去认,但我觉得熟识这课的生字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为接下来的写作做铺垫。但是如何把握好分寸,却让我陷入两难的境地。经过考虑,我给这些字词进行了分析整合,让人能在短时间内记住他们。比如说,第一类是拟声词,“刷刷”“瞿瞿”,读完后,可以让孩子补充一些自己知道的一些拟声词,教师可以进行板书,为接下来的写作积累素材。第二类,即优美的词组,如“道别的话音、告别的歌韵、暖暖的叮咛、丰收的歌吟”等。
围绕第二个教学目标,我准备在朗读环节中落实知识点。课堂精彩回顾:
1.初读。
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中具体写了什么声音?
师:你在诗中听到了哪些声音?
生:黄叶、蟋蟀、大雁、秋风的声音。
2.再读。
师: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不懂的词语,运用已学过的方法试着理解,然后分小组交流:你用什么方法理解了哪些词?(回忆理解词语的方法:联系上下文、查工具书、找近义词、联系生活等方法。)
生自学后分小组交流。
师:请小组代表说说你们理解了什么词语,还有没解决的词语吗?
学生踊跃发言,汇报自学情况。
[教学略读课文时,应着重让学生运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自读自悟。]
3.选读。
师:找出你喜欢的声音,多读几遍,想想你为什么喜欢?
师:把最喜欢的部分,和同桌一起欣赏。
学生互相交流感受。
师:用欣赏的语气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认真边听边想:他读得怎么样?
指名读后组织其他学生自由评议。
生:第一节可以读得快活一些,因为这是快乐的树叶,它落下时在翩翩起舞呢!
生:我认为可以读出一点忧伤,因为树叶还舍不得和大树妈妈告别呢!
生:第二节读得太好了,让我想象自己也是一只蟋蟀,正张大嘴巴快乐地歌唱。“蛐蛐”“蛐蛐”,实在太好听了。
生:读大雁的这句话要读出舍不得的语气,因为它就要去南方了。
生:读第五小节要读出欣喜的感觉,因为大自然到处都有秋的声音……
围绕第三个教学目标,我的设计关键点就是研读第一、二自然段。因为这两个段落是整堂课的灵魂,设计的巧妙与否直接关系着这堂课的知识点落实,以及学生能力的提升。这两段结构是一样的,如果两个段落设计用同样的方法来教学,会显得重复,如果重点教第一段,第二段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辅助他们学习,对于优等生效果是显著的,但后进生的能力恐怕提升不了。两者权衡之后,我选择了第一段创设情境,引导想象说话训练的方法进行教学。第二段则通过与第一段的对比,让学生的朗读中发现写作的规律。课堂精彩回顾: 1.第一小节:
师:大树发出的声音是什么样的?谁来模仿一下?老师听听。
学生模仿
师:听到“刷刷”的声音,老师仿佛走进了落叶缤纷的白桦林,我们的诗人是怎样描写的呢?指名读第一小节。
生读
师:这一小节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从哪看出来的?分析词语“道别”。
创设情境:黄叶跟谁道别?黄叶离开妈妈时可能说些什么?
生:妈妈,我要走了,你多保重!
生:大树妈妈,再见!
生:大树妈妈,我们明年再见了!
……
师:现在,老师是大树妈妈,你们是——黄叶(学生说的),我们来一次表演合作读。
2.第二小节:
师:我们一起来合作读读第一、二小节吧。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两个小节的第一行和第二行是一样的。
生:它们的结构一样。
师:你们真了不起,这两个段的结构是一样的,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男女对比着读,加深结构的印象。
师:走进秋天,走进大自然这辽阔的音乐厅,你还能听到哪些秋的声音?
(出示秋景图片,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生:哗啦哗啦,稻海翻起波浪。
生:“嘿呦嘿呦”小蚂蚁忙着准备粮食过冬呢!
生:“滴答滴答”秋雨在练习弹琴……
师:秋的声音实在太丰富、太美妙了,你能照着课文第一、二小节的样子用“听听,秋的声音……”这样的方式说一说,写一写吗?
学生先在小组里练习再全班交流。
四、操作显现实效,熟练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巧妙的教学设计固然能优化教学过程,但具体操作的方法、策略和手段更能体现教学的实效。
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模仿大树发出的声音时,我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落叶纷飞的白桦林,给学生以视觉上的冲击。当学生第一自然段与第二自然段对比着读时,我把两段话用不同的颜色来诠释,形成强烈的对比,让学生在对比中找到相同点。当引导学生说说还能听到哪些秋的声音时,我出示了秋景的图片,通过图来唤醒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
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处境中,我们要让繁花落尽,显现淳真,同时也要学会等待,给学生成长的空间和时间。
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细水长流,此时,教师的等待无疑就是一种鼓励,是一种期盼,更是一种对孩子的信任。我们在等待的同时,也应该给赋予他们更多的养分——语文常规课堂教学的落实。
教研活动中,我发现大多数教师包括我自己在内,在教学内容上面面俱到,倾囊相授,总觉得哪里都不能少,少了一个训练点像是在自己身上割肉似的。在教学形式上“精心包装”,精彩纷呈,唯独忽视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基于这种现状,我认为我们应该从目标定位、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操作策略入手,力求“简简单单、实实在在、扎扎实实”地教语文,让语文教学返璞归真,真正做到“繁花落尽见淳真”。
一、目标定位要准确,注意结合学情
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所在,目标定位准确与否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关系到学生的能力是否能有所提高。以《听听,秋的声音》为例,这篇略读课文是一首现代诗,语言精练优美,富有韵味,作者抓住秋天里大自然的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教学时,没必要太注重文章的内容,把每句、每段都搞清楚,应放手让学生自己运用精读课文获得的方法把课文读懂;着重是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领悟词句表达的精妙,体会诗中浓浓的秋情,想象秋天的美好。通过研读课文,再根据三年级学生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能诵读儿童诗、浅近古诗,能够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对写话有兴趣等学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会认“臂、韵、叮、咛、吟、掠”等生字,会读“刷刷、瞿瞿、绽开、歌韵”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展开想象,把读后体会与同学交流。3.掌握1、2小节的写作规律,进行仿写。
二、教学内容要合理取舍,积极开发和整合课程资源
《听听,秋的声音》这首诗共有6小节,第一、二小节结构一模一样,都是以“听听,秋的声音”开始,接着写谁干什么,紧接着就是拟声词,最后是以“是什么”结尾。第三小节虽然结构与前两段不同,但它紧抓秋天最典型的事物来突出秋的声音,段落中以并列的句式出现,给人以美的享受、无穷的想象。后面的三段内容也非常美,每一段都能深挖出许多知识来。但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必须得有所取舍,我认为课文的前两段的结构非常整齐,有利于学生模仿写作,而且内容利于创设情境展开想象,让学生体会秋的美,激发他们对秋的热爱。所以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我大胆地进行了整合,重点对第一、二节进行突破,第三节以读为主,并进行简单的对话训练,让学生体会秋的声音,品味语言的美。而第4、5、6段,则以教师过渡语言的形式在课堂中呈现,在配乐朗读中得以巩固。
三、教学设计紧扣目标,促使语文能力的提高
落实课堂教学常规,才能让学生在短短的四十分钟里有所收获,逐步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因此,我在教学中紧扣目标,努力呈现层次性、阶梯性,整个教学的过程,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思维的碰撞,对知识的把握呈现出螺旋上升的趋势。
围绕第一个教学目标,我在设计时煞费苦心。因为是略读课文,字词不需要费太多时间去认,但我觉得熟识这课的生字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为接下来的写作做铺垫。但是如何把握好分寸,却让我陷入两难的境地。经过考虑,我给这些字词进行了分析整合,让人能在短时间内记住他们。比如说,第一类是拟声词,“刷刷”“瞿瞿”,读完后,可以让孩子补充一些自己知道的一些拟声词,教师可以进行板书,为接下来的写作积累素材。第二类,即优美的词组,如“道别的话音、告别的歌韵、暖暖的叮咛、丰收的歌吟”等。
围绕第二个教学目标,我准备在朗读环节中落实知识点。课堂精彩回顾:
1.初读。
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中具体写了什么声音?
师:你在诗中听到了哪些声音?
生:黄叶、蟋蟀、大雁、秋风的声音。
2.再读。
师: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不懂的词语,运用已学过的方法试着理解,然后分小组交流:你用什么方法理解了哪些词?(回忆理解词语的方法:联系上下文、查工具书、找近义词、联系生活等方法。)
生自学后分小组交流。
师:请小组代表说说你们理解了什么词语,还有没解决的词语吗?
学生踊跃发言,汇报自学情况。
[教学略读课文时,应着重让学生运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自读自悟。]
3.选读。
师:找出你喜欢的声音,多读几遍,想想你为什么喜欢?
师:把最喜欢的部分,和同桌一起欣赏。
学生互相交流感受。
师:用欣赏的语气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认真边听边想:他读得怎么样?
指名读后组织其他学生自由评议。
生:第一节可以读得快活一些,因为这是快乐的树叶,它落下时在翩翩起舞呢!
生:我认为可以读出一点忧伤,因为树叶还舍不得和大树妈妈告别呢!
生:第二节读得太好了,让我想象自己也是一只蟋蟀,正张大嘴巴快乐地歌唱。“蛐蛐”“蛐蛐”,实在太好听了。
生:读大雁的这句话要读出舍不得的语气,因为它就要去南方了。
生:读第五小节要读出欣喜的感觉,因为大自然到处都有秋的声音……
围绕第三个教学目标,我的设计关键点就是研读第一、二自然段。因为这两个段落是整堂课的灵魂,设计的巧妙与否直接关系着这堂课的知识点落实,以及学生能力的提升。这两段结构是一样的,如果两个段落设计用同样的方法来教学,会显得重复,如果重点教第一段,第二段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辅助他们学习,对于优等生效果是显著的,但后进生的能力恐怕提升不了。两者权衡之后,我选择了第一段创设情境,引导想象说话训练的方法进行教学。第二段则通过与第一段的对比,让学生的朗读中发现写作的规律。课堂精彩回顾: 1.第一小节:
师:大树发出的声音是什么样的?谁来模仿一下?老师听听。
学生模仿
师:听到“刷刷”的声音,老师仿佛走进了落叶缤纷的白桦林,我们的诗人是怎样描写的呢?指名读第一小节。
生读
师:这一小节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从哪看出来的?分析词语“道别”。
创设情境:黄叶跟谁道别?黄叶离开妈妈时可能说些什么?
生:妈妈,我要走了,你多保重!
生:大树妈妈,再见!
生:大树妈妈,我们明年再见了!
……
师:现在,老师是大树妈妈,你们是——黄叶(学生说的),我们来一次表演合作读。
2.第二小节:
师:我们一起来合作读读第一、二小节吧。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两个小节的第一行和第二行是一样的。
生:它们的结构一样。
师:你们真了不起,这两个段的结构是一样的,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男女对比着读,加深结构的印象。
师:走进秋天,走进大自然这辽阔的音乐厅,你还能听到哪些秋的声音?
(出示秋景图片,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生:哗啦哗啦,稻海翻起波浪。
生:“嘿呦嘿呦”小蚂蚁忙着准备粮食过冬呢!
生:“滴答滴答”秋雨在练习弹琴……
师:秋的声音实在太丰富、太美妙了,你能照着课文第一、二小节的样子用“听听,秋的声音……”这样的方式说一说,写一写吗?
学生先在小组里练习再全班交流。
四、操作显现实效,熟练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巧妙的教学设计固然能优化教学过程,但具体操作的方法、策略和手段更能体现教学的实效。
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模仿大树发出的声音时,我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落叶纷飞的白桦林,给学生以视觉上的冲击。当学生第一自然段与第二自然段对比着读时,我把两段话用不同的颜色来诠释,形成强烈的对比,让学生在对比中找到相同点。当引导学生说说还能听到哪些秋的声音时,我出示了秋景的图片,通过图来唤醒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
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处境中,我们要让繁花落尽,显现淳真,同时也要学会等待,给学生成长的空间和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