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亮点:南通教育现象吸引世人眼球
南通素有“教育之乡”的美名。在南通,张謇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百年之前,就是这位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以“父实业、母教育”的前瞻理念为指导,在江海大地举起了“教育”和“实业”两面大旗。他在创办大生纱厂等一批近现代实业的同时,还创办了一大批具有近现代意义的“中华第一”学堂,为南通现代学校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百年过去了,虽然时间之箭如濠河之水般淙淙飞逝,但是南通教育的血脉始终绵延不断。对优秀教育文化传统的珍惜和继承,在继承之中的发展和创新,使南通教育获得了丰厚而灵动的底蕴。特别是近十多年来,南通人认真践行素质教育,坚持教育优先、德育为先、素质领先,从不同层面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取得了真正“让人民满意”的办学成果。南通教育成为一块让人仰视的教育高地。人们带着朝圣一样的心情,接踵而至,都是渴望从这里获得素质教育的无上真经。与会代表先后参观考察了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江苏省南通中学、南通高等师范学校。虽然只有3所学校3个现场,但是,无论是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的“走进童话世界”,还是南通中学的“感动教育”和南通高等师范学校的“千人大合唱”,都让人们切身感受到南通素质教育充满诗意和创意的鲜活气息。
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始终是国际教育改革的中心与主题。南通人注重吸纳现、当代众多教育成果,选择了适应于城区与农村不同发展状况的实施策略,把多出人才与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结合起来,既不用高考成绩代替素质教育,也不把实施素质教育与争创高考佳绩对立起来,而是将注意力聚焦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上。
在教育活动日趋社会化的今天,南通人敏锐地意识到,唯有那些在知识、能力、情感、人格方面相互支持、融合和统整的教育,才可能使学生在知识传递和师生交往的过程中听到道德的声音,受到道德价值观的影响,从而很好地实现教学和教养的合一、知识人与道德人的整合。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的“情境教育”和南通中学的“难忘教育”,都抓住体验与实践这两个不可或缺的教育环节,重视价值观、情感、行为习惯等的培养,从而带动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细节决定成败。无论是在学校管理,还是在教育教学上,南通人始终坚持抓常规管理不动摇,不断优化教学过程管理,重视微观环节调控;扎实抓好课堂和双基,坚持课堂主阵地,深化改革,夯实基础,滚动提高。他们以素质教育目标为指导,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强调客观、全面地评价教师工作,客观、全面地评价学校的办学水平,努力建立和完善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这种务实的态度和作风,使南通教育始终脚踏实地,以稳定高质的姿态前行。
现代教育活动中的教师必须经历专业发展的道路,教育科研无疑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先进“武器”。南通人正是把教育科研视为教师专业发展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在全省率先提出并实施了教育科研“一把手”工程,使教育科研成为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载体。从“青蓝工程”到“科研骨干培训工程”,一大批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育品位得到不断提升,从“教书匠”走向了“研究者”。一大批学校以应用性课题研究为突破口,创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教育科研的深入开展,成为南通教育不断发展的强大内驱力。科研型队伍,应用性科研,研究性教学,南通人始终紧握教育科研这把利器,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发展之路。教育科研已经成为南通素质教育的第一推动力。节点: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成为当下主题
南通教育现象为会议提供了典型且生动的素质教育案例。研讨会期间,来自江苏和北京、上海、四川、湖北等地的专家学者以及中央教科所有关实验学校的校长,从解读南通教育现象出发,围绕教育现状的基本估价、素质教育的目标与任务、推进素质教育的方法与路径、制约素质教育深入实施的内因与外因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中央教科所所长朱小蔓教授在研讨会上作了主题发言。她说,素质教育所说的素质,不仅仅是音、体、美等方面的特长,更是做事和做人所要求的基本素养。认同自己的祖国、能与世界对话、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体魄健全、心灵丰富,能够尊重与理解、沟通与合作、追求自己幸福和爱护他人幸福等,这些现代人的素质及其特征,应是素质教育的题中之义。
朱小蔓指出,素质教育是提高全体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它以促进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价值取向,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为培养目标,以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为根本途径,以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为显著特征。
朱小蔓认为,实施素质教育,要通过各门学科的教与学,“结构化”地处理知识,不断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学会综合知识、应用知识和发现新知识。同时也通过精心设计和组织的丰富的、令学生难忘的活动,帮助教师建立起一种意识,即把教学活动同时作为促进学生道德学习的过程,体现学校教育培养公民和人才的完整职能和使命。
朱小蔓认为,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并不是针对个别或部分的“精英教育”,而是为了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不是只顾学生的部分或片面发展的“片面教育”,而是关注学生德、智、体、美等和谐发展的“全面教育”;不是脱离现实的“理想教育”,而是注重现实条件和学生实际的务实教育。每一所学校,无论怎样的条件,都可以展其所长,从实现起点性的目标做起。
朱小蔓指出,在20年实践的基础上,当下,素质教育的理论和政策有了一些新的发展,对新时期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提出了新要求。这种新要求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进一步突出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的、可持续的、和谐的发展;二是在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劳动者的同时,重视培养民主法治自决、思想道德成熟、公平诚信内化的新公民;三是以新一轮课程改革为载体,探索建立基础教育现代学校制度,转变教育质量增长方式,实现外延、扩张性发展向内涵、品质性发展的转变等。这些新要求必定催生出直面教育问题,应对新的形势变化和学习者新的生存特征的新的素质教育实践形态。
研讨会上,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陶西平,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谈松华,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特级教师李吉林,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张民生等专家学者和一线教育工作者,围绕素质教育的国家意志与地方选择、课堂教学在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素质教育评价与社会评价的关系、素质教育实施与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和考试选拔制度改革等理论和实践问题,各抒己见,为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作了理论上的研究和探讨。
重点:社会学校携手推进素质教育
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在考察江苏一些地区的学校素质教育之后,来到南通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研讨会会场。她在讲话中指出,我们正处在一个新的(“十五” 计划已经基本完成,正在谋划“十一五”规划)历史起点上,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要坚持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为我国“十一五”战略的实现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我国基础教育的新发展,更加要求把推进素质教育摆到重要位置上来。提高教育质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满足人民群众教育需求,是今后一个阶段素质教育的重点。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培育自主创新人才。要研究推进素质教育的新思路,探索不同区域实施素质教育的新途径。
让与会代表深受鼓舞的,是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专程赴会并作了重要讲话。作为地方领导者和决策者,李源潮从一个独特的高度和视野,深入阐述了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现实和深远意义。李源潮在研讨会上说,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今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总方向、总任务和总要求,关系到亿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长远未来,要多花气力多投入,用社会资源为未来打好基础。江苏在十几年的素质教育实践中,已经作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涌现出许多先进典型,特别是南通等地推进素质教育的做法在全国引起了较好反响。这次会议在南通召开,对江苏的工作既是压力也是动力。江苏与会同志要积极参与、认真学习,推动全省教育战线的思想解放、观念转变和工作改进。全省上下要从素质教育的基础抓起、从关键环节抓起、从保障条件抓起,突出重点、多管齐下,始终如一地追求全面素质教育的价值目标,不断开创江苏素质教育的新局面,为实现“两个率先”培养造就源源不断的高素质建设者。
副省长王湛自始至终参加了研讨会,并在会议结束时作了总结讲话。他在讲话中指出,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重点,必须以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根本,必须以科学规范的学校管理为保障,必须以在全社会创造良好的环境为支持。围绕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学校管理,首先要严格课程的开设,在按规定开足开好课程的基础上,鼓励和支持学校创造性地进行课程建设和课程标准的施行。其次要抓好课堂教学主阵地,充分利用课堂内有效的教学时间,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此外还要强化校长领导教学工作的主要责任,真正确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教学改革的核心地位、教学质量的首要地位和教学投入的核心地位,真正把校长的时间、精力和责任转移到教学管理及质量提高上来。王湛说,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是全社会共同的事业,希望社会各界特别是学生家长、新闻媒体,对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实践和探索,多一些支持,多一些建设性的促进;对多样化的探索和试验,多一些鼓励和包容,少一些评头论足的指责。
江苏十三个省辖市分管教育的副市长全程参加了研讨会,以常州市副市长居丽琴为代表的一些地方领导在会上作了发言,言辞恳切,表示要举一市之力,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置身其中,我们备受鼓舞,正如诗人雪莱所言: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责任编辑:张俊平
南通素有“教育之乡”的美名。在南通,张謇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百年之前,就是这位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以“父实业、母教育”的前瞻理念为指导,在江海大地举起了“教育”和“实业”两面大旗。他在创办大生纱厂等一批近现代实业的同时,还创办了一大批具有近现代意义的“中华第一”学堂,为南通现代学校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百年过去了,虽然时间之箭如濠河之水般淙淙飞逝,但是南通教育的血脉始终绵延不断。对优秀教育文化传统的珍惜和继承,在继承之中的发展和创新,使南通教育获得了丰厚而灵动的底蕴。特别是近十多年来,南通人认真践行素质教育,坚持教育优先、德育为先、素质领先,从不同层面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取得了真正“让人民满意”的办学成果。南通教育成为一块让人仰视的教育高地。人们带着朝圣一样的心情,接踵而至,都是渴望从这里获得素质教育的无上真经。与会代表先后参观考察了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江苏省南通中学、南通高等师范学校。虽然只有3所学校3个现场,但是,无论是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的“走进童话世界”,还是南通中学的“感动教育”和南通高等师范学校的“千人大合唱”,都让人们切身感受到南通素质教育充满诗意和创意的鲜活气息。
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始终是国际教育改革的中心与主题。南通人注重吸纳现、当代众多教育成果,选择了适应于城区与农村不同发展状况的实施策略,把多出人才与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结合起来,既不用高考成绩代替素质教育,也不把实施素质教育与争创高考佳绩对立起来,而是将注意力聚焦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上。
在教育活动日趋社会化的今天,南通人敏锐地意识到,唯有那些在知识、能力、情感、人格方面相互支持、融合和统整的教育,才可能使学生在知识传递和师生交往的过程中听到道德的声音,受到道德价值观的影响,从而很好地实现教学和教养的合一、知识人与道德人的整合。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的“情境教育”和南通中学的“难忘教育”,都抓住体验与实践这两个不可或缺的教育环节,重视价值观、情感、行为习惯等的培养,从而带动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细节决定成败。无论是在学校管理,还是在教育教学上,南通人始终坚持抓常规管理不动摇,不断优化教学过程管理,重视微观环节调控;扎实抓好课堂和双基,坚持课堂主阵地,深化改革,夯实基础,滚动提高。他们以素质教育目标为指导,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强调客观、全面地评价教师工作,客观、全面地评价学校的办学水平,努力建立和完善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这种务实的态度和作风,使南通教育始终脚踏实地,以稳定高质的姿态前行。
现代教育活动中的教师必须经历专业发展的道路,教育科研无疑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先进“武器”。南通人正是把教育科研视为教师专业发展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在全省率先提出并实施了教育科研“一把手”工程,使教育科研成为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载体。从“青蓝工程”到“科研骨干培训工程”,一大批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育品位得到不断提升,从“教书匠”走向了“研究者”。一大批学校以应用性课题研究为突破口,创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教育科研的深入开展,成为南通教育不断发展的强大内驱力。科研型队伍,应用性科研,研究性教学,南通人始终紧握教育科研这把利器,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发展之路。教育科研已经成为南通素质教育的第一推动力。节点: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成为当下主题
南通教育现象为会议提供了典型且生动的素质教育案例。研讨会期间,来自江苏和北京、上海、四川、湖北等地的专家学者以及中央教科所有关实验学校的校长,从解读南通教育现象出发,围绕教育现状的基本估价、素质教育的目标与任务、推进素质教育的方法与路径、制约素质教育深入实施的内因与外因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中央教科所所长朱小蔓教授在研讨会上作了主题发言。她说,素质教育所说的素质,不仅仅是音、体、美等方面的特长,更是做事和做人所要求的基本素养。认同自己的祖国、能与世界对话、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体魄健全、心灵丰富,能够尊重与理解、沟通与合作、追求自己幸福和爱护他人幸福等,这些现代人的素质及其特征,应是素质教育的题中之义。
朱小蔓指出,素质教育是提高全体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它以促进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价值取向,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为培养目标,以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为根本途径,以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为显著特征。
朱小蔓认为,实施素质教育,要通过各门学科的教与学,“结构化”地处理知识,不断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学会综合知识、应用知识和发现新知识。同时也通过精心设计和组织的丰富的、令学生难忘的活动,帮助教师建立起一种意识,即把教学活动同时作为促进学生道德学习的过程,体现学校教育培养公民和人才的完整职能和使命。
朱小蔓认为,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并不是针对个别或部分的“精英教育”,而是为了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不是只顾学生的部分或片面发展的“片面教育”,而是关注学生德、智、体、美等和谐发展的“全面教育”;不是脱离现实的“理想教育”,而是注重现实条件和学生实际的务实教育。每一所学校,无论怎样的条件,都可以展其所长,从实现起点性的目标做起。
朱小蔓指出,在20年实践的基础上,当下,素质教育的理论和政策有了一些新的发展,对新时期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提出了新要求。这种新要求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进一步突出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的、可持续的、和谐的发展;二是在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劳动者的同时,重视培养民主法治自决、思想道德成熟、公平诚信内化的新公民;三是以新一轮课程改革为载体,探索建立基础教育现代学校制度,转变教育质量增长方式,实现外延、扩张性发展向内涵、品质性发展的转变等。这些新要求必定催生出直面教育问题,应对新的形势变化和学习者新的生存特征的新的素质教育实践形态。
研讨会上,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陶西平,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谈松华,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特级教师李吉林,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张民生等专家学者和一线教育工作者,围绕素质教育的国家意志与地方选择、课堂教学在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素质教育评价与社会评价的关系、素质教育实施与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和考试选拔制度改革等理论和实践问题,各抒己见,为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作了理论上的研究和探讨。
重点:社会学校携手推进素质教育
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在考察江苏一些地区的学校素质教育之后,来到南通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研讨会会场。她在讲话中指出,我们正处在一个新的(“十五” 计划已经基本完成,正在谋划“十一五”规划)历史起点上,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要坚持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为我国“十一五”战略的实现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我国基础教育的新发展,更加要求把推进素质教育摆到重要位置上来。提高教育质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满足人民群众教育需求,是今后一个阶段素质教育的重点。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培育自主创新人才。要研究推进素质教育的新思路,探索不同区域实施素质教育的新途径。
让与会代表深受鼓舞的,是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专程赴会并作了重要讲话。作为地方领导者和决策者,李源潮从一个独特的高度和视野,深入阐述了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现实和深远意义。李源潮在研讨会上说,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今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总方向、总任务和总要求,关系到亿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长远未来,要多花气力多投入,用社会资源为未来打好基础。江苏在十几年的素质教育实践中,已经作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涌现出许多先进典型,特别是南通等地推进素质教育的做法在全国引起了较好反响。这次会议在南通召开,对江苏的工作既是压力也是动力。江苏与会同志要积极参与、认真学习,推动全省教育战线的思想解放、观念转变和工作改进。全省上下要从素质教育的基础抓起、从关键环节抓起、从保障条件抓起,突出重点、多管齐下,始终如一地追求全面素质教育的价值目标,不断开创江苏素质教育的新局面,为实现“两个率先”培养造就源源不断的高素质建设者。
副省长王湛自始至终参加了研讨会,并在会议结束时作了总结讲话。他在讲话中指出,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重点,必须以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根本,必须以科学规范的学校管理为保障,必须以在全社会创造良好的环境为支持。围绕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学校管理,首先要严格课程的开设,在按规定开足开好课程的基础上,鼓励和支持学校创造性地进行课程建设和课程标准的施行。其次要抓好课堂教学主阵地,充分利用课堂内有效的教学时间,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此外还要强化校长领导教学工作的主要责任,真正确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教学改革的核心地位、教学质量的首要地位和教学投入的核心地位,真正把校长的时间、精力和责任转移到教学管理及质量提高上来。王湛说,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是全社会共同的事业,希望社会各界特别是学生家长、新闻媒体,对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实践和探索,多一些支持,多一些建设性的促进;对多样化的探索和试验,多一些鼓励和包容,少一些评头论足的指责。
江苏十三个省辖市分管教育的副市长全程参加了研讨会,以常州市副市长居丽琴为代表的一些地方领导在会上作了发言,言辞恳切,表示要举一市之力,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置身其中,我们备受鼓舞,正如诗人雪莱所言: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责任编辑:张俊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