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而课堂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课堂成败的关键在于把课堂还给学生,还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学生学习的主权。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要学会放手,适时放手,适度放手,只有这样才会营造出精彩的课堂。
关键词:学生自主课堂放手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把提问和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学习的过程还给学生,总言之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发展个性、开发潜能、实现生命价值的舞台。“还给”说明课堂本来就是学生的,只是因为老师的不放心而“独霸”课堂,延续一种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
既然课堂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那么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探究知识、自主发展,而不应该越俎代庖。真正精彩的课堂应该激荡着师生的灵气,弥漫着诗意的芳香,是一种学生探究、发现、创新、成功的体验历程。因此,要使课堂智慧飞扬、富有创造、精彩洋溢,就必须从教师的“放手”开始。
一、教师要舍得“放手”
很多教师不是不愿把课堂还给学生,而是不敢还,不舍得还。很多教师认为“手把手地教、一遍一遍地讲,还学不会,突然不讲了,学生不就更学不会了吗?”基于这种担心,教师迟迟不敢“放手”。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教师应放下包袱,相信学生会给我们精彩,相信每一个学生会给我们不一样的精彩。
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感,不要担心他们会有什么想法,应让他们大胆地去说、去做、去思考,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才能因为不害怕错误而勇敢地对老师、对书本、对所遇到的事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才能培养出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我班有个学生叫任克雷,平日里话语不多,性格内向,一当众说话脸就红,而且语无伦次。他的数理化成绩较好,但是语文成绩特别差,我曾在班会上有意识地锻炼他的胆量,鼓励他多发言,但是他却总不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听说他是个篮球迷,于是我就设计了以“我心中的星”为主题的班会课,提前给学生一周的准备时间。在我的刻意安排下,任克雷也是展示的同学之一。记得那天他发言的题目是“篮球的精彩”,他详细地介绍了他的偶像——前火箭队的麦迪,从他的成长经历到火箭队的22连胜,从麦迪的战绩到“麦迪时刻”的奇迹,如数家珍,神采飞扬。他的慷慨激昂不仅让我们认识了一位赫赫有名的球星,更让我们重新认识了他——任克雷。活动后同学们对他的称赞使这个内向的学生露出了自豪的笑容。从此,他像变了个人似的,不仅课堂上积极踊跃地发言,而且课间也能主动地跟同学攀谈,并且和语文教师交流阅读写作的体会。一个学期下来,他的语文成绩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此后,我常想起阿基米德的那句话:“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相信我们的学生,把课堂还给他们,给他们一个平台,他们就会还给我们一个精彩!
二、教师要懂得“放手”
教师从思想上消除了顾虑,接下来就是如何“放手”的问题。我认为首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精心设计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快乐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
一次,我去听一节语文课,讲的是《邹忌讽齐王纳谏》。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教师问学生:“有人说这篇文章最精彩之处就是对话,你觉得是这样吗?文章中有哪些对话?这些对话精彩在何处?”学生自然地带着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去研读课文,去辨别人物的对话,从而理解了齐威王的“善”,也领略了邹忌高超的讽谏艺术,解决了文章的教学重难点。本来一篇看似枯燥难懂的古文,学生却学得兴趣盎然,这关键取决于教师紧紧结合教材,抓住突破口,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激趣的疑问,会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学得积极,学得透彻,学有所得。
其次是让学生积极参与并展示。听完一节课外阅读方法指导的语文课后,我感触颇深。那节课教师讲的是批注式的阅读方法。教师让学生从接触过的考卷中的“阅读理解”中归纳题型,揣摩角度,在小组交流后整理出一套批注思路。然后,教师针对其中出现的不足,与学生一起将批注角度归纳为会赏析、谈感悟、说理解、作评价。
最后,教师让学生将方法付诸实践。对同一篇文章进行批注,对于批注角度新、见解深刻的小组进行表扬。因为有了充分交流自己想法的空间,所以学生的参与度几乎是百分之百,且兴味盎然。两节课下来,大部分学生都学会了自行批注,并且有了很多既新颖又深刻的见解。
叶圣陶曾有句名言是“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从“需要教”到“不需要教”,这其中就是一个逐步“放手”的过程,这也是教师懂得放手的关键。学生解放了,能量才会释放,其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才能得以真正的培养。
三、教师要适度“放手”
“放手”不等于放任,不是把学习任务交给学生,教师就置身事外,万事大吉。教师在“放手”的同时,还要学会适时地“收”。
当学生遇到问题解决不了时,教师就要及时“收”回来。在学生最迷惑的地方,教师可用三言两语加以点拨,对他们的思路进行纠偏,然后再让学生讨论,这样学生就会豁然开朗,少走弯路。当学生思绪浮躁的时候,教师更要适时收回来,再抛给他们一两个更深入的问题,一下子把学习的内容深化下去,提升到理论的高度,会让学生获益匪浅。当学生学习了大量零碎的知识后,教师要及时与学生交流,共同构建起知识的框架,把零碎的知识融汇为一个整体。当学生学会了书本知识后,教师要及时地引导,进行知识的拓展与延伸,把书本的死知识变成在实际生活中能够灵活运用的活知识。
总之,课堂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乐园,探究合作的阵地。在课堂上,教师就应该做到“收”“放”自如。“放手”是一种对学生独立生活的尊重,因为尊重,学生还给你的是一片精彩;因为“放手”,学生呈现的课堂将是动态的、精彩的!
参考文献:
[1] 《中国教师报》,2010.9.1
[2] 《山东教育》,2010.7—8月合刊
关键词:学生自主课堂放手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把提问和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学习的过程还给学生,总言之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发展个性、开发潜能、实现生命价值的舞台。“还给”说明课堂本来就是学生的,只是因为老师的不放心而“独霸”课堂,延续一种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
既然课堂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那么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探究知识、自主发展,而不应该越俎代庖。真正精彩的课堂应该激荡着师生的灵气,弥漫着诗意的芳香,是一种学生探究、发现、创新、成功的体验历程。因此,要使课堂智慧飞扬、富有创造、精彩洋溢,就必须从教师的“放手”开始。
一、教师要舍得“放手”
很多教师不是不愿把课堂还给学生,而是不敢还,不舍得还。很多教师认为“手把手地教、一遍一遍地讲,还学不会,突然不讲了,学生不就更学不会了吗?”基于这种担心,教师迟迟不敢“放手”。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教师应放下包袱,相信学生会给我们精彩,相信每一个学生会给我们不一样的精彩。
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感,不要担心他们会有什么想法,应让他们大胆地去说、去做、去思考,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才能因为不害怕错误而勇敢地对老师、对书本、对所遇到的事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才能培养出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我班有个学生叫任克雷,平日里话语不多,性格内向,一当众说话脸就红,而且语无伦次。他的数理化成绩较好,但是语文成绩特别差,我曾在班会上有意识地锻炼他的胆量,鼓励他多发言,但是他却总不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听说他是个篮球迷,于是我就设计了以“我心中的星”为主题的班会课,提前给学生一周的准备时间。在我的刻意安排下,任克雷也是展示的同学之一。记得那天他发言的题目是“篮球的精彩”,他详细地介绍了他的偶像——前火箭队的麦迪,从他的成长经历到火箭队的22连胜,从麦迪的战绩到“麦迪时刻”的奇迹,如数家珍,神采飞扬。他的慷慨激昂不仅让我们认识了一位赫赫有名的球星,更让我们重新认识了他——任克雷。活动后同学们对他的称赞使这个内向的学生露出了自豪的笑容。从此,他像变了个人似的,不仅课堂上积极踊跃地发言,而且课间也能主动地跟同学攀谈,并且和语文教师交流阅读写作的体会。一个学期下来,他的语文成绩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此后,我常想起阿基米德的那句话:“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相信我们的学生,把课堂还给他们,给他们一个平台,他们就会还给我们一个精彩!
二、教师要懂得“放手”
教师从思想上消除了顾虑,接下来就是如何“放手”的问题。我认为首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精心设计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快乐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
一次,我去听一节语文课,讲的是《邹忌讽齐王纳谏》。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教师问学生:“有人说这篇文章最精彩之处就是对话,你觉得是这样吗?文章中有哪些对话?这些对话精彩在何处?”学生自然地带着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去研读课文,去辨别人物的对话,从而理解了齐威王的“善”,也领略了邹忌高超的讽谏艺术,解决了文章的教学重难点。本来一篇看似枯燥难懂的古文,学生却学得兴趣盎然,这关键取决于教师紧紧结合教材,抓住突破口,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激趣的疑问,会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学得积极,学得透彻,学有所得。
其次是让学生积极参与并展示。听完一节课外阅读方法指导的语文课后,我感触颇深。那节课教师讲的是批注式的阅读方法。教师让学生从接触过的考卷中的“阅读理解”中归纳题型,揣摩角度,在小组交流后整理出一套批注思路。然后,教师针对其中出现的不足,与学生一起将批注角度归纳为会赏析、谈感悟、说理解、作评价。
最后,教师让学生将方法付诸实践。对同一篇文章进行批注,对于批注角度新、见解深刻的小组进行表扬。因为有了充分交流自己想法的空间,所以学生的参与度几乎是百分之百,且兴味盎然。两节课下来,大部分学生都学会了自行批注,并且有了很多既新颖又深刻的见解。
叶圣陶曾有句名言是“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从“需要教”到“不需要教”,这其中就是一个逐步“放手”的过程,这也是教师懂得放手的关键。学生解放了,能量才会释放,其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才能得以真正的培养。
三、教师要适度“放手”
“放手”不等于放任,不是把学习任务交给学生,教师就置身事外,万事大吉。教师在“放手”的同时,还要学会适时地“收”。
当学生遇到问题解决不了时,教师就要及时“收”回来。在学生最迷惑的地方,教师可用三言两语加以点拨,对他们的思路进行纠偏,然后再让学生讨论,这样学生就会豁然开朗,少走弯路。当学生思绪浮躁的时候,教师更要适时收回来,再抛给他们一两个更深入的问题,一下子把学习的内容深化下去,提升到理论的高度,会让学生获益匪浅。当学生学习了大量零碎的知识后,教师要及时与学生交流,共同构建起知识的框架,把零碎的知识融汇为一个整体。当学生学会了书本知识后,教师要及时地引导,进行知识的拓展与延伸,把书本的死知识变成在实际生活中能够灵活运用的活知识。
总之,课堂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乐园,探究合作的阵地。在课堂上,教师就应该做到“收”“放”自如。“放手”是一种对学生独立生活的尊重,因为尊重,学生还给你的是一片精彩;因为“放手”,学生呈现的课堂将是动态的、精彩的!
参考文献:
[1] 《中国教师报》,2010.9.1
[2] 《山东教育》,2010.7—8月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