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几年我国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历史课堂教学模式也应该顺应做出改变,历史常识的科普已经成为当前教学主要目标。本文将结合故事化教学模式的优势,讨论其在贯穿教材知識点,提高课末积极性,实现情景化教学等方面的应用,在满足中学生好奇心与求知欲的基础上,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关键词】故事化教学;历史课;初中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9)06-0144-01
中学生处于发展阶段,因此这一阶段培养其良好的学习意识有利于提高自主思维能力。结合多媒体影音资料,能够最大程度地突出历史课堂的趣味性及人文故事背后所预示的时代文化、文学思想等。转变传统枯燥、单调的教学模式,利用故事填补课堂缝隙,激发宽松愉悦的气氛,让学习更加简单。
一、故事化教学的优势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分析年龄结构不难发现,初中阶段孩子心理仍处于较为叛逆的阶段,个性化思维与好奇心都比较强烈,对于固化知识的学习服从意识不强,但是对自己喜欢、关注的事物则会表现出更加细致的需求。所以在历史课堂上融合一些人文故事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现行历史教材动态性强,其中知识点分布较为灵活,仅仅依靠死记硬背则无法全面掌握,教师可以将知识点背后的故事讲给学生,使其加深记忆,从根本上理解相关内容。同时,初中阶段,孩子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仍处于发展培养阶段,运用一些正面、积极的历史故事能够更大程度上帮助其健康心理的建立,从而潜移默化的树立良好的三观,为其日后走向社会提供坚实有力的帮助[1]。
二、在初中历史课中的应用
(一)贯穿教材知识点
上文中提到历史教材中知识点的分布比较广泛,所以很多同学都是记住了这一知识点,却忘记了另一知识点,从整体上看无法做到融会贯通,不能正确连接每段历史之间的关系。因此可利用故事来进行衔接,如以黄帝炎帝开创华夏文化为切入点,利用战胜蚩尤、大禹治水等故事连接历史节点,帮助学生树立人物关系,使其能够在心中建立起较为完整的知识模型。
(二)提高课末积极性
很多同学都会在课堂马上结束的5~10分钟内表现出懈怠状态,对于课堂内容的接受能力也明显降低,这时如果仍向其灌输大量理论知识,只会起到相反作用,为了改善课末的学习情况,就需要利用多个趣味故事来调动积极性,使其能够集中注意力。如在讲解有关唐宋文化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末给学生讲解一下著名美人杨贵妃的“个人信息”,如“日啖荔枝三百颗”等,不仅能够满足其好奇心,同时又能将其目光重新连接到课堂上。
(三)实现情景化教学
很多教师会认为课堂中自己是讲解者,所以理应站在主体位置,但其实不然,新课程标准中表示,学生作为知识受体,需要意识到自身的主体地位。因此就可以利用故事化教学手段提高其对于历史文化的参与感,如小组合作出演舞台剧:文成公主、荆轲刺秦等内容,通过台词朗诵、人物关系树立,学生能够对这段历史有更加直观的了解与认知,同时也愿意参与到此类主题活动中,在舞台剧素材中学习到丰富的史料信息。
(四)优化课前导入
传统教学模式中,很多老师由于思想观念更新速度较慢,所以比较依赖于教材讲解的课堂方式,这种单调的手段无法满足学生对于新奇内容的要求,导致最终课堂接受效果较弱,课前导入是对旧知识的总结以及新知识的引入,在整个课堂结构中起到了不容小觑的作用,因此将故事化融入其中可有效提高执行效果。如在讲解抗日战争这段历史之前,可以先利用董存瑞舍身炸碉堡、黄继光堵枪口等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并且强调学习本堂课的作用就是铭记历史,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这段故事的理解,同时也能培养其爱国主义的认知。
综上所述,故事化教学与初中历史的有效结合能够最大程度上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了解史诗故事的兴趣,另外通过舞台剧、朗诵等故事传播方式能够更加突出学生课堂主体位置,实现课堂参与性的提升。并在思考中树立良好的自我学习意识,为日后在社会中生活与发展提供坚实支持。
【参考文献】
[1]马绵波.探讨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数码设计,2017(11).
【关键词】故事化教学;历史课;初中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9)06-0144-01
中学生处于发展阶段,因此这一阶段培养其良好的学习意识有利于提高自主思维能力。结合多媒体影音资料,能够最大程度地突出历史课堂的趣味性及人文故事背后所预示的时代文化、文学思想等。转变传统枯燥、单调的教学模式,利用故事填补课堂缝隙,激发宽松愉悦的气氛,让学习更加简单。
一、故事化教学的优势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分析年龄结构不难发现,初中阶段孩子心理仍处于较为叛逆的阶段,个性化思维与好奇心都比较强烈,对于固化知识的学习服从意识不强,但是对自己喜欢、关注的事物则会表现出更加细致的需求。所以在历史课堂上融合一些人文故事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现行历史教材动态性强,其中知识点分布较为灵活,仅仅依靠死记硬背则无法全面掌握,教师可以将知识点背后的故事讲给学生,使其加深记忆,从根本上理解相关内容。同时,初中阶段,孩子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仍处于发展培养阶段,运用一些正面、积极的历史故事能够更大程度上帮助其健康心理的建立,从而潜移默化的树立良好的三观,为其日后走向社会提供坚实有力的帮助[1]。
二、在初中历史课中的应用
(一)贯穿教材知识点
上文中提到历史教材中知识点的分布比较广泛,所以很多同学都是记住了这一知识点,却忘记了另一知识点,从整体上看无法做到融会贯通,不能正确连接每段历史之间的关系。因此可利用故事来进行衔接,如以黄帝炎帝开创华夏文化为切入点,利用战胜蚩尤、大禹治水等故事连接历史节点,帮助学生树立人物关系,使其能够在心中建立起较为完整的知识模型。
(二)提高课末积极性
很多同学都会在课堂马上结束的5~10分钟内表现出懈怠状态,对于课堂内容的接受能力也明显降低,这时如果仍向其灌输大量理论知识,只会起到相反作用,为了改善课末的学习情况,就需要利用多个趣味故事来调动积极性,使其能够集中注意力。如在讲解有关唐宋文化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末给学生讲解一下著名美人杨贵妃的“个人信息”,如“日啖荔枝三百颗”等,不仅能够满足其好奇心,同时又能将其目光重新连接到课堂上。
(三)实现情景化教学
很多教师会认为课堂中自己是讲解者,所以理应站在主体位置,但其实不然,新课程标准中表示,学生作为知识受体,需要意识到自身的主体地位。因此就可以利用故事化教学手段提高其对于历史文化的参与感,如小组合作出演舞台剧:文成公主、荆轲刺秦等内容,通过台词朗诵、人物关系树立,学生能够对这段历史有更加直观的了解与认知,同时也愿意参与到此类主题活动中,在舞台剧素材中学习到丰富的史料信息。
(四)优化课前导入
传统教学模式中,很多老师由于思想观念更新速度较慢,所以比较依赖于教材讲解的课堂方式,这种单调的手段无法满足学生对于新奇内容的要求,导致最终课堂接受效果较弱,课前导入是对旧知识的总结以及新知识的引入,在整个课堂结构中起到了不容小觑的作用,因此将故事化融入其中可有效提高执行效果。如在讲解抗日战争这段历史之前,可以先利用董存瑞舍身炸碉堡、黄继光堵枪口等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并且强调学习本堂课的作用就是铭记历史,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这段故事的理解,同时也能培养其爱国主义的认知。
综上所述,故事化教学与初中历史的有效结合能够最大程度上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了解史诗故事的兴趣,另外通过舞台剧、朗诵等故事传播方式能够更加突出学生课堂主体位置,实现课堂参与性的提升。并在思考中树立良好的自我学习意识,为日后在社会中生活与发展提供坚实支持。
【参考文献】
[1]马绵波.探讨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数码设计,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