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可见语文教学不能局限于用好教材、提高课堂效益,重视和加强语文课外阅读更是必不可少。学生掌握和运用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而阅读是学生接触语言的根本。通过广泛阅读积累语言、掌握语言、运用语言是一个“举三反一”的过程。课外阅读重在广泛、自由、灵活。
关键词:课外阅读 积累
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大纲》和新课标都明确规定,中学生要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初中生每周的阅读量应不少于10000字。事实上,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课外阅读的确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手段。然而,在目前语文教学的实际中,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展情况并不太理想,有的是蜻蜓点水,聊胜于无;有的是花拳绣腿,流于形势;有的是信马由缰,漫无目的;还有的是虎头蛇尾,不了了之。
一、了解现状 分析原因
我校绝大多数的学生来自农村。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感到学生语文成绩萎靡不振,没有学习的热情。教师也普遍产生了“语文越来越不会教了”的念头,甚至是常以“语文成绩差,是小学与初中衔接严重断裂的缘故”来自慰,语文学科成了提高我校教学质量的瓶颈。
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语文教什么?怎么教?”之类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每一个语文工作者。我也感到困惑,但没有放弃思考。我们对08级新生的阅读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学生的“课外阅读”状况令人担忧。
思考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形:
(一)、由于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是以写作为中心的,加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小学语文教学长期存在一种倾向,即忽视阅读教学,尤其是忽视课外阅读。语文在学校中是最不受重视的学科,学生大量时间都被数理化占去了。数理化作业都是硬任务,而语文需要背诵、理解、阅读和欣赏,这些作业是无法通过书面来检查的,有的学生也就不做了。在“应试教育”影响下,一些学生走入学业误区,编选精良的教科书日益受到冷落,《语文读本》中精选名篇因为不在考试范围内而被学生撕下扔进废纸篓。一位学生坦言:与其有闲功夫学不考的东西,干嘛不多猜猜题?
(二)、前些年提出“向45分钟要质量”的口号,在加强课堂教学的力度和深度上有过积极影响。但也导致教师只管45分钟而忽视了课外,只刻意追求质量而忽视了数量。语文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一个时时学、处处学的过程,如果忽视了广阔的课外学习 ,无异砍掉了一只臂膀。
(三)、在家庭中,家长也不能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榜样。由于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农村家长在工作之余,几乎不阅读书籍,也较少督促子女去博览群书,家庭内缺少阅读的氛围。在多数家长的心目中能自觉完成家庭作业的孩子,就是一个乖孩子。
(四)、农村中小学图书室发展迟缓,有许多学校至今仍无几多藏书。即使有,人均占有率也极低;有的学校干脆不开放图书馆。因为有诸多的主客观因素,所以根本难以满足学生的阅读要求,致使学生出现了课外阅读半饥半饱的现状。
由此可见,学校硬件设施的不足、社会和家长认识不够、学生学习方式单一、教师观念尚未根本转变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都严重遏制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等方面能力的发展,使得学校教育远离学生生活、脱离社会实际,陷入了教师单向灌输的“疲劳教育”误区,使语文课外阅读成了空中楼阁。
二、阅读积累学习语言
语文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许多语文教师对此见解颇深:不仅应当培养学生掌握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还应当通过广泛阅读,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陶冶情操,健全心理。
其实这两方面互为依存。学生掌握和运用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而阅读是学生接触语言的途径。通过广泛阅读积累语言、掌握语言、表达语言是一个“举三反一”的过程。而我们的绝大多数的教师在教学上的整体思路还是“举一反三”。每学期以二三十篇文章为“例子”,进行非常“科学”细致地“拆解”、深入地“鉴赏”、精心地“把玩”、反复地“历练”,以此达到让学生“循例”学会听说读写。前面师生对二三十篇“例子”文章的拆解、把玩、历练,即“举一”,后面学生“循例”“繁衍”大量言语即“反三”。
“举一”的“一”,还指语言学习的局促性:一本教材、一个教师、一个教室、一个班的四五十个学生。每学期只凭一本教材、在一个教室中、在一个语言导师指导下、一个班的四五十个学生一起学语言。一本教材就“典范”地代表了所有语言,一个群体四五十个学生就代表了整个生活,一个教师就是语言的唯一导师。
这种“举一反三”的思路,实际就是一种完全理科化的路子,学习数学、物理、化学的路子。学数理化等理科课程,讲深讲透一个例题,后面就附着相当数量的习题;学生学会一个例题,就会做数量相当多类似的习题。大量的研究、实践表明,语言的学习规律,恰恰是“举三反一”,“举多”而“胜少”。语言的学习,是在“巨大数量”言语“例子”的反复撞击、反复刺激下,才点点滴滴“说出”,成年累月数量无限加大后,才“奔涌而出”的。因此,数量的巨大,例子的极大丰富,交往范围的扩展,生活接触的广泛,才是形成言语能力的最根本的通衢!婴儿学口语的事实颇能说明这个问题。
关键词:课外阅读 积累
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大纲》和新课标都明确规定,中学生要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初中生每周的阅读量应不少于10000字。事实上,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课外阅读的确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手段。然而,在目前语文教学的实际中,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展情况并不太理想,有的是蜻蜓点水,聊胜于无;有的是花拳绣腿,流于形势;有的是信马由缰,漫无目的;还有的是虎头蛇尾,不了了之。
一、了解现状 分析原因
我校绝大多数的学生来自农村。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感到学生语文成绩萎靡不振,没有学习的热情。教师也普遍产生了“语文越来越不会教了”的念头,甚至是常以“语文成绩差,是小学与初中衔接严重断裂的缘故”来自慰,语文学科成了提高我校教学质量的瓶颈。
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语文教什么?怎么教?”之类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每一个语文工作者。我也感到困惑,但没有放弃思考。我们对08级新生的阅读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学生的“课外阅读”状况令人担忧。
思考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形:
(一)、由于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是以写作为中心的,加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小学语文教学长期存在一种倾向,即忽视阅读教学,尤其是忽视课外阅读。语文在学校中是最不受重视的学科,学生大量时间都被数理化占去了。数理化作业都是硬任务,而语文需要背诵、理解、阅读和欣赏,这些作业是无法通过书面来检查的,有的学生也就不做了。在“应试教育”影响下,一些学生走入学业误区,编选精良的教科书日益受到冷落,《语文读本》中精选名篇因为不在考试范围内而被学生撕下扔进废纸篓。一位学生坦言:与其有闲功夫学不考的东西,干嘛不多猜猜题?
(二)、前些年提出“向45分钟要质量”的口号,在加强课堂教学的力度和深度上有过积极影响。但也导致教师只管45分钟而忽视了课外,只刻意追求质量而忽视了数量。语文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一个时时学、处处学的过程,如果忽视了广阔的课外学习 ,无异砍掉了一只臂膀。
(三)、在家庭中,家长也不能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榜样。由于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农村家长在工作之余,几乎不阅读书籍,也较少督促子女去博览群书,家庭内缺少阅读的氛围。在多数家长的心目中能自觉完成家庭作业的孩子,就是一个乖孩子。
(四)、农村中小学图书室发展迟缓,有许多学校至今仍无几多藏书。即使有,人均占有率也极低;有的学校干脆不开放图书馆。因为有诸多的主客观因素,所以根本难以满足学生的阅读要求,致使学生出现了课外阅读半饥半饱的现状。
由此可见,学校硬件设施的不足、社会和家长认识不够、学生学习方式单一、教师观念尚未根本转变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都严重遏制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等方面能力的发展,使得学校教育远离学生生活、脱离社会实际,陷入了教师单向灌输的“疲劳教育”误区,使语文课外阅读成了空中楼阁。
二、阅读积累学习语言
语文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许多语文教师对此见解颇深:不仅应当培养学生掌握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还应当通过广泛阅读,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陶冶情操,健全心理。
其实这两方面互为依存。学生掌握和运用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而阅读是学生接触语言的途径。通过广泛阅读积累语言、掌握语言、表达语言是一个“举三反一”的过程。而我们的绝大多数的教师在教学上的整体思路还是“举一反三”。每学期以二三十篇文章为“例子”,进行非常“科学”细致地“拆解”、深入地“鉴赏”、精心地“把玩”、反复地“历练”,以此达到让学生“循例”学会听说读写。前面师生对二三十篇“例子”文章的拆解、把玩、历练,即“举一”,后面学生“循例”“繁衍”大量言语即“反三”。
“举一”的“一”,还指语言学习的局促性:一本教材、一个教师、一个教室、一个班的四五十个学生。每学期只凭一本教材、在一个教室中、在一个语言导师指导下、一个班的四五十个学生一起学语言。一本教材就“典范”地代表了所有语言,一个群体四五十个学生就代表了整个生活,一个教师就是语言的唯一导师。
这种“举一反三”的思路,实际就是一种完全理科化的路子,学习数学、物理、化学的路子。学数理化等理科课程,讲深讲透一个例题,后面就附着相当数量的习题;学生学会一个例题,就会做数量相当多类似的习题。大量的研究、实践表明,语言的学习规律,恰恰是“举三反一”,“举多”而“胜少”。语言的学习,是在“巨大数量”言语“例子”的反复撞击、反复刺激下,才点点滴滴“说出”,成年累月数量无限加大后,才“奔涌而出”的。因此,数量的巨大,例子的极大丰富,交往范围的扩展,生活接触的广泛,才是形成言语能力的最根本的通衢!婴儿学口语的事实颇能说明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