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最近几年,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今我国小学阶段数学教学水平及教学质量都有了显著的提升,特别体现在课堂尊重学生的主导地位方面,不但可以确保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活动,同时还能够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进行知识探索,激发学习兴趣,从而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及成长奠定基础。那么,怎样基于目前的情况下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就成为了数学教师应重点思考的事情。以下本文简要论述了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的方法,供相关教学工作者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有效引导;策略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讲,他们的思想还没有完全成熟,行为也较为幼稚,教师应对其进行正确、必要的引导,才可以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健康的成长。小学的数学科目是一门逻辑性、综合性较强的科目,所以,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可能出现困难,导致对数学丧失信心及兴趣。那么,教师就应该利用“引导”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兴趣,树立学生的信心,激发学生的自主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完善自身成长。
一、创建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课程讲解过程中,应重点关注课程导入环节。通过对相关教学分析发现,将课程导入环节同学生平时的生活、爱好的事物等进行联系,能够良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自主思考问题,从而更深入的记忆知识,灵活的进行应用。例如:教师在讲解图形课程时,可以先带领学生辨识课堂中存在哪些图形,这些图形的名称,他们有什么异同点等,通过学生的细致观察与分析,能够更深入的记忆图形的相关知识点,同时还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将课程知识向外进行拓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利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很多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都认为数学课程乏味、枯燥,老师讲解的知识极为难懂,长时间下去,就会造成学生对数学科目的厌烦。想要处理这种方法,就需要老师依据相应的知识点,利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潜移默化里完成知识讲解过程。利用此项方法,不但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及自主能力。例如:教师在教授“有余数的除法”知识点时,可以把课堂设定在校园中,将学生划分成若干小组,为每一小组制定不同的任务。如第一小组的问题可以为:花坛中的鲜花是依照1朵红花2朵黄花的顺序排列的,那么,第13朵花是什么颜色的?对于这个题目,许多同学下意识会利用排列的方法进行解决,看看第13朵花的颜色。然后,教师就需要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利用数学的方法处理问题。当全部小组都可以熟练应用这种方法处理问题以后,教师就可以设定与其相似的问题,让小组进行比赛,看哪个小组计算的最准确,最快速。在此过程中,学生就会发现应用数学方法处理问题的高效,并且能够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增强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一举多得。
三、通过学生间的沟通,让学生认识自身存在的问题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一般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在黑板上书写枯燥的知识点,同学们机械性的记忆相应数学知识。这种方法严重禁锢了学生的创造力及想象力,让学生成为仅会听命令,执行命令的“机器人”。教师利用“有效引导”进行教学时,应鼓励学生自主发掘疑问,利用查阅资料、动手等方法处理问题,在过程中完善自身发展。例如:教师在教授“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知识点时,可以为学生布置这样一道练习题:34+11=?同时让学生单独进行计算,然后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就会发现学生计算题目的思路有很多,一部分学生利用先将11拆分为10和1,然后利用34+10=44,44+1=45得出结果,还有的学生将34拆分成30与4,然后计算30+11=41,41+4=45得出结果。甚至有的学生分别将34与11都进行拆分,然后计算30+10=40,4+1=5,40+5=45得出结果。教师在针对学生的不同观点进行总结、分析,帮助学生找寻一种更为简便、容易的计算方式。通过这种沟通的学习方法,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表述才能,同时还培养了学生总结、分析的能力,促进学生间的沟通,教学成果已经远远超过数学知识本身,帮助学生全面成长。
四、利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把数学知识点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是开展“有效引导”的最高形式与最终目的。利用实践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应用数学思维去看待问题,处理问题,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及动手能力等。例如:当冬季大雪后,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开展清雪活动。那么,数学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设定这样一道应用题场景:假如这次扫雪的长度为100米,同学们被分为男生组与女生组,假如男生组单独清雪,2小时可以结束,假如女生组单独清雪,4小时可以结束,那么,男生组与女生组一同清雪,多长时间可以结束?同学们利用已经学习过的数学知识得出结论:100÷(100÷2+100÷4)≈1.3h,然后,教师可以追加问题,假如扫雪的长度变成300米,学生们就会立刻得出结论3.9h。教师带领学生清扫300米长度的雪后,让学生查看时间,发现真的用了差不多3.9小时。利用实践这种方法,学生能够很容易记忆相应的数学知识,同时可以开拓思维,从而在以后的生活中灵活的应用所学习的知识处理问题,为学生将来的成长奠定扎实基础。
总结:
总而言之,对于学生来讲,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是以后学习数学的基础,这一时期的数学学习质量与未来的学习及发展都存在密切的关联。所以,作为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师,就更应重视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及兴趣,从而帮助学生提高数学成绩,为以后的成长夯实基础,完善自身发展。因此,对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策略进行探讨是值得相关教学工作者深入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谭艳兰.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构建小学数学兴趣课堂[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06).
[2]姜继兵.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有效引导的策略[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06).
[3]孟翠侠.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实施策略的研究[J].新课程(小学),2010(10).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有效引导;策略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讲,他们的思想还没有完全成熟,行为也较为幼稚,教师应对其进行正确、必要的引导,才可以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健康的成长。小学的数学科目是一门逻辑性、综合性较强的科目,所以,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可能出现困难,导致对数学丧失信心及兴趣。那么,教师就应该利用“引导”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兴趣,树立学生的信心,激发学生的自主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完善自身成长。
一、创建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课程讲解过程中,应重点关注课程导入环节。通过对相关教学分析发现,将课程导入环节同学生平时的生活、爱好的事物等进行联系,能够良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自主思考问题,从而更深入的记忆知识,灵活的进行应用。例如:教师在讲解图形课程时,可以先带领学生辨识课堂中存在哪些图形,这些图形的名称,他们有什么异同点等,通过学生的细致观察与分析,能够更深入的记忆图形的相关知识点,同时还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将课程知识向外进行拓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利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很多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都认为数学课程乏味、枯燥,老师讲解的知识极为难懂,长时间下去,就会造成学生对数学科目的厌烦。想要处理这种方法,就需要老师依据相应的知识点,利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潜移默化里完成知识讲解过程。利用此项方法,不但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及自主能力。例如:教师在教授“有余数的除法”知识点时,可以把课堂设定在校园中,将学生划分成若干小组,为每一小组制定不同的任务。如第一小组的问题可以为:花坛中的鲜花是依照1朵红花2朵黄花的顺序排列的,那么,第13朵花是什么颜色的?对于这个题目,许多同学下意识会利用排列的方法进行解决,看看第13朵花的颜色。然后,教师就需要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利用数学的方法处理问题。当全部小组都可以熟练应用这种方法处理问题以后,教师就可以设定与其相似的问题,让小组进行比赛,看哪个小组计算的最准确,最快速。在此过程中,学生就会发现应用数学方法处理问题的高效,并且能够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增强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一举多得。
三、通过学生间的沟通,让学生认识自身存在的问题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一般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在黑板上书写枯燥的知识点,同学们机械性的记忆相应数学知识。这种方法严重禁锢了学生的创造力及想象力,让学生成为仅会听命令,执行命令的“机器人”。教师利用“有效引导”进行教学时,应鼓励学生自主发掘疑问,利用查阅资料、动手等方法处理问题,在过程中完善自身发展。例如:教师在教授“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知识点时,可以为学生布置这样一道练习题:34+11=?同时让学生单独进行计算,然后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就会发现学生计算题目的思路有很多,一部分学生利用先将11拆分为10和1,然后利用34+10=44,44+1=45得出结果,还有的学生将34拆分成30与4,然后计算30+11=41,41+4=45得出结果。甚至有的学生分别将34与11都进行拆分,然后计算30+10=40,4+1=5,40+5=45得出结果。教师在针对学生的不同观点进行总结、分析,帮助学生找寻一种更为简便、容易的计算方式。通过这种沟通的学习方法,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表述才能,同时还培养了学生总结、分析的能力,促进学生间的沟通,教学成果已经远远超过数学知识本身,帮助学生全面成长。
四、利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把数学知识点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是开展“有效引导”的最高形式与最终目的。利用实践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应用数学思维去看待问题,处理问题,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及动手能力等。例如:当冬季大雪后,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开展清雪活动。那么,数学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设定这样一道应用题场景:假如这次扫雪的长度为100米,同学们被分为男生组与女生组,假如男生组单独清雪,2小时可以结束,假如女生组单独清雪,4小时可以结束,那么,男生组与女生组一同清雪,多长时间可以结束?同学们利用已经学习过的数学知识得出结论:100÷(100÷2+100÷4)≈1.3h,然后,教师可以追加问题,假如扫雪的长度变成300米,学生们就会立刻得出结论3.9h。教师带领学生清扫300米长度的雪后,让学生查看时间,发现真的用了差不多3.9小时。利用实践这种方法,学生能够很容易记忆相应的数学知识,同时可以开拓思维,从而在以后的生活中灵活的应用所学习的知识处理问题,为学生将来的成长奠定扎实基础。
总结:
总而言之,对于学生来讲,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是以后学习数学的基础,这一时期的数学学习质量与未来的学习及发展都存在密切的关联。所以,作为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师,就更应重视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及兴趣,从而帮助学生提高数学成绩,为以后的成长夯实基础,完善自身发展。因此,对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策略进行探讨是值得相关教学工作者深入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谭艳兰.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构建小学数学兴趣课堂[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06).
[2]姜继兵.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有效引导的策略[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06).
[3]孟翠侠.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实施策略的研究[J].新课程(小学),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