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承担着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教育的任务,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师德应包含坚定正确的政治信仰;关注学生,因人施教的人文关怀;身正为师、以身作则的人格魅力;严谨笃学、终身学习的职业精神以及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的责任感。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教师 师德
中图分类号:G643.1 文献标识码:A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教师肩负着家庭的信任、社会的期望、 国家的重托的育人重任,教师的人生信念、人品修养、治学态度和专业技能等方面,都对学生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承担着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任务,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内容及特点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业道德在教学教育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效果。
一、以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塑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师德的灵魂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树立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课程鲜明的政治性特点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要有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信心和信任,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只有这样才能去教育学生、说服学生和影响学生。将崇高的政治信仰与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结合起来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取得实效的关键。爱岗是对所从事职业的一种荣誉感和幸福感,敬业是指以一种勤恳尽责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认识到自己的工作的崇高与责任,爱岗敬业,积极承担自身的社会责任。以严谨和求真务实的态度对待科学理论,将政治理论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起来,在解决学生成长、成才的问题中,揭示人生哲理,升华学生的认识,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方法论。将课堂教学与中国历史与现状相结合,通过大量丰富的实践说明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意义,帮助大学生客观认识历史与现实,加深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正是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确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灵魂,确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师德之魂,并以此构建当代大学生的信仰和信念。
二、以人文关怀塑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师德的基础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人文关怀关注人自身的命运与价值,是对他人权利的尊重。”“人文关怀以人文精神为主导,其内涵包括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自由尊严、道义良知的人道精神;公正平等、民主法则和理性精神。”“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体系的构建,应从人的生存和发展系统范畴上进行认真的考察,突出其对人生的意义,目的要使人能获得关注人生、关怀生命和充分肯定人、尊重人、满足人的生存与发展需求,特别是精神发展需求的主体自觉意识。”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就是以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全面发展为目的,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和个性需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完善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人文关怀是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的必然要求,两者有着共同的价值目标。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具备人文关怀的理念,并落实在具体的教育和教学活动中。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关注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关心学生思想动态,关爱学生,这是政治课入脑入心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以做大学生的思想工作为任务,没有对大学生需求的关注,就没有切入点;不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就是无的放矢,难以真正奏效;没有关心,没有真诚的尊重、理解,就没有真正的沟通,就难以产生共鸣和认同。关爱学生是一种投入、关怀、热情和奉献,是一种寄予美好期望的道德情感。爱是教育的前提,没有关爱,就没有感情沟通与接纳,也难以有教育理念的接纳。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关爱是与学生沟通思想的桥梁。关爱学生,因人施教是教育获得实效的必然途径,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师德的重要基础。在教学中,要悉心听取学生的想法,平等对话,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思想,关注学生所关注的,并及时吸纳在课堂上给予分析和引导。关心学生的心理及表现,通过课堂的理论引导、课后的关心和鼓励改善学生的精神面貌;爱学生,如同亲人一般的管理学生,帮助学生解决困难,这一切源于对学生的责任,更是一颗爱心,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入人心,为学生所接受的催化剂。
成长与发展是大学生的最大需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应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培养学生多种能力及唤醒学生能力培养的意识,包括逻辑思维能力、研究分析判断能力、沟通表达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挫折承受能力、人际相处能力等。实践的智慧根源于人文精神,思想政治教育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即对科学和真理的热爱和追求,崇尚正直、无私的品质,富有善良、同情、悲悯与感恩之心,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和选择并追求人生价值,着眼于培养大学生的奋斗意识和进取心,庄严崇高的道德感、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鲜明的个性意识与集体主义精神,健康开放的文化心态与独立的精神,形成健康完善的人格。
三、以身正为师塑造思想政治课教师师德人格魅力
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身正为师、身体力行。大教育家孔子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充分说明了教师的表率作用对塑造学生的性格和品德的重要性。改善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提升其精神境界,要达到这一目的,除了说理和引导外,更重要的是教师的身体力行,自觉践行道德规范,用正确的人生观统帅言行,并成为一种习惯、一种信仰,成为思政课教师人格的魅力所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从事的是塑造人的灵魂的工作,是学生精神境界的引导者和塑造者,这就要求教师在道德品质、志趣情操、学识学风、待人接物、生活方式和人格修养等方面,全面以身立教,自觉率先垂范,真正地为人师表,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在教育中,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现出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因此教师自身要恪守做人准则,具有健全人格,以人格力量去影响和教育学生。首先政治课教师应当追求真理、真知,捍卫公平正义,坦诚正直,认真履行职责。教师的爱心应该是无私至善的,平等、民主、公正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创造力。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精神对话、心灵沟通的感化的过程,它需要教师的启发和激励,理解和宽容,充满热情而不乏理性。另外,教师在行为、气质、素养甚至仪表上都应提高文明程度。教师完善美好的人格,才能起到感召和示范作用,培养出具有正义感和责任心、合理的需求和情感、高尚的志趣、和谐的个性的人。
四、以严谨笃学、勇于创新精神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师德的品质
治学严谨、学识渊博、热情教学、精心施教,是教师的美德。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针对的教学对象是思想活跃、生机勃勃的大学生群体,依托的教育背景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以及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文化、价值观念和利益的多元化对学生思想观念的冲击。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的特点,要求教师要学习掌握社会科学相关领域最新的理论研究,不断学习研究国内外新的政治经济形势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党和国家新的方针政策,以及不同时期大学生思想呈现的新特点。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关注思考,对学生成长成才中的问题及对社会问题的疑惑要正视而不回避,做出令人信服的分析,培养学生科学看待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这一切都需要勤学、勤思、勤实践。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技术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教师要树立全面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严谨笃学,在业务上精益求精,孜孜以求,为认真履行教师职责而不断更新与发展。
锐意进取,勇于创新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活力和魅力所在,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师德的升华。新时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有创新,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和时代的需要。在教学理念方面,要确立以学生为本的学生主体教学理念、认识与能力并重的理念;在教学内容上,要以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研究成果为理论依据,以我国改革开放实践中大量生动鲜活的事例为学生提供最贴近社会实际、最贴近学生生活的学习素材;在教学方法上,要大力推动方法改革,开发实施对话教学、活动教学、情景教学、社会实践教学方式;在教学形式方面,多媒体教学与活动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丰富的视频、音频背景资料和社会现实,让学生参与、了解、思考、选择、调整自己的行为,确立正确的理念。思想政治课理论课教师要以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以不断升华的师德,促进教育教学,真正使学生终身受益。
总之,教师的职责和奉献是理论政治理论课教师师德的根本。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责任。这一职责要求我们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认真备课,对理论的准确把握,对学生心理与生活持续的关注,对社会现实的客观正确的分析。不仅注重理论的科学性还注重教学的艺术性,以爱心、勤奋、博学、严谨、创新等优良的师德,使政治理论课充满生机和活力,改善学生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使学生真正受益,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而恪尽职责。□
(作者: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教师,副教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法律教学与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2]李国荣.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党史文苑.2009(1):73.
[3]姚春丽.高校和谐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突出人文教育.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0(5):64.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教师 师德
中图分类号:G643.1 文献标识码:A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教师肩负着家庭的信任、社会的期望、 国家的重托的育人重任,教师的人生信念、人品修养、治学态度和专业技能等方面,都对学生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承担着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任务,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内容及特点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业道德在教学教育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效果。
一、以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塑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师德的灵魂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树立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课程鲜明的政治性特点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要有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信心和信任,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只有这样才能去教育学生、说服学生和影响学生。将崇高的政治信仰与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结合起来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取得实效的关键。爱岗是对所从事职业的一种荣誉感和幸福感,敬业是指以一种勤恳尽责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认识到自己的工作的崇高与责任,爱岗敬业,积极承担自身的社会责任。以严谨和求真务实的态度对待科学理论,将政治理论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起来,在解决学生成长、成才的问题中,揭示人生哲理,升华学生的认识,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方法论。将课堂教学与中国历史与现状相结合,通过大量丰富的实践说明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意义,帮助大学生客观认识历史与现实,加深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正是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确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灵魂,确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师德之魂,并以此构建当代大学生的信仰和信念。
二、以人文关怀塑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师德的基础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人文关怀关注人自身的命运与价值,是对他人权利的尊重。”“人文关怀以人文精神为主导,其内涵包括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自由尊严、道义良知的人道精神;公正平等、民主法则和理性精神。”“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体系的构建,应从人的生存和发展系统范畴上进行认真的考察,突出其对人生的意义,目的要使人能获得关注人生、关怀生命和充分肯定人、尊重人、满足人的生存与发展需求,特别是精神发展需求的主体自觉意识。”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就是以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全面发展为目的,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和个性需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完善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人文关怀是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的必然要求,两者有着共同的价值目标。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具备人文关怀的理念,并落实在具体的教育和教学活动中。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关注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关心学生思想动态,关爱学生,这是政治课入脑入心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以做大学生的思想工作为任务,没有对大学生需求的关注,就没有切入点;不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就是无的放矢,难以真正奏效;没有关心,没有真诚的尊重、理解,就没有真正的沟通,就难以产生共鸣和认同。关爱学生是一种投入、关怀、热情和奉献,是一种寄予美好期望的道德情感。爱是教育的前提,没有关爱,就没有感情沟通与接纳,也难以有教育理念的接纳。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关爱是与学生沟通思想的桥梁。关爱学生,因人施教是教育获得实效的必然途径,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师德的重要基础。在教学中,要悉心听取学生的想法,平等对话,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思想,关注学生所关注的,并及时吸纳在课堂上给予分析和引导。关心学生的心理及表现,通过课堂的理论引导、课后的关心和鼓励改善学生的精神面貌;爱学生,如同亲人一般的管理学生,帮助学生解决困难,这一切源于对学生的责任,更是一颗爱心,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入人心,为学生所接受的催化剂。
成长与发展是大学生的最大需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应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培养学生多种能力及唤醒学生能力培养的意识,包括逻辑思维能力、研究分析判断能力、沟通表达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挫折承受能力、人际相处能力等。实践的智慧根源于人文精神,思想政治教育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即对科学和真理的热爱和追求,崇尚正直、无私的品质,富有善良、同情、悲悯与感恩之心,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和选择并追求人生价值,着眼于培养大学生的奋斗意识和进取心,庄严崇高的道德感、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鲜明的个性意识与集体主义精神,健康开放的文化心态与独立的精神,形成健康完善的人格。
三、以身正为师塑造思想政治课教师师德人格魅力
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身正为师、身体力行。大教育家孔子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充分说明了教师的表率作用对塑造学生的性格和品德的重要性。改善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提升其精神境界,要达到这一目的,除了说理和引导外,更重要的是教师的身体力行,自觉践行道德规范,用正确的人生观统帅言行,并成为一种习惯、一种信仰,成为思政课教师人格的魅力所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从事的是塑造人的灵魂的工作,是学生精神境界的引导者和塑造者,这就要求教师在道德品质、志趣情操、学识学风、待人接物、生活方式和人格修养等方面,全面以身立教,自觉率先垂范,真正地为人师表,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在教育中,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现出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因此教师自身要恪守做人准则,具有健全人格,以人格力量去影响和教育学生。首先政治课教师应当追求真理、真知,捍卫公平正义,坦诚正直,认真履行职责。教师的爱心应该是无私至善的,平等、民主、公正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创造力。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精神对话、心灵沟通的感化的过程,它需要教师的启发和激励,理解和宽容,充满热情而不乏理性。另外,教师在行为、气质、素养甚至仪表上都应提高文明程度。教师完善美好的人格,才能起到感召和示范作用,培养出具有正义感和责任心、合理的需求和情感、高尚的志趣、和谐的个性的人。
四、以严谨笃学、勇于创新精神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师德的品质
治学严谨、学识渊博、热情教学、精心施教,是教师的美德。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针对的教学对象是思想活跃、生机勃勃的大学生群体,依托的教育背景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以及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文化、价值观念和利益的多元化对学生思想观念的冲击。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的特点,要求教师要学习掌握社会科学相关领域最新的理论研究,不断学习研究国内外新的政治经济形势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党和国家新的方针政策,以及不同时期大学生思想呈现的新特点。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关注思考,对学生成长成才中的问题及对社会问题的疑惑要正视而不回避,做出令人信服的分析,培养学生科学看待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这一切都需要勤学、勤思、勤实践。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技术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教师要树立全面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严谨笃学,在业务上精益求精,孜孜以求,为认真履行教师职责而不断更新与发展。
锐意进取,勇于创新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活力和魅力所在,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师德的升华。新时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有创新,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和时代的需要。在教学理念方面,要确立以学生为本的学生主体教学理念、认识与能力并重的理念;在教学内容上,要以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研究成果为理论依据,以我国改革开放实践中大量生动鲜活的事例为学生提供最贴近社会实际、最贴近学生生活的学习素材;在教学方法上,要大力推动方法改革,开发实施对话教学、活动教学、情景教学、社会实践教学方式;在教学形式方面,多媒体教学与活动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丰富的视频、音频背景资料和社会现实,让学生参与、了解、思考、选择、调整自己的行为,确立正确的理念。思想政治课理论课教师要以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以不断升华的师德,促进教育教学,真正使学生终身受益。
总之,教师的职责和奉献是理论政治理论课教师师德的根本。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责任。这一职责要求我们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认真备课,对理论的准确把握,对学生心理与生活持续的关注,对社会现实的客观正确的分析。不仅注重理论的科学性还注重教学的艺术性,以爱心、勤奋、博学、严谨、创新等优良的师德,使政治理论课充满生机和活力,改善学生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使学生真正受益,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而恪尽职责。□
(作者: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教师,副教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法律教学与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2]李国荣.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党史文苑.2009(1):73.
[3]姚春丽.高校和谐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突出人文教育.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0(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