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一群老人正在草坪上玩着传球的游戏。虽然其中几位因腿脚不便坐在轮椅上,但大家运动的姿态、开心的笑声感染着参观者,也传递给一旁几个年幼的孩子。
这是一家设在某社区的养老机构,住着社区里的90多位老人。他们有的是需要长期照顾的“常住户”,有的是因子女短期外出暂住于此的“短期居民”,还有的是每天按时往返的“日托”老人。而和他们一起做游戏的,还有几位是同一社区住在家里的老人。
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老年福利津贴、各种相关服务及熟悉的社区环境,已成为支撑老年生活的保障。虽然老年社会的快速到来、家庭保障功能的持续弱化使养老生活对国家、社会援助的依赖越来越强,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与多功能的老年服务,却足以保障甚至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与长寿相伴的不再是生活风险,而是没有后顾之忧的健康、幸福晚年。
当然,这只是我设想的未来中国老年保障体系下的快意生活,而现实离这一情景还很遥远。
首先,现有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水平还很低,未实现全覆盖,不同群体间的差距也很大,尚不足以解决所有老年人的经济来源。虽然中央政府已承诺在今年实现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的目标,即每一位年满60岁的城乡老年人都会享有相应的养老金(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享受退休金,企业退休人员享受基本养老保险金,农村老年人与城镇无业老年人享受新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但仍有许多人未参加养老保险。即便有的农村老年人可以领取养老金,月均也只有55元。
其次,医疗保障水平尚低。虽然政府对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险补贴在持续提升,但其实际补偿水平并不高,对老年人的保障仍严重不足。特别是护理保险的缺乏,更使失能与半失能老年人生活困难,疾病与失能成了老年人的人生大忧。
其三,老年服务体系建设还很滞后。相对于我国数以亿计的老年人和数以千万计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而言,我们的养老设施不但供不应求,更偏离了他们的内在需求,未立足社区,而是盲目追求规模效应与“大而全”的模式,步入“老人集中营”的误区。
另外两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虽然国家在发展,但分享发展成果的老年福利津贴还只在少数地方试行;政府对相关领域的投入有限,对社会资源与市场资源的利用更有限。
现实与理想之间的距离如此巨大,若不能尽快完善我们的老年保障体系,亿万老人,特别是那些失能与半失能老人、空巢老人、贫困老人,将因年老而陷入生活困境,有的甚至会陷入生存困境。这不仅是社会的灾难,也将是政治的、经济的乃至人道的、文化的、伦理道德的灾难。
鉴于此,我认为,国家需要更新理念,以确保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为出发点,加大对老年人的公共投入,理性构建老年保障制度,加快健全老年保障体系。
首先,应尽快构建多层次的老年经济保障体系,为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提供有保障的经济来源。比如,在实现社会养老保险普惠愿景的基础上,不断缩小不同群体的养老金差距,最终将不同养老保险制度整合成为平等的国民养老金制度,让老年人享受平等的尊严;建立公平、普惠的老年福利津贴制度,让老年人合理分享国家发展的成果;适时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化解老年失能的后顾之忧;鼓励在基本养老保险之外发展企业年金(针对企业职工)、职业年金(针对公职人员)和商业性人寿保险,扩充老年人的经济来源。
其次,应理性构建适合国情与老年人需要的老年服务体系,即在科学规划布局的条件下,推动老年服务设施的建设及网络化,并推进政府、社会与市场的协同,尽可能满足老年人对日常生活、医疗保健乃至文化娱乐等多方面的需求,真正做到立足社区、规模小型化、功能多样化。
老年人的精神慰藉也应得到高度重视。要尽可能地让他们继续生活在熟悉的社区,与亲友、邻里充分交流,与不同年龄段的人密切相处,并通过相关政策措施维系家庭成员的相互照顾。
最后,必须根据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持续加大对老年人的公共投入,特别是制定相应的制度与政策措施,以激发社会资源与市场资源投向老年保障体系。唯有如此,才能调动更多资源,实现老年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
事实上,长寿是人类有史以来的不懈追求,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重要成果。只要我们不再消极等待,而是积极应对、科学规划、预先准备,就一定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让所有老年人都过上健康、幸福的晚年生活。我们无须对老年社会的到来感到悲观。
这是一家设在某社区的养老机构,住着社区里的90多位老人。他们有的是需要长期照顾的“常住户”,有的是因子女短期外出暂住于此的“短期居民”,还有的是每天按时往返的“日托”老人。而和他们一起做游戏的,还有几位是同一社区住在家里的老人。
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老年福利津贴、各种相关服务及熟悉的社区环境,已成为支撑老年生活的保障。虽然老年社会的快速到来、家庭保障功能的持续弱化使养老生活对国家、社会援助的依赖越来越强,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与多功能的老年服务,却足以保障甚至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与长寿相伴的不再是生活风险,而是没有后顾之忧的健康、幸福晚年。
当然,这只是我设想的未来中国老年保障体系下的快意生活,而现实离这一情景还很遥远。
首先,现有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水平还很低,未实现全覆盖,不同群体间的差距也很大,尚不足以解决所有老年人的经济来源。虽然中央政府已承诺在今年实现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的目标,即每一位年满60岁的城乡老年人都会享有相应的养老金(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享受退休金,企业退休人员享受基本养老保险金,农村老年人与城镇无业老年人享受新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但仍有许多人未参加养老保险。即便有的农村老年人可以领取养老金,月均也只有55元。
其次,医疗保障水平尚低。虽然政府对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险补贴在持续提升,但其实际补偿水平并不高,对老年人的保障仍严重不足。特别是护理保险的缺乏,更使失能与半失能老年人生活困难,疾病与失能成了老年人的人生大忧。
其三,老年服务体系建设还很滞后。相对于我国数以亿计的老年人和数以千万计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而言,我们的养老设施不但供不应求,更偏离了他们的内在需求,未立足社区,而是盲目追求规模效应与“大而全”的模式,步入“老人集中营”的误区。
另外两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虽然国家在发展,但分享发展成果的老年福利津贴还只在少数地方试行;政府对相关领域的投入有限,对社会资源与市场资源的利用更有限。
现实与理想之间的距离如此巨大,若不能尽快完善我们的老年保障体系,亿万老人,特别是那些失能与半失能老人、空巢老人、贫困老人,将因年老而陷入生活困境,有的甚至会陷入生存困境。这不仅是社会的灾难,也将是政治的、经济的乃至人道的、文化的、伦理道德的灾难。
鉴于此,我认为,国家需要更新理念,以确保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为出发点,加大对老年人的公共投入,理性构建老年保障制度,加快健全老年保障体系。
首先,应尽快构建多层次的老年经济保障体系,为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提供有保障的经济来源。比如,在实现社会养老保险普惠愿景的基础上,不断缩小不同群体的养老金差距,最终将不同养老保险制度整合成为平等的国民养老金制度,让老年人享受平等的尊严;建立公平、普惠的老年福利津贴制度,让老年人合理分享国家发展的成果;适时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化解老年失能的后顾之忧;鼓励在基本养老保险之外发展企业年金(针对企业职工)、职业年金(针对公职人员)和商业性人寿保险,扩充老年人的经济来源。
其次,应理性构建适合国情与老年人需要的老年服务体系,即在科学规划布局的条件下,推动老年服务设施的建设及网络化,并推进政府、社会与市场的协同,尽可能满足老年人对日常生活、医疗保健乃至文化娱乐等多方面的需求,真正做到立足社区、规模小型化、功能多样化。
老年人的精神慰藉也应得到高度重视。要尽可能地让他们继续生活在熟悉的社区,与亲友、邻里充分交流,与不同年龄段的人密切相处,并通过相关政策措施维系家庭成员的相互照顾。
最后,必须根据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持续加大对老年人的公共投入,特别是制定相应的制度与政策措施,以激发社会资源与市场资源投向老年保障体系。唯有如此,才能调动更多资源,实现老年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
事实上,长寿是人类有史以来的不懈追求,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重要成果。只要我们不再消极等待,而是积极应对、科学规划、预先准备,就一定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让所有老年人都过上健康、幸福的晚年生活。我们无须对老年社会的到来感到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