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好习惯

来源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_2009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其一生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
  游戏活动是幼儿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区域活动作为自由的、自主的游戏活动,更是备受幼儿青睐。在区域活动中,幼儿通过与材料环境的互动获得相关经验,享受着自主活动的快乐。通过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幼儿在与同伴的互动中完善自身的行为。那么,怎样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呢?
  创设环境过程中的习惯培养
  良好的环境可以潜移默化地感染和熏陶幼儿。我们可以通过合理设置活动区域,让幼儿参与区域环境的设置等方式,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进行区域活动前,教师要根据班级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教室的实际情况,选择安排活动区域。活动区域应该设置在什么地方?哪两个活动区域可以相邻?不同活动区域之间有何关联……这些都是教师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如果能让活动区域的设置为幼儿的行为习惯培养服务,就能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例如把相对安静的“小棋苑”与“小书吧”安排在一起,能帮助幼儿养成安静、专心参加活动的好习惯。“表演小舞台”则适宜独居一隅,利于幼儿尽情发挥表演才能,且不对其他区域活动产生干扰,“娃娃家”和“小菜场”可以做邻居,两个区域间的互动可以培养幼儿的角色交往能力。
  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主要通过材料来表现:材料越丰富,形式越多样,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就会更积极主动地发现和探索。搜集材料是区域活动的第一步,在投放区域活动材料时,除了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投放区域活动材料以外,为了加强幼儿和家长参与区域活动的积极性,我们还需引导幼儿和家长共同在家中完成一些区域活动材料的收集工作。教师可以根据区域活动的需要,按时间段要求幼儿回家和家长共同收集区域活动材料。随后,教师可以按区域要求投放好材料,然后才开始活动。在准备材料这个阶段,我们可以培养幼儿学会倾听,按要求完成任务的好习惯。
  有的幼儿不能按要求带活动材料到幼儿园来,其中有部分原因是害怕自己心爱的东西被别的孩子损坏,还有的幼儿只想玩别人的东西,而将自己的材料藏起来独自享用,
  不愿把材料带来。这时教师要让幼儿明白:所带的材料要放在一起,由大家共同享用。在这个大集体中,让幼儿养成愿意与他人分享的好习惯。这种在集体中形成的品质,其教育功能胜过任何说教。这样,在进行几个主题的区域活动之后,孩子们就都能养成按要求带材料投放到活动区域的习惯,给区域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具有丰富的操作材料是区域活动的特点,教师可以制作一些标识号贴在盒子上,告诉幼儿哪些材料可以摆放到固定的、带有标识号的盒子中,这样既巩固了数学中关于分类的知识,同时也可以让幼儿养成整理、分类摆放物品的好习惯。如在为主题“大大小小”这一活动搜集材料时,我们可以先将几个大小不同的盒子相套,整齐地摆成一排,孩子就自然将所搜集的盒子按照大小套放在一起,并将纽扣、勺子等物品按照大小分别放在相应大小的盒子中,这样一来,幼儿就能逐渐养成整齐、有序地分类摆放物品的好习惯。
  活动前的习惯培养
  遵守规则的好习惯。区域是幼儿自由活动的场所,但在活动中幼儿必须受到规则的制约。引导幼儿遵守规则的过程亦是行为习惯养成的过程。
  引导幼儿制订活动规则。幼儿的兴趣转变极快,可能刚选定一个区域又想玩另一个区域的活动,这不利于培养幼儿的毅力,因此,教师需要强化幼儿的规则意识,让幼儿参与讨论,共同制订活动规则。例如在区域活动前通过讨论强调规则:在美工区完成一幅作品才能到其他区域活动;在小舞台上表演完一个节目才能到其他区域活动,让幼儿参与制订活动规则能帮助他们遵守规则。
  制订具体规范的活动规则。每个幼儿都有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如大声讲话,注意力容易分散等。区域活动规则能约束他们,帮助他们改变这些不良习惯,因为区域活动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在喜爱的活动中他们更容易接受规则的约束。例如在“小棋苑”和“彩泥小吧”区域有保持安静的规则,教师可以让爱大声说话的幼儿参与这些活动,帮助他们逐渐养成轻声说话、安静活动的习惯。在结束一个区域活动进入另一个区域时,幼儿因兴奋、期待而忘记收放好活动材料,教师可针对这一现象与幼儿商定规则:在换区域前必须整理好使用过的材料后方可进入新区域活动。为了参加有趣的活动,幼儿就能很好地遵守这一规则。
  按自己的意愿选择游戏的好习惯。在初期活动中,活动材料都是由教师投放好的,由教师对幼儿进行分组,然后轮流交换区域进行活动。随着区域活动的开展,教师可以开始鼓励、引导幼儿尝试按照自己的兴趣意愿选择活动项目。在这个过程中,可能有的孩子会选择同一个活动区域,但由于场地的限制,这一区域可能一时容纳不了那么多孩子,这时,我们可以要求孩子们互相协商,看看谁先玩,谁后玩,或者让幼儿按照规则排队进入活动区域。这个过程能帮助幼儿养成理性选择、与同伴进行友好协商等习惯。
  活动中的习惯培养
  做事认真、耐心的好习惯。由于区域活动中投放的材料较多,幼儿又有从众心理,所以经常造成幼儿一窝蜂去某个区域活动的情况。所以我们可以要求幼儿按规则选择游戏,一旦选定自己的游戏,就要认真完成后才能换区域活动,帮助幼儿养成学习专注,做事认真、耐心的好习惯。
  文明礼貌、互相谦让的好习惯。区域活动过程中,在使用材料、工具时,幼儿之间可能会产生矛盾。这就需要教师正确引导幼儿的行为。如幼儿刚开始使用双面胶时,会出现争抢的情况。此时,教师需要适时引导幼儿,让大家按顺序、按量撕剪下自己所需要的双面胶,并粘贴在桌沿上,用完后再取。这个环节能帮助幼儿养成文明礼貌、互相谦让的好习惯。
  协作的好习惯。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强,合作意识差。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可根据教育目标,有意识地设置一些让幼儿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完成的内容,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幼儿的合作   意识。如在建构区搭建“小公园”,就需要有的幼儿搭桥、有的栽树、有的种花、有的围栅栏等,只有协作才能保证任务的顺利完成,这样在无形中能培养幼儿的协作精神。
  讲卫生、爱整洁的好习惯。在活动中,各种装饰、辅助材料堆放在一起,整个活动区域显得杂乱,教师这时应适时引导幼儿,把垃圾随手放进指定的垃圾桶内,并将材料、用具摆放整齐。如在进行鞋样剪贴活动时,把鞋样摆放在一个大小合适的盒子里,用时取出,在用完后立即放回。剪刀、彩笔等工具放在固定的笔筒内,将装饰好的鞋样成品摆放在展示区。这样,整个活动区域就显得井然有序。
  学会等待的好习惯。幼儿在家中多数是独生子女,想玩什么,什么时候玩,家长可以随时满足其要求,但在幼儿园,一个班级中有很多小朋友,在这个集体中,幼儿的行为要按照规则进行,这就要求幼儿学会等待,否则就会发生争抢、打闹的现象。
  在活动中,教师要通过适时的指导促成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应从直接的影响干预转变为适时的隐性指导。
  教师是幼儿最直接的效仿对象之一,因此,教师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幼儿学习的榜样。例如,在“小超市”里,幼儿扮演小顾客买东西,买完东西直接就转身离开了。这时,教师发现了这一教育契机,也扮演顾客去“小超市”买东西,在离开时对售货员说声:“谢谢,再见!”幼儿便会注意到教师也参与到了游戏中,于是开始效仿教师的行为,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并对他人表达自己的谢意。
  适时的引导在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通过教师的指导,可以逐步规范幼儿的行为意识,经过反复实践,将其内化为自身稳定的行为特征,就能促进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巩固。例如,幼儿在游戏中会表现出一些不良的行为倾向,在与同伴发生矛盾时说难听的话语,在家里扮演爸爸的角色时,学着大人的样子喝酒或者躺着不做家务等,这些现象不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时,教师就要想办法将幼儿的兴趣、行为倾向转向积极的方向,让幼儿了解讲文明、懂礼貌的重要性。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会逐渐建立起积极的价值取向,改变不良行为。
  活动后的习惯培养
  幼儿时期是行为习惯培养的重要时期,作为教师要细致地观察幼儿,根据幼儿的特点确定培养目标,并善于抓住教育时机,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幼儿在轻松、舒适的环境中慢慢养成好习惯。
  活动结束时,要求幼儿按照指定的成品、半成品、用具摆放处归放物品。开始时,可能需要教师根据幼儿执行的情况适时提醒,活动的次数多了,幼儿就自然会养成分类归还活动材料的好习惯。
  区域活动结束后,教师通常需要对活动进行评价。合理评价是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助推器。合理的、恰当的评价,能帮助幼儿巩固行为习惯。
  随着幼儿独立意识的增强,他们具备了一定的判断是非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也日益提高,在对活动进行评价时,可引导幼儿讨论某种行为表现是否正确,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意识。例如,有两个孩子在建构区中为争抢积木打架,在评价时,教师就可以和孩子们分析这种行为的危害性,通过这样的评价,不仅帮助两个孩子认识自己的错误,也帮助其他幼儿建立是非观念,促进幼儿友爱、谦让的行为习惯的形成。
  幼儿喜欢游戏,乐于表演,善于模仿。教师可以让幼儿把区域活动中表现出的行为在评价时表演给大家看,为大家树立学习的榜样,促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两个幼儿家的“妈妈”互借洗衣机,电话等。在评价活动时,两个“妈妈”在老师的适当指导下表演给全班小朋友看,幼儿在生动的表演中懂得了邻里之间应该和睦友爱、互相帮助的道理。
  另外,激励式评价能让幼儿体验成功、收获自信,这种情感十分有利于帮助幼儿巩固行为习惯。例如,班里哪位小朋友讲文明可以得到老师的一个拥抱,谁自觉遵守规则可得到老师的一颗五角星,谁的活动材料分类摆好可以得到一朵小红花,谁坚持完成任务可以奖励一张小贴画……幼儿在获得激励的同时,保持良好习惯的意识也将大大增强。
  实践证明,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可行的,但通过区域活动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仅仅是我们教育的一种手段,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渐近性反复性等特点,这需要我们将区域活动与家庭教育配合,与其他活动配合,对幼儿进行长期、协调、系统的教育,才能真正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作者单位:孝感市财贸幼儿园)
  (责任编辑 杨 靖)
其他文献
人教版修订教材,相对原实验教材来说,其编排内容的增与减,变与不变,一线教师需要学习、比较、揣摩和研究,做到理清脉络,正确把握,走实教材,有效教学。
期刊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高等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阐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
分层教学是一种针对班级授课制中出现的无法顾及学生个体差异、难以因材施教等问题而提出的新型教学模式。英语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英语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较好的发展和提高。目前,不少学校对英语课程进行分层教学。英语分层教学比较集中地强调了学生现有的英语基础知识和运用能力并分层次进行英语教学与管理,目
在生物课教学中开展实验教学,可以更好的促进学生对抽象理论知识的理解,尤其对很多生物学概念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初中生物这门学科科学性强,而且特别重视实验研究的证据,当前,
人教版课程标准要求“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而物理作为研究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对于初中生来说比较难学习,如何学习思考就尤为重要.
从2011年7月开始,根据新颁布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对实验教材作了全面而系统的修订,下面就三年级下册教材的学习作简要说明。
期刊
人才的培养靠教育,首先靠基础教育,教育要适应时代的需要,首先要求教师不断提高的自身的素质,不断加强业务能力的提升,既注重教书,更注重育人。对照国家新课程标准及我市新课
在英语课程教学中,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是不可回避的客观事实,更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予以注意的地方。从学生语言学习认知规律和发展需要的实际出发,尝试和探索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思维模式参与课程教学,不仅能够起到优化课程教学过程和方法的作用,还能够让学生在各自最近发展区域内得到不断提高。这也就是说,从学生的学习个体差异出发采用适宜的教学策略模式,能够有效缓解教学中出现的“两极分化”现象,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
我国是较早推行学分制的国家,但是,我国目前推行的学分制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学分制.通过介绍我国学分制的发展历程,分析我国高等教育学分制存在的弊端,提出我国高等教育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