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学习材料 消除思维盲点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hu_y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由于学习习惯、注意力等因素的影响,学生解决问题时思维会出现断层现象,表现为思维僵化与凝固,这就是所谓的思维盲点,即思维的空白点。数学课堂上学生出现思维盲点时,教师不应回避,而是巧用学习材料和适时运用方法,减少、消除学生的思维盲点,让他们的思维在广阔的数学海洋中遨游,不仅对知识理解透彻,而且能从多角度获取知识,品尝到成功的乐趣。
  [关键词]学习材料 消除 思维盲点 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3-044
  由于学习习惯、注意力等因素的影响,学生解决问题时思维会出现断层现象,表现为思维僵化与凝固,这就是所谓的思维盲点,即思维的空白点。当课堂上学生出现思维盲点时,教师要关注这种学习现象,尽量减少、消除它,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下面,我从巧用学习材料的角度,谈谈消除学生思维盲点的一些做法。
  一、提供导航仪,让思维有“径”可循
  我们有过开车迷路的体验,如果迷路时有导航仪引领我们,找起路来就会准确得多。学生的思维有时也像开车迷路一样,遇到辨别不清的时候,等于产生思维盲点,此时给学生提供帮助识别方向的导航仪,利于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1.出示几何直观图,让思维有“径”可循
  例如,教学“鸡兔同笼”时,教师先出示题目,如下。
  (1)3号选手共抢答8道题,最后得64分,她答对了几题?
  (2)1号选手共抢答10道题,最后得36分,他答错了几题?
  (3)2号选手共抢答16道题,最后得16分,他答对了几题?
  学生基本上采用假设法解答,假设3号选手都做对,那么他就有8×10=80(分),这样就多出了80-64=16(分),这两步列式是没有问题的。但第三步列式时,做对一题比做错一题多10-6=4(分),还是10 6=16(分),学生就搞不清楚了。这时,教师可以出示一条线段,告诉学生这是做对的10分,接着在这条线段后面添上一条线段,告诉学生这是做错扣掉的6分(如图1),然后提出问题:“请观察一下图,两者之间相差多少?”学生借助几何直观图,很快理解了做错一题,10分不但没能加上,反而会被扣掉6分,两者相差16分。
  又如,教学“2、5的倍数的特征”的练习时,教师出示课堂作业本第7页第1题:三个连续的偶数,和是90,这三个数分别是( )、( )、( )。反馈时,课堂上只有几只小手举得高高的,其他学生无从下手,教师请举手的学生回答。
  生1:90÷3=30,30-2=28,30 2=32。
  师:谁明白这位同学的想法?(很多学生一脸茫然,师出示线段图,如图2)看着线段图,谁能说说这种方法是怎么意思?(课堂上举起的小手举渐渐多了起来)
  生2:把第三个数比第二个数多出的2拿给第一个数,这时三个数的大小相同,因为三个数的和是90,所以第二个数就是90÷3=30;因为第一个数比第二个数少2,所以第一个数就是30-2=28;因为第三个数比第二个数多2,所以第三个数就是30 2=32。
  师:想一想,此题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3:90-2-4=84,84÷3=28,28 2=30,30 2=32。
  师:她的方法谁懂了?
  生4:把第三个数比第一个数多出的4和第二个数比第一个数多出的2分别去掉,这时三个数的大小相同,由于三个数的和是90-2-4=84,所以第一个数就是84÷3=28,第二个数就是28 2=30,第三个数就是28 4=32。
  生5:老师,我还想到了一种方法,即把第一个数加4,第二个数加2,这时三个数大小相同,它们的和是90 2 4=96,所以第三个数就是96÷3=32,第一个数就是32-4=28,第二个数就是32-2=30。
  师: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三种方法!以后遇到类似的题目可以先画画草图,借助图帮助我们思考。
  ……
  2.运用学具,让思维有“径”可循
  例如,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时,教师先出示主题图,然后提问:“从图中,你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生1:一顶帽子36元,一双手套28元。
  师:根据这两个信息,可以提一个什么数学问题?
  生2:一顶帽子和一双手套一共要多少元钱?
  师:怎样列式?
  生3:36 28。
  师:请列竖式计算。(指名学生板演,如下)
  师:黑板上出现了两种方法,谁对谁错呢?请拿出小棒,自己验证一下。
  生4:答案64是对的。
  师:为什么?
  生5:因为个位上的6 8=14,满十了,可以从14根小棒里拿出10根捆成1捆,即1个十,这样十位上合起来就有6个十,所以答案是64。
  ……
  上述教学中,学生出现思维盲点时,教师及时出示几何直观图或学具,引导学生通过数形结合,一步一步探究出正确的解题路径,使他们在最短时间内掌握新知。
  二、呈现参照物,让思维有“样”可照
  在实际生活中,学生接触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质量单位的机会比较少,直接让学生目测一些物体的长度、面积和质量是有难度的,从而出现思维盲点。这时,教师可提供参照物,让学生对照参照物看一看、比一比、掂一掂,就会轻松估计出物体的长度、面积和质量。
  例如,教学“米的认识”时,教师请学生估一估学校的教学楼有多高,有的学生说40米,有的学生说18米。面对不同的回答,教师没有马上公布答案,而是出示米尺,让学生用手比划有多长,接着估一估教室一层大约有几米。有了米尺做参照,学生就估得非常准确,有的说快3米,有的说3米多一点点。教师再拿米尺量给学生看,果然一层楼大约有3米,然后问学生:“我们的教学楼有几层?”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有4层。”“现在你知道我们教学楼大约有几米了吗?”学生一下子就算出大约是3×4=12(米)。在学生知道准确的答案后,教师没有就此止步,而是发展学生的迁移能力:“你能估一估这样的5层楼大约有几米吗?10层楼呢?”有了一层楼的高度作参照物,学生立即报出了得数:5层楼大约有3×5=15(米),10层楼大约有15 15=30(米)。   又如,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教师准备了三个大小、形状相同的瓶子,先拿出1号瓶请学生估一估里面大约有多少颗豆子,学生出现了五花八门的答案。这时,教师拿出参照物2号瓶,告诉学生这有10颗豆子,接着拿出3号瓶问学生:“根据2号瓶豆子的颗数,请你估一估3号瓶里有多少颗豆子?”因为有2号瓶的豆子颗数做参照,学生马上估出了准确的答案——3号瓶有100颗豆子,再根据3号瓶豆子的颗数,重新估一估1号瓶有多少颗豆子就比较容易了。
  上述教学,第一个案例中的教师给学生提供了米尺这个参照物,让学生先估一层教学楼的高度,再以一层教学楼的高度为参照,估整幢教学楼的高度;第二个案例中的教师先以10颗豆子为参照物,让学生估3号瓶有多少颗豆子,再以100颗豆子为参照,估1号瓶有多少颗豆子,使学生的探究水到渠成。这样教学,使学生的估计能力在课堂的有效时间里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发展。
  三、通过岔路口,让思维有“机”可辩
  有些题目非常相似,有时仅一字之差,就会导致学生对题意的理解产生困难,从而出现思维盲点。教师教学时可以把这些题目设计成题组,如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等,引导学生抓住联系,辨别异同,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例如,教学“分数对比”的练习时,教师呈现题组(如下),先让学生画图列式独立解答,再交流反馈。
  (1)果园里有橘树180棵,苹果树占橘树的1/3,苹果树有多少棵?
  (2)园里里有橘树180棵,占苹果树的1/3,苹果树有多少棵?
  (3)果园里有橘树180棵,苹果树比橘树少1/3,苹果树有多少棵?
  (4)果园里有橘树180棵,比苹果树少1/3,苹果树有多少棵?
  (5)果园里有橘树180棵,苹果树比橘树多1/3,苹果树有多少棵?
  (6)果园里有橘树180棵,比苹果树多1/3,苹果树有多少棵?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这组题目,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各题的第一个信息一样,都是“果园里有橘树180棵”,问题也一样,都是求“苹果树有多少棵”。
  生2:都是橘树和苹果树的棵数在比较。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2:从第二个信息中观察到的。
  师:哪几题以苹果树的棵数为标准量,哪几题以橘树的棵数为标准量?
  生3:第2和第4、第6题以苹果树的棵数为标准量,第1、第3和第5题以橘树的棵数为标准量。
  师:前一类题用什么方法计算,后一类题用什么方法计算?
  生4:前一类题用除法计算,后一类题用乘法计算。
  ……
  通过题组的训练,学生很快知道了这六道题的联系和区别,正确理清了解题思路。经常对学生进行变式题组、对比练习的训练,他们就能形成习惯。长此以往,做一些容易混淆的练习,学生就会想到一些相关的练习,使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入。
  四、展示瑕疵品,让思维有“误”可导
  企业生产中,一些产品难免会出现瑕疵,有些瑕疵品如果进行二次加工,就变为了正品,有的甚至成为精品。学生由于思维盲点形成的错题就好比瑕疵品,教师要及时发现和利用好这些学习材料,寻找学生形成思维盲点的原因,然后进行疏导,让错题变废为宝。
  例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在揭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后,让学生在本子上简单画出或写出自己见过的轴对称图形。教师巡视时发现一个学生的本子上写的是“人”,教师把学生的错题拿到展台上,问:“这位同学举的例子是人,老师就是一个人,请问老师有长度吗?”“有。”学生大声地回答。“那有宽度和厚度吗?”教师边说边在身上比划宽度和厚度。学生见状,纷纷说:“有。”教师边指着板书上的两个字边说:“既然人有长度、宽度、厚度,那么人就是一个立体图形。请看板书,轴对称图形概念中的‘图形’指的是平面上表示出来的物体的形状,它只有长度和宽度,是没有厚度的,所以‘人’不能说是轴对称图形。”
  又如,教学“平行与垂直”一课时,教师提问:“把两根小棒都摆成和第三根小棒平行,看一看,这两根小棒有什么关系?”教师巡视时发现有一个学生摆成图4的情况,于是先出示图3并提问:“同学们,这是××同学的作品,谁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图3 图4
  生1:他把两根小棒都摆成和第三根小棒平行,所以这两根小棒互相平行。
  师:谁还听明白了?
  ……
  师(出示图4):这是×××同学的作品,这三根小棒是线段还是直线?
  生:线段。
  师:如果将这3根小棒看成直线,图4上的两条直线会怎样?
  生:重合在一起。
  师:重合后变成了几条直线?
  生:一条直线。
  师:一条直线能叫两条直线吗?
  生:不能。
  师:图4的小棒应怎样移一移符合题目要求?
  ……
  上述教学中,学生没有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导致解题时出现了错误,出现思维盲点。如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的教师先出示正确的作品,再出示错误的作品,目的是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平行线的概念,为修正图4埋下伏笔。摆出图4的学生没有理解平行线的内涵,因为平行线指的是两条线直线,直线可以无限延长,而图4摆成的两条直线无限延长后会重合成一条直线,不符合题目要求。又如,教学“平行与垂直”一课,学生没有弄清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范围,导致作业出现了“瑕疵”,教师没有避开,而是充分利用这些学习材料,和学生一起由“误”寻找出原因,最后进行反思、疏导,消除学生的思维盲点。此外,教师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一题多问、一题多解、多题一解,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反思能力。
  总之,数学课堂上学生出现思维盲点时,教师不应回避,而是巧用学习材料和适时运用方法,减少、消除学生的思维盲点,让他们的思维在广阔的数学海洋中遨游,不仅对知识理解透彻,而且能从多角度获取知识,品尝到成功的乐趣。
  (责编 杜 华)
其他文献
[摘 要]教师在预习作业的设置上不能随心所欲,而要把握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紧扣认知基础、找准对接区域、强化交融构建,设置具有引领性的、挑战性的、启发性的预习作业,从而借助预习促进数学高效课堂的建构,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  [关键词]紧扣基础;强化交融;对接区域;预习作业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5-0073-0
生命线·牛鼻子·突破口在上世纪80到90年代,提到清镇,凡是到过的人,大概没有一个不心生羡慕.除了因为清镇拥有红枫湖、百花湖、东风湖这"三湖"迷人的风景,另外一个
期刊
2002年4月,张广生新到组织部部长岗位后,在水钢煤焦化"永不言胜,永争第一"精神的鼓舞下,凭借优异的工作成绩使煤焦化分公司组织部在2002年、2003年水钢组织系统工作"业务创一
期刊
[摘 要]练习是课堂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环,让学生进行有效的练习,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应设计富有生活性、层次性和开放性的练习,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进一步提升练习的实效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练习设计;实效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7-0070-01  练习是课堂
[摘 要]掌握学习的策略问题,是一个确定怎样方能把学习者的个别差异与学和教的过程联系起来的问题,目的是使大多数学生达到课程目标所规定的掌握标准。以代数学习为例,我们把简易方程学习分为等式和方程、等式的性质和解简易方程、列方程解实际问题三个小单元。在学习过程中可运用掌握学习策略,即通过类属学习认识方程;利用等式性质学会解方程;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和价值,促进学生掌握数学。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