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知识需要积累,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积累知识的过程。人类社会的灿烂文明,就是一个在学习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开发,不断进取,周而复始的过程,而学习与继承的手段,基本都是通过阅读前人留下的文件、书籍,让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等。可以说,如果前人的历史沉淀堆积成巨人的肩膀,那阅读就是我们通向巨人肩膀的阶梯。
[关键词]:小学生 阅读 学习
个性化阅读是《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心理活动的倾向,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有了兴趣,学生就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进行学习。有没有兴趣,阅读的效果很不一样,带着一定的问题去读,可以使学生从机械阅读向意义阅读转化。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以教材为载体,以语言训练为主要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阅读兴趣。在学生阅读之前,教师适当地创设一些难度适当的问题情境,可以诱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学习方法也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范围相当广阔的概念。它不仅涉及学习活动的诸多方面,而且存在于学习进程中的各个环节。各种不同的学习方法各具特点和作用,它们组成一个复杂的体系,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另一方面,由于学生主要通过书本知识间接地认识世界,因此,在众多学习方法中,阅读学习方法仍是必须掌握的基本学习方法。即使在教育观念不断更新、教学手段日益现代化的今天,其基础的、核心的地位也是不容置疑的。
一、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童年阅读带给学生的效益是显而易见的,进入阅读,学生便进入了一扇扇文学的窗口、文化的窗口、文明的窗口。他们与大师对话、与书本为友,与伟人交流,久而久之,人类的思想精华便积淀成了学生的精神底子。更重要的是,阅读是生长梦想的重要途径,学生在长期的阅读中会不断地产生梦想。因为阅读本身就是一种智力开发活动,就是自我教育过程,是一种人文的情感熏陶。为了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我尝试着采用如下方法:
(一)创设良好氛围,热爱阅读
1.在班里建立起一个小的读书区,在读书区里,有孩子专用的书架,有属于自己的图书,这些书必须是孩子喜欢的,适应学生的读书能力。利用家长会培训家长,使他们明白了阅读的重要性,得到了他们的支持。家长在家中摆满各种有趣的书籍,让孩子可以顺手拿来翻看与欣赏。要使阅读成为孩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要使阅读成为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这需要身教。如若父母视阅读为生活乐趣的一部分,孩子自然会乐于读书。父母经常津津有味地读书看报,对待书报总是兴趣盎然,孩子会觉得读书很有趣,对书籍充满着好奇。家长在轻松的气氛下,可以安排一小段时间,与孩子一起读几分钟书。可在外出时,带上一两本书,在公园里,在郊外,在河边,在清新的空气下,在鸟语花香的环境里,与孩子一起读上几段书。这样,自然而然地把孩子引入图书世界,使读书成为孩子的消遣活动。
2.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对于少读书或不愿读书的孩子来说,听故事是没有负担的,反而能从讲者声情并茂的叙述中了解情节,认识人物个性,知道事物善恶。学生对听故事是乐于接受的,家长、教师可利用这个机会引导学生看书,推荐书目,达到激发兴趣,扩大阅读量的目的。
3.“放任自读”任其读。课外阅读应是自主、自愿的阅读,该读什么或不该读什么应由学生兴趣决定,只要内容健康,学生爱读什么就让他们读什么。所谓感兴趣,就是好些熟悉的或不很熟悉,不知道或知道的不清楚的东西,这样的文章和书籍读起来很轻松,又能获得新鲜感,精神很愉快。对刚接触书籍的孩子来说,激发其兴趣,“放任自读”是最合适不过的,不要管他读什么书,就算是幽默笑话也任其读之。教师的这种“放任”态度是宽容的、心中有度的。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无拘无束享受阅读乐趣,点燃心灵的火花。
4.谈自己的读书感受激发兴趣。家长、教师要经常讲述自己(或组织学生讲)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
(二)以语文阅读课为源,扩充阅读
学生有了课外阅读的兴趣,教师就要指导学生广泛阅读,才能实现“博览群书,厚积而薄发”的宗旨。怎样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持久自觉的课外阅读热情呢?怎样使学生学会广泛涉猎各种书籍呢?可以印发适合他们阅读的自编教材,在阅读课进行阅读。也可以推荐读物,种类有:科幻小说、童话故事、各国的风土人情、名人奋斗故事、英雄人物故事。学生通过定向阅读,积累语言,丰富知识,提高阅读能力。
二、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呢?
首先,必须培养小学生课前预习课文的习惯。这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检测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给好预习提示,使学生的预习有目的地进行,使预习行之有效。这就是教师教学中的“牵引”,学生通过认真预习可以知道自己欠缺什么,是字的音形义不懂,还是无法理解片段的意思。对于不懂的字词则可以在课前利用工具书查询学习,以此来提高自己的能力,同时帮助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这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便会有事半功倍的感觉。
其次,是培养学生主动设疑、提问的习惯。疑问是一切学习的基本支撑点。课堂中的疑问恰是学生求知欲强烈的体现,也是教师教学的“扶”。这一步实现的基本条件,是提高学生自身能力的最佳方法,以提问的形式理解文章,不仅能使学生口述能力得以提高,而且还有助于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把握,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自己能尽快地掌握文章的中心。
再次,是培养学生课后复习和课外阅读的习惯。课后的阅读是对文章中心的进一步理解。通过课前、课间、课后三步反复阅读,才能真正对文章的意义进一步理解,了解自己对文章的掌握情况,知道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和易疏漏的地方,达到引以为戒。那么,在下次的学习中就会得心应手,正确寻找出学习一篇文章的捷径。其次是课外阅读,实际上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同时也是对教师在教学中是否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的检验。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各项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扩大阅读量,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这个世界,而且也有助于学生知识的积累,写作能力的提高。“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多阅读就能了解前人的智慧,充实自己的大脑,提高自己的能力。而且我们要对名篇名著做到书读百遍,反复体会其中的精华所在,只有这样才能充实、发展自己。
小学生的自控能力相对较低,加上贪玩的天性,绝大部分学生需要老师监督指导。课内阅读有充足的时间保障,这就要求课外阅读也应有时间做保障,才能达到实效。我将课外阅读纳入了日常教学管理之中,把课外阅读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经常把学生领入阅览室、图书室,让学生在浩瀚的书海之中自由泛舟。做好读书笔记,将自己感兴趣或优美的字、词、句、段、篇,也可以写下自己的读书感受。时间长了,学生的习惯就成了自然,课内外阅读就成了约定俗成的制度了。有了时间的保障,学生读书的质量自然就有了明显的提高。
总之,阅读是我们人类的一个新的生活领域,是人类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资源。我们在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更应注意学生兴趣的激发,注意阅读方法的指导,并重视阅读效果,给予正面的引导,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健康、和谐、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吴立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汪潮.关于中小学阅读现状的调查和思考.
[3]课外书课内读.教师论坛.
[关键词]:小学生 阅读 学习
个性化阅读是《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心理活动的倾向,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有了兴趣,学生就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进行学习。有没有兴趣,阅读的效果很不一样,带着一定的问题去读,可以使学生从机械阅读向意义阅读转化。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以教材为载体,以语言训练为主要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阅读兴趣。在学生阅读之前,教师适当地创设一些难度适当的问题情境,可以诱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学习方法也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范围相当广阔的概念。它不仅涉及学习活动的诸多方面,而且存在于学习进程中的各个环节。各种不同的学习方法各具特点和作用,它们组成一个复杂的体系,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另一方面,由于学生主要通过书本知识间接地认识世界,因此,在众多学习方法中,阅读学习方法仍是必须掌握的基本学习方法。即使在教育观念不断更新、教学手段日益现代化的今天,其基础的、核心的地位也是不容置疑的。
一、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童年阅读带给学生的效益是显而易见的,进入阅读,学生便进入了一扇扇文学的窗口、文化的窗口、文明的窗口。他们与大师对话、与书本为友,与伟人交流,久而久之,人类的思想精华便积淀成了学生的精神底子。更重要的是,阅读是生长梦想的重要途径,学生在长期的阅读中会不断地产生梦想。因为阅读本身就是一种智力开发活动,就是自我教育过程,是一种人文的情感熏陶。为了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我尝试着采用如下方法:
(一)创设良好氛围,热爱阅读
1.在班里建立起一个小的读书区,在读书区里,有孩子专用的书架,有属于自己的图书,这些书必须是孩子喜欢的,适应学生的读书能力。利用家长会培训家长,使他们明白了阅读的重要性,得到了他们的支持。家长在家中摆满各种有趣的书籍,让孩子可以顺手拿来翻看与欣赏。要使阅读成为孩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要使阅读成为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这需要身教。如若父母视阅读为生活乐趣的一部分,孩子自然会乐于读书。父母经常津津有味地读书看报,对待书报总是兴趣盎然,孩子会觉得读书很有趣,对书籍充满着好奇。家长在轻松的气氛下,可以安排一小段时间,与孩子一起读几分钟书。可在外出时,带上一两本书,在公园里,在郊外,在河边,在清新的空气下,在鸟语花香的环境里,与孩子一起读上几段书。这样,自然而然地把孩子引入图书世界,使读书成为孩子的消遣活动。
2.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对于少读书或不愿读书的孩子来说,听故事是没有负担的,反而能从讲者声情并茂的叙述中了解情节,认识人物个性,知道事物善恶。学生对听故事是乐于接受的,家长、教师可利用这个机会引导学生看书,推荐书目,达到激发兴趣,扩大阅读量的目的。
3.“放任自读”任其读。课外阅读应是自主、自愿的阅读,该读什么或不该读什么应由学生兴趣决定,只要内容健康,学生爱读什么就让他们读什么。所谓感兴趣,就是好些熟悉的或不很熟悉,不知道或知道的不清楚的东西,这样的文章和书籍读起来很轻松,又能获得新鲜感,精神很愉快。对刚接触书籍的孩子来说,激发其兴趣,“放任自读”是最合适不过的,不要管他读什么书,就算是幽默笑话也任其读之。教师的这种“放任”态度是宽容的、心中有度的。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无拘无束享受阅读乐趣,点燃心灵的火花。
4.谈自己的读书感受激发兴趣。家长、教师要经常讲述自己(或组织学生讲)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
(二)以语文阅读课为源,扩充阅读
学生有了课外阅读的兴趣,教师就要指导学生广泛阅读,才能实现“博览群书,厚积而薄发”的宗旨。怎样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持久自觉的课外阅读热情呢?怎样使学生学会广泛涉猎各种书籍呢?可以印发适合他们阅读的自编教材,在阅读课进行阅读。也可以推荐读物,种类有:科幻小说、童话故事、各国的风土人情、名人奋斗故事、英雄人物故事。学生通过定向阅读,积累语言,丰富知识,提高阅读能力。
二、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呢?
首先,必须培养小学生课前预习课文的习惯。这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检测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给好预习提示,使学生的预习有目的地进行,使预习行之有效。这就是教师教学中的“牵引”,学生通过认真预习可以知道自己欠缺什么,是字的音形义不懂,还是无法理解片段的意思。对于不懂的字词则可以在课前利用工具书查询学习,以此来提高自己的能力,同时帮助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这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便会有事半功倍的感觉。
其次,是培养学生主动设疑、提问的习惯。疑问是一切学习的基本支撑点。课堂中的疑问恰是学生求知欲强烈的体现,也是教师教学的“扶”。这一步实现的基本条件,是提高学生自身能力的最佳方法,以提问的形式理解文章,不仅能使学生口述能力得以提高,而且还有助于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把握,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自己能尽快地掌握文章的中心。
再次,是培养学生课后复习和课外阅读的习惯。课后的阅读是对文章中心的进一步理解。通过课前、课间、课后三步反复阅读,才能真正对文章的意义进一步理解,了解自己对文章的掌握情况,知道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和易疏漏的地方,达到引以为戒。那么,在下次的学习中就会得心应手,正确寻找出学习一篇文章的捷径。其次是课外阅读,实际上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同时也是对教师在教学中是否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的检验。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各项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扩大阅读量,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这个世界,而且也有助于学生知识的积累,写作能力的提高。“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多阅读就能了解前人的智慧,充实自己的大脑,提高自己的能力。而且我们要对名篇名著做到书读百遍,反复体会其中的精华所在,只有这样才能充实、发展自己。
小学生的自控能力相对较低,加上贪玩的天性,绝大部分学生需要老师监督指导。课内阅读有充足的时间保障,这就要求课外阅读也应有时间做保障,才能达到实效。我将课外阅读纳入了日常教学管理之中,把课外阅读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经常把学生领入阅览室、图书室,让学生在浩瀚的书海之中自由泛舟。做好读书笔记,将自己感兴趣或优美的字、词、句、段、篇,也可以写下自己的读书感受。时间长了,学生的习惯就成了自然,课内外阅读就成了约定俗成的制度了。有了时间的保障,学生读书的质量自然就有了明显的提高。
总之,阅读是我们人类的一个新的生活领域,是人类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资源。我们在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更应注意学生兴趣的激发,注意阅读方法的指导,并重视阅读效果,给予正面的引导,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健康、和谐、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吴立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汪潮.关于中小学阅读现状的调查和思考.
[3]课外书课内读.教师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