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是学生每天生活的场所,也是教师价值体现的场所。实现美术课堂的灵动,则是我们都在追求的理想。理想的美术课堂,不仅应该有美术味,还应该让学生在学习中品味到教师调出的美术课堂的多种滋味。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们真正找到喜欢美术的理由。
一、在教学内容的挖掘与整合中寻找美术味
“理想的课堂应对知识进行整合,挖掘知识的内涵和外延。”美术教材是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的基本素材库,但一般的美术教材往往没有详细的文字引导,只有很多“花花绿绿”的画,学生多不容易理解教材中所蕴藏的丰富美术知识和审美情愫。
比如《边吃边看的艺术》虽然是苏少版中的一堂设计课,但教材上丰富多彩的饮食用具,带给学生的仅是色彩的丰富、造型的新奇、装饰的漂亮等审美体验,如果没有教师对课程内容的挖掘和整合,他们的课堂收获就仅仅如此。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审美体验,梳理出一条有关饮食用具“话题”的树形目录,再从美观性入手,在材质、造型、装饰等方面进行挖掘整合,让学生发现其中的美术味。
二、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体现生活味
“理想的课堂,能够在知识整合的基础上向广度与深度延展,从课堂教学向社会生活延伸,为学生的进一步探究留下空间。”美术课程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它需要内容,内容来源于生活;它需要情感,情感发端于生活。
湘美版中的《向日葵》是一堂对色彩情感探究和表现的课。课程选择“向日葵”作为研究线索,以探索“色彩情感”为主要内容,以表现“生活色彩”为最终目的。因此在课程内容的挖掘上,可以融入大量生活的例子,如优秀的店面设计、家居设计、服装设计等,让学生欣赏它们的色彩设计,感受色彩的情感。在课堂练习的设计上,可以让学生尝试利用色彩去设计自己的家和喜欢的服饰等。这样通过学习,不仅提高了学生对色彩的感悟和审美能力,也使学生学会在生活中怎样使用色彩,实现了美术课堂的生活化和日常生活的美术化。
三、在课堂学习的参与与体验中营造真知味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来自于参与的愉悦。学生的有效学习,关键是参与过程。“理想的课堂,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做到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因此教师应注重营造学生参与与体验美术课堂的氛围,让课堂具有浓浓的真知味。
如教学《花圃》(湘美版)时,教者可将学生分成小组,创设各种情景,设计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动员学生“走出座位去赏花”,使其在赏花的过程中感受到花的自然美和艺术美;再通过“讨论说花瓣”,使学生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了解了花瓣的形状特征,发现自然中的真知;最后的“比赛画花瓣”,就可以真正释放学生的想像力和创新力。一堂课下来,学生在各种活动的参与中不知不觉学会了如何观察、感知、操作、创新。
四、在具体操作的练习与体验中突出实践味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理想的课堂不在于它的有条不紊,不在于它的流畅顺达,而在于它是否真正让孩子练习和实践,让孩子在课堂中动脑、动手、动口,通过观察、模仿、体验,在互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因此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程操作中的练习与体验,让课堂具有浓浓的实践味。
笔者在教学《展示设计》时,就一直将学生的“实践”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
导课中的实践,让学生策划布置校园艺术节的美术作业展,在学生的“七嘴八舌”中引出展示设计的话题。在“对校园生活的体验”中,激发了学生进入学习情境的兴趣。
目标探究过程中的实践,运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案例,让学生从图片中提取记忆、感知新知、唤醒审美、获得愉悦。在学生各抒己见的过程中即时评点、小结,让他们了解展示设计综合性、审美性、主题性的特点。在“对日常生活的体验”中,增加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
应用新知的实践,让学生的目光进行迁移,思维进行拓展,评述博物馆、科技馆中的展示设计,改良和再创造生活中的展示设计。学生在各执一词的过程中巩固了新知,拓展了视野,培养了创新能力。在“对新知的自我检测”中,提升学生学习美术的自信和乐趣。
五、在师生主体的互动与协作中感悟亲和味
“理想的课堂,师生之间要有愉快的情感沟通与智慧交流,也就是要有较高的亲和度。”首先教师要学会微笑,主动把微笑带进课堂,还要注意肢体语言的亲和。其次,要学会宽容学生,给学生说话的空间,找到大家共同的语言。这样课堂才能产生浓浓的亲和味,师生的互动与协作才能水到渠成。
(责任编辑周侯辰)
一、在教学内容的挖掘与整合中寻找美术味
“理想的课堂应对知识进行整合,挖掘知识的内涵和外延。”美术教材是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的基本素材库,但一般的美术教材往往没有详细的文字引导,只有很多“花花绿绿”的画,学生多不容易理解教材中所蕴藏的丰富美术知识和审美情愫。
比如《边吃边看的艺术》虽然是苏少版中的一堂设计课,但教材上丰富多彩的饮食用具,带给学生的仅是色彩的丰富、造型的新奇、装饰的漂亮等审美体验,如果没有教师对课程内容的挖掘和整合,他们的课堂收获就仅仅如此。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审美体验,梳理出一条有关饮食用具“话题”的树形目录,再从美观性入手,在材质、造型、装饰等方面进行挖掘整合,让学生发现其中的美术味。
二、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体现生活味
“理想的课堂,能够在知识整合的基础上向广度与深度延展,从课堂教学向社会生活延伸,为学生的进一步探究留下空间。”美术课程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它需要内容,内容来源于生活;它需要情感,情感发端于生活。
湘美版中的《向日葵》是一堂对色彩情感探究和表现的课。课程选择“向日葵”作为研究线索,以探索“色彩情感”为主要内容,以表现“生活色彩”为最终目的。因此在课程内容的挖掘上,可以融入大量生活的例子,如优秀的店面设计、家居设计、服装设计等,让学生欣赏它们的色彩设计,感受色彩的情感。在课堂练习的设计上,可以让学生尝试利用色彩去设计自己的家和喜欢的服饰等。这样通过学习,不仅提高了学生对色彩的感悟和审美能力,也使学生学会在生活中怎样使用色彩,实现了美术课堂的生活化和日常生活的美术化。
三、在课堂学习的参与与体验中营造真知味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来自于参与的愉悦。学生的有效学习,关键是参与过程。“理想的课堂,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做到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因此教师应注重营造学生参与与体验美术课堂的氛围,让课堂具有浓浓的真知味。
如教学《花圃》(湘美版)时,教者可将学生分成小组,创设各种情景,设计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动员学生“走出座位去赏花”,使其在赏花的过程中感受到花的自然美和艺术美;再通过“讨论说花瓣”,使学生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了解了花瓣的形状特征,发现自然中的真知;最后的“比赛画花瓣”,就可以真正释放学生的想像力和创新力。一堂课下来,学生在各种活动的参与中不知不觉学会了如何观察、感知、操作、创新。
四、在具体操作的练习与体验中突出实践味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理想的课堂不在于它的有条不紊,不在于它的流畅顺达,而在于它是否真正让孩子练习和实践,让孩子在课堂中动脑、动手、动口,通过观察、模仿、体验,在互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因此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程操作中的练习与体验,让课堂具有浓浓的实践味。
笔者在教学《展示设计》时,就一直将学生的“实践”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
导课中的实践,让学生策划布置校园艺术节的美术作业展,在学生的“七嘴八舌”中引出展示设计的话题。在“对校园生活的体验”中,激发了学生进入学习情境的兴趣。
目标探究过程中的实践,运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案例,让学生从图片中提取记忆、感知新知、唤醒审美、获得愉悦。在学生各抒己见的过程中即时评点、小结,让他们了解展示设计综合性、审美性、主题性的特点。在“对日常生活的体验”中,增加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
应用新知的实践,让学生的目光进行迁移,思维进行拓展,评述博物馆、科技馆中的展示设计,改良和再创造生活中的展示设计。学生在各执一词的过程中巩固了新知,拓展了视野,培养了创新能力。在“对新知的自我检测”中,提升学生学习美术的自信和乐趣。
五、在师生主体的互动与协作中感悟亲和味
“理想的课堂,师生之间要有愉快的情感沟通与智慧交流,也就是要有较高的亲和度。”首先教师要学会微笑,主动把微笑带进课堂,还要注意肢体语言的亲和。其次,要学会宽容学生,给学生说话的空间,找到大家共同的语言。这样课堂才能产生浓浓的亲和味,师生的互动与协作才能水到渠成。
(责任编辑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