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中若能以人为本,正确把握课堂教学艺术,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又能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品行,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关键词:以人为本;教学艺术;全面发展
通过几年的教学探索,我们逐渐认识到:如果我们的历史课堂只是照本宣科,生搬理论,课堂往往沉闷死板没有新意。如果历史课堂教学是春风细雨,融情于课堂,则万物复苏,春光无限。教学中若能正确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又能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品行,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要准确把握新课程标准,将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一、改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潜力
传统的历史教学,由于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只注重与考试有关的内容,重视的是对历史知识的灌输,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全面培养。教师追求的是将历史的前因后果、人物事件、历史影响、历史评价讲得一清二楚,使学生不用自己去思考,只要将教师传授的知识记住就行,记忆成了学生学习的唯一方法,记忆历史知识的多少成了衡量学生学习的标准。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更新教育观念,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不再是主动的教,学生被动的学,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历史课堂中,要充分体现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在教中学,在学中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自主学习。
二、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成功教学的重要保证
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过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成功教学的重要保证。由于历史课的课时少,教学任务重,而每个教师的任教班级又多,教师与学生在课堂外的交流沟通的时间就会很少,所以教师必须紧紧抓住课堂上的有限教学时间,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与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重视教学中师生积极情感的建立、交流和发展。
三、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用新颖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质疑和求知欲望
初中生的心理尚处于半成熟状态,他们对各种事物充满好奇心,有极强的求知欲。我们应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好奇心的导语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导语可以有多种形式:利用谜语、成语导入,或者利用名言诗词导入,或者利用乡土历史导入等。比如,在讲到“太平天国运动”时,考虑到学生大多数都是从农村出来的,就可以现提出问题,在农村农民平时都做什么?地是自己家的吗?以前是不是也是这种情况?为什么?这一系列的问题,扣住了学生的心弦,驱动他们的好奇心。接着进入新课的讲授,学生便很容易接受了。总之,从上课开始,就必须让学生感到新奇,有悬念,愿意学,喜欢学。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质疑、求知的欲望被激发起来了,作为教师当然就可顺水推舟,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里畅游。
(二)用饱含深情的讲解感染学生
教师教育学生的过程不仅是简单的口耳相传,更要注意言传身教,教师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来说都有很强的感染力。如讲到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没有痛惜之情,讲到南京大屠杀没有愤怒、同情之意,怎样让学生谨记国耻,记住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呢?在细微的言行中全身心地投入感情,让学生从老师愤怒的语气中体味近代国耻不能忘;从老师微笑的表情中领悟今天和平幸福的生活要珍惜;从老师激励的口吻中明白自己肩负振兴中华的重任。这样学生才能心领神会,事半功倍。
(三)移花接木,让学生们在“故事会”中学习历史知识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其中有许多历史小故事,这些故事小学到中学语文课本有很多,如果能够移花接木,把它们用到历史课堂上来,就能够让学生们在“故事会”中学习历史知识,例如,讲解“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这一知识时,老师可以用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分角色扮演维新派人士是怎样去劝说、请求袁世凯的援助;袁世凯又是怎样阳奉阴违,向慈禧告密的。将历史知识揉进故事情节之中,把史实故事化。这样就可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将学生引入乐而忘返的勝境,从而对教材的理解也能更加深刻。
(四)用形式多样活动课,让学生主动接受历史知识
历史中的很多观点,若从正面讲,不仅显得呆板,而且学生也很难真正接受。如果换种教学方法,采用“辩论会”的形式,通过辩论会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会取得一举多得的效果。比如在中国近代史中,有关辛亥革命问题,辛亥革命到底是胜利了还是失败了,通过辩论的形式,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最后总结学生的观点,在肯定他们观点的同时,要让他们理解辛亥革命成功是因为推翻了封建帝制,他的失败是因为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只有让学生亲身体验学习的过程,学生才能成为课堂的主体,才能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成功的喜悦。
在历史课上,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将其中的知识以手抄报的形式串联、总结出来,可达到事半功倍效果。例如在讲解完“近代中国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章节的内容时,可以让学生搜集相关图片或自绘图画,配以相应的文字说明,办一份手抄报,图文并茂,将这一过程展现出来,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更形象地感知历史知识,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教学过程变静态为动态,历史课自然就受欢迎了。
(五)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资源推广和应用为现代化教学提供了新的平台,在讲解革命史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革命歌曲影视图片,在讲“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时,可以观看二战时期的相关影片,让学生感知战争的残酷性与破坏性,教育他们要维护和平,珍爱生命。
总而言之,新课程下的历史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学生的认识层面,更重要的是满足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新课程的改革中,要求教师大胆改革历史课堂教学,提升教学艺术,形成自己的新颖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在获得历史知识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
关键词:以人为本;教学艺术;全面发展
通过几年的教学探索,我们逐渐认识到:如果我们的历史课堂只是照本宣科,生搬理论,课堂往往沉闷死板没有新意。如果历史课堂教学是春风细雨,融情于课堂,则万物复苏,春光无限。教学中若能正确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又能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品行,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要准确把握新课程标准,将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一、改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潜力
传统的历史教学,由于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只注重与考试有关的内容,重视的是对历史知识的灌输,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全面培养。教师追求的是将历史的前因后果、人物事件、历史影响、历史评价讲得一清二楚,使学生不用自己去思考,只要将教师传授的知识记住就行,记忆成了学生学习的唯一方法,记忆历史知识的多少成了衡量学生学习的标准。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更新教育观念,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不再是主动的教,学生被动的学,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历史课堂中,要充分体现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在教中学,在学中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自主学习。
二、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成功教学的重要保证
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过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成功教学的重要保证。由于历史课的课时少,教学任务重,而每个教师的任教班级又多,教师与学生在课堂外的交流沟通的时间就会很少,所以教师必须紧紧抓住课堂上的有限教学时间,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与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重视教学中师生积极情感的建立、交流和发展。
三、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用新颖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质疑和求知欲望
初中生的心理尚处于半成熟状态,他们对各种事物充满好奇心,有极强的求知欲。我们应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好奇心的导语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导语可以有多种形式:利用谜语、成语导入,或者利用名言诗词导入,或者利用乡土历史导入等。比如,在讲到“太平天国运动”时,考虑到学生大多数都是从农村出来的,就可以现提出问题,在农村农民平时都做什么?地是自己家的吗?以前是不是也是这种情况?为什么?这一系列的问题,扣住了学生的心弦,驱动他们的好奇心。接着进入新课的讲授,学生便很容易接受了。总之,从上课开始,就必须让学生感到新奇,有悬念,愿意学,喜欢学。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质疑、求知的欲望被激发起来了,作为教师当然就可顺水推舟,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里畅游。
(二)用饱含深情的讲解感染学生
教师教育学生的过程不仅是简单的口耳相传,更要注意言传身教,教师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来说都有很强的感染力。如讲到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没有痛惜之情,讲到南京大屠杀没有愤怒、同情之意,怎样让学生谨记国耻,记住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呢?在细微的言行中全身心地投入感情,让学生从老师愤怒的语气中体味近代国耻不能忘;从老师微笑的表情中领悟今天和平幸福的生活要珍惜;从老师激励的口吻中明白自己肩负振兴中华的重任。这样学生才能心领神会,事半功倍。
(三)移花接木,让学生们在“故事会”中学习历史知识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其中有许多历史小故事,这些故事小学到中学语文课本有很多,如果能够移花接木,把它们用到历史课堂上来,就能够让学生们在“故事会”中学习历史知识,例如,讲解“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这一知识时,老师可以用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分角色扮演维新派人士是怎样去劝说、请求袁世凯的援助;袁世凯又是怎样阳奉阴违,向慈禧告密的。将历史知识揉进故事情节之中,把史实故事化。这样就可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将学生引入乐而忘返的勝境,从而对教材的理解也能更加深刻。
(四)用形式多样活动课,让学生主动接受历史知识
历史中的很多观点,若从正面讲,不仅显得呆板,而且学生也很难真正接受。如果换种教学方法,采用“辩论会”的形式,通过辩论会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会取得一举多得的效果。比如在中国近代史中,有关辛亥革命问题,辛亥革命到底是胜利了还是失败了,通过辩论的形式,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最后总结学生的观点,在肯定他们观点的同时,要让他们理解辛亥革命成功是因为推翻了封建帝制,他的失败是因为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只有让学生亲身体验学习的过程,学生才能成为课堂的主体,才能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成功的喜悦。
在历史课上,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将其中的知识以手抄报的形式串联、总结出来,可达到事半功倍效果。例如在讲解完“近代中国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章节的内容时,可以让学生搜集相关图片或自绘图画,配以相应的文字说明,办一份手抄报,图文并茂,将这一过程展现出来,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更形象地感知历史知识,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教学过程变静态为动态,历史课自然就受欢迎了。
(五)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资源推广和应用为现代化教学提供了新的平台,在讲解革命史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革命歌曲影视图片,在讲“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时,可以观看二战时期的相关影片,让学生感知战争的残酷性与破坏性,教育他们要维护和平,珍爱生命。
总而言之,新课程下的历史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学生的认识层面,更重要的是满足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新课程的改革中,要求教师大胆改革历史课堂教学,提升教学艺术,形成自己的新颖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在获得历史知识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