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新课标下的高中生思辨能力发展要求
2017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思辨性作为一种批判性思维,体现了较高的质疑与反思的要求,是一种高级思维方式,一般都需要后天的刻意学习和培养。近年来不少省份高考作文命題呈现出重理性思辨的倾向,因此,现实教学也亟须应时而变,增加对以上两个方面要求的呼应。
时事评论指的是对新近发生的时事新闻发表自己的看法,阐述自己的观点。其写作具有强烈的时效性、针对性和实践性,注重对学生批判、思考能力的考查和对语言表达逻辑性、批判性的训练。下面就以2019年2月的一则时事:“翟天临学术不端事件”为材料,讲述一次时事评论写作教学的尝试。
二、时事评论写作教学实践策略
通过前期练笔,我发现学生虽然对时事评论很感兴趣,但是在写作的过程中暴露出对繁杂信息筛选不准、时事评论叙事化、观点表达凌乱等问题,思辨性思维能力较为薄弱,这次教学尝试主要是着重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确立写作规范
时事只是评论的对象和引子,学生需要借由时事阐述自己对社会、人生等问题的认识,因而叙述部分应当简要、精当,而评论部分需要独立思考、辨析,甚至对事件背景进行合理设想、推断,对人物心理进行揣摩和验证,这需要较高的逻辑思维和辩论思维。
对新闻信息有所筛选涉及对信息的分析、整合能力,需要对材料进行分类、判断,化零为整,是逻辑思维的一种体现。对事件进行独立思考,提出认识且能合理自证,因话题的现实性,还需联系社会,进一步拓展议论的空间,这也是思辨能力的一种呈现。先捕捉信息进行整合,再进行思考辨析,先叙述后评论,对现实社会生活有所延伸。
(二)梳理时事材料
全面性是能客观理性认识事物本质的前提,针对“翟天临学术不端事件”,梳理相关信息如下:
1.2018年6月晒出北影博士毕业照片。
2.2019年1月晒出北大博士后录取通知书。
3.在春晚小品中扮演打假的警察。
4.2019年初直播中被网友提问:论文可否在知网上查到?回答:“知网是什么?”引网友质疑其博士水平,随后其系列资料被曝光。
5.翟的博士论文在知网搜索不到,并被曝光读硕士、博士期间的论文不仅数量不够且抄袭率太高,原作者打假。
6.翟有关高考成绩言论被挖出,推算其当年文综超过270,高过当年省状元,被疑撒谎。
7.翟被曝光在读博期间主演11部戏、参加17个综艺节目。
8.北影发调查进展,认定翟在博士期间存在学术不端情况,撤销其博士学位,取消其导师的研究生导师资格。
9.北大发声明,承认录用过程存在问题,并确认其学术不端行为,做出让翟退出博士后站的处理,被称为甩锅。
10.翟发道歉信,被指为避重就轻,没有回应抄袭和学术不端问题。
11.声明发布后有网友表示“爱你如初”,有的不肯原谅,“必须受到惩罚”,前面的网友对此表示:“你们一辈子难道就没有犯过错?”
12.教育部公布2019年工作要点,其中有开展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抽检的内容。
13.川大将翟天临列入学术不端案例。
14.曝光翟的北影导师不具备博导资格等众多负面新闻。
15.华南理工大学被爆在2018年招录研究生时发生篡改学生成绩事件。
16.中科大在读博士刘春杨失联15天后,其遗体在附近一水库被发现。资料称其本该在2017年拿到博士学位,但他没有达到博士毕业要求。
材料众多,如何取舍?宗旨是:我要发表的观点是针对什么问题?只选取与我观点有关的材料,其他舍弃。
分析、归类这些新闻,事件1~7是翟天临在事件爆发前的正面形象和爆发后被扒的黑料;事件8~11是事后新闻直接关联方的态度和结果;事件12~16是间接相关方的新闻等。写作时,部分学生从点到面,从翟的演戏与求学到教育不公和社会发展,几乎是又大又全,但实际上省去了分析整理信息的环节,导致中心观点不突出,议论力量薄弱。
(三)确立评论角度
时事评论对语言组织的要求是要严密、有理有据,充分表达个人感情倾向,又需要理性克制地表现冷静、客观的思辨素养。如何选择?指导思想是一有重点,二有逻辑。前者让语言有可读性、有深度;后者让文字有力量、批判性。重点方面,相关方的角度:翟天临、学校和导师、网友。事件侧面角度:做人与做事、教育问题、社会公平等。逻辑方面,首先是观点能否自圆其说?有些学生提出:“每个人都应该有秘密和被原谅的机会”,认为翟天临应该被原谅。这句话单看问题不大,但放在公共领域的环境下显得可怕,个人的秘密和自由应该以不侵犯他人的自由为前提,所以这个理论是站不住脚的。另外还有学生提出,翟天临之所以有这种遭遇,都是因为“树大招风”或“言多必失”,这也是不理智的,他们没有深刻认识到事件的本质。
确立评论观点应该是比后续如何展开观点论述更为重要的思维活动过程,没有这个过程,后面的论述都有可能走入歧途。
这件事轰动一时,热度不减,之所以引发了如此大的关注,不仅是因为涉及几个突出因素:名校、名师、名人,更因为事件本身是和每个社会公民,尤其是与每一个学生都息息相关的教育事件,自带流量,每个学生都有话说。
翟天临角度:多次撒谎、炫耀成绩、立“学霸”人设等,可以立论为:做人不能靠“人设”,需要脚踏实地。抄袭论文、荒废学业被曝光等,可以立论为:做学问不能靠演戏,需要真材实料。
高校角度:荒废学业、学术不端的学生是如何毕业的?重重考核为何没能审核出一个不合格的学生?这些都折射出教育底线失守、学术不端问题的命题。
网友角度:从最开始的不断扒料、寻求真相到道歉后不同的意见分歧,可从两方面立论,一是明星不能有特权,教育面前人人平等,二是面对公共事件时如何发声、个人在公共事件中发挥怎样的作用等。
如此,初步拟定了如下反映观点的标题:《“警察”被抓了?!》《一个没有论文的博士》《论人设的倒塌》《戏品和人品》《遗失的象牙塔》《一个都不能多》。
时事评论评的是社会与生活,论的是思辨与素养。独立思考,分析评判,拨开问题云雾,从而在思辨性思维发展的道路上循序渐进。
(责编 唐琳娜)
2017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思辨性作为一种批判性思维,体现了较高的质疑与反思的要求,是一种高级思维方式,一般都需要后天的刻意学习和培养。近年来不少省份高考作文命題呈现出重理性思辨的倾向,因此,现实教学也亟须应时而变,增加对以上两个方面要求的呼应。
时事评论指的是对新近发生的时事新闻发表自己的看法,阐述自己的观点。其写作具有强烈的时效性、针对性和实践性,注重对学生批判、思考能力的考查和对语言表达逻辑性、批判性的训练。下面就以2019年2月的一则时事:“翟天临学术不端事件”为材料,讲述一次时事评论写作教学的尝试。
二、时事评论写作教学实践策略
通过前期练笔,我发现学生虽然对时事评论很感兴趣,但是在写作的过程中暴露出对繁杂信息筛选不准、时事评论叙事化、观点表达凌乱等问题,思辨性思维能力较为薄弱,这次教学尝试主要是着重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确立写作规范
时事只是评论的对象和引子,学生需要借由时事阐述自己对社会、人生等问题的认识,因而叙述部分应当简要、精当,而评论部分需要独立思考、辨析,甚至对事件背景进行合理设想、推断,对人物心理进行揣摩和验证,这需要较高的逻辑思维和辩论思维。
对新闻信息有所筛选涉及对信息的分析、整合能力,需要对材料进行分类、判断,化零为整,是逻辑思维的一种体现。对事件进行独立思考,提出认识且能合理自证,因话题的现实性,还需联系社会,进一步拓展议论的空间,这也是思辨能力的一种呈现。先捕捉信息进行整合,再进行思考辨析,先叙述后评论,对现实社会生活有所延伸。
(二)梳理时事材料
全面性是能客观理性认识事物本质的前提,针对“翟天临学术不端事件”,梳理相关信息如下:
1.2018年6月晒出北影博士毕业照片。
2.2019年1月晒出北大博士后录取通知书。
3.在春晚小品中扮演打假的警察。
4.2019年初直播中被网友提问:论文可否在知网上查到?回答:“知网是什么?”引网友质疑其博士水平,随后其系列资料被曝光。
5.翟的博士论文在知网搜索不到,并被曝光读硕士、博士期间的论文不仅数量不够且抄袭率太高,原作者打假。
6.翟有关高考成绩言论被挖出,推算其当年文综超过270,高过当年省状元,被疑撒谎。
7.翟被曝光在读博期间主演11部戏、参加17个综艺节目。
8.北影发调查进展,认定翟在博士期间存在学术不端情况,撤销其博士学位,取消其导师的研究生导师资格。
9.北大发声明,承认录用过程存在问题,并确认其学术不端行为,做出让翟退出博士后站的处理,被称为甩锅。
10.翟发道歉信,被指为避重就轻,没有回应抄袭和学术不端问题。
11.声明发布后有网友表示“爱你如初”,有的不肯原谅,“必须受到惩罚”,前面的网友对此表示:“你们一辈子难道就没有犯过错?”
12.教育部公布2019年工作要点,其中有开展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抽检的内容。
13.川大将翟天临列入学术不端案例。
14.曝光翟的北影导师不具备博导资格等众多负面新闻。
15.华南理工大学被爆在2018年招录研究生时发生篡改学生成绩事件。
16.中科大在读博士刘春杨失联15天后,其遗体在附近一水库被发现。资料称其本该在2017年拿到博士学位,但他没有达到博士毕业要求。
材料众多,如何取舍?宗旨是:我要发表的观点是针对什么问题?只选取与我观点有关的材料,其他舍弃。
分析、归类这些新闻,事件1~7是翟天临在事件爆发前的正面形象和爆发后被扒的黑料;事件8~11是事后新闻直接关联方的态度和结果;事件12~16是间接相关方的新闻等。写作时,部分学生从点到面,从翟的演戏与求学到教育不公和社会发展,几乎是又大又全,但实际上省去了分析整理信息的环节,导致中心观点不突出,议论力量薄弱。
(三)确立评论角度
时事评论对语言组织的要求是要严密、有理有据,充分表达个人感情倾向,又需要理性克制地表现冷静、客观的思辨素养。如何选择?指导思想是一有重点,二有逻辑。前者让语言有可读性、有深度;后者让文字有力量、批判性。重点方面,相关方的角度:翟天临、学校和导师、网友。事件侧面角度:做人与做事、教育问题、社会公平等。逻辑方面,首先是观点能否自圆其说?有些学生提出:“每个人都应该有秘密和被原谅的机会”,认为翟天临应该被原谅。这句话单看问题不大,但放在公共领域的环境下显得可怕,个人的秘密和自由应该以不侵犯他人的自由为前提,所以这个理论是站不住脚的。另外还有学生提出,翟天临之所以有这种遭遇,都是因为“树大招风”或“言多必失”,这也是不理智的,他们没有深刻认识到事件的本质。
确立评论观点应该是比后续如何展开观点论述更为重要的思维活动过程,没有这个过程,后面的论述都有可能走入歧途。
这件事轰动一时,热度不减,之所以引发了如此大的关注,不仅是因为涉及几个突出因素:名校、名师、名人,更因为事件本身是和每个社会公民,尤其是与每一个学生都息息相关的教育事件,自带流量,每个学生都有话说。
翟天临角度:多次撒谎、炫耀成绩、立“学霸”人设等,可以立论为:做人不能靠“人设”,需要脚踏实地。抄袭论文、荒废学业被曝光等,可以立论为:做学问不能靠演戏,需要真材实料。
高校角度:荒废学业、学术不端的学生是如何毕业的?重重考核为何没能审核出一个不合格的学生?这些都折射出教育底线失守、学术不端问题的命题。
网友角度:从最开始的不断扒料、寻求真相到道歉后不同的意见分歧,可从两方面立论,一是明星不能有特权,教育面前人人平等,二是面对公共事件时如何发声、个人在公共事件中发挥怎样的作用等。
如此,初步拟定了如下反映观点的标题:《“警察”被抓了?!》《一个没有论文的博士》《论人设的倒塌》《戏品和人品》《遗失的象牙塔》《一个都不能多》。
时事评论评的是社会与生活,论的是思辨与素养。独立思考,分析评判,拨开问题云雾,从而在思辨性思维发展的道路上循序渐进。
(责编 唐琳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