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老师要做的就是让爱驻进语文课堂,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让学生具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怀;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价值,热爱自己的生活;让学生意识到亲情的可贵,从而学会珍惜,懂得感恩。
关键词:语文课堂;爱的教育
您或许看过这样一幅名为“马失前蹄”的漫画。画中一个孩子背着书包骑在一匹马上,马的后蹄壮硕有力,而前蹄却消失无踪影,以致整个马身往后仰,危及马背上读书郎的人身。作者在马后蹄上标了“智育”二字,而马前蹄则醒目的标着“德育”二字。对于漫画的意旨,我们一目了然,如果用孔子的话概括即“好智不好德,其蔽也愚”。
我想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德育的贫乏较经济的贫乏更为可怕,德育的贫乏不仅会导致孩子精神家园的荒芜,还将影响未来整个社会风气。因此,学生的德育问题至关重要。在德育问题上,老师也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语文课是学生德育的重要载体,它的意义不仅是教给学生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编者精心挑选的一篇篇凝聚作者思想精华的文章,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
1 让爱驻进语文课堂:热爱祖国,热爱人民
卢梭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之事必须赋予人们的心灵以民族的形式,而这种形式其意义和嗜好使他们不但由于必要,而且也由于倾向和愿望而成为忠实的爱国者。”在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的学习中,我们接受了一次次爱国主义教育的洗礼:透过《苏武传》苏武以他的经历告诉学生,热爱祖国,维护国家利益需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意志和守得云开见月明的决心;透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告诉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需要有忧国忧民的情怀和穷且益坚、老当益壮的坚守;透过《沁园春?长沙》和《沁园春?雪》毛泽东告诉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需要有指画山河,作为中流砥柱的深谋远虑和谛观形势,顺势而发的雄心壮志以及安抚天下苍生,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博大胸怀。
爱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最伟大的爱,莫过于对自己祖国的无限热爱。列宁同志曾经说过:“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而爱国主义教育不应只是抽象、空洞的说教。结合语文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会使爱国变得形象而具体。此外,老师也应该鼓励学生关注国内时事新闻和国际新闻,了解最新动态,特别是关注钓鱼岛事态的动向。当前社会,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对待日本我们应该保持理性的态度,做到知己知彼,即不盲目夸大事态也不低估其实力。让学生树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意识,认真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强大自己,也为强大国家做准备。
2 让爱驻进语文课堂:热爱生命,热爱生活
有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生命就是一棵树,爱情、友情、事业等等是这棵树上开的一朵朵花,我们不能因为一朵花的凋谢而放弃树的生命。”生命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是最宝贵的,因为它仅有一次,不能复制也不能替换。然而,现在一些学生不珍重生命,耗费生命的现象比比皆是。如,有的男学生年纪轻轻便染上了抽烟的恶习,时常于校园偏僻角落吞云吐雾,既浪费钱财又伤身败体;有的学生行为懒散,毫无奋斗目标,拖欠作业,公然在教室呼呼大睡;有的学生热衷上网,网瘾大发时不管不顾,在网吧一待就是几天,没钱了就做些偷鸡摸狗的勾当。试想,一个人他连自己都不爱,又怎么能上升到大爱呢?爱自己就要珍惜自己的生命、时间、名誉等。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和利用教材中的典型事例,创设情境,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结合实际,推动爱的进程,告诉学生“身体发乎授之父母”,生命不仅仅属于他自己,要学会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高中阶段有篇文章叫《囚绿记》,讲的是作者陆蠡在北平一家公寓里发现了一株常春藤,异常惊喜,就将它的柔条牵进屋里。常春藤尽管被幽禁在小屋里,却固执的向窗外迎着阳光生长。作者去上海前,有感于常春藤对生命的执着和对阳光的向往,又将其柔条放回原来的位置,并祝福它永保生命的活力。作者借物抒情,抒发了对自由的向往和对旺盛生命力的赞美。绿有很多种象征意义,如青春,生命,春天等等。讲完课文后,针对绿的这种象征作用,我开了一个名为“消失的绿叶”的图片展,展出的是一些因为意外事故或是自我放弃而离开人世的名人名事,让学生在惋惜中得到强烈的启发——尊重生命,珍爱自己。开完图片展后,我们接着学习蒙田的《热爱生命》,引导学生在尊重生命的前提下有效的充实生命,实现生命应有的价值。这篇课文的课堂教学主要是以学生谈自己的读后感为主,很多学生就其中一些蕴含哲理的话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如“坏日子,要飞快去“度”,好日子,要停下来细细品尝”和“糊涂人的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及“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我想靠迅速抓紧时间,去留住稍纵即逝的日子;我想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我却愈要使之过得丰盈充实。”
保尔说,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当他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经过生命教育后,学生们将更懂得如何热爱生活,如何有效的利用生命,实现生命的价值。
3 让爱驻进语文课堂:珍惜亲情,学会感恩
肖复兴先生曾写到:时间的流逝,许多往事已经淡化了。可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颗星星永远闪亮,那便是亲情。时间可以让人丢失一切,可是亲情是割舍不去的。即使有一天,亲人离去,但他们的爱却永远留在子女灵魂的最深处……不要让亲情在熙熙攘攘的现代社会变革中越来越脆弱地面对冲击,至少我们可以从自我做起,不要给自己留下遗憾,俗话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趁现在为自己的双亲送上一份不算奢侈的温馨问候。 现在很大部分学生不懂得重视亲情,他们将父母对自己的付出看成是理所当然,面对父母的教育和关心,他们表现出的是抱怨,而不是感恩。他们拒绝和父母交流,理由是他们和父母有代沟或者父母没文化无法沟通。有很多家长打电话来向老师求助,说孩子一回家就把自己关房间里,甚至一天连一句话也不跟自己说。为此,我决定将准备了很久的课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与学生分享。课堂上我旨在引导学生认识父爱的理性和母爱的感性,让他们懂得一个成熟的稳重的人应该是父爱和母爱的统一,同时让学生认识到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表现。文章作者弗罗姆认为:“爱与其说是一种情感,毋宁说是一种能力,一种态度。爱是一种积极的活动,并不是一种被动的情感。”在他看来,爱作为一种主动的能力,像其他艺术一样,是可以而且应该学习的。只有学会爱的艺术,才能够爱,并且才能获得别人的爱。而没有获得爱的人是由于爱的能力发挥的失败。克服这种失败的唯一途径是研究爱的方法,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学会爱这门艺术,找出导致爱失败的原因,并从理论与实际上去把握。在与人相处时,要学会换位思考,要常常就自己的行为做出反省,从而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学生理性对待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和自己与父母之间的爱后,我推出了一个名为“讴歌亲情,感恩父母”的专题课。课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情境导入。由教师播放音乐《天亮了》并朗读诗歌《父亲》和《妈妈》。(2)播放亲情教育系列图片。①感悟亲情:降生篇——生的欢腾、悲壮;②描述亲情:成长篇——爱的平凡、无私;③讴歌亲情:珍惜篇——岁月无情,愿爱永在。播放音乐《烛光里的妈妈》、《父亲》、《懂你》。(3)欣赏亲情教育系列文章。(由第三、五、七小组成员课外搜集,每组一篇,分享有奖);第三组:毕淑敏《孩子,我为什么打你》;第五组:佚名《妈妈》;第七组:肖复兴《关于情感》。(4)欣赏亲情教育系列名言、警句(由第六组成员提供)。(5)自主收集身边的亲情故事,将其写成小短文然后与同学分享。(6)情动时刻,打个电话给自己的父亲或母亲,大声说出你对他们的爱。(7)课外活动。请你利用节假日时间为父母做一件让他们开心的事。
上完这节课后,学生们真的将我的建议付诸行动,放假回来后他们兴奋地向我诉说他们的行动,有的人为了自己的父母生平第一次下厨,虽然饭菜不算可口,但他们的父母很感动;有的人用自己的零花钱给母亲买了一条围巾,母亲感动的热泪盈眶;有的人父母亲不在家,就给日夜为自己操劳的爷爷奶奶洗了一次脚。学生们七嘴八舌的交流着他们的亲情行动,谁说这些孩子不能交流呢,他们只是缺少了人为主动的引导罢了。后来也有家长打电话来说自己孩子令人欣喜的变化。
在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中还有很多关于亲情教育的文章,如韩愈对十二郎的骨肉亲情;李密对祖母的不离不弃等,温暖人心的感动教会学生懂得爱,教会他们体会爱,明白父母对自己付出,感悟亲情,明白自己的责任,从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语文教材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其本身蕴含丰富的情感价值。而语文老师的作用不仅是教给学生丰富的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将爱的教育驻进语文课堂,好智又好德,引导学生了解爱,理解爱,尊重爱,懂得爱,将爱根植于学生的心中,并随学生一起成长,直至开出生命最美的花朵,结出生命最丰硕的果实!
(责任编辑 杜和)
关键词:语文课堂;爱的教育
您或许看过这样一幅名为“马失前蹄”的漫画。画中一个孩子背着书包骑在一匹马上,马的后蹄壮硕有力,而前蹄却消失无踪影,以致整个马身往后仰,危及马背上读书郎的人身。作者在马后蹄上标了“智育”二字,而马前蹄则醒目的标着“德育”二字。对于漫画的意旨,我们一目了然,如果用孔子的话概括即“好智不好德,其蔽也愚”。
我想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德育的贫乏较经济的贫乏更为可怕,德育的贫乏不仅会导致孩子精神家园的荒芜,还将影响未来整个社会风气。因此,学生的德育问题至关重要。在德育问题上,老师也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语文课是学生德育的重要载体,它的意义不仅是教给学生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编者精心挑选的一篇篇凝聚作者思想精华的文章,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
1 让爱驻进语文课堂:热爱祖国,热爱人民
卢梭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之事必须赋予人们的心灵以民族的形式,而这种形式其意义和嗜好使他们不但由于必要,而且也由于倾向和愿望而成为忠实的爱国者。”在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的学习中,我们接受了一次次爱国主义教育的洗礼:透过《苏武传》苏武以他的经历告诉学生,热爱祖国,维护国家利益需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意志和守得云开见月明的决心;透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告诉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需要有忧国忧民的情怀和穷且益坚、老当益壮的坚守;透过《沁园春?长沙》和《沁园春?雪》毛泽东告诉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需要有指画山河,作为中流砥柱的深谋远虑和谛观形势,顺势而发的雄心壮志以及安抚天下苍生,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博大胸怀。
爱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最伟大的爱,莫过于对自己祖国的无限热爱。列宁同志曾经说过:“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而爱国主义教育不应只是抽象、空洞的说教。结合语文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会使爱国变得形象而具体。此外,老师也应该鼓励学生关注国内时事新闻和国际新闻,了解最新动态,特别是关注钓鱼岛事态的动向。当前社会,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对待日本我们应该保持理性的态度,做到知己知彼,即不盲目夸大事态也不低估其实力。让学生树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意识,认真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强大自己,也为强大国家做准备。
2 让爱驻进语文课堂:热爱生命,热爱生活
有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生命就是一棵树,爱情、友情、事业等等是这棵树上开的一朵朵花,我们不能因为一朵花的凋谢而放弃树的生命。”生命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是最宝贵的,因为它仅有一次,不能复制也不能替换。然而,现在一些学生不珍重生命,耗费生命的现象比比皆是。如,有的男学生年纪轻轻便染上了抽烟的恶习,时常于校园偏僻角落吞云吐雾,既浪费钱财又伤身败体;有的学生行为懒散,毫无奋斗目标,拖欠作业,公然在教室呼呼大睡;有的学生热衷上网,网瘾大发时不管不顾,在网吧一待就是几天,没钱了就做些偷鸡摸狗的勾当。试想,一个人他连自己都不爱,又怎么能上升到大爱呢?爱自己就要珍惜自己的生命、时间、名誉等。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和利用教材中的典型事例,创设情境,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结合实际,推动爱的进程,告诉学生“身体发乎授之父母”,生命不仅仅属于他自己,要学会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高中阶段有篇文章叫《囚绿记》,讲的是作者陆蠡在北平一家公寓里发现了一株常春藤,异常惊喜,就将它的柔条牵进屋里。常春藤尽管被幽禁在小屋里,却固执的向窗外迎着阳光生长。作者去上海前,有感于常春藤对生命的执着和对阳光的向往,又将其柔条放回原来的位置,并祝福它永保生命的活力。作者借物抒情,抒发了对自由的向往和对旺盛生命力的赞美。绿有很多种象征意义,如青春,生命,春天等等。讲完课文后,针对绿的这种象征作用,我开了一个名为“消失的绿叶”的图片展,展出的是一些因为意外事故或是自我放弃而离开人世的名人名事,让学生在惋惜中得到强烈的启发——尊重生命,珍爱自己。开完图片展后,我们接着学习蒙田的《热爱生命》,引导学生在尊重生命的前提下有效的充实生命,实现生命应有的价值。这篇课文的课堂教学主要是以学生谈自己的读后感为主,很多学生就其中一些蕴含哲理的话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如“坏日子,要飞快去“度”,好日子,要停下来细细品尝”和“糊涂人的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及“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我想靠迅速抓紧时间,去留住稍纵即逝的日子;我想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我却愈要使之过得丰盈充实。”
保尔说,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当他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经过生命教育后,学生们将更懂得如何热爱生活,如何有效的利用生命,实现生命的价值。
3 让爱驻进语文课堂:珍惜亲情,学会感恩
肖复兴先生曾写到:时间的流逝,许多往事已经淡化了。可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颗星星永远闪亮,那便是亲情。时间可以让人丢失一切,可是亲情是割舍不去的。即使有一天,亲人离去,但他们的爱却永远留在子女灵魂的最深处……不要让亲情在熙熙攘攘的现代社会变革中越来越脆弱地面对冲击,至少我们可以从自我做起,不要给自己留下遗憾,俗话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趁现在为自己的双亲送上一份不算奢侈的温馨问候。 现在很大部分学生不懂得重视亲情,他们将父母对自己的付出看成是理所当然,面对父母的教育和关心,他们表现出的是抱怨,而不是感恩。他们拒绝和父母交流,理由是他们和父母有代沟或者父母没文化无法沟通。有很多家长打电话来向老师求助,说孩子一回家就把自己关房间里,甚至一天连一句话也不跟自己说。为此,我决定将准备了很久的课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与学生分享。课堂上我旨在引导学生认识父爱的理性和母爱的感性,让他们懂得一个成熟的稳重的人应该是父爱和母爱的统一,同时让学生认识到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表现。文章作者弗罗姆认为:“爱与其说是一种情感,毋宁说是一种能力,一种态度。爱是一种积极的活动,并不是一种被动的情感。”在他看来,爱作为一种主动的能力,像其他艺术一样,是可以而且应该学习的。只有学会爱的艺术,才能够爱,并且才能获得别人的爱。而没有获得爱的人是由于爱的能力发挥的失败。克服这种失败的唯一途径是研究爱的方法,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学会爱这门艺术,找出导致爱失败的原因,并从理论与实际上去把握。在与人相处时,要学会换位思考,要常常就自己的行为做出反省,从而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学生理性对待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和自己与父母之间的爱后,我推出了一个名为“讴歌亲情,感恩父母”的专题课。课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情境导入。由教师播放音乐《天亮了》并朗读诗歌《父亲》和《妈妈》。(2)播放亲情教育系列图片。①感悟亲情:降生篇——生的欢腾、悲壮;②描述亲情:成长篇——爱的平凡、无私;③讴歌亲情:珍惜篇——岁月无情,愿爱永在。播放音乐《烛光里的妈妈》、《父亲》、《懂你》。(3)欣赏亲情教育系列文章。(由第三、五、七小组成员课外搜集,每组一篇,分享有奖);第三组:毕淑敏《孩子,我为什么打你》;第五组:佚名《妈妈》;第七组:肖复兴《关于情感》。(4)欣赏亲情教育系列名言、警句(由第六组成员提供)。(5)自主收集身边的亲情故事,将其写成小短文然后与同学分享。(6)情动时刻,打个电话给自己的父亲或母亲,大声说出你对他们的爱。(7)课外活动。请你利用节假日时间为父母做一件让他们开心的事。
上完这节课后,学生们真的将我的建议付诸行动,放假回来后他们兴奋地向我诉说他们的行动,有的人为了自己的父母生平第一次下厨,虽然饭菜不算可口,但他们的父母很感动;有的人用自己的零花钱给母亲买了一条围巾,母亲感动的热泪盈眶;有的人父母亲不在家,就给日夜为自己操劳的爷爷奶奶洗了一次脚。学生们七嘴八舌的交流着他们的亲情行动,谁说这些孩子不能交流呢,他们只是缺少了人为主动的引导罢了。后来也有家长打电话来说自己孩子令人欣喜的变化。
在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中还有很多关于亲情教育的文章,如韩愈对十二郎的骨肉亲情;李密对祖母的不离不弃等,温暖人心的感动教会学生懂得爱,教会他们体会爱,明白父母对自己付出,感悟亲情,明白自己的责任,从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语文教材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其本身蕴含丰富的情感价值。而语文老师的作用不仅是教给学生丰富的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将爱的教育驻进语文课堂,好智又好德,引导学生了解爱,理解爱,尊重爱,懂得爱,将爱根植于学生的心中,并随学生一起成长,直至开出生命最美的花朵,结出生命最丰硕的果实!
(责任编辑 杜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