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桂林,把我国历史上的传统名桥和世界桥梁典范,浓缩于城市山水间,与秀丽天成的桂林山水相得益彰,天人合一,被誉为“世界名桥博览园”。
阳桥横卧在榕湖与杉湖之间,是中山路上的重要交通桥梁之一。新阳桥外观设计采用了意大利罗马城梵蒂冈桥造型,大理石的桥栏石柱上,乳白色的大型球状路灯,如夜明珠般点缀于清波之上,成为一道别致的风景。
西行数十步就是别具一格的水晶玻璃桥——我国第一座采用特种水晶玻璃构架的实用性桥梁,与榕湖内的小岛相通。桥体晶莹剔透,夜间在高科技夜景幻光灯的照射下,熠熠生辉,光彩夺目。
北斗七星桥东连榕湖湖心岛,西接古南门,采用独柱独梁悬挑板结构建造。桥形布局按北斗七星走向分布,迂回曲折,夜幕降临,七根汉白玉石柱上的球形灯柔光绽放,如七颗明亮的星星闪耀夜空。
走在榕荫堤的古榕双桥,线型优美流畅,以北京颐和园玉带桥为造型,结合榕湖造景的需要改建成双桥。汉白玉的桥身与近似满月的桥拱卧于清波之上,更显现出“两水夹明月,双桥落彩虹”的幽雅意境。
桂林榕湖上的榕溪桥,其桥型设计脱胎于赵州桥,造型简洁、古朴。“榕溪”是借用桂林人为纪念南宋大书法家、诗人黄庭坚系舟榕湖所建的“榕溪阁” 之名。不远处还停泊着黄公的“小舟”呢!
迎宾桥是通往榕湖饭店国宾馆的迎宾专用桥。该桥揉合了中西方的建筑理念。桥上高高耸立的装饰性建筑物,设计灵感来自法国的凯旋门,桥梁两侧则采用了我国古代城门的吊桥形式,桥形拙重古朴,韵味绵长,让人想起城堡的历史,具有浓郁的欧洲古典风格。
在所有桥梁中最显眼的丽泽桥,其设计思想起源于美国著名的金门大桥。色彩鲜艳、风格独特,是我国第一座自锚式钢桁梁柔性悬索桥,桥身呈桔红色,与周围的青山绿水相映,更有“万绿丛中一点红”的妙处。
观漪桥是西郊进入市中心的重要通道。其设计思想来自于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佛罗伦萨的圣特尼塔桥,借鉴了大师的才华和灵感,丰富细腻的雕塑和桥头四座爱奥立克柱,分别代表着杉湖、榕湖、桂湖和木龙湖,上面铭刻着“四湖”的历史和传说。
坐落在螺丝山麓的宝贤桥,模仿塞纳河上著名的亚历山大桥建造而成,也就是徐志摩《再别康桥》诗中的“康桥”。夜间,灯光把桥体上不同主题的雕塑表现得维妙维肖,在特有的空间环境里,传达出桥梁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境。
西清桥因临西清湖而得名。造型来自英国伦敦泰晤士河上的一座木结构的数字桥。据说原桥最初是按大科学家牛顿设想建成,完美解决了木板之间的受力问题,没用一颗钉子。桥栏的拼装,既有古桥的随意,也有几何的严谨。该桥为步行桥,双弧造型。桥身采用名贵的红松木建造和装饰,桥栏形态颇见乡村风格,十分轻盈灵巧。
宝积桥因南面紧邻桂林名山——宝积山而得名,如一座横跨水面的古代城门,色调古朴、凝重。在造型设计上采用了古城墙的设计手法,包涵了城门、门洞和墙垛等城墙元素。桥的两侧面像古代城门,达到了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的效果。
宝积桥正好处于一个“古文化圈”的“包围”之中:桥的西面是南宋时开辟的护城濠河;东面的叠彩山、铁封山和鹦鹉山均为古代桂林城防要塞,不仅存有大量唐宋以来的摩崖石刻等古文化遗迹,还残存大段依山势用方条石围砌的北宋城墙,向人们诉说着往昔的烽火岁月。
中山北路桥是连接中山路,沟通木龙湖和铁佛塘的重要枢纽。该桥为三孔连续拱桥,桥型仿法国塞纳河上的纳夫桥建造,桥形美观大方、气势非凡,既是一座桥梁建筑,又是一件艺术精品。
宋城内的木龙桥,桥身仿《清明上河图》中的北宋木桥设计。桥两端分别连接着“两江四湖”新建的重要人文景观——宋城主题公园里的街景酒肆和木龙塔,再现了北宋期间桂林的繁华风情。
从木龙湖经过船闸进入漓江。解放桥是漓江两岸往来的重要通道,在宋朝时建有一座浮桥。解放后重建,命名为解放桥。1999年再建解放桥。新桥采用五跨空腹厢形连拱设计,结构简洁、新颖。一弧跨江,气贯长虹。
花桥坐落在七星公园内的漓江支流小东江之上。清波反照,桥孔如皓月出水,天光云影,蔚为壮观,素有“花桥月影”之称。
在桂林赏桥观景,不知不觉中注视着一处景致许久许久,却忘了移动脚步。蓦然抬头,几对情侣在桥下柔情蜜意,一群“老外”扛着摄像机指指点点。回过神来才感觉到:沉醉于风景了么?不,只是融入了这片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