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学中教师应综合考虑学生原有概念的实际情况,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的规律对课堂教学进行合理建构,对教学方式合理选择,对教学用具进行持续优化,让学生采用自主探究的方式转变自身的前概念,促进概念教学的全方位升华,从而建构起牢固的科学概念。
关键词: 小学科学 前概念 教学策略
小学义务阶段的素质教育是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素质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但有些教师为了满足让学生记住概念的定义,直接在教学中“空降”科学概念。教师没有向学生展示概念建立的内涵,没有将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相联系,学生虽然把定义背得滚瓜烂熟,但遇到实际问题仍 不懂得运用科学概念解释现象、解决问题。为此,我们应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巧妙转变学生的前概念,重建学生的原有知识体系,使得教学有的放矢,更好地增强教学效果。
1.掌握学生前概念,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
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之前,可以通过师生座谈会或者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学生脑海中已有的前概念进行全面调查,分辨学生的前概念是否有科学上的偏差,以及学生认知上错误的原因,再撰写相应的教学设计,这样更能帮助学生接受针对性的教学。例如在《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的课堂教学中,通过课堂教学前的问卷,大部分学生均认为质量轻的物体更容易浮起;质量较重的物体在放入水后会沉入水底,无法浮起。通过此方式暴露学生的错误观念,使教师在教学前有充足时间思考相应的对策。
2.合理选择学具,消除错误前概念
在备课时,教师应该先对本节课需要掌握的科学概念深入理解,再根据学生的前概念,选择合适的教学用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概念。
例如执教四年级上册《声音的变化》,在理解完声音的强弱以后,如果按照课本的方法,只让学生听高低不同的两个声音,当提问这两个声音有什么不同,学生由于思维中形成的定势,很可能会根据错误的前概念,说是声音的强弱不同。在教学中,如果改用吉他做学具,让学生比较这一系列的声音有什么不同,学生在平时生活中有一定的音乐基础,便能很容易得出是声音的高低不同。对学生前概念进行了解后,可以有针对性地采用教学材料,让学生在课堂上研究,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
3.通过合作交流,引发对前概念的质疑
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够使学生个体认知受到的限制得到克服,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讨论的方式,对彼此的观点及见解有所了解,学生在合作学习时积极性较高,其在相互信任、自由平等的环境下,将原始的观念合力表现,说出自己的前概念,实际的交流过程会使学生意识到原有的前概念存在不合理及片面等现象,促使学生进行进一步的猜想和思考。例如在《植物的果实》这一课中,教师让学生带来果实,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讨论带过来的是否全部都是果实。对于苹果、桃子学生基本都认为是属于果实,但是萝卜、地瓜等块根块茎,同学的在交流中会有不同的意见。有的人认为只要能吃就是果实,有的认为必须有种子才是果实。不同的前概念引起学生不同的意见,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和别的同学的想法不同,引发对果实这个科学概念的思考,激励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4.引发认知冲突,修正错误前概念
学生在真正学习新概念之前,对一些概念已经有所了解,包含原有的经验和假设,但是学生感知生活的最初印象往往与概念的科学含义不一致。有的前概念已经形成定势,教师要将学生脑海中根深蒂固的错误前概念全面改变有一定的难度,只有通过良好的教学设计制造“矛盾事件”,合理的引出认知冲突,构建新的科学概念[2]。
例如在《空气占据空间吗》课堂教学设计实验环节,杯子里放面巾纸,然后让整个杯子浸没在水里,让学生猜想纸巾会出现什么情况?通常情况下,学生在做出猜测之前往往会结合以往的经验,认为纸巾在水里面就应该会被水浸湿。教师在综合学生的答案后,开始做实验,通过多次的实验后,发现杯子内的纸巾是干的。这样的实验结果与学生的猜想是矛盾的,教师再引导学生讨论纸巾不会被水浸湿的原因。经过学生交流讨论后,让学生明白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杯子内的空气也占据一定的空间。课堂上教师创设一个矛盾的情境,让学生发现自己对某一科学现象的原认知结构与真实的科学现象之间的差异,在原有的基础上,通过新的科学概念重新解释现象,在不断调整的过程中修正学生的错误概念,促进学生概念的转变。
5.结语
每堂科学课学生都需要掌握一些新的科学概念,科学概念能促进学生获得系统化、网络化的科学知识,对学生全面理解、应用科学有一定的帮助。教师教学中应该沿着学生前概念的发展这一基础,帮助学生将所要学习的科学概念和原有的想法建立联系,修正错误前概念,重建科学的新概念。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叶妮.小學科学课堂的探究与生成:PBS课堂驱动问题设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29):421-422.
关键词: 小学科学 前概念 教学策略
小学义务阶段的素质教育是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素质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但有些教师为了满足让学生记住概念的定义,直接在教学中“空降”科学概念。教师没有向学生展示概念建立的内涵,没有将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相联系,学生虽然把定义背得滚瓜烂熟,但遇到实际问题仍 不懂得运用科学概念解释现象、解决问题。为此,我们应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巧妙转变学生的前概念,重建学生的原有知识体系,使得教学有的放矢,更好地增强教学效果。
1.掌握学生前概念,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
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之前,可以通过师生座谈会或者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学生脑海中已有的前概念进行全面调查,分辨学生的前概念是否有科学上的偏差,以及学生认知上错误的原因,再撰写相应的教学设计,这样更能帮助学生接受针对性的教学。例如在《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的课堂教学中,通过课堂教学前的问卷,大部分学生均认为质量轻的物体更容易浮起;质量较重的物体在放入水后会沉入水底,无法浮起。通过此方式暴露学生的错误观念,使教师在教学前有充足时间思考相应的对策。
2.合理选择学具,消除错误前概念
在备课时,教师应该先对本节课需要掌握的科学概念深入理解,再根据学生的前概念,选择合适的教学用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概念。
例如执教四年级上册《声音的变化》,在理解完声音的强弱以后,如果按照课本的方法,只让学生听高低不同的两个声音,当提问这两个声音有什么不同,学生由于思维中形成的定势,很可能会根据错误的前概念,说是声音的强弱不同。在教学中,如果改用吉他做学具,让学生比较这一系列的声音有什么不同,学生在平时生活中有一定的音乐基础,便能很容易得出是声音的高低不同。对学生前概念进行了解后,可以有针对性地采用教学材料,让学生在课堂上研究,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
3.通过合作交流,引发对前概念的质疑
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够使学生个体认知受到的限制得到克服,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讨论的方式,对彼此的观点及见解有所了解,学生在合作学习时积极性较高,其在相互信任、自由平等的环境下,将原始的观念合力表现,说出自己的前概念,实际的交流过程会使学生意识到原有的前概念存在不合理及片面等现象,促使学生进行进一步的猜想和思考。例如在《植物的果实》这一课中,教师让学生带来果实,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讨论带过来的是否全部都是果实。对于苹果、桃子学生基本都认为是属于果实,但是萝卜、地瓜等块根块茎,同学的在交流中会有不同的意见。有的人认为只要能吃就是果实,有的认为必须有种子才是果实。不同的前概念引起学生不同的意见,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和别的同学的想法不同,引发对果实这个科学概念的思考,激励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4.引发认知冲突,修正错误前概念
学生在真正学习新概念之前,对一些概念已经有所了解,包含原有的经验和假设,但是学生感知生活的最初印象往往与概念的科学含义不一致。有的前概念已经形成定势,教师要将学生脑海中根深蒂固的错误前概念全面改变有一定的难度,只有通过良好的教学设计制造“矛盾事件”,合理的引出认知冲突,构建新的科学概念[2]。
例如在《空气占据空间吗》课堂教学设计实验环节,杯子里放面巾纸,然后让整个杯子浸没在水里,让学生猜想纸巾会出现什么情况?通常情况下,学生在做出猜测之前往往会结合以往的经验,认为纸巾在水里面就应该会被水浸湿。教师在综合学生的答案后,开始做实验,通过多次的实验后,发现杯子内的纸巾是干的。这样的实验结果与学生的猜想是矛盾的,教师再引导学生讨论纸巾不会被水浸湿的原因。经过学生交流讨论后,让学生明白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杯子内的空气也占据一定的空间。课堂上教师创设一个矛盾的情境,让学生发现自己对某一科学现象的原认知结构与真实的科学现象之间的差异,在原有的基础上,通过新的科学概念重新解释现象,在不断调整的过程中修正学生的错误概念,促进学生概念的转变。
5.结语
每堂科学课学生都需要掌握一些新的科学概念,科学概念能促进学生获得系统化、网络化的科学知识,对学生全面理解、应用科学有一定的帮助。教师教学中应该沿着学生前概念的发展这一基础,帮助学生将所要学习的科学概念和原有的想法建立联系,修正错误前概念,重建科学的新概念。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叶妮.小學科学课堂的探究与生成:PBS课堂驱动问题设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29):421-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