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不仅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途径之一,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研究农村基础设施投资问题,可以为解决农村基础设施投资资金不足、投资效率不高等现实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本文在分析归纳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解决农村基础设施投资资金筹措问题确定为研究的目标,对农村基础设施特征和投资成本补偿方式进行了理论研究,并结合对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情况的调查资料,分析了区域经济差异、政府投资决策方式、资金管理方式等因素对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影响。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分析基础上,做出了研究结论并提出了政策建议。
一、基础设施投资的定义
1、基础设施的概念
“基础设施”一词最早见于19世纪40年代初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对一个国家发动和应付战争能力的研究。在《韦氏辞典》(Webster’s Dictionary)中,基础设施被界定为“由基地、服务训练设施等构成的整个系统,用于部队的军事行动”。而对于基础设施问题的研究,最早给予广泛重视的是发展经济学家。他们对基础设施理论提出了具有重要价值的观点,作出了重大理论贡献。早期重农土义经济学家魁奈 (FQuesnay)在论述农业资本时提出的“原预付”(仓库、房舍等固定资产)的概念”,以及亚当·斯密 (Adamsimith)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阐述的公路、桥梁、运河等公共设施,实质上就是基础设施上。19世纪中期,发展经济学家罗森斯坦一罗丹 (Pau1NRosenstenRodan)在总结早期经济学家论述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先行资本”概念,它所指的是在一般的产业投资之前,一个社会应具备的基础设施方面的积累。他认为社会先行资本包括诸如电力、运输、通讯之类的基础工业,它构成社会经济的基础设施结构,是作为一个国民经济总体的分摊成本,农村基础设施及其分类。
二、我国农村基础设施现状分析
1、农村基础设施供给总量不足
中国是农业大国,根据2009中国农业统计年鉴,我国乡村人口有9.5亿,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0%,全国共有34301个乡镇,60547个行政村。截至2008年底,全国还有超过200个乡镇、48000多个个村庄没有修通公路,13000个村庄没有电力供应,1000万人仍为无电人口,4万个村庄没有通电话,300多个乡镇没有卫生院,1.3亿农户燃料问题尚待解决,超过60%的县没有达到标准的污水处理厂,接近一半的建制村没有通自来水,自来水累计收益人口不足6.3亿,超过40%的农户还没有用上卫生厕所。此外,农村地区教育医疗发展状况远远落后于城市水平,在全部农民中,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占比不足五成。
我国东中西部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从总量和投向上都存在较大的差异,以2008年为例,东部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13484.1亿元,中部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5224亿元,西部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3159亿元。可以看出,中西部地区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不足的现象更为严重,但因为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和资金来源的匮乏,使得东中西部的差距在短期内很难缩小,可以说,对政策倾斜和创新融资机制的研究对于与中西部农村来说意义更为深远。
三、构建农村基础设施政策建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给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研究表明,农村基础设施的供给与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农村基础设施存量的增加是当地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原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推进和开展。
1、发挥政府的政策引导作用,创造和谐的农村基础设施融资环境,创新我国农村基础设施融资机制,破解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融资难题,离不开政府政策的引导和扶持。农村基础设施具有投资期限长、盈利能力差、投资风险大等不利条件,要吸引非财政资金进入农村基础设施投资领域,必须依靠有吸引力的财税优惠政策和和谐的融资环境作为保证。主要包括:建立完善的农村基础设施项目融资法律法规体系;加大农村基础设施项目投资者的财税优惠力度;建立和完善政府担保机制,营造和谐的基础设施投融资环境;完善政府基础设施项目融资中的监督和管理职能。
2、调整农村产业部局$以招商引资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要实现城镇化,必须进行招商引资,促进产业化发展*当招商引资到乡镇后,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同时,随着产业的做大,改善当地的基础设施,产生城镇人员的集聚性从而达到城镇化的目的。
3、“自下而上”的决策方式是政府要以居民的需求为主确定基础设施投资项日的内容、数童和投资额。这种决策方式将基础设施投资目标确定为满足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的消费需求,以达到整个社会福利最大化。“自下而上”的决策方式按照私人产品局部均衡分析的方法,通过分析公共产品“虚拟”供需曲线,得出公共产品供给的帕累托最优条件是所有人的边际替代率之和等于边际转换率。虽然在基础设施的消费者和供应者之间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性,供应者难以取得消费者的需求信息,但可以采用迂回的解决方式,例如前述的“投票模型”等,即在两者之间插入一个媒介,运用民主机制进行公共选择,最大化显示消费者对基础设施的偏好信息。
4、以工补农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应顺应产业的发展思路,利用工业化、城镇化、产业化的发展进行投入。要根据当地实际,主攻一二个产业,起到产业化龙头企业示范作用,把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与龙头企业相结合,帮助农民以较低的成本进入市场,降低农民从事市场活动的风险,达到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
结语:在“三农”关系中,农民增收是“三农”的首要问题。要使农民增收,解决农村中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是推动农民奔小康的有力举措,在我国中西部地区,还大量存在着乡与乡、乡与村、村与村的道路不通,农村的自流灌溉低,排灌设施老化、设备陈旧、耗能高,教育设备落后等现状,只有通过加强政策的领导和多方面的协调发展,才能将农村基础建设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李汶.税费改革对农村义务教育的影响[J].发展研究, 2004,(05) .
[2]孙开,田雷.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财政投入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 2005,(18).
[3]彭代彦.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与农业解困[J].经济学家, 2002,(05).
一、基础设施投资的定义
1、基础设施的概念
“基础设施”一词最早见于19世纪40年代初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对一个国家发动和应付战争能力的研究。在《韦氏辞典》(Webster’s Dictionary)中,基础设施被界定为“由基地、服务训练设施等构成的整个系统,用于部队的军事行动”。而对于基础设施问题的研究,最早给予广泛重视的是发展经济学家。他们对基础设施理论提出了具有重要价值的观点,作出了重大理论贡献。早期重农土义经济学家魁奈 (FQuesnay)在论述农业资本时提出的“原预付”(仓库、房舍等固定资产)的概念”,以及亚当·斯密 (Adamsimith)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阐述的公路、桥梁、运河等公共设施,实质上就是基础设施上。19世纪中期,发展经济学家罗森斯坦一罗丹 (Pau1NRosenstenRodan)在总结早期经济学家论述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先行资本”概念,它所指的是在一般的产业投资之前,一个社会应具备的基础设施方面的积累。他认为社会先行资本包括诸如电力、运输、通讯之类的基础工业,它构成社会经济的基础设施结构,是作为一个国民经济总体的分摊成本,农村基础设施及其分类。
二、我国农村基础设施现状分析
1、农村基础设施供给总量不足
中国是农业大国,根据2009中国农业统计年鉴,我国乡村人口有9.5亿,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0%,全国共有34301个乡镇,60547个行政村。截至2008年底,全国还有超过200个乡镇、48000多个个村庄没有修通公路,13000个村庄没有电力供应,1000万人仍为无电人口,4万个村庄没有通电话,300多个乡镇没有卫生院,1.3亿农户燃料问题尚待解决,超过60%的县没有达到标准的污水处理厂,接近一半的建制村没有通自来水,自来水累计收益人口不足6.3亿,超过40%的农户还没有用上卫生厕所。此外,农村地区教育医疗发展状况远远落后于城市水平,在全部农民中,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占比不足五成。
我国东中西部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从总量和投向上都存在较大的差异,以2008年为例,东部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13484.1亿元,中部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5224亿元,西部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3159亿元。可以看出,中西部地区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不足的现象更为严重,但因为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和资金来源的匮乏,使得东中西部的差距在短期内很难缩小,可以说,对政策倾斜和创新融资机制的研究对于与中西部农村来说意义更为深远。
三、构建农村基础设施政策建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给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研究表明,农村基础设施的供给与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农村基础设施存量的增加是当地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原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推进和开展。
1、发挥政府的政策引导作用,创造和谐的农村基础设施融资环境,创新我国农村基础设施融资机制,破解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融资难题,离不开政府政策的引导和扶持。农村基础设施具有投资期限长、盈利能力差、投资风险大等不利条件,要吸引非财政资金进入农村基础设施投资领域,必须依靠有吸引力的财税优惠政策和和谐的融资环境作为保证。主要包括:建立完善的农村基础设施项目融资法律法规体系;加大农村基础设施项目投资者的财税优惠力度;建立和完善政府担保机制,营造和谐的基础设施投融资环境;完善政府基础设施项目融资中的监督和管理职能。
2、调整农村产业部局$以招商引资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要实现城镇化,必须进行招商引资,促进产业化发展*当招商引资到乡镇后,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同时,随着产业的做大,改善当地的基础设施,产生城镇人员的集聚性从而达到城镇化的目的。
3、“自下而上”的决策方式是政府要以居民的需求为主确定基础设施投资项日的内容、数童和投资额。这种决策方式将基础设施投资目标确定为满足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的消费需求,以达到整个社会福利最大化。“自下而上”的决策方式按照私人产品局部均衡分析的方法,通过分析公共产品“虚拟”供需曲线,得出公共产品供给的帕累托最优条件是所有人的边际替代率之和等于边际转换率。虽然在基础设施的消费者和供应者之间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性,供应者难以取得消费者的需求信息,但可以采用迂回的解决方式,例如前述的“投票模型”等,即在两者之间插入一个媒介,运用民主机制进行公共选择,最大化显示消费者对基础设施的偏好信息。
4、以工补农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应顺应产业的发展思路,利用工业化、城镇化、产业化的发展进行投入。要根据当地实际,主攻一二个产业,起到产业化龙头企业示范作用,把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与龙头企业相结合,帮助农民以较低的成本进入市场,降低农民从事市场活动的风险,达到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
结语:在“三农”关系中,农民增收是“三农”的首要问题。要使农民增收,解决农村中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是推动农民奔小康的有力举措,在我国中西部地区,还大量存在着乡与乡、乡与村、村与村的道路不通,农村的自流灌溉低,排灌设施老化、设备陈旧、耗能高,教育设备落后等现状,只有通过加强政策的领导和多方面的协调发展,才能将农村基础建设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李汶.税费改革对农村义务教育的影响[J].发展研究, 2004,(05) .
[2]孙开,田雷.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财政投入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 2005,(18).
[3]彭代彦.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与农业解困[J].经济学家, 20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