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来源 :今日中国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18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我们学习、工作及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进行知识积累、运用知识创新的前提。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作了三个学段的具体规定(分一至二年级,三至四年级,五至六年级三个学段)。由此可见,对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非常基础而又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将会扩大学生知识面,能使孩子们认识生字、生词、新句、新句群,显然能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思维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并能全面提高整个小学阶段的教学质量,为孩子们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下面就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谈几点具体做法及感受,仅供同行参考。
  
  一、朗读
  
  朗读是清晰、响亮地把文章读出来。朗读是一种最基本的阅读方法,对于任何一个小学生来说都必不可少。
  齐声朗读能使所有学生同时得到锻炼和提高,即便有少部分学生不太会读、有点贪玩或注意力不够集中,但在这种“先声夺人”的环境氛围中,自然会跟着“书声朗朗” 起来。由于文章教学的开头注重了解文章简概,文章教学的结尾注重进行文章小结,通过齐声朗读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因此,我一般把齐声朗读放在某些文章教学的开头和结尾。虽是齐声朗读,但不乏明显的个体效应。通过齐声朗读,学生对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句、不明白的问题、读书的速度、作品中美好情景、人物命运和喜怒哀乐等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都会受到鲜明的影响。
  在对文章的讲解过程中及讲解后,我经常使用朗读阅读方法,这时是一种比齐声朗读更深层次的阅读。由于学生对文章已有初步了解,再通过教师对文章的讲授,或对学生诱导、提示、启发,使学生对文章的故事情节、人物心理及环境氛围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于是学生有自己特别的感受和想法,能感受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能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及表达方法,有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和追求等思想、观点,此时指名要求学生有感情、有个性、生动逼真地进行朗读,然后再要求学生互评互议,指出优点,找出不足,使他们在交流中发展,在扬弃中进步。显然这种阅读方法具有代表性、有个性、形象生动,十分有利于学生对字、词、句及文章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二、诵读
  
  诵读是有声有色的阅读,主要是针对儿歌、童谣、诗歌、散文等经典篇目。由于这类文章辞藻华丽、押韵上口、便于记诵,我在教学时,总是要求学生注意声调、节奏,注重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展开想象、获得具体的情感体验,从而要求他们诵读时,尽可能恰当地使语速时快时慢、语音时高时低,力争确保抑扬顿挫之美。对那些在诵读时投入得眉飞色舞、摇头晃脑的孩子们,尽管最初容易惹得其他孩子发笑,甚至做得还较为笨拙,但我仍然非常赏识他们,总是及时地予以表扬或高度的评价,因为在他们身上,我看到的是希望、未来!
  
  三、默读
  
  默读是不出声的读书,是语文学科训练阅读能力的一种重要方法,也是成人阅读书报最常用的方法。在小学阶,段注重默读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作用非常重要,可以说会对学生的一生产生良好而深远的影响。我常把这种阅读方法放在文章教学的开头及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带着提出的问题默读,再作回答,对默读快且能正确回答问题的学生,及时地予以表扬;对默读较慢的学生进行恰当鼓励。
  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主要有上述做法及感受。我认为:只有在不同的时候通过使用不同而又恰当的阅读方法,才能使学生确切理解字、词、句的含义,才能使学生深入文章内部去理解,掌握文章实质,发展语言、陶冶情操;才能打开孩子的思想、规范孩子的心灵、激发孩子的情感和创造热情。在教学中,我们只有加深对阅读教学内涵的认识,才能真正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趣味性、有效性,进而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人文性。
  (作者单位:551800贵州省金沙县沙土一小)
其他文献
学生的学习实则是主体对客体的感知并逐步理解的过程。在这里,动机的有无直接影响着主体对客体感知的效果。因之,良好的动机等于成功的一半。可以说,动机是学习的先导,是克服学习障碍、不断走向知识深度的力量源泉。这种源泉蕴藏于每一位学生身上,只要我们善于诱导,及时发掘,他们的学习必然会表现出明显的优势。    一、目标激励法    应当承认,一个人的遗传基因不同,表现出来的智力水平也不尽相同。但这种不同主要
期刊
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学好语文和其他学科的基础。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呢?我个人认为:识字教学时,要根据小学低年级的认知发展的特点和文字(汉)的结构规律,组织生动活泼、富于变化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提高识字效果。    一、利用演示法识字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一般是从无意到有意,从随意到不随意,从具体到抽象,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因而利用直
期刊
记得九年前,我刚刚走上三尺讲台的时候,面对54名一年级的小学生求知若渴的眼神,我的第一印象就是:怎么会这么多人?到处是小脑瓜,怎么教呀?哎!我上小学时不也是40多人吗?只少十多个人嘛,没问题。就这样在自我鼓励下,我勇敢地站直了腰。  然而,不到一星期,我的心里就像打翻了五味瓶。一句话——想哭。我是带着一番雄心大志,带着一种崇高的传道授业者的身份来当教师的,可如今怎么办?一个新老师要教54个6、7岁
期刊
中学新课程改革中的数学课堂教学,除了要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应该追求更高的课堂教学效益。故教师要充分发挥45分钟的作用,要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学到更多更有用的数学知识和学习方法,要用课堂的“满负荷”来减轻师生课外负担,实际上就是要通过师生共同参与,完成数学教学过程,使学生在“做”中明确概念、学习方法,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从而完成教学计划,达成教学目标。  近十年来的数学课堂教学
期刊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美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从问题中找出新关系,寻求新答案的过程,这种思维具有新颖性、独创性、发散性。美术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绘画中用发散思维的方式去想象    在教学中,每一节课先不急于完成作业,而应围绕每节课的内容,尽可能多的去设想,比数量,看谁的想法最多,最有独到之处。如:五年级《墨荷飘香》一课,安排10分钟让学生大胆想象,画
期刊
在中外艺术史上,许多人把画与诗相提并论,宋代文学家张舜民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达芬奇把绘画比作“哑巴诗”,诗比作“瞎了画”。后人评论诗、画更以苏轼评论王维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为最高境界。小学教材中的古诗,有不少堪称“诗中有画”的名篇。画是具有美感效应的艺术,诗是通过文字意象再现艺术,如果教学中能让学生发现并欣赏诗中的美,从而达到语文教学中的艺术欣赏目的,那么这些“无形画”无疑将为
期刊
有少数的家长,总喜欢在人前说教自己的孩子,以为是在为孩子好;或者不回避孩子,在孩子面前就谈论他们的缺点,以为孩子还小,听不懂成人说的话。殊不知这些言语中隐藏了对孩子的伤害,无意中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上进心等,对孩子的心理、学习造成负面影响,而自己却浑然不觉。本人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多年,下面谈几点看法和大家探讨。    一、抱怨的言语容易让幼儿产生畏惧学习的心理    幼儿心理学研究表明,三四
期刊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是多元信息与语文的人文性的碰撞。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以课程目标为根本出发点,合理地选择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使学生在最佳的学习条件下进行学习,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激发美感,培养创造力。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语文课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
期刊
初中地理学科在部分师生心目中,是一个浅谈的学科,一些知识只需作一些背诵和记忆即可,不必要象数、理、化那样做一些逻辑性的分析、判断、推理进而应用,其实,这实在是一种误解。当今世界、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类正在重新审视自己以往所走过的历程,总结过去以大量消耗资源和牺牲自然资源为代价,而高速发展经济所带来的严重教训,努力探索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就给
期刊
从教学工作的实践中体会到,后进生对学习产生逆反心理,是提高整体教学水平的绊脚石。后进生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的、有学校的、有自身的,也有社会的;有智力方面的,也有非智力方面的;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但大部分后进生都是后天形成的,下面就后天形成的后进生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肤浅的看法。   后进生的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受打工的影响  由于农村初级中学受打工潮的影响,后进生本身基础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