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提问的艺术是指教师以提问为手段进行教书育人的实践活动。教师教学提问艺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善于把握教材的特点,勇于去探索、从不同的方面或角度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处于积极并愉快地获取知识的状态,给数学课堂教学增添无穷的乐趣,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互动的生机和活力。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不太注意课堂提问的艺术,影响了学生的思维和学习效果,使课堂提问产生了一些误区,其表现形式如下:
1.提问没有系统性,“东一锄头,西一棒”,导致学生思维混乱,不得要领。设计问题时,没有前后呼应、彼此衔接、环环相扣,不能促使学生循序渐进地得出正确的结论。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如果“乱点鸳鸯谱”,将导致差生回答难的问题,优生回答简单的问题,人为地制造课堂障碍,影响了教学效果;
2.提问只求标准答案,排斥求异思维。提问时对学生新颖或错误的回答置之不理,或者中途打断,只满足标准答案。这样提问,学生偶尔闪现的创造性的思维火花容易被老师扼杀,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3.表面热闹,华而不实,一问一答,频繁问答。如:“行不行?”“答案是多少呢?” “对不对?”“好不好?”等,这类问题的提出,教师只关注结果是什么,而忽视对规律的揭示,学生可以不假思索的齐声回答“是”或“不是”,“对”或“不对”,学生只做浅层次的记忆性回答,根本不用动脑筋,更谈不上启发学生的思维;
4.提问没有深入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仓促上阵。课堂提问单调刻板,使学生兴味索然,导致整个课堂气氛十分沉闷,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设问没有深入钻研教材,依据教材特点,构思出新颖别致、富有情趣的问题来“迷”住学生,不能把学生带进有趣的数学王国。
如何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功能,如何使课堂提问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起到应有的作用,这都需要教师精心设计问题,掌握好课堂提问的策略,认真研究课堂提问的艺术。
一、精心设问,“问”出学生的思维
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小学生思维发展规律。设计出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问题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性,然后一环紧扣一环地设问,从而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邊形的面积计算”时,我是这样设计一系列的问题:
①平行四边行可以转化为一个我们已学过的什么图形呢?(长方形);②拼成的长方形的长是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哪一条边?③拼成的长方形的宽是原来平行四边形的什么呢?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呢?⑤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⑥怎样来
表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呢?
这样的提问既有逻辑性又有启发性,不仅使学生较好地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由来,而且能发展学生逻辑的思维能力。
教学中在设问题时,指出一些现象引导学生去发现规律,归纳总结,归纳得出的结论就是要学的主要内容,这种提问能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知识,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会分析问题,探索规律,既长了知识,又长了智慧。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是这样设问导入的:首先让学生拿出已剪好的三个等圆,分别剪取出,各圆的1/3,2/6,3/9,再将它们重叠起来,教师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发现它们竟然是相等的)此时学生的兴趣浓厚,课堂气氛立即活跃起来了。接着,又让学生拿出三张完全一样的长方形纸,动手剪,分别取出各自的3/4、6/8、9/12,然后把剪取的部分重叠起来,也发现它们是相等的,通过多次动手实验之后让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找出规律: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从而自然地导入新课。
二、精心设问,“问”出学生的激情
提问设计要富有情趣、意味和吸引力,使学生感到在思索答案时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教学。儿童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动、好玩,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儿童文化,采用猜谜语、游戏、讲故事、比赛等形式,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实物内容联系起来,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团,形成悬念问题。如果一堂课的提问都是平平淡淡,引不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必定消弱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就应注意到他的趣味性。课堂提问的内容要新颖别致,富有情趣和吸引力,使学生在愉快中获取知识。
三、精心设问,“问”出学生的创造
教师应突破传统教育中流于形式的提问,不要拘泥于一个问题一个答案。小学生思维活跃,有的时候会出现让人出乎意料的答案。教师应在给学生打好地基的基础上,围绕某个知识点进行变动,让学生探究,从而加强他们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如四年级下册教材中小数的性质也是课本中的重点、难点。
例如:教学“小数的基本性质”时,我让学生通过观察米尺使学生得出等式:0.1=0.10=0.100。到这儿就引导学生总结规律,不一定就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个性质的本质属性,我在新授后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小数点后面去掉0,小数的大小有变化吗?”有的学生说没有变化,0.1=0.10,有的说有变化,如0.01≠0.1,有的综合前面二者的结论说有时有变化有时没有变化。平静的课堂顿时活跃了起来,学生的注意力一下被吸引到问题的本质上,待学生充分思考后,我肯定了第三个学生的结果,表扬他考虑问题全面。最后我再设计了一个讨论题,为什么在小数性质中要强调“小数的末尾”。这样的设问既能突破以上知识难点,又加深了对小数基本性质的理解。由于教师在课本的重点难点处精心设计了一个“开放性”提问,激发了学生从多角度考虑问题的兴趣,有意识地暴露结论的发现过程。如果能经常这样训练,可以帮助学生牢固掌握基
础知识,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总之,好的提问,能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在数学王国里遨游。要掌握好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这门艺术,教师就应勤思考、多分析、努力优化课堂中的“问”,“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不太注意课堂提问的艺术,影响了学生的思维和学习效果,使课堂提问产生了一些误区,其表现形式如下:
1.提问没有系统性,“东一锄头,西一棒”,导致学生思维混乱,不得要领。设计问题时,没有前后呼应、彼此衔接、环环相扣,不能促使学生循序渐进地得出正确的结论。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如果“乱点鸳鸯谱”,将导致差生回答难的问题,优生回答简单的问题,人为地制造课堂障碍,影响了教学效果;
2.提问只求标准答案,排斥求异思维。提问时对学生新颖或错误的回答置之不理,或者中途打断,只满足标准答案。这样提问,学生偶尔闪现的创造性的思维火花容易被老师扼杀,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3.表面热闹,华而不实,一问一答,频繁问答。如:“行不行?”“答案是多少呢?” “对不对?”“好不好?”等,这类问题的提出,教师只关注结果是什么,而忽视对规律的揭示,学生可以不假思索的齐声回答“是”或“不是”,“对”或“不对”,学生只做浅层次的记忆性回答,根本不用动脑筋,更谈不上启发学生的思维;
4.提问没有深入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仓促上阵。课堂提问单调刻板,使学生兴味索然,导致整个课堂气氛十分沉闷,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设问没有深入钻研教材,依据教材特点,构思出新颖别致、富有情趣的问题来“迷”住学生,不能把学生带进有趣的数学王国。
如何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功能,如何使课堂提问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起到应有的作用,这都需要教师精心设计问题,掌握好课堂提问的策略,认真研究课堂提问的艺术。
一、精心设问,“问”出学生的思维
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小学生思维发展规律。设计出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问题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性,然后一环紧扣一环地设问,从而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邊形的面积计算”时,我是这样设计一系列的问题:
①平行四边行可以转化为一个我们已学过的什么图形呢?(长方形);②拼成的长方形的长是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哪一条边?③拼成的长方形的宽是原来平行四边形的什么呢?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呢?⑤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⑥怎样来
表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呢?
这样的提问既有逻辑性又有启发性,不仅使学生较好地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由来,而且能发展学生逻辑的思维能力。
教学中在设问题时,指出一些现象引导学生去发现规律,归纳总结,归纳得出的结论就是要学的主要内容,这种提问能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知识,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会分析问题,探索规律,既长了知识,又长了智慧。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是这样设问导入的:首先让学生拿出已剪好的三个等圆,分别剪取出,各圆的1/3,2/6,3/9,再将它们重叠起来,教师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发现它们竟然是相等的)此时学生的兴趣浓厚,课堂气氛立即活跃起来了。接着,又让学生拿出三张完全一样的长方形纸,动手剪,分别取出各自的3/4、6/8、9/12,然后把剪取的部分重叠起来,也发现它们是相等的,通过多次动手实验之后让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找出规律: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从而自然地导入新课。
二、精心设问,“问”出学生的激情
提问设计要富有情趣、意味和吸引力,使学生感到在思索答案时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教学。儿童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动、好玩,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儿童文化,采用猜谜语、游戏、讲故事、比赛等形式,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实物内容联系起来,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团,形成悬念问题。如果一堂课的提问都是平平淡淡,引不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必定消弱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就应注意到他的趣味性。课堂提问的内容要新颖别致,富有情趣和吸引力,使学生在愉快中获取知识。
三、精心设问,“问”出学生的创造
教师应突破传统教育中流于形式的提问,不要拘泥于一个问题一个答案。小学生思维活跃,有的时候会出现让人出乎意料的答案。教师应在给学生打好地基的基础上,围绕某个知识点进行变动,让学生探究,从而加强他们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如四年级下册教材中小数的性质也是课本中的重点、难点。
例如:教学“小数的基本性质”时,我让学生通过观察米尺使学生得出等式:0.1=0.10=0.100。到这儿就引导学生总结规律,不一定就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个性质的本质属性,我在新授后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小数点后面去掉0,小数的大小有变化吗?”有的学生说没有变化,0.1=0.10,有的说有变化,如0.01≠0.1,有的综合前面二者的结论说有时有变化有时没有变化。平静的课堂顿时活跃了起来,学生的注意力一下被吸引到问题的本质上,待学生充分思考后,我肯定了第三个学生的结果,表扬他考虑问题全面。最后我再设计了一个讨论题,为什么在小数性质中要强调“小数的末尾”。这样的设问既能突破以上知识难点,又加深了对小数基本性质的理解。由于教师在课本的重点难点处精心设计了一个“开放性”提问,激发了学生从多角度考虑问题的兴趣,有意识地暴露结论的发现过程。如果能经常这样训练,可以帮助学生牢固掌握基
础知识,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总之,好的提问,能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在数学王国里遨游。要掌握好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这门艺术,教师就应勤思考、多分析、努力优化课堂中的“问”,“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