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希望通过非遗教育,让更多的文化瑰宝,特别是那些乡土气息浓厚而又面临失传和没落的文化项目,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被大众所了解和接受。
日前,应台湾南投县政府邀请,浙江长兴百叶龙艺术团赴台参加了2019南投灯会巡演,这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长兴百叶龙首次赴宝岛台湾演出。震撼力十足的表演让观众叹为观止,主办方再三希望艺术团明年再来台湾演出。长兴非遗声名远播,长兴非遗教育也是如火如荼。据统计,目前已有36个国家、省、市级非遗项目走进了长兴县的74所中小学,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正成为长兴县“一校一品”建设的有力抓手,而政府的大力支持、师生的热情参与,也成为促进非遗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可以说,非遗与教育,在长兴真正实现了相得益彰。就长兴非遗教育的相关问题,本刊记者专访了长兴县教育局基教科科长潘洪勇,请他谈谈非遗教育的“长兴经验”。
非遗教育是文化传承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载体
记者:潘科长您好。据了解,长兴开展非遗教育已经十年有余,那么,让非遗走进校园,是基于怎样的考虑呢?
潘洪勇:我们之所以长年坚持开展非遗教育,主要是因为非遗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和育人功能。
我们都知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与精神的集中体现。作为炎黄子孙,特别是作为教育人,我们有责任将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优秀的文化资源传承下去、发展下去,不能让它们断了档。我们希望通过非遗教育,让更多的文化瑰宝,特别是那些乡土气息浓厚而又面临失传和没落的文化项目,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被大众所了解和接受。
而且,当前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外来文化对于国人尤其是青少年的影响非常大,对于中华文化也产生了很大的冲击。有些人“言必称希腊”,丧失了基本的民族自信。非遗进校园,能让孩子们近距离接触、了解民族文化,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唤醒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热情,使学生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
再者,非遗所蕴含的育人价值是巨大的。如舞龙,可以培养孩子们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精神;剪纸,可以让孩子们心灵手巧,更加热爱生活;京剧,可以使学生内外兼修,是对其进行美育和体育的有效途径……可以说,非遗的教育功能是综合性的,也是独一无二的。我们希望孩子们能在非遗学习与传承的过程中,习得一技之长,丰厚人文底蕴,提升文化鉴赏力和创造力,同时在意志品质、审美情趣等方面都得到发展,这与当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是不谋而合的。
正是基于上述综合考量,我们才会使非遗教育由最初的“无意之举”成为“有心之为”,坚持不懈地开展至今。
落实“三贴近”,让最适合的非遗项目走进校园
记者: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非遗项目灿若繁星。让哪些项目走进校园,与孩子们的成长相伴相随,是个需要慎重思考的问题。在非遗教育项目的选择上,您认为应当遵循哪些原则?
潘洪勇:项目选择得是否正确、得当,将直接决定着教育的效率和效果。在工作中,我们主要遵循了“三贴近”的原则。
一是要贴近本土。充分挖掘、利用本土的非遗文化资源。如林城镇天平中心小学所开展的百叶龙项目,就是发源并流传于林城镇一带的,至今已有一百六十多年的历史。长兴百叶龙进校园,已经形成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完整的教育体系,实现了各学段间的有机衔接,在全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开发区幼儿园结合地域资源,引进了下箬马灯,教孩子们跳下箬马灯舞。小浦镇中心小学附近有个方岩村,是浙北有名的戏迷村。学校据此成立了“小京班”,京剧教育开展得有声有色,多次在央视一展风采。白岘小学是一所山区学校,他们就开展了中草药文化教育,国家级媒体多次进行过报道。贴近本土选项目,因地制宜找资源,能够使师生觉得更亲近,更易于接受,教育效果也会更好。
二是要贴近时代。对非遗项目要经过严格的筛选,所选择的项目必须是健康的,或者说主体是健康的。如泗安旱船,其传统唱词中可能有些不太文明的内容,在引进校园时,就要按照新的思想、理念和要求,对其进行改进与创新。在非遗教育项目的选择上,我们采用的是“拿来主义”,“有选择地拿,为我所用地拿”,而不是全盘吸收。只有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结合时代要求进行继承与创新,中华文化才能真正薪火相传。
三是要贴近学校。非遗项目一定要与学校的育人理念相契合,成为育人体系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切实为育人目标的实现服务,这样才能充分挖掘和体现非遗的教育价值,并使其更具有生命力。
做好“四结合”,打造立体全面的非遗教育新格局
记者:选择恰当、适宜的非遗项目,解决了“教什么”的问题。那么,在“如何教”方面,长兴又构建了怎样的教育体系呢?
潘洪勇:我们主要是通过4个渠道来落实非遗教育的。
一是将非遗教育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如百叶龙背后的核心文化价值理念是感恩,而天平中心小学校园文化的关键词也是“感恩文化”,学校作为百叶龙非遗传承基地学校,将非遗教育与校园文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知恩、感恩、报恩,形成了鲜明的校园文化特色。
二是将非遗教育与校本课程开发相结合。如小浦镇中心小学开发了一系列京剧校本课程等。课程开发方面,我们主张以学校教师为主体,以非遗传承人为指导,再请一些专家把关,从而保证了课程的专业性和科学性。校本课程力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四要素齐全,每年开展一次特色课程评比,并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单位评审,为各校搭建展示、交流、学习的平台。
三是将非遗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如虹星桥镇中心小学的提线木偶实践活动,连续两次获得湖州市社会实践活动一等奖。
四是將非遗教育与志愿者活动相结合。如天平中心小学的“小百叶龙”舞龙队多次到社区义演,李家巷镇中心幼儿园的师幼,在春节的时候把寄托着祝福的剪纸作品赠送给群众等。这些志愿活动都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促进整合,协同推进,非遗教育路更宽
记者:多年主抓非遗教育,您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
潘洪勇:多年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非遗教育必须做好整合文章,在“实”字上下功夫,即非遗教育一定要与学校的育人工作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不能是碎片化的、割裂式的,更不能是贴标签式的。要真正将非遗的价值挖掘出来,使其切实为立德树人服务,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服务。要以非遗进校园为载体和抓手,来推动学校育人工作的进步与发展。非遗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党委、政府、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密切配合,做好经费保障、政策支持、人才培养等方方面面的工作。只有各方协同推进,才能使非遗在校园中扎根,在孩子们心中绽放。
日前,应台湾南投县政府邀请,浙江长兴百叶龙艺术团赴台参加了2019南投灯会巡演,这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长兴百叶龙首次赴宝岛台湾演出。震撼力十足的表演让观众叹为观止,主办方再三希望艺术团明年再来台湾演出。长兴非遗声名远播,长兴非遗教育也是如火如荼。据统计,目前已有36个国家、省、市级非遗项目走进了长兴县的74所中小学,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正成为长兴县“一校一品”建设的有力抓手,而政府的大力支持、师生的热情参与,也成为促进非遗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可以说,非遗与教育,在长兴真正实现了相得益彰。就长兴非遗教育的相关问题,本刊记者专访了长兴县教育局基教科科长潘洪勇,请他谈谈非遗教育的“长兴经验”。
非遗教育是文化传承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载体
记者:潘科长您好。据了解,长兴开展非遗教育已经十年有余,那么,让非遗走进校园,是基于怎样的考虑呢?
潘洪勇:我们之所以长年坚持开展非遗教育,主要是因为非遗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和育人功能。
我们都知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与精神的集中体现。作为炎黄子孙,特别是作为教育人,我们有责任将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优秀的文化资源传承下去、发展下去,不能让它们断了档。我们希望通过非遗教育,让更多的文化瑰宝,特别是那些乡土气息浓厚而又面临失传和没落的文化项目,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被大众所了解和接受。
而且,当前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外来文化对于国人尤其是青少年的影响非常大,对于中华文化也产生了很大的冲击。有些人“言必称希腊”,丧失了基本的民族自信。非遗进校园,能让孩子们近距离接触、了解民族文化,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唤醒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热情,使学生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
再者,非遗所蕴含的育人价值是巨大的。如舞龙,可以培养孩子们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精神;剪纸,可以让孩子们心灵手巧,更加热爱生活;京剧,可以使学生内外兼修,是对其进行美育和体育的有效途径……可以说,非遗的教育功能是综合性的,也是独一无二的。我们希望孩子们能在非遗学习与传承的过程中,习得一技之长,丰厚人文底蕴,提升文化鉴赏力和创造力,同时在意志品质、审美情趣等方面都得到发展,这与当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是不谋而合的。
正是基于上述综合考量,我们才会使非遗教育由最初的“无意之举”成为“有心之为”,坚持不懈地开展至今。
落实“三贴近”,让最适合的非遗项目走进校园
记者: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非遗项目灿若繁星。让哪些项目走进校园,与孩子们的成长相伴相随,是个需要慎重思考的问题。在非遗教育项目的选择上,您认为应当遵循哪些原则?
潘洪勇:项目选择得是否正确、得当,将直接决定着教育的效率和效果。在工作中,我们主要遵循了“三贴近”的原则。
一是要贴近本土。充分挖掘、利用本土的非遗文化资源。如林城镇天平中心小学所开展的百叶龙项目,就是发源并流传于林城镇一带的,至今已有一百六十多年的历史。长兴百叶龙进校园,已经形成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完整的教育体系,实现了各学段间的有机衔接,在全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开发区幼儿园结合地域资源,引进了下箬马灯,教孩子们跳下箬马灯舞。小浦镇中心小学附近有个方岩村,是浙北有名的戏迷村。学校据此成立了“小京班”,京剧教育开展得有声有色,多次在央视一展风采。白岘小学是一所山区学校,他们就开展了中草药文化教育,国家级媒体多次进行过报道。贴近本土选项目,因地制宜找资源,能够使师生觉得更亲近,更易于接受,教育效果也会更好。
二是要贴近时代。对非遗项目要经过严格的筛选,所选择的项目必须是健康的,或者说主体是健康的。如泗安旱船,其传统唱词中可能有些不太文明的内容,在引进校园时,就要按照新的思想、理念和要求,对其进行改进与创新。在非遗教育项目的选择上,我们采用的是“拿来主义”,“有选择地拿,为我所用地拿”,而不是全盘吸收。只有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结合时代要求进行继承与创新,中华文化才能真正薪火相传。
三是要贴近学校。非遗项目一定要与学校的育人理念相契合,成为育人体系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切实为育人目标的实现服务,这样才能充分挖掘和体现非遗的教育价值,并使其更具有生命力。
做好“四结合”,打造立体全面的非遗教育新格局
记者:选择恰当、适宜的非遗项目,解决了“教什么”的问题。那么,在“如何教”方面,长兴又构建了怎样的教育体系呢?
潘洪勇:我们主要是通过4个渠道来落实非遗教育的。
一是将非遗教育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如百叶龙背后的核心文化价值理念是感恩,而天平中心小学校园文化的关键词也是“感恩文化”,学校作为百叶龙非遗传承基地学校,将非遗教育与校园文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知恩、感恩、报恩,形成了鲜明的校园文化特色。
二是将非遗教育与校本课程开发相结合。如小浦镇中心小学开发了一系列京剧校本课程等。课程开发方面,我们主张以学校教师为主体,以非遗传承人为指导,再请一些专家把关,从而保证了课程的专业性和科学性。校本课程力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四要素齐全,每年开展一次特色课程评比,并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单位评审,为各校搭建展示、交流、学习的平台。
三是将非遗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如虹星桥镇中心小学的提线木偶实践活动,连续两次获得湖州市社会实践活动一等奖。
四是將非遗教育与志愿者活动相结合。如天平中心小学的“小百叶龙”舞龙队多次到社区义演,李家巷镇中心幼儿园的师幼,在春节的时候把寄托着祝福的剪纸作品赠送给群众等。这些志愿活动都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促进整合,协同推进,非遗教育路更宽
记者:多年主抓非遗教育,您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
潘洪勇:多年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非遗教育必须做好整合文章,在“实”字上下功夫,即非遗教育一定要与学校的育人工作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不能是碎片化的、割裂式的,更不能是贴标签式的。要真正将非遗的价值挖掘出来,使其切实为立德树人服务,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服务。要以非遗进校园为载体和抓手,来推动学校育人工作的进步与发展。非遗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党委、政府、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密切配合,做好经费保障、政策支持、人才培养等方方面面的工作。只有各方协同推进,才能使非遗在校园中扎根,在孩子们心中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