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的的确确是存在着差异的,本文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遵循“最近发展区”理论,从分层入手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和课堂教学策略,以确保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关键词: 分层递进 教学有效性 学生发展
编者按: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如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改革课堂教学,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日常的教学行为之中,已日益成为广大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关注和探讨的热点问题。
新的课改理念一改之前的灌输模式,给了教师和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但是,当前课堂教学还存在一些与新课标要求不相适应的突出问题。为此,我们开始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是否真正体现了课改理念?课堂教学究竟存在哪些问题?我们应如何立足课堂,彰显课堂魅力?从而让教师的专业素养不断变得深厚,让学生的后续学习能力得到更大发展。
回顾新课改实施以来走过的路程,我们深刻地意识到,只有带着反思上路,不断加强课堂教学改革,才能真正落实课改理念。许多教师已深深地感到改革课堂教学的迫切性,也已尝试着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有的还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于是,我们从导课技巧、创设情境、情感教育、分层教学等方面介绍了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方面一些新的举措和方法与各位分享。
众所周知,“有效教学”应是“三高”教学,一是从时空上看应是高效率,即花最少的时间取得最大的效果;二是从成果上看应是高效益,即教学结果能使学生有较多的得益;三是从关系来看应是高效应,即通过教学在师生之间的心理、人格、思维、情感方面能产生高效应。
然而,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有效性缺失却很严重。教学有效性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在班级教学中学生间获得同样知识所需的时间存在较大差异,要在同一时空中按整齐划一的目标发展,有部分学生的学习时间浪费十分明显。
在实践中,如能按照“最近发展区”理论把获得某种知识所需时间和认知发展水平大体相当的学生进行归类分层,并确定与各层次学生的实际可能性相协调的分层递进教学目标,实施分层递进教学,教学效率即可大幅度提高。这里,“分层”是为了确保教学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递进”则是不断地把最近发展区变为现有发展水平,从而使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教学活动不断向前推进。分层递进教学是班级授课制中实施个别化教学的新探索,是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深化和具体应用,对提高教学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学生分层
心理学研究表明:聪明或不聪明显然是一个人的一种稳定的特征。除此之外,学生之间的非智力因素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我们在充分了解学生学情的情况下,采取学生自愿和教师考查相结合的方式,把全班学生按基础不同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为基础薄弱的学生,B层为基础较好的学生,C层为基础最好的学生。在分层的实践中,对每一个学生,教师都要以爱动其心,特别是对“差生”。只有对每一个学生都抱有诚挚的爱心,平等地对待,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而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分层次教学成功的思想基础和前提条件。
二、目标分层
现行教材的特点具有“弹性要求”,“上不封顶,下要保底”。这一弹性要求又有它的另一特点:“明确教学目标和要求”相联系。这为分层次教学在把握目标上提供了依据,如在认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上,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的同一阶段应有不同的目标要求。具体操作时要有如下要求:第一,对A层学生目标要“低起点、搭台阶、扶着走、多促基础掌握”,让他们一步一梯,缓步慢行,解决基本问题;第二,对B层学生目标是“有变化,多思考,引着走,大促能力培养”,让他们一步两梯,理清基础知识,在引导中形成思维,如知识交叉、熟练运用知识等,重点培养思维能力。第三,对C层学生目标是“多变化,有综合,主动走,力促思维延伸”,让学生一步多梯,通过理清基础知识,重视知识的系统性、应用性,能举一反三,以这种“转化”求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培养他们优秀的心理素质及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知识由迁移达到创新,让思维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空间。
三、备课分层
备课是保证课堂分层教学效果,提高分层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既然学生事实上存在着知识水平、学习态度、潜能的差异,教师备课就不能按一种模式,只备一个教案,其余问题全靠“当场发挥”。若是如此,分层教学就失去了实际意义。所以我们在学生分层的基础上,根据教材和大纲的要求,以及各层次学生的水平,对各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根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设计好教学内容,课堂提问,技能训练并注意层次和梯度。对此,可采用以下两种形式的教案进行备课。①“一大多小”教案。即一个大教案,2~3个“小灶”。大教案针对一般学生而言,“小灶”主要针对A、C两层学生而设。②“多元一体”教案。这种教案形式只有一个,但一个教案中含有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多种设计,与“一大多小”的教案相比,这种教案更易施行与推广,同时也能减轻教师的工作强度。无论是哪种备课方式,我们都应在备课的过程中突出“低、多、轻、高”这四个字,即:设计过程要体现“低起点、多层次、轻负担、高质量”的备课理念。
四、教学分层
针对不同教学内容以及大纲要求设置不同的教学结构,其课型如下:a.自学启发型:读读——议议——练练——小结;b.实验探索型:读读——实验——议议——小结;c.讲练结合型:读读——练练——议议——讲讲——小结;d.单元复习型:读读——试试——议议——练练——小结。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学知识,培养能力,在自学中加强方法引导。A层学生自学应做到“四有”:问(提出问题)、读(解决过程)、因(问题本质)、果(解决问题,得出结论) ;B层学生自学应做到“五有”:读(精读)、疑(提出问题)、议(思考、辨疑)、果(解决问题,得出结论)、获(掌握科学方法、应用知识);C层学生自学应做到“六有”:读、疑、议、果、获、网(纵横联系,形成体系,激发创新)。课堂内学习方法坚持:启发——讨论——记录——议议——作业——小结,形成学习强化;课堂外学习方法坚持:自学——感悟——应用——议议——小结形成知识固化。通过开放的综合的自学习惯的培养,形成学生的能力。 五、分层评价
评价是影响学生学习动机最重要的外部因素。为此要在教学过程中跟踪掌握各层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了解学生达到分层目标的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分层评价,以促进分层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分层评价应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末,在练习、提问、讨论和作业后都要及时评价,并对达到本层目标,特别是对取得递进的学生加以鼓励。评价时鼓励不同层次学生在不同的起点上前进,避免一刀切,力求理性化,有坡度,有可比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在这样的基础上形成学习上的良性循环。
六、分层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分层教学的实施改变了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它要求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更透彻地了解学生,教学要更有针对性,更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更有效地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这无疑是向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挑战,根据分层教学模式的特点,我们对教师提出了如下的要求:
1.有良好的教育理论基础和学科教学经验,对施行个别化教育的意义有深刻认识,能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发展潜力,以发展的、动态的观点看学生,始终将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目标。
2.教师必须对心理学、教育学有较深的理论研究和较多的运用经验,通过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善于与学生沟通思想、建立感情,善于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教师必须有深厚、坚实的学科知识功底和答疑能力,对超常教育有深入研究,积极创造有利条件让学生发展,注重知识的拓展和延伸,深化思维训练,建立科学的思维模式,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在学科竞赛方面有丰富的指导经验,善于发现和培养尖子学生,指导部分学生超前发展,以达携手共进。
七、“五步式”分层教学模式
通过最近两年的反复分析、归纳、实践和提炼,我们探索出以“五步式”分层教学法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其具体内容如下:
1.激情引入,明示目标
教师带着尊重进入教室,带着激情走上讲台,运用激趣、悬念、情境、衔接、复习、练习、演示、实例等多种方法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并揭示本课的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和发展目标,意在让教师和每一个学生认定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良好的定向目标。这将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之前形成正确的学习定势,激发学生对新学习任务的期待,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2.自主学习,引导思考
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感知教材,布置学生预习、自学,让学生读通教材,读顺教材,让学生结合教材实际和教师提出的要求,一边读,一边想,发现的问题及时记录,在不懂或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自己向自己提出问题。教师巡视,进行自学指导,个别点拨。
3.分组讨论,合作交流
按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状况和潜能,围绕教学主线(目标),教师组织布置学生学习,讨论在自学中遇到的困难和疑点,让学生借助于团体的力量和智慧,借助于其他学习工具和资料化解难点。在分组讨论中,对一些基本的问题请组内学力层次较高的学生予以帮助解答,同时在讨论中各层次的学生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激发释疑的热情,对重点或难点的问题,可以小组的名义向教师质疑。
4.探究发现,创新运用
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合作交流讨论中提出问题,鼓励他们敢于提出问题,特别是敢于提出不同意见,敢于向书本、权威挑战,即使错了,教师也应及时给予一些指导和鼓励。对于学力偏弱的学生,教师要多关心,多鼓励,促使他们对所学新内容作出正确反映。对于学力中等的学生,主要对他们提出的问题、带倾向性的错误等加以解释,在思维方法上加以引导深化。对于学力较强的学生,重点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启迪思维向纵深发展,拓宽知识,使所学知识系统化,以期提高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分层巩固,反馈评价
在当堂巩固练习中,可以设计不同层次能力要求的题目或问题,以及时了解各层次达标程度,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纠正巩固,对个别问题进行分层释疑。在此基础上,教师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师生合作的形式对各层次学生的收获和问题作客观评价,及时鼓励富有创新精神和学有进步的学生,发挥非智力因素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使评价成为激发每个学生学习的催化剂,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向高一层次挑战,激发学生向更高的学习目标进击。
现将五步式分层教学法总结、概括并列表为流程示意图予以刊载:
八、实施分层教育的原则
1.可接受性原则:各门具体学科的教学都应研究如何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既不超出其当时认识结构能力的,而且又能促使他们向高阶段发展的、富有启迪作用的适当内容。即要求教学安排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的可能性,使他们在智力、体力上、精神上都不会感到负担过重,同时又有利于其递进。
2.科学性原则: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各方面,科学地把握每一个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学习技能、思想行为等方面的综合素质,科学地将学生定位,避免分层的盲目性、施教的随意性,从而使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求知欲、创造力得到最佳发挥,如在实际分层中,教师对学生分层的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的教师根据本科的情况,只将学生分两层,但有的要分四层。
3.隐蔽性原则: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认为,人的自尊需要是一种缺失需要,这种较低级的需要至少部分满足之后,才能出现较高级需要满足的追求。这种缺失需要对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健康都是很重要的,为防止和表面分层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分层教育实践中需要采用隐性分层方式,教师对所任班级、所任学科做到心中有数,不予公布,同时又要让每个学生了解自己所处的层次,以此让其产生获取较高级需要的动机。
4.反馈性原则:反馈是教师了解教学情况、掌握学生学习状况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及时通过各种手段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把握各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各个层次,注意学生在各层次上的动态发展,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进步。
5.递进性原则:教师安排给学生什么样的学业任务,会直接影响到他的学习动机。学业任务首先要对学生有价值,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牢固树立“分层是手段,递进是目标”的思想,及时根据掌握的反馈信息,鼓励低层次学生向高层次发展,注意评价法改革,多作鼓励性评价,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信心,适时调整其所处层次,让其产生新的内部价值(兴趣价值),感受到获得性价值和利用性价值,促使他们不断向高层次目标迈进。
当然,课堂有效教学目前正处于探索阶段,要想真正提高课堂效益,还必须认真钻研新课程标准、教学要求、教材内容,对基本要求、较高要求每年的变化都要心中有数。都必须钻研清楚,才能制定适当的标高,才能概括所有的知识点,才能把握好分寸,不至太浅或太深,才能纵横联系,前呼后应,才能使各层次学生得到理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课程标准编写组.《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课程标准编写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维果茨基.《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4]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曾维平
关键词: 分层递进 教学有效性 学生发展
编者按: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如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改革课堂教学,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日常的教学行为之中,已日益成为广大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关注和探讨的热点问题。
新的课改理念一改之前的灌输模式,给了教师和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但是,当前课堂教学还存在一些与新课标要求不相适应的突出问题。为此,我们开始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是否真正体现了课改理念?课堂教学究竟存在哪些问题?我们应如何立足课堂,彰显课堂魅力?从而让教师的专业素养不断变得深厚,让学生的后续学习能力得到更大发展。
回顾新课改实施以来走过的路程,我们深刻地意识到,只有带着反思上路,不断加强课堂教学改革,才能真正落实课改理念。许多教师已深深地感到改革课堂教学的迫切性,也已尝试着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有的还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于是,我们从导课技巧、创设情境、情感教育、分层教学等方面介绍了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方面一些新的举措和方法与各位分享。
众所周知,“有效教学”应是“三高”教学,一是从时空上看应是高效率,即花最少的时间取得最大的效果;二是从成果上看应是高效益,即教学结果能使学生有较多的得益;三是从关系来看应是高效应,即通过教学在师生之间的心理、人格、思维、情感方面能产生高效应。
然而,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有效性缺失却很严重。教学有效性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在班级教学中学生间获得同样知识所需的时间存在较大差异,要在同一时空中按整齐划一的目标发展,有部分学生的学习时间浪费十分明显。
在实践中,如能按照“最近发展区”理论把获得某种知识所需时间和认知发展水平大体相当的学生进行归类分层,并确定与各层次学生的实际可能性相协调的分层递进教学目标,实施分层递进教学,教学效率即可大幅度提高。这里,“分层”是为了确保教学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递进”则是不断地把最近发展区变为现有发展水平,从而使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教学活动不断向前推进。分层递进教学是班级授课制中实施个别化教学的新探索,是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深化和具体应用,对提高教学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学生分层
心理学研究表明:聪明或不聪明显然是一个人的一种稳定的特征。除此之外,学生之间的非智力因素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我们在充分了解学生学情的情况下,采取学生自愿和教师考查相结合的方式,把全班学生按基础不同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为基础薄弱的学生,B层为基础较好的学生,C层为基础最好的学生。在分层的实践中,对每一个学生,教师都要以爱动其心,特别是对“差生”。只有对每一个学生都抱有诚挚的爱心,平等地对待,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而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分层次教学成功的思想基础和前提条件。
二、目标分层
现行教材的特点具有“弹性要求”,“上不封顶,下要保底”。这一弹性要求又有它的另一特点:“明确教学目标和要求”相联系。这为分层次教学在把握目标上提供了依据,如在认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上,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的同一阶段应有不同的目标要求。具体操作时要有如下要求:第一,对A层学生目标要“低起点、搭台阶、扶着走、多促基础掌握”,让他们一步一梯,缓步慢行,解决基本问题;第二,对B层学生目标是“有变化,多思考,引着走,大促能力培养”,让他们一步两梯,理清基础知识,在引导中形成思维,如知识交叉、熟练运用知识等,重点培养思维能力。第三,对C层学生目标是“多变化,有综合,主动走,力促思维延伸”,让学生一步多梯,通过理清基础知识,重视知识的系统性、应用性,能举一反三,以这种“转化”求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培养他们优秀的心理素质及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知识由迁移达到创新,让思维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空间。
三、备课分层
备课是保证课堂分层教学效果,提高分层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既然学生事实上存在着知识水平、学习态度、潜能的差异,教师备课就不能按一种模式,只备一个教案,其余问题全靠“当场发挥”。若是如此,分层教学就失去了实际意义。所以我们在学生分层的基础上,根据教材和大纲的要求,以及各层次学生的水平,对各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根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设计好教学内容,课堂提问,技能训练并注意层次和梯度。对此,可采用以下两种形式的教案进行备课。①“一大多小”教案。即一个大教案,2~3个“小灶”。大教案针对一般学生而言,“小灶”主要针对A、C两层学生而设。②“多元一体”教案。这种教案形式只有一个,但一个教案中含有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多种设计,与“一大多小”的教案相比,这种教案更易施行与推广,同时也能减轻教师的工作强度。无论是哪种备课方式,我们都应在备课的过程中突出“低、多、轻、高”这四个字,即:设计过程要体现“低起点、多层次、轻负担、高质量”的备课理念。
四、教学分层
针对不同教学内容以及大纲要求设置不同的教学结构,其课型如下:a.自学启发型:读读——议议——练练——小结;b.实验探索型:读读——实验——议议——小结;c.讲练结合型:读读——练练——议议——讲讲——小结;d.单元复习型:读读——试试——议议——练练——小结。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学知识,培养能力,在自学中加强方法引导。A层学生自学应做到“四有”:问(提出问题)、读(解决过程)、因(问题本质)、果(解决问题,得出结论) ;B层学生自学应做到“五有”:读(精读)、疑(提出问题)、议(思考、辨疑)、果(解决问题,得出结论)、获(掌握科学方法、应用知识);C层学生自学应做到“六有”:读、疑、议、果、获、网(纵横联系,形成体系,激发创新)。课堂内学习方法坚持:启发——讨论——记录——议议——作业——小结,形成学习强化;课堂外学习方法坚持:自学——感悟——应用——议议——小结形成知识固化。通过开放的综合的自学习惯的培养,形成学生的能力。 五、分层评价
评价是影响学生学习动机最重要的外部因素。为此要在教学过程中跟踪掌握各层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了解学生达到分层目标的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分层评价,以促进分层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分层评价应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末,在练习、提问、讨论和作业后都要及时评价,并对达到本层目标,特别是对取得递进的学生加以鼓励。评价时鼓励不同层次学生在不同的起点上前进,避免一刀切,力求理性化,有坡度,有可比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在这样的基础上形成学习上的良性循环。
六、分层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分层教学的实施改变了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它要求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更透彻地了解学生,教学要更有针对性,更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更有效地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这无疑是向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挑战,根据分层教学模式的特点,我们对教师提出了如下的要求:
1.有良好的教育理论基础和学科教学经验,对施行个别化教育的意义有深刻认识,能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发展潜力,以发展的、动态的观点看学生,始终将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目标。
2.教师必须对心理学、教育学有较深的理论研究和较多的运用经验,通过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善于与学生沟通思想、建立感情,善于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教师必须有深厚、坚实的学科知识功底和答疑能力,对超常教育有深入研究,积极创造有利条件让学生发展,注重知识的拓展和延伸,深化思维训练,建立科学的思维模式,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在学科竞赛方面有丰富的指导经验,善于发现和培养尖子学生,指导部分学生超前发展,以达携手共进。
七、“五步式”分层教学模式
通过最近两年的反复分析、归纳、实践和提炼,我们探索出以“五步式”分层教学法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其具体内容如下:
1.激情引入,明示目标
教师带着尊重进入教室,带着激情走上讲台,运用激趣、悬念、情境、衔接、复习、练习、演示、实例等多种方法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并揭示本课的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和发展目标,意在让教师和每一个学生认定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良好的定向目标。这将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之前形成正确的学习定势,激发学生对新学习任务的期待,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2.自主学习,引导思考
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感知教材,布置学生预习、自学,让学生读通教材,读顺教材,让学生结合教材实际和教师提出的要求,一边读,一边想,发现的问题及时记录,在不懂或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自己向自己提出问题。教师巡视,进行自学指导,个别点拨。
3.分组讨论,合作交流
按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状况和潜能,围绕教学主线(目标),教师组织布置学生学习,讨论在自学中遇到的困难和疑点,让学生借助于团体的力量和智慧,借助于其他学习工具和资料化解难点。在分组讨论中,对一些基本的问题请组内学力层次较高的学生予以帮助解答,同时在讨论中各层次的学生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激发释疑的热情,对重点或难点的问题,可以小组的名义向教师质疑。
4.探究发现,创新运用
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合作交流讨论中提出问题,鼓励他们敢于提出问题,特别是敢于提出不同意见,敢于向书本、权威挑战,即使错了,教师也应及时给予一些指导和鼓励。对于学力偏弱的学生,教师要多关心,多鼓励,促使他们对所学新内容作出正确反映。对于学力中等的学生,主要对他们提出的问题、带倾向性的错误等加以解释,在思维方法上加以引导深化。对于学力较强的学生,重点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启迪思维向纵深发展,拓宽知识,使所学知识系统化,以期提高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分层巩固,反馈评价
在当堂巩固练习中,可以设计不同层次能力要求的题目或问题,以及时了解各层次达标程度,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纠正巩固,对个别问题进行分层释疑。在此基础上,教师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师生合作的形式对各层次学生的收获和问题作客观评价,及时鼓励富有创新精神和学有进步的学生,发挥非智力因素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使评价成为激发每个学生学习的催化剂,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向高一层次挑战,激发学生向更高的学习目标进击。
现将五步式分层教学法总结、概括并列表为流程示意图予以刊载:
八、实施分层教育的原则
1.可接受性原则:各门具体学科的教学都应研究如何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既不超出其当时认识结构能力的,而且又能促使他们向高阶段发展的、富有启迪作用的适当内容。即要求教学安排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的可能性,使他们在智力、体力上、精神上都不会感到负担过重,同时又有利于其递进。
2.科学性原则: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各方面,科学地把握每一个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学习技能、思想行为等方面的综合素质,科学地将学生定位,避免分层的盲目性、施教的随意性,从而使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求知欲、创造力得到最佳发挥,如在实际分层中,教师对学生分层的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的教师根据本科的情况,只将学生分两层,但有的要分四层。
3.隐蔽性原则: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认为,人的自尊需要是一种缺失需要,这种较低级的需要至少部分满足之后,才能出现较高级需要满足的追求。这种缺失需要对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健康都是很重要的,为防止和表面分层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分层教育实践中需要采用隐性分层方式,教师对所任班级、所任学科做到心中有数,不予公布,同时又要让每个学生了解自己所处的层次,以此让其产生获取较高级需要的动机。
4.反馈性原则:反馈是教师了解教学情况、掌握学生学习状况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及时通过各种手段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把握各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各个层次,注意学生在各层次上的动态发展,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进步。
5.递进性原则:教师安排给学生什么样的学业任务,会直接影响到他的学习动机。学业任务首先要对学生有价值,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牢固树立“分层是手段,递进是目标”的思想,及时根据掌握的反馈信息,鼓励低层次学生向高层次发展,注意评价法改革,多作鼓励性评价,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信心,适时调整其所处层次,让其产生新的内部价值(兴趣价值),感受到获得性价值和利用性价值,促使他们不断向高层次目标迈进。
当然,课堂有效教学目前正处于探索阶段,要想真正提高课堂效益,还必须认真钻研新课程标准、教学要求、教材内容,对基本要求、较高要求每年的变化都要心中有数。都必须钻研清楚,才能制定适当的标高,才能概括所有的知识点,才能把握好分寸,不至太浅或太深,才能纵横联系,前呼后应,才能使各层次学生得到理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课程标准编写组.《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课程标准编写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维果茨基.《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4]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曾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