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闻的传播效果受诸多因素影响,如传播内容、传播技巧等,在纸质媒体中新闻报道就是传播内容,写作的技巧是传播技巧之一。如何选择新闻的角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传播的技巧,也必然会影响新闻的传播效果,因而在新闻写作的实践中,对于角度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角度选择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了一篇作品质量。在多年的编辑实践中,笔者认为新闻角度的选择要体现出“小、巧、近”的特点,这样的新闻作品才更加具有贴近性和可读性,也会使传播效果达到最优化。
【关键词】角度选择 贴近性 可读性 传播效果
一、角度选择的原则
所谓新闻角度就是指记者发现事实,挖掘事实、表现事实的着眼点或入手处。①同一个新闻事件,记者切入的角度不同,会使新闻的传播效果大为不同。在新闻写作中角度的选择要遵循小处着眼、巧妙入笔、贴近生活的原则,让作品出新出彩,增强传播效果。
1、小处着眼,反映大主题
作为地市党报,坚持新闻的党性原则,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开展新闻报道是我们的政治使命,而这些东西很多是高屋见瓴式的,具有一定的高度,是普通受众不太关心或是受文化程度制约不便理解的。这时,选择一个小角度切入,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会起到更好的传播效果。这里所说的“小”必须是真新闻,“小”中能折射新闻事件的本质,“小”中能摸到时代的脉搏,“小”中有引人入胜的佳境。②因而找到这个“小”切口,方能成就精品大文章。
比如2012年笔者编辑的作品《光明村里议“文明”》,这是一篇反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篇作品,作品的主题与当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及党的十八大精神中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提法高度一致,应该说是主题重大,本可以做一篇大的“官样”文章。但作者没有选择去政府的主管部门采访,没有用官方语言综述该项工作的进展情况及取得的成果,而是深入到农村最基层,到百姓身边找线索,一次平常的村级讨论会吸引了作者的目光,并敏锐地与十八大生态文明的大主题联系起来,从埇桥区桃园镇光明村支部会议室里一场由村两委班子成员、挂职村官、村民代表、妇女代表和龙头企业代表等参加的一场讨论会为切入点写起来。这是一次最普通最基层的会议,作品用参会群众的“嘴”说出了基层农村“生态文明”怎么搞,展望了新农村建设的美好前景。作品角度虽小,意义不小,小事件反映大主题。角度选择成功的这篇作品大大提升了作品的新闻价值,受到了读者的高度评价,并参加了当年安徽新闻奖的评选。
2、精巧入笔,让新闻有新意
美国新闻学者高普鲁说得好:“当你写一个马戏班子的矮子的时候,不必提他的周薪是多少,而要告诉读者,在这一切为‘高’人而设的世界里他生活遇到的困难。不要写一个百万富翁如何挥金如土,而写他进餐前看到菜单上的价目时是否面有难色,不要写北极地带到处都是熊和鹿,而写那里的居民如何洗涤衣服,这样才算抓住了特点,你的报道才有看头。”③这段话说明了一个道理,一篇新闻报道,有没有看头,关键在于你选择的角度是不是巧妙。人云亦云,四平八稳地按老套路写不出好文章。只有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独辟蹊径,选取别人没有看到,没有发现的入笔处,才能写出好新闻,甚至是独家新闻。
2011年本报获安徽新闻奖三等奖的作品《为了温总理的嘱托》就是这样一篇作品。作品写的是中国农村改革典型村——夏刘寨村如何走科学发展之路,扩大高效农业,实现农民增收的一篇作品。作品的巧妙之处就在于把这些发展的举措与2010年3月2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在蚌埠市接见埇桥区夏刘寨村党委书记王化东时,对夏刘寨村发展提出的要求联系起来,两者的巧妙结合,使得一篇一般性的工作通讯具有了重大的典型意义和宏大的时代背景,因而新闻价值倍增。作品见报后被国内多家网站转载,实现了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3、贴近生活,提高可读性
新闻最终是要接受读者检验的,所以可读性是新闻作品必须关注的一个特质。只有贴近群众生活,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从群众喜闻乐见的角度切入,这样写出的作品才可能接地气有灵气,才可能被读者喜爱,我们的很多记者,特别是党报记者,长期习惯于“打电话、拿文件、跑会议”,不深入基层,文章总是按着文件资料提供的空洞情况写出个一二三来,这种新闻因为不接地气,不是第一手资料,因而没有贴近性和可读性,无法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自然达不到应该有的传播效果。在全国新闻战线开展的“走轉改”活动正是为了解决新闻队伍中存在的作风文风等方面存在的这些问题,只有真正走进基层,与群众交朋友,心贴心,才能正确选择群众关心关注的新闻角度,才能写出读者欢迎的新闻作品。
“走转改”活动开展以来,记者蹲点驻村,夜住农家,唠唠家常,听到的是老百姓的真心话,真情话,看到的是原生态的生产生活面貌,想到的是如何帮助群众共同走向幸福的生活。记者们用独特的视角进行报道,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本报刊发的《志言哥的春节》、《西仙桥社区里的“岳大妈”》、《社区里的“大明星”》等一批百姓视角的新闻作品,由于新闻选取了贴近群众的角度,因而受到了基层群众的欢迎。
二、角度选择的方法
1、了解大政方针,做到心中有数
党报宣传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必须与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保持一致,因而必须加强学习,深刻领会大政方针,熟悉各项政策,只有这样,我们在选择角度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才能运用自如。角度的选择最终要以新闻作品的形式表现,而新闻作品要达到宣传的目的,宣传的主题也就是当下一段时期内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因而贴近性和政治性的完美融合必须依托于新闻角度的选取。
2、倾听群众呼声,让新闻作品接地气
只有真正走到群众中间,与群众交朋友,知道群众的喜与乐,忧与愁,才能真正了解群众关心什么期盼什么,只有这样,才能在角度选择时有的放矢;选取群众关注的新闻着眼点,这样的作品才是群众需要的喜欢的,这样的作品才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3、培养新闻敏感性,抓活鱼写独家新闻
新闻敏感性是一个新闻从业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一个新闻事件发生后,面对采访获得的众多新闻素材,如何从中选取最有新闻价值的材料和最新颖的写作角度,常常会对一篇新闻作品的质量和影响力起到决定作用。因而在日常工作中培养新闻敏感性,学会抓活鱼写独家新闻是考验一名记者是否称职的重要标尺之一。
三、成功的角度选择增强了传播效果
所谓传播效果是指传播者发出的信息经媒介传至受众而引起受众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的变化,也就是传播活动对于受众和社会产生的影响。可见传播的最终目的是影响受众,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使最大范围内的受众接受这一信息,进而影响到受众的思想、行动等。考察传播效果须留意的环节和要素包括传播主体、传播内容、讯息载体、传播技巧、传播对象,角度选择涉及到其中的传播内容和传播技巧,进而会影响传播对象。新闻角度的选择决定了一篇新闻作品的成功与否、受众的接受度与否。角度好了,新闻价值得到了提升,必然会引来更多的受众关注,必然会增强新闻的传播效果。
近年来本报刊发了很多角度选择成功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因为接近性、可读性强,反映重大时代主题,写作手法新颖,而广受好评,并被新闻门户网站选用,扩大了新闻传播的受众范围,对更多受众产生了更加深远的影响。这些成功的作品有力地说明了角度选择与传播效果的关系,一个好的新闻角度的选取,可以大大提升新闻价值,增强传播效果。
因此,我们在新闻写作实践中,要在胸怀大局的前提下,关注受众需求,选取适当的切入角度,只有这样才能写出更加接地气有灵气的优秀作品,实现传播效果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①刘明华、徐泓、张征:《新闻写作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②郑加升,《浅谈新闻角度的选择》,云南报业网
③尹德刚、周胜:《当代新闻写作》,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作者单位:拂晓报社)
责编:姚少宝
【关键词】角度选择 贴近性 可读性 传播效果
一、角度选择的原则
所谓新闻角度就是指记者发现事实,挖掘事实、表现事实的着眼点或入手处。①同一个新闻事件,记者切入的角度不同,会使新闻的传播效果大为不同。在新闻写作中角度的选择要遵循小处着眼、巧妙入笔、贴近生活的原则,让作品出新出彩,增强传播效果。
1、小处着眼,反映大主题
作为地市党报,坚持新闻的党性原则,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开展新闻报道是我们的政治使命,而这些东西很多是高屋见瓴式的,具有一定的高度,是普通受众不太关心或是受文化程度制约不便理解的。这时,选择一个小角度切入,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会起到更好的传播效果。这里所说的“小”必须是真新闻,“小”中能折射新闻事件的本质,“小”中能摸到时代的脉搏,“小”中有引人入胜的佳境。②因而找到这个“小”切口,方能成就精品大文章。
比如2012年笔者编辑的作品《光明村里议“文明”》,这是一篇反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篇作品,作品的主题与当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及党的十八大精神中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提法高度一致,应该说是主题重大,本可以做一篇大的“官样”文章。但作者没有选择去政府的主管部门采访,没有用官方语言综述该项工作的进展情况及取得的成果,而是深入到农村最基层,到百姓身边找线索,一次平常的村级讨论会吸引了作者的目光,并敏锐地与十八大生态文明的大主题联系起来,从埇桥区桃园镇光明村支部会议室里一场由村两委班子成员、挂职村官、村民代表、妇女代表和龙头企业代表等参加的一场讨论会为切入点写起来。这是一次最普通最基层的会议,作品用参会群众的“嘴”说出了基层农村“生态文明”怎么搞,展望了新农村建设的美好前景。作品角度虽小,意义不小,小事件反映大主题。角度选择成功的这篇作品大大提升了作品的新闻价值,受到了读者的高度评价,并参加了当年安徽新闻奖的评选。
2、精巧入笔,让新闻有新意
美国新闻学者高普鲁说得好:“当你写一个马戏班子的矮子的时候,不必提他的周薪是多少,而要告诉读者,在这一切为‘高’人而设的世界里他生活遇到的困难。不要写一个百万富翁如何挥金如土,而写他进餐前看到菜单上的价目时是否面有难色,不要写北极地带到处都是熊和鹿,而写那里的居民如何洗涤衣服,这样才算抓住了特点,你的报道才有看头。”③这段话说明了一个道理,一篇新闻报道,有没有看头,关键在于你选择的角度是不是巧妙。人云亦云,四平八稳地按老套路写不出好文章。只有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独辟蹊径,选取别人没有看到,没有发现的入笔处,才能写出好新闻,甚至是独家新闻。
2011年本报获安徽新闻奖三等奖的作品《为了温总理的嘱托》就是这样一篇作品。作品写的是中国农村改革典型村——夏刘寨村如何走科学发展之路,扩大高效农业,实现农民增收的一篇作品。作品的巧妙之处就在于把这些发展的举措与2010年3月2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在蚌埠市接见埇桥区夏刘寨村党委书记王化东时,对夏刘寨村发展提出的要求联系起来,两者的巧妙结合,使得一篇一般性的工作通讯具有了重大的典型意义和宏大的时代背景,因而新闻价值倍增。作品见报后被国内多家网站转载,实现了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3、贴近生活,提高可读性
新闻最终是要接受读者检验的,所以可读性是新闻作品必须关注的一个特质。只有贴近群众生活,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从群众喜闻乐见的角度切入,这样写出的作品才可能接地气有灵气,才可能被读者喜爱,我们的很多记者,特别是党报记者,长期习惯于“打电话、拿文件、跑会议”,不深入基层,文章总是按着文件资料提供的空洞情况写出个一二三来,这种新闻因为不接地气,不是第一手资料,因而没有贴近性和可读性,无法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自然达不到应该有的传播效果。在全国新闻战线开展的“走轉改”活动正是为了解决新闻队伍中存在的作风文风等方面存在的这些问题,只有真正走进基层,与群众交朋友,心贴心,才能正确选择群众关心关注的新闻角度,才能写出读者欢迎的新闻作品。
“走转改”活动开展以来,记者蹲点驻村,夜住农家,唠唠家常,听到的是老百姓的真心话,真情话,看到的是原生态的生产生活面貌,想到的是如何帮助群众共同走向幸福的生活。记者们用独特的视角进行报道,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本报刊发的《志言哥的春节》、《西仙桥社区里的“岳大妈”》、《社区里的“大明星”》等一批百姓视角的新闻作品,由于新闻选取了贴近群众的角度,因而受到了基层群众的欢迎。
二、角度选择的方法
1、了解大政方针,做到心中有数
党报宣传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必须与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保持一致,因而必须加强学习,深刻领会大政方针,熟悉各项政策,只有这样,我们在选择角度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才能运用自如。角度的选择最终要以新闻作品的形式表现,而新闻作品要达到宣传的目的,宣传的主题也就是当下一段时期内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因而贴近性和政治性的完美融合必须依托于新闻角度的选取。
2、倾听群众呼声,让新闻作品接地气
只有真正走到群众中间,与群众交朋友,知道群众的喜与乐,忧与愁,才能真正了解群众关心什么期盼什么,只有这样,才能在角度选择时有的放矢;选取群众关注的新闻着眼点,这样的作品才是群众需要的喜欢的,这样的作品才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3、培养新闻敏感性,抓活鱼写独家新闻
新闻敏感性是一个新闻从业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一个新闻事件发生后,面对采访获得的众多新闻素材,如何从中选取最有新闻价值的材料和最新颖的写作角度,常常会对一篇新闻作品的质量和影响力起到决定作用。因而在日常工作中培养新闻敏感性,学会抓活鱼写独家新闻是考验一名记者是否称职的重要标尺之一。
三、成功的角度选择增强了传播效果
所谓传播效果是指传播者发出的信息经媒介传至受众而引起受众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的变化,也就是传播活动对于受众和社会产生的影响。可见传播的最终目的是影响受众,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使最大范围内的受众接受这一信息,进而影响到受众的思想、行动等。考察传播效果须留意的环节和要素包括传播主体、传播内容、讯息载体、传播技巧、传播对象,角度选择涉及到其中的传播内容和传播技巧,进而会影响传播对象。新闻角度的选择决定了一篇新闻作品的成功与否、受众的接受度与否。角度好了,新闻价值得到了提升,必然会引来更多的受众关注,必然会增强新闻的传播效果。
近年来本报刊发了很多角度选择成功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因为接近性、可读性强,反映重大时代主题,写作手法新颖,而广受好评,并被新闻门户网站选用,扩大了新闻传播的受众范围,对更多受众产生了更加深远的影响。这些成功的作品有力地说明了角度选择与传播效果的关系,一个好的新闻角度的选取,可以大大提升新闻价值,增强传播效果。
因此,我们在新闻写作实践中,要在胸怀大局的前提下,关注受众需求,选取适当的切入角度,只有这样才能写出更加接地气有灵气的优秀作品,实现传播效果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①刘明华、徐泓、张征:《新闻写作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②郑加升,《浅谈新闻角度的选择》,云南报业网
③尹德刚、周胜:《当代新闻写作》,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作者单位:拂晓报社)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