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高地新景线

来源 :小品文选刊·印象大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lei000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同市人大常委会一级巡视员、市总工会主席雷雪峰在成立仪式上讲话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勉励山西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
  大同市总工会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学思践悟,见诸行动。
  市总工会与大同泰瑞集团有限公司产学研结合,共建的大同工匠学院、农民工实训基地,7月10日,正式在大同市泰瑞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挂牌成立。市人大一级巡视员、市总工会主席雷雪峰作主旨讲话,并与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美共同为工匠学院揭牌,市政协副主席楊素卿、泰瑞集团董事局主席张广忠为农民工实训基地揭牌。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姚夏冬与大同泰瑞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产业园区董事长、职业培训学校校长张扩忠互簽《工匠学院、农民工实训基地合作办学协议》。2019年首届评选出的16位大同工匠全部被聘为工匠学院和农民工实训基地授课导师。 工匠学院、农民工实训基地的创立,首开全省先河,不仅带来了思想观念的新转变,也带来了工会工作的新拓展,堪称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创举。


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姚夏冬与大同泰瑞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产业园区董事长、职业培训学校校长张扩忠签订《大同“工匠学院”“农民工实训基地”合作办学协议》

培养“三型”人才的模式创举


  工匠学院、农民工实训基地的创立,是新形势下培养造就工匠人才的路径选择,是工会与企业产学研办学的创举。这个创举融合了三种精神,产生了三种效果。
  融合了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是以学促践、学践结合的结晶。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山西时特别强调,“大力加强科技创新,在新基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新业态上不断取得突破”。“六新”代表着先进生产力变革趋势,代表着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市总工会和泰瑞集团有限公司联办了工匠学院、农民工实训基地,正是为打赢“六新”攻坚战、争夺战,“深入推进我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具实践实践,是推动大同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雷雪峰语)。
  融合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为了转型、服务转型的产物。大同市总工会工作既为恢复“人说山西好风光”而努力,又为构建“人说大同好环境”而奋斗。转型发展拓新局,新起点上谋新篇,而创立工匠学院、农民工实训基地,正是适应转型发展,以培养一大批知识型、创新型、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具体实践。
  融合了思维新模式引领发展的创新精神,是创新思维、共谋发展的样本。回首以往大同市总工会就为创新发展做了全面铺垫。实现了“三个提质升级”:全市征集创新成果近万项,评选出优秀成果225项,获得专利25项,以小发明、小创造、小建议、小革新、小设计为内容的“五小竞赛”向竞赛群众化、管理智能化、内涵科技化、人才高端化、成果产业化、服务多元化的“五小六化”方面提质升级;全省率先成立劳模技术服务队,两年来,深入基层进行科技服务45次,受益群众达7万余人次,由单纯的下乡支农向科技服务方面提质升级;全市已建成创新工作室107家,发挥了科技第一生产力作用,加之实施职工学历提升工程,每年帮助1500名职工和农民工圆大学梦,推广应用技术由小改小革向技术创新集群化发展方面提质升级。而创办工匠学院、农民工实训基地,正是“三个提质升级”的延续和推进,开辟创新发展的新境界。

适应转型发展的必然趋势


  坚持“转型为纲”,着力构建“一切为了转型、一切服务转型”的工作格局,全力推动“四为四高两同步”总体思路和要求落实落地。而创办大同工匠学院、农民工实训基地正是适应转型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题中应有之义。应该以历史和现实的双重眼光,重新认识工匠在转型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从历史的角度审视,工匠,亦即手艺人,曾经是生活中须臾不可或缺的职业。大同曾是北魏首都、辽金陪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历史上木匠、铁匠、铜匠、瓦匠、画匠、药师、接骨匠、布绣、剪纸传人,在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浸润下,都以反复使用的文本系统、意向系统和仪式系统,以客观的物质文化符号为载体,亦通过无形的载体代代相传,在记载传统记忆的同时,也记载了珍贵的文化记忆。历史上手艺人身上体现的传统匠人精神仍需更好传承和发扬光大。
  从现实的角度审视,跨入新时代,大同工匠,无论内涵还是外延,都发生了诸多变化。不仅有民间工艺文化行业的掌门人、工艺品制作的传承人,也有铜匠大师,木雕艺人、彩绘泥塑、剪纸艺术;不仅有国企的焊工、铆工、兵工战线线装甲车拆洗鉴定工,也有民营企业的制药技术工人;不仅有医疗战线的骨科医师,也有制药行业的技术工程师。共同点是崇尚真实、呈现事实、寻找真相。“大同工匠”身上所折射的工匠精神,宣示了一种职业精神体现了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表现了从业者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可以说,工匠精神深蕴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基本内容。“大同工匠”雕刻自己的产品,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产品在自己双手中形成完美和极致的过程,更充分诠释了工匠精神是企业竞争发展的品牌资本,是员工个人成长的道路指引,也就是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品至上的服务精神。


各相关单位人员参加大同工匠学院、农民工实训基地成立仪式
  以历史和现实的双重眼光审视工匠,足见创办大同工匠学院、农民工实训基地,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也不是只顾眼前利益的短期行为,而是顺应转型发展的战略之举,对于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蓄水池”和“推进器”的作用。

赋能转型发展的人才高地


  转型发展拓新局,新起点上谋新篇,以科技和人才为支撐,牢固树立“聚天下人才而用之”的人才第一资源理念,用好用足率先发展和综改试点政策红利。大同市总工会与泰瑞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创办大同工匠学院、农民工实训基地,归根结底为了打好人才激励政策组合拳,打造创新人才高地,赋能大同转型发展。择其要者有三。
  工会+企业的培养模式 ,这是适应转型发展,补齐人才短板的有益尝试。以产学研通 式创新人才培养,既要“衔枝搭桥”,引进创新人才、领军人才、紧缺人才,又要立足本地实际,“聚才筑巢”,培养乡土实用性人才。而市总工会与泰瑞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创办工匠学院、农民工实训基地,从本质意义上讲,是打造聚才用才“筑巢机制”。围绕各类产业需求,用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环境留人,以一流的平台聚集一流的人才,孕育一流的成果,最终实现一流的创新。为服务大同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工匠+农民工的教学模式,这是激发用才的“扎根机制”,关键在引进人才,基础在培养人才,核心在使用人才。2019年评选出的首届16位“大同工匠”都被聘为工匠学院和农民工实训基地授课导师。这种工匠+农民工的教学模式,一方面对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大同工匠”给予激赏,激发他们的荣誉感、责任感、使命感;另一方面是让各类人才在转型发展路上感受到归属感、幸福感、自豪感,为大同转型发展汇聚强大的人才优势,提供不竭的发展动力。
  育才+时代新人的孵化动能,这是培养本地人才的战略之举。工匠学院、农民工实训基地的任务和职责是育人,教育对象是具有乡土情的农民工,共同承载光荣,承载使命,催生“孵化机制”,教学双方共同努力,将农民工培养成爱党爱国、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更好地充当“转型尖兵”。
  市总工会与企业共同打造创新人才高地的举措可赞可叹,他们采取的办学思路和方法可赞可叹,他们培养大同时代新人和“转型尖兵”的方向和目标可圈可点,他们传承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情怀可圈可点,他们为大同转型发展储备各类人才的使命担当可敬可佩。
  是的,“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大同市工匠学院、农民工实训基地一定会由“荷花初露尖尖角”“战地黄花分外香”,走向“千树万树梨花开”,再走向“千呼万唤始出来”,为转型发展撑起一片蓝天,因为新生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其他文献
近日,由大同市文化和旅游局、大同市灵丘县人民政府、大同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等单位联合主办,大同市旅游集散中心有限公司、大同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协会等单位承办的“中国·大同首届乡村艺术节”在灵丘县独峪乡花塔村成功举办。我们在看到一场“田园乡村景色+浸入式艺术表演+线上直播”的乡村艺术节之时,更希望走进幕后,解读农文旅多产业融合助推乡村振兴的这篇大文章,如何谋篇布局?一次文化节庆拉动全域旅游的积极探索 
期刊
身边芳草  近些年,去广灵不下于十几次,总以为对广灵还是了解的,广灵四面环山,县城在中间的大盆地里,站在山巅俯视那盆地,像神仙造就的一个巨大的盆景,环境优美,空气清新。但不通火车、更不通飞机,交通不便,甚为闭塞,经济不发达,没有轻工业,更没有重工业。在我印象中也没有什么古迹可资作旅游。然而最近一次去广灵参观了几个景点,却彻底颠覆了我的印象。广灵的十大景点,个个都惊艳异常,比如水神堂,比如涧西村,再
期刊
终于,我像一棵树,无声地融进这片莽苍苍的绿海,完全和这里的热风、飞鸟以及杂草重叠在一起。历经沧海桑田,火山早已平庸,非但看不出不羁,甚至跟泥土、房子、植物、花朵一个样,平平常常,安安分分,简简单单,默默无语。  踏上云州大地,心像上了发条,只专注于地质的遗迹。金山、狼窝山、阁老山、马蹄山……无一不是神奇的造化。从高空俯瞰,它们像一群疾跑的动物,跑着跑着便把桑干河谷烘托的生机盎然,精彩纷呈。  阳光
期刊
作为首家省级运营中心,云台崖山西运营中心备受安化当地政府及八角茶厂的高度重视,安化县政府、厂家多次协助运营中心,在山西、内蒙、河北、北京、天津等地进行战略推广,伴随着京张、大西高铁的开通,云台崖以大同做为中心地,不断向周边扩散,收到良好的社会反响。  这一切源于一个茶人的情怀,他叫李国斌。  李国斌的日常生活很单调,唯独对茶情有独钟,从爱上茶那一刻起,他就不断地寻觅高品质的茶,然后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期刊
我喜欢观察普通人的生活,喜欢从他们的喜怒哀乐中体验他们的心境,想象他们的生活状态。这几年,印象最深的,是他们脸上那感恩、幸福、满足的笑容。  去年冬天,我见到了居住在养老中心,一辈子打光棍的五保户袁亮,他是定安營村人,不识字,傻愣愣的,胖乎乎的,71岁了,十分精神。他穿着厚厚的棉袄,敞着怀,我建议他扣好扣子,他笑嘻嘻地说:“都是发的新衣服,一点也不冷。”说起日常生活,他有些激动,嗓门非常大:“我咋
期刊
时光骎骎,逝者如斯。  转眼又是一年六一。  看孩子们兴高采烈,盛妆表演,心中无比艳羡。真想亦如这些稚子一般,也将每一天的日子,过得欢天喜地,锣鼓喧天。溫一颗童心,慢煮岁月,把那些无忧无虑的年华,熬成时光的汤,细品慢咂,悠长回味。  《小王子》里有一句话:所有成年人,都曾经是一个孩子,但很少有人能记得这一点了。  其实,不是不记得。  而是,即使记得了,又能怎样呢?  反正已经来不及了,反正已经回
期刊
亲爱的家:  一别多日,君可念我?  三月二十四日下午,我安顿好孩子,惜别了你,拉着行李箱踏上了说远不远却不知何时返程的旅途。回到了久别的校园,杏花满树,垂柳新绿,春意正浓。  第二天上午,学生也陆续归来,结束了漫长而不安的假期。教学依旧,人亦依旧,只是,校门从此紧锁,生活一改常态。我的两个教学班分成了四个,工作量增了一倍,日子万分充实,闲暇一刻难求。但是,眼前守着学生,心中感到了踏实。虽然假期一
期刊
李安民老先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同铜器制作技艺的传承人,他西装笔挺,精神矍铄,声若洪钟,说起大同铜器的历史与发展,他思维敏捷,侃侃而谈,根本不敢相信他就是年近八旬的老人;说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扬和传承,他更是目标寥远,自信满满。听着李老的讲述,我们与他一同走进大同铜器的历史过往。曾经辉煌 无奈衰落  李老说,大同铜器制作历史悠久,早在北魏时期就享有盛名。唐宋以来,大同铜器畅销全国。明清时
期刊
在云冈,天空如盛夏的地中海。被打翻的夜空,有星斗落入石头。  武周山横卧,令一片高原倾斜。五万尊佛像,如五万部书卷压皱时光。刹那成为千年,王公脱帽,饮食男女手捧竹简,短葛换了罗衣。  古人们来来往往,刻满难懂的字迹。篆书森立微笑,汉隶苍茫远望,而马上的魏碑来去,如雕刀砍削纵横,剖开石头,找寻历史的真身。  一把雕刀来自秣莵罗。肉身丰饶,等着大地来收割。  天地肥厚,而生民激荡,有如武周川的水波。 
期刊
自太后临朝专政,高祖雅性孝谨,不欲参决,事无巨细,一禀于太后。太后多智略,猜忍,能行大事,生杀赏罚,决之俄顷。  后性严明,假有宠待,亦无所纵。  ——《魏书·文明皇后冯氏传》  方山之陵的兴起  在山西大同北郊有一座山,名曰梁山。这个梁山跟水泊梁山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只是近现代以来的名称,而回到1600多年前的北魏时代,它的名字叫方山,在它旁边不远处,就是西汉初年刘邦被匈奴人包围的白登山。  《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