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孩子的感受取决于妈妈的态度
对于孩子来说,其实是没有秘密可言的。孩子一定会知道,自己家跟其他家庭不一样。即使孩子可能还不了解到底不一样在哪里,但是他一定能够感觉到差异的存在。
秘密会让人有一种未知、不确定的感受,随之而来的焦虑感,不一定真的是爸爸的缺失带来的,反而可能是你回应孩子的方式和造成的这个氛围带来的。
所以我会更倾向于建议妈妈们,更真实地告诉孩子发生了什么。但是可能需要考虑根据孩子年龄的不同,去寻找适合他的方式,用他的年龄段可以听得懂的语言,告诉孩子真相。
“我和爸爸以前很相爱,后来我们有了你。再后来,我们觉得在一起并不是那么快乐,所以我们经过认真考虑后,做出决定,各自分开,去追求各自想要的生活。爸爸一直都在,只是我们不在一起生活。我和爸爸对你的爱是不变的。”
“父亲怎么离开了这个家?为什么家里没有父亲?”面对这个问题,该在什么年龄向孩子解释,或是通过什么方式向孩子解释?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妈妈怎么看待这件事。孩子的感受取决于妈妈是如何看待这件事情的。
因此妈妈的态度,妈妈对这个事情的理解和感受,会比这个现实本身来得更加重要。妈妈怎样理解,孩子就会怎样理解。只要当下,妈妈的情绪是平和的,妈妈赋予这件事情的意义是正向的,那么孩子一定也会有正向的感受。
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再想怎样保护孩子
面对这样的变故,通常妈妈的第一反应是——我的孩子怎么办?妈妈可能来不及想,我自己怎么办?但恰恰是在这个时候,安置好自己的情绪是最重要的。
避免个人情感给孩子带来影响的确是很困难的,因为你的内在有那么多情绪去处理,克制这样的情绪其实是反人性的。
无论是什么原因造成两个人的分离,通常都会伴随一个巨大的丧失感和愤怒感。在这些仇恨、愤怒、悲伤的极端情绪中,孩子很容易成为我们处理情绪的一个工具,甚至变成自己的同盟,攻击对方。
面对这样一个重大事件的发生,出于本能的反应,妈妈会处在一个非常态的状态。所以这时候妈妈最需要做的,是先要从这样的状态里走出来,慢慢地走回到一个常态里面。这需要时间,甚至可能是专业人士的帮助。走出这段特殊时期以后,妈妈才能去为孩子创造常态的成长环境。
我建议妈妈们在这样一个特别艰难的时期,或者说,在能够意识到自己一些行为失控的时候,或是没办法处理这种巨大情绪的时候,多向周围人寻求帮助。这种求助的对象可能是父母、好朋友,或者是一些知识性的小组,甚至是陌生人。
如果情绪大到无法处理,尤其当你都能明确感受到自己在被它影响的时候,就建议去寻求一些专业的咨询。相比自己去看书籍,或者询问别人是怎么做的,专业咨询的帮助可能更大。
离异,仅仅是养育方式的不一样,并不意味着“糟糕”
正常化的意思是说:它仅仅是差异,仅仅是不同。比如说你是个男孩,她是个女孩,养育的方式不一样;同理,父母一起养育你,和妈妈单独养育你,养育的方式也不一样——这些都仅仅是差异。你说哪一种方式更好,其实我们并不知道;也许两种方式各有各的影响,但是没有哪一种方式就是更糟糕的。
妈妈们一定要了解:孩子成长是否健康,不取决于到底是独抚家庭还是健全家庭,而取决于这种抚养的亲密关系建立的方式和质量。环境的质量,不在于你是一个人来创造,还是三个人五个人来创造。你创造出的那个环境是什么样的,这才是重点。
关于父亲角色的缺失,很多时候母亲可能想要做些什么去弥补,让一个更男性的榜样进入到家庭,或者是挖掘妈妈性格上有一些更男性化的部分来影响孩子。但这样的努力方向,也可能会给妈妈们带来很多的焦虑感和无力感。
其实,如果我们一定要弥补父亲的缺失,是很困难的。因为不可能去找到谁来代替孩子的父亲,没有人可以代替。但妈妈可以有意地创造一些让孩子跟男性相处的机会。比如说,参与同事、亲人、朋友们的家庭聚会,或者说家庭中有舅舅、叔叔,或者是男性的朋友、同事,等等。
对于孩子来说,其实是没有秘密可言的。孩子一定会知道,自己家跟其他家庭不一样。即使孩子可能还不了解到底不一样在哪里,但是他一定能够感觉到差异的存在。
秘密会让人有一种未知、不确定的感受,随之而来的焦虑感,不一定真的是爸爸的缺失带来的,反而可能是你回应孩子的方式和造成的这个氛围带来的。
所以我会更倾向于建议妈妈们,更真实地告诉孩子发生了什么。但是可能需要考虑根据孩子年龄的不同,去寻找适合他的方式,用他的年龄段可以听得懂的语言,告诉孩子真相。
“我和爸爸以前很相爱,后来我们有了你。再后来,我们觉得在一起并不是那么快乐,所以我们经过认真考虑后,做出决定,各自分开,去追求各自想要的生活。爸爸一直都在,只是我们不在一起生活。我和爸爸对你的爱是不变的。”
“父亲怎么离开了这个家?为什么家里没有父亲?”面对这个问题,该在什么年龄向孩子解释,或是通过什么方式向孩子解释?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妈妈怎么看待这件事。孩子的感受取决于妈妈是如何看待这件事情的。
因此妈妈的态度,妈妈对这个事情的理解和感受,会比这个现实本身来得更加重要。妈妈怎样理解,孩子就会怎样理解。只要当下,妈妈的情绪是平和的,妈妈赋予这件事情的意义是正向的,那么孩子一定也会有正向的感受。
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再想怎样保护孩子
面对这样的变故,通常妈妈的第一反应是——我的孩子怎么办?妈妈可能来不及想,我自己怎么办?但恰恰是在这个时候,安置好自己的情绪是最重要的。
避免个人情感给孩子带来影响的确是很困难的,因为你的内在有那么多情绪去处理,克制这样的情绪其实是反人性的。
无论是什么原因造成两个人的分离,通常都会伴随一个巨大的丧失感和愤怒感。在这些仇恨、愤怒、悲伤的极端情绪中,孩子很容易成为我们处理情绪的一个工具,甚至变成自己的同盟,攻击对方。
面对这样一个重大事件的发生,出于本能的反应,妈妈会处在一个非常态的状态。所以这时候妈妈最需要做的,是先要从这样的状态里走出来,慢慢地走回到一个常态里面。这需要时间,甚至可能是专业人士的帮助。走出这段特殊时期以后,妈妈才能去为孩子创造常态的成长环境。
我建议妈妈们在这样一个特别艰难的时期,或者说,在能够意识到自己一些行为失控的时候,或是没办法处理这种巨大情绪的时候,多向周围人寻求帮助。这种求助的对象可能是父母、好朋友,或者是一些知识性的小组,甚至是陌生人。
如果情绪大到无法处理,尤其当你都能明确感受到自己在被它影响的时候,就建议去寻求一些专业的咨询。相比自己去看书籍,或者询问别人是怎么做的,专业咨询的帮助可能更大。
离异,仅仅是养育方式的不一样,并不意味着“糟糕”
正常化的意思是说:它仅仅是差异,仅仅是不同。比如说你是个男孩,她是个女孩,养育的方式不一样;同理,父母一起养育你,和妈妈单独养育你,养育的方式也不一样——这些都仅仅是差异。你说哪一种方式更好,其实我们并不知道;也许两种方式各有各的影响,但是没有哪一种方式就是更糟糕的。
妈妈们一定要了解:孩子成长是否健康,不取决于到底是独抚家庭还是健全家庭,而取决于这种抚养的亲密关系建立的方式和质量。环境的质量,不在于你是一个人来创造,还是三个人五个人来创造。你创造出的那个环境是什么样的,这才是重点。
关于父亲角色的缺失,很多时候母亲可能想要做些什么去弥补,让一个更男性的榜样进入到家庭,或者是挖掘妈妈性格上有一些更男性化的部分来影响孩子。但这样的努力方向,也可能会给妈妈们带来很多的焦虑感和无力感。
其实,如果我们一定要弥补父亲的缺失,是很困难的。因为不可能去找到谁来代替孩子的父亲,没有人可以代替。但妈妈可以有意地创造一些让孩子跟男性相处的机会。比如说,参与同事、亲人、朋友们的家庭聚会,或者说家庭中有舅舅、叔叔,或者是男性的朋友、同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