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问“爸爸去哪儿了”,我要告诉他真相吗?

来源 :祝你幸福·最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zhengt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孩子的感受取决于妈妈的态度
  对于孩子来说,其实是没有秘密可言的。孩子一定会知道,自己家跟其他家庭不一样。即使孩子可能还不了解到底不一样在哪里,但是他一定能够感觉到差异的存在。
  秘密会让人有一种未知、不确定的感受,随之而来的焦虑感,不一定真的是爸爸的缺失带来的,反而可能是你回应孩子的方式和造成的这个氛围带来的。
  所以我会更倾向于建议妈妈们,更真实地告诉孩子发生了什么。但是可能需要考虑根据孩子年龄的不同,去寻找适合他的方式,用他的年龄段可以听得懂的语言,告诉孩子真相。
  “我和爸爸以前很相爱,后来我们有了你。再后来,我们觉得在一起并不是那么快乐,所以我们经过认真考虑后,做出决定,各自分开,去追求各自想要的生活。爸爸一直都在,只是我们不在一起生活。我和爸爸对你的爱是不变的。”
  “父亲怎么离开了这个家?为什么家里没有父亲?”面对这个问题,该在什么年龄向孩子解释,或是通过什么方式向孩子解释?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妈妈怎么看待这件事。孩子的感受取决于妈妈是如何看待这件事情的。
  因此妈妈的态度,妈妈对这个事情的理解和感受,会比这个现实本身来得更加重要。妈妈怎样理解,孩子就会怎样理解。只要当下,妈妈的情绪是平和的,妈妈赋予这件事情的意义是正向的,那么孩子一定也会有正向的感受。
  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再想怎样保护孩子
  面对这样的变故,通常妈妈的第一反应是——我的孩子怎么办?妈妈可能来不及想,我自己怎么办?但恰恰是在这个时候,安置好自己的情绪是最重要的。
  避免个人情感给孩子带来影响的确是很困难的,因为你的内在有那么多情绪去处理,克制这样的情绪其实是反人性的。
  无论是什么原因造成两个人的分离,通常都会伴随一个巨大的丧失感和愤怒感。在这些仇恨、愤怒、悲伤的极端情绪中,孩子很容易成为我们处理情绪的一个工具,甚至变成自己的同盟,攻击对方。
  面对这样一个重大事件的发生,出于本能的反应,妈妈会处在一个非常态的状态。所以这时候妈妈最需要做的,是先要从这样的状态里走出来,慢慢地走回到一个常态里面。这需要时间,甚至可能是专业人士的帮助。走出这段特殊时期以后,妈妈才能去为孩子创造常态的成长环境。
  我建议妈妈们在这样一个特别艰难的时期,或者说,在能够意识到自己一些行为失控的时候,或是没办法处理这种巨大情绪的时候,多向周围人寻求帮助。这种求助的对象可能是父母、好朋友,或者是一些知识性的小组,甚至是陌生人。
  如果情绪大到无法处理,尤其当你都能明确感受到自己在被它影响的时候,就建议去寻求一些专业的咨询。相比自己去看书籍,或者询问别人是怎么做的,专业咨询的帮助可能更大。
  离异,仅仅是养育方式的不一样,并不意味着“糟糕”
  正常化的意思是说:它仅仅是差异,仅仅是不同。比如说你是个男孩,她是个女孩,养育的方式不一样;同理,父母一起养育你,和妈妈单独养育你,养育的方式也不一样——这些都仅仅是差异。你说哪一种方式更好,其实我们并不知道;也许两种方式各有各的影响,但是没有哪一种方式就是更糟糕的。
  妈妈们一定要了解:孩子成长是否健康,不取决于到底是独抚家庭还是健全家庭,而取决于这种抚养的亲密关系建立的方式和质量。环境的质量,不在于你是一个人来创造,还是三个人五个人来创造。你创造出的那个环境是什么样的,这才是重点。
  关于父亲角色的缺失,很多时候母亲可能想要做些什么去弥补,让一个更男性的榜样进入到家庭,或者是挖掘妈妈性格上有一些更男性化的部分来影响孩子。但这样的努力方向,也可能会给妈妈们带来很多的焦虑感和无力感。
  其实,如果我们一定要弥补父亲的缺失,是很困难的。因为不可能去找到谁来代替孩子的父亲,没有人可以代替。但妈妈可以有意地创造一些让孩子跟男性相处的机会。比如说,参与同事、亲人、朋友们的家庭聚会,或者说家庭中有舅舅、叔叔,或者是男性的朋友、同事,等等。
其他文献
现在都5月了,眼看着家里的小学生就要荣升为中学生了。听说,小升初的妈妈都要抓狂好几个月。别介,咱们未雨绸缪,打打预防针,虽然是条条目目的东西,但咱需要啊!  小学时成绩优异的和成绩平平的在初中的表现  小学成绩优秀的学生(各期考试96分以上)进入初中,大部分成绩还是不错的;  小学成绩中等的学生(各期考试90~95分)进入初中后,有一部分能进入优等生行列;  小学成绩较差的学生(各期考试85分以下
期刊
书法在中国,是这样一个东东——  一方面,谁都敢对它评头论足,哪怕是名气很大、很权威的书法家的作品都难过得了草根百姓的法眼(今年央视春晚上中国书协名誉主席、现任主席及顾问等五位书坛大佬各写“福”字献给全国观众,结果天还没亮就在网上迎来此起彼伏的批评之声,就是最鲜活一例);但另一方面,却又不是谁都有两把刷子、谁都敢拿毛刷子蘸墨就写好的。  法国华裔文化名人熊秉明有一句很有拔高书法之嫌的名言:“书法是
期刊
那个……2016年的“编辑有话说”,我继续写。本来,我跺了好几次脚,咬了好几回牙,揪了好几绺头发:再也不写了!  犹如只享受美食,千万别好事儿去餐馆的后厨打探,因为你会看到伙房里不仅有讨厌的油烟还有嘟嘟囔囔的厨子。读者朋友们,你们只管看我写的这些字吧,不要问我每期是怎样犯拖延症的。  随便写写,良心难安;深思熟虑,咬破笔杆。决心写下去,一是因为这是我唯一直抒胸臆的一页(算特权吗?嘻嘻),虽然我老摆
期刊
湖南邵东三少年杀师案,世人都被惊着了,还没缓过神来,纸媒、网媒的报道已经铺天盖地,几乎所有报道一致指向留守儿童。  事实上,进入学校偷盗怕值班老师报警于是打死老师的三名少年,并不全是留守儿童,他们共同的特点不是父母出外打工,而是——跟父母关系恶劣。  媒体报道将人们的关注点投向留守儿童,于是当地政府迅速全面开展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辅导工作。  留守儿童当然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关爱,可是,千万别给孩子
期刊
“小太阳”伤晶状体  小太阳电热扇很多家里都会有,但用起来安全隐患也不少,除了要保证孩子别被烫伤外,还得管住孩子的眼睛,别让孩子长时间、近距离地盯着看。  电热扇会发热,全靠里面的红外线卤素灯管,灯管会发射红外线。而红外线很容易损伤眼睛的晶状体,导致晶状体混浊,从而引发视力下降。  当然,偶尔看一次没问题,怕的是看起来没完没了,因为红外线伤眼靠的是累加效应,看得越多,看得越近,伤得越重。而孩子好奇
期刊
昨晚女儿去好朋友小西家玩,本来好好的,突然听到小西大哭。我赶紧凑到跟前问怎么了,小西边哭边喊:“她踹我!”一看女儿,也一副委屈样,果然,我的一句“你怎么能踹人呢”,也让她嚎啕大哭起来,嘴里嚷嚷着:“她挡着我看电视!”  回家路上,女儿虽然还有点抽抽搭搭,但情绪已经不像刚才那么激动,我特别想趁着她已经冷静一点但又还没忘了这事的时候,好好教育教育她:“刚才是不是你不对?人家挡你看电视,你也不至于踹人啊
期刊
昨天,我家小孩和我说:“妈妈,来聊五分钟。”顿时有种来聊五块钱的错觉。  我家聊天是限时制的,和我聊天超时是需要以其它“代价”来换的,比如我家小孩用“游戏时间”换“聊天时间”,用压岁钱“买”聊天时间,用做家务来兑换聊天时间。主要是因为我们一开聊,就超时。昨天聊五分钟的结果是半小时过去了。  其实孩子对于“聊天”的爱好,除了因为我在聊天的过程中不断打开他的世界(我脑洞比较开),从一个很小的问题展开成
期刊
我女儿从小爱读书,家里犄角旮旯里都是书,但这也架不住电脑游戏的魔力。上五年级时,女儿丢下书,投入游戏的怀抱了。  那时候,她和同学玩的是“大话西游”。个个都跟打了鸡血一样,玩得废寝忘食。这还不算,孩子们还学会了爆粗口,江湖气十足。这样下去可不中。  怎么办?讲道理估计没用,不管是讲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奋斗,还是说为自我实现而努力,都跟隔着玻璃和孩子说话一个效果。拔网线,砸电脑更不行,那只能是把孩子生
期刊
在心理咨询师茉茉宫的微信群里,有位妈妈问:火和电器插座这些东西对孩子来说很危险,是否应该全都提前收好呢?  乍一看,这个问题有点奇怪,当然要收好呀。心理师阿诺说:我女儿糯糯(不到两岁)去任何新的环境,我都要提前扫一下,尽量把剪刀、刀子这种可能伤害她的东西收起来。  茉茉宫老师说:关于孩子安全的问题,怎么强调都不为过。美国的数据是说,两岁以下的孩子,死于自家游泳池的人数最多。中国没有统计,但是,卫生
期刊
“最家长”读者问:  我曾经坚信“爱与自由”是育儿正解,在孩子小的时候,自认为给足了孩子“爱和自由”,可是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尤其是入学后,我发现孩子特别自我,不适应学校生活,严重怀疑自己以前做错了,可是“虎妈狼爸”那套东西就对吗?现在我迷茫又彷徨,选什么教育理念教养孩子才好呢?  作为父母,你根据什么来选择和决定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是理念提出者的名气和威望?是理念中有击中你心中最敏感的地方?还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