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化山歌是我国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梅山文化的代表。2008年新化山歌成功申報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主要研究新化山歌的历史渊源与保护对策,以期能更好的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化山歌,也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借鉴。
◆关键词:新化山歌;历史溯源;保护对策
一、新化山歌的历史溯源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记载中,新化绝对是一个没有名气的地方,新化山歌具有即兴演唱,口头传唱的特点,记录了当地人的日常生活、民风民俗等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沉淀,是当时社会发展的真实写照。新化山歌多是真声演唱同时伴有假声结合,加上新化地区的方言演唱,有着显著的地域语言风格,题材也多是农耕劳作、爱恨情仇的农村题材为主,贴近生活。新化山歌的历史溯源需要从新化山歌本身中去寻找,古代的新化县在地势上山高水险,是梅山文化的发祥地,新中国成立之后,新化山歌才得到发扬。首先、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新化山歌概况。关于新化山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秦代之前,在秦始皇修筑长城时,民工们为了发泄心中的不满,就唱起了山歌,据有关专家考证认为新化山歌起源于秦,盛行于唐宋,流经明清,有2000多年的历史。第二、新中国成立之后新化山歌的发展概况。1、50年代—70年代末。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民族音乐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长期以来山歌盛行于田野之间,传承方式大部分都靠着老艺人对传承人的口授心传,民族音乐专家在认识到新化山歌的价值之后,在二十世纪出版了《新化山歌集》,但后来因为国内的政治、经济形式不稳定,新化山歌被迫中断下来,停顿了20年。2、50年代中后期。由于设备的完善,山歌的采集进入了高潮时期,1956年更是举办了梅山千人山歌大联唱。3、80年代至2006年。国内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的发展受到阻碍。4、2006年至今。2006年至今新化山歌进入了繁盛时期,将新化山歌与当地的旅游业结合起来,实现了新化山歌走出去战略,2006年还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红心,制定了一套较为完善的保护方案。
二、新化山歌的保护对策
(一)多元的保护制度
新化山歌走进城市、校园。组织师生在音乐课堂学唱新化山歌,是最直接的传唱方式。每年6月的“文化遗产日”,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加强青少年的传统民间文化的教育,设置相关的课程。鼓励学生参加新化山歌演出,带领新化山歌参加全国性比赛,走出国门传播优秀的新化山歌文化。创作新化山歌剧进行表演,有利于新化山歌的传唱。
(二)加强新化山歌的宣传
建立网站宣传。比如“山歌醉月明”网站,何爱星董事长说该网站成立于2012年,有自己的民俗特色且内容丰富,普及宣传工作
微电影宣传。比如将新化山歌比较著名的曲目改编成微电影的形式,简单明了,在自媒体平台进行宣传,让越来越多的人听到新化山歌,感知梅山文化。
讲座宣传。进行“梅山民俗文化专题讲座—新化山歌”,讲座录制了新化山歌的历史渊源、新化山歌的特点以及新化山歌的发展与传承,对新化山歌有个全新、整体的了解,推进新化山歌的传承与发展。
树立文化自觉意识。培养人们的文化自觉意识,要有文化的自知之明,为了增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适应新环境自主地位。加强宣传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要有全民意识,成为全民的自觉行为,要让每个人都懂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形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风气。
(三)培养优秀的传承人
年轻一代不会唱山歌也不喜欢唱山歌的人很多,甚至有些年轻人根本不知道新化县还有山歌这个民俗文化。要让下一代传承人出国深造,向老艺人深度学习新化山歌,提升演艺水平。要培养有潜力的山歌艺人,进行专业化的训练,开设山歌演唱、山歌编剧等专业进行学习,注重山歌的文化普及,开设艺校合作模式,从特爱山歌的孩子中间选拔优秀的人才作为后备储备力量。
(四)政府帮扶措施
政府扶持宣传鼓励等手段,为山歌爱好者免费开放文化馆和场所进行排练,送文化下乡、送人才下乡,繁荣基层文化。保护新化山歌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长期坚持并不断完善,保护工作没有时间限制,要与时俱进,不断传承和发扬。建立文化生态环境,开设新化山歌生态博物馆。建立民族文化保护系统,发展旅游业,将新化山歌与大熊山国家森林公园相结合起来弘扬新化山歌。
(五)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合作
加强新化山歌的国际之间交流与合作,尤其是文化、资金、技术方面的交流。进行对外开放的政策,端正保护理念、遵循正确的原则,借鉴别人的政策,使新化山歌取其精华,更好的得到发展和传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新化山歌。
三、结语
新化山歌属于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范畴,过去新化山歌在楼下村等远离城区的地方传唱比较多,依靠传统的生产方式来维持生活,每日沉浸在劳作之中,唱山歌是很好的放松方式。随着传统的农耕模式的改变,新化山歌的传承人也越来越少,新化山歌的继承和发展也面临着困难,这也是需要客观保护的原因。本文从新化山歌的历史溯源和保护对策上进行论述,有利于新化山歌的发扬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蒋晓婷. 新化山歌音乐研究[D].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8.
[2]唐博.浅析新化山歌的艺术特征与传承[J].芒种,2015(16):151-152.
[3]康晓丹.湖南新化山歌形态特征和传承保护[J].大众文艺,2011(23):216.
◆关键词:新化山歌;历史溯源;保护对策
一、新化山歌的历史溯源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记载中,新化绝对是一个没有名气的地方,新化山歌具有即兴演唱,口头传唱的特点,记录了当地人的日常生活、民风民俗等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沉淀,是当时社会发展的真实写照。新化山歌多是真声演唱同时伴有假声结合,加上新化地区的方言演唱,有着显著的地域语言风格,题材也多是农耕劳作、爱恨情仇的农村题材为主,贴近生活。新化山歌的历史溯源需要从新化山歌本身中去寻找,古代的新化县在地势上山高水险,是梅山文化的发祥地,新中国成立之后,新化山歌才得到发扬。首先、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新化山歌概况。关于新化山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秦代之前,在秦始皇修筑长城时,民工们为了发泄心中的不满,就唱起了山歌,据有关专家考证认为新化山歌起源于秦,盛行于唐宋,流经明清,有2000多年的历史。第二、新中国成立之后新化山歌的发展概况。1、50年代—70年代末。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民族音乐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长期以来山歌盛行于田野之间,传承方式大部分都靠着老艺人对传承人的口授心传,民族音乐专家在认识到新化山歌的价值之后,在二十世纪出版了《新化山歌集》,但后来因为国内的政治、经济形式不稳定,新化山歌被迫中断下来,停顿了20年。2、50年代中后期。由于设备的完善,山歌的采集进入了高潮时期,1956年更是举办了梅山千人山歌大联唱。3、80年代至2006年。国内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的发展受到阻碍。4、2006年至今。2006年至今新化山歌进入了繁盛时期,将新化山歌与当地的旅游业结合起来,实现了新化山歌走出去战略,2006年还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红心,制定了一套较为完善的保护方案。
二、新化山歌的保护对策
(一)多元的保护制度
新化山歌走进城市、校园。组织师生在音乐课堂学唱新化山歌,是最直接的传唱方式。每年6月的“文化遗产日”,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加强青少年的传统民间文化的教育,设置相关的课程。鼓励学生参加新化山歌演出,带领新化山歌参加全国性比赛,走出国门传播优秀的新化山歌文化。创作新化山歌剧进行表演,有利于新化山歌的传唱。
(二)加强新化山歌的宣传
建立网站宣传。比如“山歌醉月明”网站,何爱星董事长说该网站成立于2012年,有自己的民俗特色且内容丰富,普及宣传工作
微电影宣传。比如将新化山歌比较著名的曲目改编成微电影的形式,简单明了,在自媒体平台进行宣传,让越来越多的人听到新化山歌,感知梅山文化。
讲座宣传。进行“梅山民俗文化专题讲座—新化山歌”,讲座录制了新化山歌的历史渊源、新化山歌的特点以及新化山歌的发展与传承,对新化山歌有个全新、整体的了解,推进新化山歌的传承与发展。
树立文化自觉意识。培养人们的文化自觉意识,要有文化的自知之明,为了增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适应新环境自主地位。加强宣传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要有全民意识,成为全民的自觉行为,要让每个人都懂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形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风气。
(三)培养优秀的传承人
年轻一代不会唱山歌也不喜欢唱山歌的人很多,甚至有些年轻人根本不知道新化县还有山歌这个民俗文化。要让下一代传承人出国深造,向老艺人深度学习新化山歌,提升演艺水平。要培养有潜力的山歌艺人,进行专业化的训练,开设山歌演唱、山歌编剧等专业进行学习,注重山歌的文化普及,开设艺校合作模式,从特爱山歌的孩子中间选拔优秀的人才作为后备储备力量。
(四)政府帮扶措施
政府扶持宣传鼓励等手段,为山歌爱好者免费开放文化馆和场所进行排练,送文化下乡、送人才下乡,繁荣基层文化。保护新化山歌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长期坚持并不断完善,保护工作没有时间限制,要与时俱进,不断传承和发扬。建立文化生态环境,开设新化山歌生态博物馆。建立民族文化保护系统,发展旅游业,将新化山歌与大熊山国家森林公园相结合起来弘扬新化山歌。
(五)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合作
加强新化山歌的国际之间交流与合作,尤其是文化、资金、技术方面的交流。进行对外开放的政策,端正保护理念、遵循正确的原则,借鉴别人的政策,使新化山歌取其精华,更好的得到发展和传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新化山歌。
三、结语
新化山歌属于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范畴,过去新化山歌在楼下村等远离城区的地方传唱比较多,依靠传统的生产方式来维持生活,每日沉浸在劳作之中,唱山歌是很好的放松方式。随着传统的农耕模式的改变,新化山歌的传承人也越来越少,新化山歌的继承和发展也面临着困难,这也是需要客观保护的原因。本文从新化山歌的历史溯源和保护对策上进行论述,有利于新化山歌的发扬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蒋晓婷. 新化山歌音乐研究[D].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8.
[2]唐博.浅析新化山歌的艺术特征与传承[J].芒种,2015(16):151-152.
[3]康晓丹.湖南新化山歌形态特征和传承保护[J].大众文艺,2011(23):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