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作者在教学中以数学活动为主线,在活动中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 数学教学活动 创造力 主动探索
一、转变观念,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学会”为“会学”。
传统的数学教学是以教师讲、幼儿听的教学模式,以幼儿操练和背诵为主,教师只对教材、教育负责,幼儿只满足于获得现成答案。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幼儿的创新人格与创新能力不可能得到培养。而新的教学理念认为教学过程应当是使幼儿发现知识、培养幼儿探究精神的过程。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我通过引导、点拨、讨论等多种形式,使幼儿从内心需求出发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教育教学中,教师根据班级幼儿特点,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让幼儿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数学知识。如:在学习点数、认读数字时,不把现成的知识传授给幼儿,而是以游戏的形式让幼儿参与到活动中,在玩学中学、学中玩,这样既能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又能达到教育教学目标。幼儿不再像以往那样死记硬背,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而是能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在活动中发现数学知识。如:在学习点数时,幼儿能在探索中发现2比1多1,3比2多1,等等,还找出台阶式的排列,并通过自身的体验和实践比较多、少和一样多。在参与过程中,幼儿在遇到困难时能主动和同伴商量,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或向老师提出质疑,激发了幼儿学习的内在动机。此外,幼儿在生活中还能主动地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如:玻璃是方形的,车轮是圆的,小镜子是椭圆形的,积木块是三角形的,等等,真正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参与,由“学会”变为“会学”。
二、为幼儿创设主动探索的空间。
一节数学活动可以采用不同的教法,怎样教才能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呢?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保证幼儿的主体地位,让幼儿能积极地、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能运用学具主动地探索数学知识。如:在学习4的形成时,我没有进行讲解,而是提出问题:怎样才能将3个苹果变成4个苹果?幼儿主动地运用学具进行探索,迅速得出答案:将3个苹果添上1个苹果变成了4个苹果。就这样孩子们在积极探索中获得了答案,学到了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幼儿能积极地进行探究活动。如;在学习比较粗细的这一活动中,我为幼儿准备了粗细、长短不同的纸桶,让幼儿自己想办法运用这些纸桶制作望远镜。幼儿看着不同的纸桶,积极地想办法,有的幼儿主动地找同伴商量,有的反复摆弄,终于在操作中发现老师提供的学具的不同之处,很快地找出粗细、长短相同的纸桶制成望远镜,高兴地向老师说:“我们成功了!”看着这些可爱的孩子们,我开心地笑了,因为他们终于“会学”了。
三、充分利用讨论的形式,活跃幼儿的思维。
幼儿特别好胜,总想使别人认可自己的想法。根据这一特点,我经常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进行讨论,通过讨论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如:在数学课上,我以幼儿为学习主体,注重从幼儿的视角看问题、提问题,让问题小而精,使问题成为幼儿讨论的焦点,这样幼儿经过激烈讨论后,再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幼儿逐一进行检验,得出正确答案,最后教师进行讲解。这样幼儿通过思考,所学的知识更扎实,更重要的是幼儿在这一过程中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注重个体差异,促进幼儿在不同水平上得到发展。
《规程》和《纲要》都提出了要注重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幼儿都能在不同水平上得到发展。因此,在组织幼儿进行数学活动时,我注意根据幼儿的不同发展水平,提供不同的操作材料、不同层次的操作内容。这样,幼儿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操作这些含有内容的材料发现、探索、形成知识。如:教幼儿学习数的组成时,我设计了以下几种操作活动:1.按规律涂色。2.自己取物分解。3.游戏《摆数卡》。4.实物填数。让幼儿自由选择到哪一组玩都可以,结果学得好的幼儿交换四五组,学得良好的幼儿交换三四组,较差的幼儿就在一组内操作练习。这样,幼儿都能找到适合自己水平的操作游戏,促进了幼儿在不同水平上得到发展。同時,我还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如:学习认读数字时,我设计了“小猴过桥”、“小熊请客”等生活问题。让幼儿利用学到的知识解决这些问题,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总之,数学活动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创新的空间,使他们展开联想的翅膀去发明、创造。
参考文献:
[1]钟静.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J].教师,2010年第33期.
[2]李季湄,方钧君,刘晓燕.关于幼儿学习的个体差异的初步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4年第5期.
[3]施永梅.如何调动幼儿的积极性[J].学园,2010年12月下期.
关键词: 数学教学活动 创造力 主动探索
一、转变观念,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学会”为“会学”。
传统的数学教学是以教师讲、幼儿听的教学模式,以幼儿操练和背诵为主,教师只对教材、教育负责,幼儿只满足于获得现成答案。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幼儿的创新人格与创新能力不可能得到培养。而新的教学理念认为教学过程应当是使幼儿发现知识、培养幼儿探究精神的过程。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我通过引导、点拨、讨论等多种形式,使幼儿从内心需求出发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教育教学中,教师根据班级幼儿特点,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让幼儿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数学知识。如:在学习点数、认读数字时,不把现成的知识传授给幼儿,而是以游戏的形式让幼儿参与到活动中,在玩学中学、学中玩,这样既能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又能达到教育教学目标。幼儿不再像以往那样死记硬背,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而是能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在活动中发现数学知识。如:在学习点数时,幼儿能在探索中发现2比1多1,3比2多1,等等,还找出台阶式的排列,并通过自身的体验和实践比较多、少和一样多。在参与过程中,幼儿在遇到困难时能主动和同伴商量,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或向老师提出质疑,激发了幼儿学习的内在动机。此外,幼儿在生活中还能主动地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如:玻璃是方形的,车轮是圆的,小镜子是椭圆形的,积木块是三角形的,等等,真正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参与,由“学会”变为“会学”。
二、为幼儿创设主动探索的空间。
一节数学活动可以采用不同的教法,怎样教才能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呢?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保证幼儿的主体地位,让幼儿能积极地、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能运用学具主动地探索数学知识。如:在学习4的形成时,我没有进行讲解,而是提出问题:怎样才能将3个苹果变成4个苹果?幼儿主动地运用学具进行探索,迅速得出答案:将3个苹果添上1个苹果变成了4个苹果。就这样孩子们在积极探索中获得了答案,学到了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幼儿能积极地进行探究活动。如;在学习比较粗细的这一活动中,我为幼儿准备了粗细、长短不同的纸桶,让幼儿自己想办法运用这些纸桶制作望远镜。幼儿看着不同的纸桶,积极地想办法,有的幼儿主动地找同伴商量,有的反复摆弄,终于在操作中发现老师提供的学具的不同之处,很快地找出粗细、长短相同的纸桶制成望远镜,高兴地向老师说:“我们成功了!”看着这些可爱的孩子们,我开心地笑了,因为他们终于“会学”了。
三、充分利用讨论的形式,活跃幼儿的思维。
幼儿特别好胜,总想使别人认可自己的想法。根据这一特点,我经常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进行讨论,通过讨论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如:在数学课上,我以幼儿为学习主体,注重从幼儿的视角看问题、提问题,让问题小而精,使问题成为幼儿讨论的焦点,这样幼儿经过激烈讨论后,再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幼儿逐一进行检验,得出正确答案,最后教师进行讲解。这样幼儿通过思考,所学的知识更扎实,更重要的是幼儿在这一过程中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注重个体差异,促进幼儿在不同水平上得到发展。
《规程》和《纲要》都提出了要注重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幼儿都能在不同水平上得到发展。因此,在组织幼儿进行数学活动时,我注意根据幼儿的不同发展水平,提供不同的操作材料、不同层次的操作内容。这样,幼儿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操作这些含有内容的材料发现、探索、形成知识。如:教幼儿学习数的组成时,我设计了以下几种操作活动:1.按规律涂色。2.自己取物分解。3.游戏《摆数卡》。4.实物填数。让幼儿自由选择到哪一组玩都可以,结果学得好的幼儿交换四五组,学得良好的幼儿交换三四组,较差的幼儿就在一组内操作练习。这样,幼儿都能找到适合自己水平的操作游戏,促进了幼儿在不同水平上得到发展。同時,我还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如:学习认读数字时,我设计了“小猴过桥”、“小熊请客”等生活问题。让幼儿利用学到的知识解决这些问题,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总之,数学活动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创新的空间,使他们展开联想的翅膀去发明、创造。
参考文献:
[1]钟静.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J].教师,2010年第33期.
[2]李季湄,方钧君,刘晓燕.关于幼儿学习的个体差异的初步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4年第5期.
[3]施永梅.如何调动幼儿的积极性[J].学园,2010年12月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