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阅读《民族音乐学概论》有关田野作业的内容,为泓口丝弦背景资料包括音乐特征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我们不像最初没有头绪地随意搜集,而是能够按照很规范的步骤,有条理地整理归纳,使得整个考察过程相对顺利。
关键词:田野调查;民族音乐学概论;泓泓口丝弦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6-169-2
民族音乐学是一门新兴的音乐学学科。虽然有资料表明,早在20世纪20年代,我国的民族音乐学研究就已经有萌芽。然而,正如一些学者所提出的“在我们称之为民族音乐学的这一迅速发展的领域里,有多少个实践者就有多少个研究方法和目标,然而却始终没有标准的术语和公认的理论”,“迄今为止还没有一本堪称民族音乐学的研究型的经典著作”。我国在民族音乐学方面的理论成果一直都不被重视,或者说没有相对完整的叙述。也正因为如此,伍国栋先生所著的《民族音乐学概论》,这本我国比较早的关于民族音乐学(Ethnomusicology)的学术专著,其价值不容小觑。虽然,在此之后,陆陆续续也有类似学术专著的发表,但是,伍国栋先生的这部专著仍有其举足轻重的作用。
民族音乐学,它是音乐学下属的一门音乐理论学科,它属于一个复合词语,由“民族学”与“音乐学”两个概念复合而成。根据资料表明,直到1950年,荷兰音乐学家、现代民族音乐学奠基人金斯特在他的《民族音乐学》一书中首次使用了“民族音乐学”这一学术称谓,自此,“民族音乐学”这一名词才作为一门学科一直沿用至今。
阅读伍国栋先生的这部作品,不难发现,字里行间有很强的结构逻辑性,其中每个内容介绍都简明扼要、详略得当、行文流畅、通俗易懂。为之前对这门学科不甚了解或者一知半解的我们提供了一套相对完整、系统而全面的基础参考书籍,也为对民族音乐感兴趣的学生提供了一本较为全面概括的入门书籍。通过本书的阅读,让我对传统民族音乐有了更多新的感受和想法。
早在第一章“民族音乐学历史发展及定义”中,作者就提出,本书拟定的学科定义突出和强调了“田野考察是其获得研究材料来源的基本方式”,此即布鲁诺·纳特尔定义中所谓“经由各种方式的搜讨(approach)”工作,将这一工作作为本学科实际操作的重要方法和步骤。同时,这种具体的学术行为又被称为“田野作业(anthropologicalfieldwork)”“直接观察法”“住居体验法”“局内观察法”等。这些都说明了,民族音乐学的研究不是一种脱离具体音乐事项的单纯理论学科,他的本质上是一个以实地调查(田野调查)为基础而建立和完善起来的实践性学科。与现实相联系的现实音乐是民族音乐学研究的生命力源泉,给予了它很多的论证依据和理论基础。
民族音乐学的学科性质及其研究对象和范围指向,确定了这一学科是一门注重深入实际音乐生活,并要求从中吸收和积累丰富现场资料和现场经验的音乐理论科学。它和其他学科一样,在研究方法上特别强调要进行实地调查,而且要他能够过实地调查去亲自获得翔实的科学研究资料。伍国栋总结说:只有建筑在坚实、科学的实地调查和丰富现场音乐资料积累基础上的民族音乐学课题,在学术上才能有所发展、有所发现和有所突破。
在《怎样采集民间音乐》一文中,作者指出:“这种工作一向是被忽略的,大多数音乐工作者对这工作都缺乏正确的认识,过去虽有少数人做过,如刘天华先生等,但这个繁重艰巨的工作绝不是一两个人的力量所能完成的,必须动员广大的音乐工作者来参加这项工作,作为他们自己的任务之一,经过长时期的努力才能得到应有的成绩。”由此可以了解到,田野调查这种实地考察的工作,虽然看似简单,但是想要采集到具体的、翔实的信息必须投入极大的工作量,而且是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并不是类似于图书馆或者直接网上搜集那么简单。这也恰恰体现了在民族音乐研究前期采集方面的不容易。早期很多的艺术工作者的调查方法都是“工作队”式的访问,完全忽略了研究对象的产生背景,由于对实践结果有要求,于是过分的添加了个人情感理解去填充理论结果,这直接导致了最终结论的不符实际,整理出来的材料也不能被后续进行实用参考。这种在前期偷工减料的做法,虽然在一时看来是省事,但是对往后却带来了很大的麻烦。所以,要想做好实地调查,获得学术价值的第一手资料,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他要求我们不断地进入调查现场、在正确思想和实地调查理论的指导下,附加上科学地运用其方法和原则。只有这样,才可以深入地体察和较多地发现有利资源。这就好比面对着一大片播下稻子的田地,只有在经验丰富的老农操作下,经过若干月的耕耘,才会最终大获丰收。
与此同时,在随着时间的历经辗转,田野调查的调查目的也开始发生了改变。它不再是以往那样的着重于为音乐创作作相应服务而进行。如今,更多的,这些调查是为了对音乐学研究而服务。而调查的最终目的是获取最为“活态”的音乐材料。所谓“活态”音乐,就是不被前人所挖掘发现的、自身最先找到或者了解到的音乐信息。这要求工作者不单纯对自己研究课题有深入的理解体会,还要求依靠现有的手段去创新新的研究角度并且付诸于有条理的实施步骤。之所以不单纯要求理论过关或者基本的实施步骤,是因为只注意研究对象以及较为笼统的做法、步骤和技术而忽略了指导具体做法、步骤和技术的有条理的理论事实,那么在具体考察过程中,每一个进行都是很随机而没有逻辑的,这种不完全、不科学的进行很难真正获得成功。
书中提到的,民族音乐学和相关学科的关系,分别界定了乐律学、音乐教育学、音乐美学、音乐社会学等学科定义。民族音乐学就是技术性音乐理论学科与民族学相结合的学科。毋庸置疑,任何一门学科都不是孤立发展的,民族音乐也是如此。江苏民间乐种泓口丝弦的探究不应该局限于音乐作品本身的流传,而应该将其置于整个民族音乐学科的大范围内去进行了解、探究,深度挖掘其价值与意义。简而言之,对民族音乐的研究不能够局限于民族音乐本身的探索,要想深入的研究它就必须了解民族音乐与人类、社会、民俗风情等相关学科的知识链接。否则,局限的了解会束缚住视野,学术上也很难有所建树。只有充分掌握了各个方面的知识,进行囊括构建再综合,不断地去借鉴和吸收其他学科的关联性,才可以全面的对研究内容进行贯彻。 在研究方法上,伍国栋先生提出了五个观点,分别是:价值观、主体观、时空观、网络观和质量观。通过对这五个观点的阅读和理解,让我对民族音乐学的方法论有了深刻的体会和领悟。也是我对前三章内容进行阅读后相对印象最为深刻的部分。
伍国栋先生指出,在音乐理论学科内部,至今还没有像文化人类学诸分支学科对待实地调查那样,得到科学的强调、系统的阐述和有利的贯彻;建立在比较完善的民族音乐学实地调查理论和方法基础之上的研究论文目前还不多见;有深度的关于民族音乐学实地调查理论和方法的专门研究则更属少数;有的研究者甚至还不认为他是一项科学研究工作,在认识和实践上或多或少的对他有所忽视。如今对理论知识的科学性的要求在不断提高,这也要求音乐探究工作者们的严谨的工作态度。这些无疑不是一个考验!但是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考验,才会让我们的音乐研究步入正轨,前景美好。
那么该如何进行田野操作呢?伍国栋先生对调查前的理论即技术准备提出了几点建议。
1.分析现状、明确目的和选择类型。即将研究范围尽可能缩小,尽可能地有针对性、具体化。根据书籍或者网络上所搜集的现有资料去分析现状并且明确自己接下来的研究目的,不加思考和分析的研究往往是没有头绪且徒劳无益的。紧接着,在确立了目的之后,就应该选择调查类型(具体的有微型音乐调查、地理区划音乐调查、民族区划音乐调查;音乐志调查、音乐论题调查等)。调查类型的确定,直接可以过渡到后续的其他方面的准备工作中。
2.现有资料的收集和熟悉。这中间分为“间接资料”和“直接资料”。间接资料包括历史资料、背景资料、相通艺术资料。直接资料则是指先行调查者积累下来的与此次准备调查对象、范围和音乐主题直接相关联的本专业音乐资料。
3.注音能力培养和其他准备。所谓注音只要考虑到对一些民族音乐考察中会涉及方言等,而其他准备则包括器材准备和与相关调查涉及人员的事先联络。这些都为后续的调查的顺利进行做好了铺垫。
4.拟定调查提纲。类比于我们的创新实践项目,这就相当于一个项目申报表中的实施过程。一方面对你项目的实施目的进行概括了解,另一方面也对项目的实施步骤进行阐述。
伍国栋先生甚至还语重心长地强调了各种调查方法和调查中的若干原则及其注意事项,就连如何做好前期规划、如何做好现场笔录和工作日志,如何搜集音频资料都翔实地进行了阐述。而这些,之所以如此细致的描述,是因为作者要求工作研究人员都能尽可能地亲身投入到民族这个音乐对象主题的结构内部中去,通过切身的搜集去掌握真实的信息材料,丰富自己的研究成果。
不得不说,《民族音乐学概论》的理论知识相当丰富完善,但与一般理论书籍不同的是,它的阐述方式大多采用通俗易懂的写法,让一个初学者很容易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想法。在阅读了有关田野作业的内容,对我们在暑假里以及这阵子对泓口丝弦背景资料包括音乐特征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我们不像最初没有头绪地随意搜集,而是能够按照很规范的步骤,有条理地去整理归纳,使得整个考察过程相对顺利。
作者简介:
王珂,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关键词:田野调查;民族音乐学概论;泓泓口丝弦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6-169-2
民族音乐学是一门新兴的音乐学学科。虽然有资料表明,早在20世纪20年代,我国的民族音乐学研究就已经有萌芽。然而,正如一些学者所提出的“在我们称之为民族音乐学的这一迅速发展的领域里,有多少个实践者就有多少个研究方法和目标,然而却始终没有标准的术语和公认的理论”,“迄今为止还没有一本堪称民族音乐学的研究型的经典著作”。我国在民族音乐学方面的理论成果一直都不被重视,或者说没有相对完整的叙述。也正因为如此,伍国栋先生所著的《民族音乐学概论》,这本我国比较早的关于民族音乐学(Ethnomusicology)的学术专著,其价值不容小觑。虽然,在此之后,陆陆续续也有类似学术专著的发表,但是,伍国栋先生的这部专著仍有其举足轻重的作用。
民族音乐学,它是音乐学下属的一门音乐理论学科,它属于一个复合词语,由“民族学”与“音乐学”两个概念复合而成。根据资料表明,直到1950年,荷兰音乐学家、现代民族音乐学奠基人金斯特在他的《民族音乐学》一书中首次使用了“民族音乐学”这一学术称谓,自此,“民族音乐学”这一名词才作为一门学科一直沿用至今。
阅读伍国栋先生的这部作品,不难发现,字里行间有很强的结构逻辑性,其中每个内容介绍都简明扼要、详略得当、行文流畅、通俗易懂。为之前对这门学科不甚了解或者一知半解的我们提供了一套相对完整、系统而全面的基础参考书籍,也为对民族音乐感兴趣的学生提供了一本较为全面概括的入门书籍。通过本书的阅读,让我对传统民族音乐有了更多新的感受和想法。
早在第一章“民族音乐学历史发展及定义”中,作者就提出,本书拟定的学科定义突出和强调了“田野考察是其获得研究材料来源的基本方式”,此即布鲁诺·纳特尔定义中所谓“经由各种方式的搜讨(approach)”工作,将这一工作作为本学科实际操作的重要方法和步骤。同时,这种具体的学术行为又被称为“田野作业(anthropologicalfieldwork)”“直接观察法”“住居体验法”“局内观察法”等。这些都说明了,民族音乐学的研究不是一种脱离具体音乐事项的单纯理论学科,他的本质上是一个以实地调查(田野调查)为基础而建立和完善起来的实践性学科。与现实相联系的现实音乐是民族音乐学研究的生命力源泉,给予了它很多的论证依据和理论基础。
民族音乐学的学科性质及其研究对象和范围指向,确定了这一学科是一门注重深入实际音乐生活,并要求从中吸收和积累丰富现场资料和现场经验的音乐理论科学。它和其他学科一样,在研究方法上特别强调要进行实地调查,而且要他能够过实地调查去亲自获得翔实的科学研究资料。伍国栋总结说:只有建筑在坚实、科学的实地调查和丰富现场音乐资料积累基础上的民族音乐学课题,在学术上才能有所发展、有所发现和有所突破。
在《怎样采集民间音乐》一文中,作者指出:“这种工作一向是被忽略的,大多数音乐工作者对这工作都缺乏正确的认识,过去虽有少数人做过,如刘天华先生等,但这个繁重艰巨的工作绝不是一两个人的力量所能完成的,必须动员广大的音乐工作者来参加这项工作,作为他们自己的任务之一,经过长时期的努力才能得到应有的成绩。”由此可以了解到,田野调查这种实地考察的工作,虽然看似简单,但是想要采集到具体的、翔实的信息必须投入极大的工作量,而且是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并不是类似于图书馆或者直接网上搜集那么简单。这也恰恰体现了在民族音乐研究前期采集方面的不容易。早期很多的艺术工作者的调查方法都是“工作队”式的访问,完全忽略了研究对象的产生背景,由于对实践结果有要求,于是过分的添加了个人情感理解去填充理论结果,这直接导致了最终结论的不符实际,整理出来的材料也不能被后续进行实用参考。这种在前期偷工减料的做法,虽然在一时看来是省事,但是对往后却带来了很大的麻烦。所以,要想做好实地调查,获得学术价值的第一手资料,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他要求我们不断地进入调查现场、在正确思想和实地调查理论的指导下,附加上科学地运用其方法和原则。只有这样,才可以深入地体察和较多地发现有利资源。这就好比面对着一大片播下稻子的田地,只有在经验丰富的老农操作下,经过若干月的耕耘,才会最终大获丰收。
与此同时,在随着时间的历经辗转,田野调查的调查目的也开始发生了改变。它不再是以往那样的着重于为音乐创作作相应服务而进行。如今,更多的,这些调查是为了对音乐学研究而服务。而调查的最终目的是获取最为“活态”的音乐材料。所谓“活态”音乐,就是不被前人所挖掘发现的、自身最先找到或者了解到的音乐信息。这要求工作者不单纯对自己研究课题有深入的理解体会,还要求依靠现有的手段去创新新的研究角度并且付诸于有条理的实施步骤。之所以不单纯要求理论过关或者基本的实施步骤,是因为只注意研究对象以及较为笼统的做法、步骤和技术而忽略了指导具体做法、步骤和技术的有条理的理论事实,那么在具体考察过程中,每一个进行都是很随机而没有逻辑的,这种不完全、不科学的进行很难真正获得成功。
书中提到的,民族音乐学和相关学科的关系,分别界定了乐律学、音乐教育学、音乐美学、音乐社会学等学科定义。民族音乐学就是技术性音乐理论学科与民族学相结合的学科。毋庸置疑,任何一门学科都不是孤立发展的,民族音乐也是如此。江苏民间乐种泓口丝弦的探究不应该局限于音乐作品本身的流传,而应该将其置于整个民族音乐学科的大范围内去进行了解、探究,深度挖掘其价值与意义。简而言之,对民族音乐的研究不能够局限于民族音乐本身的探索,要想深入的研究它就必须了解民族音乐与人类、社会、民俗风情等相关学科的知识链接。否则,局限的了解会束缚住视野,学术上也很难有所建树。只有充分掌握了各个方面的知识,进行囊括构建再综合,不断地去借鉴和吸收其他学科的关联性,才可以全面的对研究内容进行贯彻。 在研究方法上,伍国栋先生提出了五个观点,分别是:价值观、主体观、时空观、网络观和质量观。通过对这五个观点的阅读和理解,让我对民族音乐学的方法论有了深刻的体会和领悟。也是我对前三章内容进行阅读后相对印象最为深刻的部分。
伍国栋先生指出,在音乐理论学科内部,至今还没有像文化人类学诸分支学科对待实地调查那样,得到科学的强调、系统的阐述和有利的贯彻;建立在比较完善的民族音乐学实地调查理论和方法基础之上的研究论文目前还不多见;有深度的关于民族音乐学实地调查理论和方法的专门研究则更属少数;有的研究者甚至还不认为他是一项科学研究工作,在认识和实践上或多或少的对他有所忽视。如今对理论知识的科学性的要求在不断提高,这也要求音乐探究工作者们的严谨的工作态度。这些无疑不是一个考验!但是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考验,才会让我们的音乐研究步入正轨,前景美好。
那么该如何进行田野操作呢?伍国栋先生对调查前的理论即技术准备提出了几点建议。
1.分析现状、明确目的和选择类型。即将研究范围尽可能缩小,尽可能地有针对性、具体化。根据书籍或者网络上所搜集的现有资料去分析现状并且明确自己接下来的研究目的,不加思考和分析的研究往往是没有头绪且徒劳无益的。紧接着,在确立了目的之后,就应该选择调查类型(具体的有微型音乐调查、地理区划音乐调查、民族区划音乐调查;音乐志调查、音乐论题调查等)。调查类型的确定,直接可以过渡到后续的其他方面的准备工作中。
2.现有资料的收集和熟悉。这中间分为“间接资料”和“直接资料”。间接资料包括历史资料、背景资料、相通艺术资料。直接资料则是指先行调查者积累下来的与此次准备调查对象、范围和音乐主题直接相关联的本专业音乐资料。
3.注音能力培养和其他准备。所谓注音只要考虑到对一些民族音乐考察中会涉及方言等,而其他准备则包括器材准备和与相关调查涉及人员的事先联络。这些都为后续的调查的顺利进行做好了铺垫。
4.拟定调查提纲。类比于我们的创新实践项目,这就相当于一个项目申报表中的实施过程。一方面对你项目的实施目的进行概括了解,另一方面也对项目的实施步骤进行阐述。
伍国栋先生甚至还语重心长地强调了各种调查方法和调查中的若干原则及其注意事项,就连如何做好前期规划、如何做好现场笔录和工作日志,如何搜集音频资料都翔实地进行了阐述。而这些,之所以如此细致的描述,是因为作者要求工作研究人员都能尽可能地亲身投入到民族这个音乐对象主题的结构内部中去,通过切身的搜集去掌握真实的信息材料,丰富自己的研究成果。
不得不说,《民族音乐学概论》的理论知识相当丰富完善,但与一般理论书籍不同的是,它的阐述方式大多采用通俗易懂的写法,让一个初学者很容易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想法。在阅读了有关田野作业的内容,对我们在暑假里以及这阵子对泓口丝弦背景资料包括音乐特征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我们不像最初没有头绪地随意搜集,而是能够按照很规范的步骤,有条理地去整理归纳,使得整个考察过程相对顺利。
作者简介:
王珂,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