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说

来源 :小溪流(成长校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oqiao6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中国好声音》,到《中国好歌曲》,再到《我是歌手》,近年来电视荧幕上的歌唱节目层出不穷,歌手们人来了又走,歌声却留下了……
  李文琦:就算有失败
  2014年夏天,在《中国好声音》的舞台上,一个短发女孩儿手中紧紧地握着麦克风,唱起一首国内著名摇滚歌手郑钧的代表作《流星》。“我想知道/流星能飞多久/幸福了我很久……”她的歌声同她的眼神一样,倔强而富有穿透力,恰如猛然划破天际的流星,一下子点燃了现场观众的热情,更令几位音乐导师争先恐后地为她而转身。她的名字叫李文琦,16岁,来自北京。
  回顾李文琦的成长之路,音乐一直相伴她左右——她4岁学钢琴,5岁第一次在教堂唱赞美诗,8岁学吉他,11岁开始尝试创作,她创作的第一首歌有一个让人忍俊不禁的可爱名字,叫《摇滚小女孩儿》……就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她凭借自己的音乐天赋和不懈努力,带着舍我其谁的摇滚态度,站在了大众面前。
  摇滚或许是她所崇尚的音乐精神,却绝对不是她唯一的音乐风格,正处于青春期的她同样有着少女的甜美、任性、富于想象,这让她唱起民谣或流行歌曲来别具风味。喜欢她和另一位《中国好声音》参赛选手伊克拉木合唱的《Vincent》,这首献给荷兰画家文森特·梵·高的传世民谣,歌词如诗般隽永,曲调舒缓柔顺。她和伊克拉木,一个是青涩懵懂的少女,一个是历经沧桑的大叔,两种看似冲突的声音竟将这首民谣所描述的画家那既干净纯粹又沉重多舛的一生表现得恰如其分,一点儿都不输无数珠玉在前的翻唱版本,听久了令人潸然泪下。
  自然,受限于年龄、技巧、阅历等多方面原因,她没能走到最后。不过,我相信,她不会为此难过太久,因为她还拥有大好青春,这即意味着无限可能;因为,她早在自己的原创作品《就算有失败》里唱道:“就算有失败/我也一直在这里/在这里我祈祷/不停地寻找/在那歌声里/有着我们的希望……”——而这些,正是我从她的声音里所听到的。
  苏运莹:我会变成巨人,踏着力气,踩着梦
  苏运莹,1991年出生于海南三亚,毕业于北京现代音乐学院,2015年1月2日参加《中国好歌曲》第二季,演唱原创单曲《野子》,惊艳全场。
  该怎么形容第一次听到《野子》这首歌的感受呢?那是一个天阴欲雨的南方春天,我戴上耳机,打开视频,一边听歌一边同朋友闲聊——当帮唱嘉宾台湾女歌手田馥甄唱出主歌部分时,我只觉得这首歌旋律抓耳;当词曲作者苏运莹从副歌部分强势插入,发出一声声振聋发聩的呐喊时,我情不自禁地将目光从聊天对话框移到视频上来——视频中,苏运莹直直地站着,表情因为演唱太用力而显得有些狰狞,比起身旁的田馥甄来,她算不得漂亮,舞台经验明显不足,但我不得不承认,她那种原始的近乎怒吼的演绎方式更具冲击力、感染力,仿佛她面对的不是观众,不是镁光灯,而是广袤天地,而她正站在无边旷野之上尽全力发声。说来也巧,曲毕,窗外一场酝酿许久的大雨终于倾盆而下。
  后来,我才知道这首歌正是诞生于一个狂风大作的阴雨天——那时,苏运莹尚在北京念书,有天早晨风刮得极大,她站在窗边看着风中纷飞乱舞的枯枝残叶,想着为什么风能吹走树叶却吹不断树干呢?大概,是因为树根扎得深吧!由树及人,她想到一个人若意志坚定、脚踏实地,那么再大的逆境都算不得什么,于是她提笔写下了这首充满斗志的《野子》。
  “吹啊吹啊/我赤脚不害怕/吹啊吹啊/无所谓扰乱我/你看我在勇敢地微笑/你看我在勇敢地去挥手啊……我会变成巨人/踏着力气/踩着梦……”和李文琦因为年轻而对未来有着不确定的憧憬不同,苏运莹其人其作无一不透露出一种坚定的力量,她用歌声告诉我要“紧握手中坚定却又飘散的勇气”。
  陈洁仪:天冷就回来
  “从前对着收音机/学唱旧的歌/我问妈妈/为什么伤心像快乐/妈妈笑着/说她也不懂得/我想出去走一走/妈妈点点头/天冷你就回来/别在风中徘徊……”得知新加坡女歌手陈洁仪要来参加《我是歌手》第三季,我的脑中立刻浮现出她的代表作《天冷就回来》,初听这首歌时我正是一个爱打开色收音机听歌的中学生。此去经年,她经历了人生中的种种转变,愈发知性、优雅,而我也早已告别了一听到伤感歌曲就迫不及待把自己带入其中的忧郁年少。
  参加《我是歌手》,她坦言自己不是比赛型歌手,不在乎名次,只希望通过歌声与观众分享自己的故事和心情——这番话若是由其他歌手说出来,我大概会嗤之以鼻,觉得多少有些虚伪,但对她我不会——果然,在接下来的比赛中,她既没唱自己曾经大热的单曲,也没唱炫技、飙高音的大歌,唱的都是一些柔婉动人的小调,或是稍显冷门的外文歌曲、粤语歌曲。由于曾同张学友合作音乐剧《雪狼湖》,她在《我是歌手》中的每次演唱都韵味十足,丰沛的情感不仅蕴藏在她如泣如诉的声音里面,更投射在她的举手投足、眼波眉目之中。面对淘汰,她依旧淡定、坦然,赛后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的性格就是这样,不会认为第一就是最好,像选衣服,选爱人,真正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我多么希望,年少的自己像李文琦,对未知的前有着五彩斑斓的幻想,勇于尝试新鲜的一切;变褐色大的自己像苏运莹,有明确的人生方向,为之坚定地努力;年长的自己像陈洁仪,被岁月赋予了与年龄相当的智慧与坦然,还有一个天冷时候能够回去躲一躲的温暖的家……
  “天冷我想回家/年少已经不再/今天的雨点洒下来/那滋味就是爱……”
其他文献
自幼时起便常常羡慕会画油画的人,大学时念艺术系的我却总在远离艺术系画室的地方呆上更长时间。毕业后,又开始怀念那种感觉,于是在某个下午偷偷溜进画室,用手使劲儿抓抹了一把油彩。  一个小师妹对我照顾有加,帮我蒙哄老师,说我是外班旁听生,让我能在那些安静的午后涂下一抹抹色彩。作画时,我十分有耐心,比写作时更加沉静。一层颜色涂上去,再覆盖一层,反反复复着色、晕染。心里会想象出一段段故事,就发生在这所画的场
小小的公园里,有一个几乎占了大半个公园的莲花池。  此时正是夏天,虽然已近末尾,但池中莲花依旧美丽,在荷叶中展现着自己粉红的衣裙,为这座尘埃满布的城市保留了一方净土。  “我们这儿的莲花最长寿!”住在这附近的居民自豪地说。可惜,这种自豪并没持续多久——就在一个离秋风起的日子不远的晚上,除了一朵莲花,其他都凋谢了。次日早晨,来公园赏花的人先是一愣,然后叹了一口气,望着那一朵莲花摇摇头——谁都知道,它
我认识轩是在两年前。  我们的相识是从短暂的对视开始的。  那天,他作为转校生走进教室,用锐利而富有穿透力的眼光扫射着全班,绝对的自信。我抬起头,看着他那高傲的眼睛,没有要回避那目光的意思。他略一昂头,目空一切,轻蔑又带着几分神气。我对他的印象糟透了。  无聊,又是一个自以为是的家伙,我暗暗地摇头,加上一口叹气表示不满。似乎从那一刻起,我们就注定是对手。  我仔细地打量着他,这是第十九次了。每次我
小编心语:创刊自一九八O年的《小溪流》杂志在二O一五年迎来了她三十五岁的生日。三十五年来,《小溪流》杂志陪伴了一代又一代孩子成长,刊发了无数至今读来仍令人回味无穷的篇章——当初写下它们的学生、作者和译者,有的后来走上了与文学无关的工作岗位,有的一直笔耕不辍,从文坛新秀成为文学大家……世事多变迁,蕴藏在作品中的真知与真情却从未改变。阅遍卷卷留香的故纸,小编从中撷取了一些精短的篇章汇聚到“特别关注·风
听着《同桌的你》,就想起了同桌的你。  泛黄的笔记本上,依然清晰地记录着那一段青涩的记忆。记忆里有同桌的你,有所谓的“三八线”,有仿佛无穷无尽的心事与看似遥不可及的梦想……它们与浓密绿树间传出的单调蝉鸣、操场上永不停息的喧闹、盛夏额头上不断滑落的汗水、走廊上女孩儿飘扬的裙摆一起,构成了那个恬淡的年代、纯真的年代。  “老师来了叫我一声,我趁自习课先睡会儿”、“作业借我看看”、“你往那边去一点儿”…
一    “我总是等着你的。”这是张爱玲的小说《花凋》里的一句话。本是极其简单的一些字,但从这些字里涌出来的感动却溢满了一屋子。“我总是等着你的”,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句誓言。既是告白,又是承诺,不轻不重,却正中心怀,比一生一世要长久,比海枯石烂要决绝,比至死不渝要暖人。  我常常感动于平凡的物与事、景与情,当然也包括我妈和我爸的故事。二十多年前,他们在人生的旅途上没有早一步、没有晚一步地遇上了。他们
我期待。  谁都知道通往理想的路很长很难走,谁都知道梦太远太难圆,于是便有人将理想与梦搁置在脑后,任漫无止境的黑暗吞噬掉心中最后一丝渴望。不过,也总有一群人,不让自己被前方可能出现的困难所吓坏,将理想的种子埋入心底,将苦难酿成最香甜的米酒——这芳香将伴他们一路前行。  断臂钢琴师刘伟虽然失去了梦想的翅膀,却用赤裸的双脚踩出了自己的未来。在他人眼中,残缺的身体无法丈量大地,而钢琴师刘伟却用完整的灵魂
平日里,我便喜欢侍弄些花花草草,感受自己与大自然的联系。初秋,我从前种下的几株向日葵盛开,令我欣喜万分。我常在迷茫时扭头看看向日葵,如此仿佛便能获得拨云见日的力量。向日葵可以找到太阳,我坚信,我一样可以找到自己生命中闪闪发光的东西。  这个发光的东西叫“梦想”!  梦想是什么呢?在我看来,梦想是一种精神层面上的追求,它五彩斑斓,具有神秘而又强大的力量,犹如磁铁,吸引我们的目光与脚步。曾经,我觉得梦
米兰达睡在果园里,她躺在苹果树下的长椅上。她手中的书滑落在草地上,她的手指似乎还指着书中的那句法语——“在这个地方,在世界的这个角落,紫杉花笑得比姑娘们还美。”——仿佛她就是在那儿睡着的。苹果树滤过的阳光照在她的手指上,指环上的猫眼石便发出绿的、玫瑰红的、橘黄的色线。微风一吹,她的紫衣衫耀动如涟漪,如依卧在茎上的花儿;小草低垂;一只白蝴蝶在她的脸上扑来扑去。  在她头顶上四英尺的空中,就摇曳着灿灿
每到秋天,晚稻收割完后,外公外婆会酿一次酒。这时,我也会随父母一起回到乡下,品尝那朴实、香浓的乡酒。  煮酒前,外公先把屋外原是给鸡鸭们信步、嬉戏的“乐园”收拾干净,再用砖头和泥坯搭好煮酒的灶,静候煮酒的吴师傅第二天一大清早赶来。煮酒的稻谷已放在打谷机的桶里发酵多日,里面加入了外公专为酿酒自种的高粱。外公再三计算煮酒的日子——既要等谷物发酵充分,又要等儿女们休息得空。  煮酒时,外公和吴师傅把酒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