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分析病因,转规,探讨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对28例出血患者应用止血、抑酸、降低门脉压力、硬化剂、三腔两囊管压迫止血等治疗。结果:27例出血控制,其中1例住院期间再出血,1例死亡。结论:内科治疗疗效显著,出血不易控制时三腔两囊管压迫止血效果佳。
关键词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止血
酒精性、病毒性(乙肝、丙肝)、自身免疫性肝病引起肝硬化较常见,至失代偿期常出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门脉高压性胃病,胃溃疡,在进食粗糙食物,胃酸分泌过多,情绪激动,腹压增高等诱因下出现大出血。临床表现有头晕,乏力,呕血,黑便,血压下降,贫血貌等,根据出血部位,出血量,休克程度等变化具体治疗。
資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08年~2011年收治患者28例,年龄34~58岁,其中男21例,女7例。病因分类:乙肝丙肝后肝硬化22例,酒精性肝硬化5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1例。所有入院患者均采用止血,抑酸剂保护胃黏膜,奥曲肽降低门脉压力,抗休克、吸氧、禁食水等治疗,如果考虑门脉高压性胃病或溃疡出血可给予口服云南白药,根据出血量大小可适当输悬浮红细胞治疗。具体治疗方法为首先明确出血部位,出血量的大小,监测生命体征,保持呼吸道通畅。建立静脉通道,补液,维持有效循环血量,根据出血量可适当输血。止血治疗包括奥曲肽,立止血,止血敏,氨甲环酸,口服凝血酶或云南白药,补充维生素K1等。抑酸可静滴奥美拉唑或泮托拉唑,减少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其他,如吸氧,禁食水及营养支持对症等治疗。急诊胃镜下止血,但其操作难度大,对术者专业技术水平要求很高,风险亦较大。经上述治疗出血多可控制,如果出血速度快出血量大,频繁呕血,呈鲜红色,病情凶险,则需要应用三腔两囊管压迫止血,其对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效果好,可以为抢救争取时间,应用方便。经过上述内科治疗出血多可控制。
结果
25例经内科治疗出血得到控制,其中1例住院期间再出血经治疗出血控制,2例内科治疗效果不佳而采用三腔两囊管压迫止血治疗后出血控制,另1例为多次出血患者,此次出血量大,重度贫血,昏迷,入院后24小时内死亡。病情稳定后查胃镜食管胃底静脉重度曲张红色征阳性引起出血25例,非食管胃底静脉出血2例。
讨论
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病情进展迅速,必须及时抢救。内科治疗出血多可控制,但是远期患者多会再出血,其出血量,危险性及死亡率均均随出血频率增加而增加,故出血控制后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下一步治疗,根据病情和患者意愿选择行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曲张静脉硬化剂或套扎治疗,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支架分流术(TIPS)肝移植等,酒精性肝硬化晚期可行肝移植治疗,因其无病毒感染,无移植后再感染情况发生,效果亦可,但其受限于费用高及术后排斥反应未能广泛应用。既往肝硬化多以乙肝或丙肝后肝硬化常见,随着抗病毒治疗的推广及预防保健水平的提高,其比例有所下降,而酒精性肝硬化患者比例有所升高,故对长期大量饮酒危害的健康宣教显得尤为重要。
(34.38%)。窒息、缺氧、低血糖、颅内出血、头颅血肿、红细胞增多症、胎膜早破、宫内窘迫、剖宫产、早产等围产因素可抑制肝细胞酶活性或影响白蛋白与胆红素联结、运输或使胆红素产生增强,而使间接胆红素增高,并使早期新生儿的生理性黄疸加重而引起高胆红素血症,故对早期新生儿黄疸应首先考虑围产因素。因此需要产科、儿科医师共同协作,熟练掌握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对高危儿重点监护,及时有效干预和治疗围产期疾病,可降低围产因素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本组资料显示感染因素占病理性黄疸病因的24.22%,成为第二大病因。包括肺炎、脐炎、尿布皮炎、化脓性脑膜炎、败血症、脓疱疮、肝炎等;感染可引起红细胞破坏,发生溶血,同时又可抑制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性,致使肝细胞结合胆红素能力下降,而致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重症感染使机体氧耗增加,葡萄糖无氧酵解增加,发生代谢性酸中毒,血红蛋白对氧的亲和力下降使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性降低,加重黄疸。感染时患儿进食量减少,大小便亦减少,增加肠肝循环,易加重黄疸。本组资料显示母乳因素占病理性黄疸病因的18.75%[4],成为第三大病因。母乳性黄疸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迄今尚未完全明确。其病因可能与母乳中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进入患儿肠内,使患儿肠道内未结合胆红素增加有关,本病一般预后好。第四大病因为新生儿溶血病,包括ABO溶血、Rh溶血及G-6-PD缺陷症;占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病因的13.28%(17例)。黄疸出现早,且进行性加重,是溶血病的特点,易发生胆红素脑病。应及时评估发生溶血的高危因素,密切进行胆红素监测,不等发生高胆红素血症即予以治疗。本组资料显示多因素混合占病理性黄疸病因的7.03%(9例),成为第五大病因。均采用综合治疗后黄疸消退,治愈出院。本组资料显示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病因仍有部分病例不明2.34%(3例)。
综上所述,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危险性大,胆红素过高可引起核黄疸,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故应做到早诊断、早治疗,并积极寻找病因,治疗原发疾病,应注重预防,加强围产期保健,及早的治疗干预可降低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病率和致残率[5]。
参考文献
1王玲.剖宫产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06,21(4):201-203.
2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69.
3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全国新生儿黄疸与感染学术研讨会纪要(附新生儿黄疸干预推荐方案)[J].中华儿科杂志,2001,39(3):154-157.
4张家骧,魏克伦.新生儿急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2006:533.
5高芳,孙波.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122例临床分析[J].华中医学杂志,2009,33(4):204-205.
关键词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止血
酒精性、病毒性(乙肝、丙肝)、自身免疫性肝病引起肝硬化较常见,至失代偿期常出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门脉高压性胃病,胃溃疡,在进食粗糙食物,胃酸分泌过多,情绪激动,腹压增高等诱因下出现大出血。临床表现有头晕,乏力,呕血,黑便,血压下降,贫血貌等,根据出血部位,出血量,休克程度等变化具体治疗。
資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08年~2011年收治患者28例,年龄34~58岁,其中男21例,女7例。病因分类:乙肝丙肝后肝硬化22例,酒精性肝硬化5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1例。所有入院患者均采用止血,抑酸剂保护胃黏膜,奥曲肽降低门脉压力,抗休克、吸氧、禁食水等治疗,如果考虑门脉高压性胃病或溃疡出血可给予口服云南白药,根据出血量大小可适当输悬浮红细胞治疗。具体治疗方法为首先明确出血部位,出血量的大小,监测生命体征,保持呼吸道通畅。建立静脉通道,补液,维持有效循环血量,根据出血量可适当输血。止血治疗包括奥曲肽,立止血,止血敏,氨甲环酸,口服凝血酶或云南白药,补充维生素K1等。抑酸可静滴奥美拉唑或泮托拉唑,减少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其他,如吸氧,禁食水及营养支持对症等治疗。急诊胃镜下止血,但其操作难度大,对术者专业技术水平要求很高,风险亦较大。经上述治疗出血多可控制,如果出血速度快出血量大,频繁呕血,呈鲜红色,病情凶险,则需要应用三腔两囊管压迫止血,其对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效果好,可以为抢救争取时间,应用方便。经过上述内科治疗出血多可控制。
结果
25例经内科治疗出血得到控制,其中1例住院期间再出血经治疗出血控制,2例内科治疗效果不佳而采用三腔两囊管压迫止血治疗后出血控制,另1例为多次出血患者,此次出血量大,重度贫血,昏迷,入院后24小时内死亡。病情稳定后查胃镜食管胃底静脉重度曲张红色征阳性引起出血25例,非食管胃底静脉出血2例。
讨论
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病情进展迅速,必须及时抢救。内科治疗出血多可控制,但是远期患者多会再出血,其出血量,危险性及死亡率均均随出血频率增加而增加,故出血控制后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下一步治疗,根据病情和患者意愿选择行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曲张静脉硬化剂或套扎治疗,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支架分流术(TIPS)肝移植等,酒精性肝硬化晚期可行肝移植治疗,因其无病毒感染,无移植后再感染情况发生,效果亦可,但其受限于费用高及术后排斥反应未能广泛应用。既往肝硬化多以乙肝或丙肝后肝硬化常见,随着抗病毒治疗的推广及预防保健水平的提高,其比例有所下降,而酒精性肝硬化患者比例有所升高,故对长期大量饮酒危害的健康宣教显得尤为重要。
(34.38%)。窒息、缺氧、低血糖、颅内出血、头颅血肿、红细胞增多症、胎膜早破、宫内窘迫、剖宫产、早产等围产因素可抑制肝细胞酶活性或影响白蛋白与胆红素联结、运输或使胆红素产生增强,而使间接胆红素增高,并使早期新生儿的生理性黄疸加重而引起高胆红素血症,故对早期新生儿黄疸应首先考虑围产因素。因此需要产科、儿科医师共同协作,熟练掌握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对高危儿重点监护,及时有效干预和治疗围产期疾病,可降低围产因素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本组资料显示感染因素占病理性黄疸病因的24.22%,成为第二大病因。包括肺炎、脐炎、尿布皮炎、化脓性脑膜炎、败血症、脓疱疮、肝炎等;感染可引起红细胞破坏,发生溶血,同时又可抑制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性,致使肝细胞结合胆红素能力下降,而致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重症感染使机体氧耗增加,葡萄糖无氧酵解增加,发生代谢性酸中毒,血红蛋白对氧的亲和力下降使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性降低,加重黄疸。感染时患儿进食量减少,大小便亦减少,增加肠肝循环,易加重黄疸。本组资料显示母乳因素占病理性黄疸病因的18.75%[4],成为第三大病因。母乳性黄疸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迄今尚未完全明确。其病因可能与母乳中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进入患儿肠内,使患儿肠道内未结合胆红素增加有关,本病一般预后好。第四大病因为新生儿溶血病,包括ABO溶血、Rh溶血及G-6-PD缺陷症;占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病因的13.28%(17例)。黄疸出现早,且进行性加重,是溶血病的特点,易发生胆红素脑病。应及时评估发生溶血的高危因素,密切进行胆红素监测,不等发生高胆红素血症即予以治疗。本组资料显示多因素混合占病理性黄疸病因的7.03%(9例),成为第五大病因。均采用综合治疗后黄疸消退,治愈出院。本组资料显示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病因仍有部分病例不明2.34%(3例)。
综上所述,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危险性大,胆红素过高可引起核黄疸,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故应做到早诊断、早治疗,并积极寻找病因,治疗原发疾病,应注重预防,加强围产期保健,及早的治疗干预可降低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病率和致残率[5]。
参考文献
1王玲.剖宫产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06,21(4):201-203.
2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69.
3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全国新生儿黄疸与感染学术研讨会纪要(附新生儿黄疸干预推荐方案)[J].中华儿科杂志,2001,39(3):154-157.
4张家骧,魏克伦.新生儿急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2006:533.
5高芳,孙波.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122例临床分析[J].华中医学杂志,2009,33(4):204-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