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是必不可少的,着力研究如何开展朗读教学,提高朗读教学效果,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的应然使命。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培养学生浓厚的朗读兴趣,使学生掌握朗读的技巧。这就要求教师务必落实朗读指导,扎实做好每节课的朗读训练,将朗读训练与评价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关键词】朗读;兴趣;技巧;指导
【中图分类号】G624 【文献标识码】A
《朗读者》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文化情感类节目,其以个人经历、情感体验、背景故事和朗读佳作名篇相结合的方式,用朗读者真实独特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意义,深深地吸引着广大观众。我也是《朗读者》的热心观众,每一次观后都浮想联翩,不禁想到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们,平时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必不可少,我们更似一位虔诚的朗读者。着力研究如何开展朗读教学,提高阅读教学效果,无疑是我们的应然使命。
一、培养朗读兴趣
(一)营造朗读氛围
研究表明,教师在学生面前的朗读频率和任教班级的朗读氛围直接影响着学生个体的朗读兴趣,教师越是喜欢朗读,经常示范朗读,学生就越容易爱上朗读。
(二)养成朗读习惯
在朗读时,努力凭借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在“有我”的前提下逐渐进入作品深处,使自己进入“忘我”的境界,同时把听者引入一个新奇、美妙的世界。
(三)反馈朗读效果
朗读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一个是读,一个是听。听者从朗读者的朗读中所获得的,可能远多于他作为一个读者通过阅读文字所获得的。听的过程,不但是继续理解作者的文字的过程,也是理解朗读者的个人情感过程。朗读者也可以根据听者的反馈及时反观自己对作者文字的理解,对内心情感的表达。有了这样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朗读的过程才完整,才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出效果来。
二、掌握朗读技巧
(一)语气
在朗读过程中,语气是最难把握的。一篇文章要读出什么语气,多数情况下,不太好说。我只要求:朗读要自然。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朗读就像说话那样。读书像生活中的说话那样,无拘无束,才叫自然。但它又不同于生活中随意性很大的自然口语,不能像拉家常那样过于平淡。它比自然口语更准确、更生动、更典型、更具美感。
(二)节奏
朗读一篇文章,要有节奏。如缓急、轻重、刚柔等。朗读时,要从整体上把握一篇文章的节奏。学习一篇文章,要先读几遍,了解内容,初步把握情感基调后,再看全文的节奏。想清楚哪里应读快,哪里应读慢,哪里应停顿,哪里应读重音,哪里应读轻。
(三)重音
重音是通过声音的强调来突出意义的,能给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词增加分量。谓语要读出重音,读出动感;宾语、定语和状语也要读出重音,加以强调。文中作者要强调什么,就要读出重音。重音,是朗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柱。
(四)停顿
要使学生处理好句子的停顿,必须从理解文章内容情感出发。不同的人,对文章的理解与感受不尽相同,停顿的地方与长短也会不尽相同,只要能正确表情达意都是可以的。值得注意的是,标点符号只是有声语言停顿的一个参考,并非有标点的地方都必须停顿,也没有规定要停多长时间。
三、落实朗读指导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验品味”。已故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也说过:“朗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之法。”朗读的过程就是阅读能力和语感形成的过程,就是语言积累的过程。
(一)扎实做好每节课的朗读训练
现行教材所选编的课文都有“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要求,为了把这一要求在课堂上落实好,可采用“以读代讲、精讲多练”的教学策略,每节课用来读书的时间不少于20分钟,并写入教案。
如在教學《荷花》一课时,我在教案中排了一个朗读训练时间表:(1)听录音朗读,仔细体会本文作者“我”看荷花时的心情(2分钟);(2)学生初读,读准字音,读出不同的语气(4分钟);(3)教师范读,读后评议(4分钟);(4)学生练读,读后互评(5分钟);(5)请学生在班上朗读或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约5分钟)。这一朗读“时间表”,增强了朗读教学的计划性和时效性,对把朗读训练落到实处起到了很好的定向作用。
(二)将朗读训练与评价贯穿教学全过程
(1)学生读、教师评,旨在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加强朗读指导。(2)学生互读互评,旨在引导学生互相学习,互受启发。(3)教师读、学生评,旨在激发兴趣,培养学生认真听读的习惯。教学中常见老师评学生,现在我设计学生评老师:“老师哪些地方读得好?哪些地方读得不够好?你认为应该怎样读才能表达文中的思想感情?”师生在平等对话中进行朗读评价,教学相长,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常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张颂.朗读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高嘉鹏,1969年生,广东省怀集县人,大专学历,一级教师。
(编辑:张晓婧)
【关键词】朗读;兴趣;技巧;指导
【中图分类号】G624 【文献标识码】A
《朗读者》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文化情感类节目,其以个人经历、情感体验、背景故事和朗读佳作名篇相结合的方式,用朗读者真实独特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意义,深深地吸引着广大观众。我也是《朗读者》的热心观众,每一次观后都浮想联翩,不禁想到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们,平时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必不可少,我们更似一位虔诚的朗读者。着力研究如何开展朗读教学,提高阅读教学效果,无疑是我们的应然使命。
一、培养朗读兴趣
(一)营造朗读氛围
研究表明,教师在学生面前的朗读频率和任教班级的朗读氛围直接影响着学生个体的朗读兴趣,教师越是喜欢朗读,经常示范朗读,学生就越容易爱上朗读。
(二)养成朗读习惯
在朗读时,努力凭借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在“有我”的前提下逐渐进入作品深处,使自己进入“忘我”的境界,同时把听者引入一个新奇、美妙的世界。
(三)反馈朗读效果
朗读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一个是读,一个是听。听者从朗读者的朗读中所获得的,可能远多于他作为一个读者通过阅读文字所获得的。听的过程,不但是继续理解作者的文字的过程,也是理解朗读者的个人情感过程。朗读者也可以根据听者的反馈及时反观自己对作者文字的理解,对内心情感的表达。有了这样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朗读的过程才完整,才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出效果来。
二、掌握朗读技巧
(一)语气
在朗读过程中,语气是最难把握的。一篇文章要读出什么语气,多数情况下,不太好说。我只要求:朗读要自然。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朗读就像说话那样。读书像生活中的说话那样,无拘无束,才叫自然。但它又不同于生活中随意性很大的自然口语,不能像拉家常那样过于平淡。它比自然口语更准确、更生动、更典型、更具美感。
(二)节奏
朗读一篇文章,要有节奏。如缓急、轻重、刚柔等。朗读时,要从整体上把握一篇文章的节奏。学习一篇文章,要先读几遍,了解内容,初步把握情感基调后,再看全文的节奏。想清楚哪里应读快,哪里应读慢,哪里应停顿,哪里应读重音,哪里应读轻。
(三)重音
重音是通过声音的强调来突出意义的,能给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词增加分量。谓语要读出重音,读出动感;宾语、定语和状语也要读出重音,加以强调。文中作者要强调什么,就要读出重音。重音,是朗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柱。
(四)停顿
要使学生处理好句子的停顿,必须从理解文章内容情感出发。不同的人,对文章的理解与感受不尽相同,停顿的地方与长短也会不尽相同,只要能正确表情达意都是可以的。值得注意的是,标点符号只是有声语言停顿的一个参考,并非有标点的地方都必须停顿,也没有规定要停多长时间。
三、落实朗读指导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验品味”。已故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也说过:“朗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之法。”朗读的过程就是阅读能力和语感形成的过程,就是语言积累的过程。
(一)扎实做好每节课的朗读训练
现行教材所选编的课文都有“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要求,为了把这一要求在课堂上落实好,可采用“以读代讲、精讲多练”的教学策略,每节课用来读书的时间不少于20分钟,并写入教案。
如在教學《荷花》一课时,我在教案中排了一个朗读训练时间表:(1)听录音朗读,仔细体会本文作者“我”看荷花时的心情(2分钟);(2)学生初读,读准字音,读出不同的语气(4分钟);(3)教师范读,读后评议(4分钟);(4)学生练读,读后互评(5分钟);(5)请学生在班上朗读或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约5分钟)。这一朗读“时间表”,增强了朗读教学的计划性和时效性,对把朗读训练落到实处起到了很好的定向作用。
(二)将朗读训练与评价贯穿教学全过程
(1)学生读、教师评,旨在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加强朗读指导。(2)学生互读互评,旨在引导学生互相学习,互受启发。(3)教师读、学生评,旨在激发兴趣,培养学生认真听读的习惯。教学中常见老师评学生,现在我设计学生评老师:“老师哪些地方读得好?哪些地方读得不够好?你认为应该怎样读才能表达文中的思想感情?”师生在平等对话中进行朗读评价,教学相长,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常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张颂.朗读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高嘉鹏,1969年生,广东省怀集县人,大专学历,一级教师。
(编辑:张晓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