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促进迷思概念的有效教学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arkkevin_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迷思概念” 对学生掌握科学的概念、形成科学的认识造成了障碍。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设计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迷思概念的转变是提高教学成效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高中化学,迷思概念,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8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当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可能会受到原有生活经验的影响,在学习时产生与科学概念相异的概念,这样的概念就成为“迷思概念”。这种由于原有生活经验的代入所引起的“先入为主”的认识,对学生掌握科学的概念、形成科学的认识造成了障碍。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设计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迷思概念的转变是提高教学成效的重要途径。
  一、迷思概念的成因
  通过对学生的调查了解,我发现,造成高中化学迷思概念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日常感觉的印象
  在接触科学概念前,学生对事物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即产生了“前概念”,这些概念与科学概念可能一直,也有些却恰恰相悖,例如,有的同学看到生活中的铁锅是黑色的,就认为纯铁是黑色的,碳酸钠在生活中被称作纯碱,因此就将碳酸钠归类为碱等等。
  2、习惯称呼的曲解
  人们在生活中对一些化学现象的习惯称呼不一定是科学的,但就是这些习惯使学生对化学概念产生了曲解。例如,认为“白色污染”就是白色塑料的污染等。
  3、类化概念的负迁移
  化学中有很多含义相近,字面也相似的概念,这种“接近”对概念的形成产生了“负迁移”。例如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分异构体、同系物,反应完全和完全反应等概念都是学生经常容易混淆的。
  4、媒体信息的影响
  现代社会信息传播高度发达,其中夹杂了很多不负责任的、有误的,甚至是伪科学的信息。例如,某矿泉水广告称“本矿泉水含有钾、钠、锌等微量元素”;某知名园林公司宣称它的有机堆肥“100%不含化学成分”等。
  5、初高中知识衔接脱节
  由于初中阶段对某些化学概念的阐述不够严谨,造成了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后形成了迷思概念。如初中教材将复分解反应的条件阐述为“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而高中则扩充为“有难溶物质、难电离物质或挥发性物质生成”等。
  6、望文生义
  在看到一个概念的时候,一些学生习惯从字面去理解概念,造成迷思概念。例如,学生认为“平衡”就是静止,“电离”就要通电,“透明”就是无色或白色,“糖类”就是有甜味的物质等。
  二、高中化学促进迷思概念有效转变的教学策略
  综上所述,迷思概念阻碍学生获得新的科学的概念。因此,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就是,尽快有效地促进学生迷思概念的转变,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新概念,并在应用中理解新概念。
  1、创设情境引发认知冲突
  认知冲突是原有认知结构与新知无法包容的时候产生的矛盾。在促进迷思概念转变的教学中,教学可以创设学生无法理解的情境,引发认知冲突,在学生体验到认知冲突的时候,迷思概念才会被暴露出来,接下来才能进行认知结构的同化。
  如针对部分学生认为“金属不能燃烧”的错误观点,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在节日里五彩缤纷的烟花是怎么形成的?”,而后让学生通过讨论、设计探究实验,总结出正确的结论。又如,在“物质的量”的概念教学中可以这样创设情境:
  师:“一滴水中大约含多少水分子?假如我们一起来数的话,1s数1个,要数多久?”
  (学生提出各种猜测)
  师:“科学家已经发现,一滴水中大约有17万亿亿个水分子,即 1.7×1021个,我们按60人算,每人都数到100岁,一共是2.0×1011S。”
  (学生十分吃惊)
  师:看来这是一个“不可完成的任务”那么,像这样的粒子,我们要如何表示它呢?(引出概念)
  2、设计探究实验理解科学概念
  在认知冲突发生以后,我们可以设计探究实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如“提出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归纳总结”,通过实验获得的概念,理解的将更加深刻。由于很多化学概念都来自于实验,因此,这种方法在化学课堂尤其适用。
  例如,对于“离子反应“的概念,可以设计下面的实验:(1)分别作50ml 0.1mol/L硫酸溶液和50ml 0.1mol/L氢氧化钡溶液的导电实验;(2)提出问题:若将硫酸溶液缓慢导入氢氧化钡溶液溶液至过量,灯泡亮度将如何变化?提出假设,实验验证;(3)现象分析:灯泡先由亮变暗,再变亮。原因是开始时硫酸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了硫酸钡和水,溶液中离子减少,导电性下降(变暗),后面当硫酸加至过量时,溶液中的氢离子与硫酸根离子增多,导向性增强(变亮)。由此,得出反应的实质是“离子”反应,建立科学概念。
  3、构建概念图完善认知结构
  化学概念之间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彼此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绘制概念图,可以使学生在掌握单个知识点的基础上,形成整合的、良好的化学认知结构。一般来说,制作概念图,主要有以下几步:
  (1)选定研究的知识范围,找出每一章节或实验和探究活动中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是什么。
  (2)从选定的知识范围中找出相关的概念,列在表中。例如与电解质相关的概念就包括:电解质、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化合物、纯净物、混合物等。
  (3)先确定核心概念,而后确定概念的等级,一般含义最广、概念性最强、最一般的概念放在图的顶部,最具体、最不包容的概念放在底部。
  (4)按照概念间的关系,在概念之间画出单向或双向的连接线。有需要的地方用简要的文字表明两概念的关系。
  (5)修正概念图,初步制作好的概念图,可能会由于以后学习的深入,需要不断补充、完善。
  例如关于“电解质”这个概念,有关的概念图如下:
  
  对学生来说,若能用好概念图技术,就能顺利进行概念的“移植和生长”。在制作概念图的同时,学生需要思考哪些是已有概念、哪些是不同概念、不同概念间是包含关系还是平行关系等。因此,制作概念图,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一次很好的锻炼。
  总之,迷思概念的存在是学生学习新知的大敌。但我们也要认识到,迷思概念的出现有可能是一些经年累月的习惯或经验造成的,它的转变非一朝一夕之事,促进学生迷思概念转变的教学策略,我们要长期坚持,不断探索,才能真正帮助学生科学有效的学习。
  参考文献:
  [1] 林春容. 谈高中化学教学中“迷思概念”的应对[J].学周刊, 2012,(10).
  [2] 虞夏骏. 中学化学迷思概念的成因及对策[J]. 科教文汇, 2012,(5).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课程改革的重要核心就是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1]。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导学生在阅读学习中自主探究,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小学;阅读;自主;探究  G623.23  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决定着质量的优劣,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的学习,可以用最少
目的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作为降解ECM的重要酶类,在创伤愈合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关于唇裂术后上唇皮肤瘢痕及黏膜瘢痕中参与胶原蛋白代谢的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及
尽管树脂粘结已经取得了比较满意的临床效果,然而粘结界面仍然存在薄弱区域,在复杂的口腔环境中,仍会发生边缘染色、边缘适合性差以及修复体脱落等问题,导致修复失败[1]。临床和
目的探讨丝素-壳聚糖(silk fibroin-chitosan, SFCS)为支架,接种颌下腺细胞后,于SD大鼠体内构建组织工程化颌下腺的可行性及生物学特征。方法取1-3dSD大鼠颌下腺,原代培养,传
摘要: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语言的表达和理解,在语文课本中,要通过简短的篇章去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通过课内和课外的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在长期的教学中,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始终处于不放心、不放手的强化训练,无论识字、写作
目的:纤维桩和树脂核之间的良好结合对临床修复成功非常关键。表面处理可以有效提高两者的粘结强度,本研究通过微推出测试、弯曲强度测试及SEM观察,比较4种不同表面处理方式对纤
摘要:阅读教学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直接影响着学生阅读能力水平,对学生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阅读是陶冶学生情操最常见的途径,合理的阅读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还可以提升学生文学素养,确保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文章从语文阅读教学着手,对探究阅读教学模式进行分析,望为今后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语文;教学;探究阅读  【中国分类号】G63
目的:通过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实验的方法测定在正畸牙齿移动过程中不同时间段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和白细胞介素-2(IL-2)在龈沟液中的含量,探讨牙齿受正畸力作用后牙周
【摘要】: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文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小学生作文简单的来讲就是把自己看到的,听得到,想到的内容和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文字表达出来,要提高作文的教学效率,既需教师引导、善教,更离不开学生有浓厚的写作兴趣。激发小学生习作的积极性,提高小学生的习作能力,有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激发;兴趣;提高;习作水平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新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