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声乐教学作为一种以声乐艺术为载体的教育行为,旨在从声乐传承的角度培养表演和教学人才,以期能夠实现声乐艺术的长远和高度发展。文章从以人为本的角度论述声乐教学改革的相关问题,首先根据声乐教学改革中以人为本的内涵论述声乐教学改革的时代背景及宏观意义,其次从具体实施路径方面阐述相关措施。
关键词:声乐教学改革;以人为本;思维向度
从学理的角度看,以人为本的思想在人类发展历史上共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14世纪后半叶的人本学阶段、19世纪末期的哲学观念阶段和20世纪中叶的教学论阶段。虽然各个阶段在理性阐释和哲学思维上有所不同,但是目标指向都集中地体现在人的培养方面,特别是在第三个阶段,从教育的角度去说明以人为本的重要性已经深入人心,引起广大教育者的共鸣。声乐教学作为一种以声乐艺术为载体的教育行动,旨在从声乐传承的角度培养表演和教学人才,以期能够实现声乐艺术的长远和高度发展。当然在现实生活中,声乐教学还有诸多问题未得到圆满解决,包括对声乐教学本质的认知程度偏低、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过于陈旧等问题,这些都是造成声乐教学效率和质量偏低的原因。因此,为实现声乐教学的高效性,必须进行改革,本文即从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出发谈谈笔者的看法。
一、声乐教学改革中以人为本的内涵
在我国,最早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理念的是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1]。通俗地说,在教育的语境中,以人为本就是任何教学工作都要做到从学生的“利益”出发,创造一切条件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声乐教学改革的角度看,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表述:
一是准确认识声乐学生的角色定位。任何形式与内容的声乐教学都应当从教学本体的角度去面对教学对象。在以往对声乐教学进行研究和探讨时,研究者往往将研究的重点集中在声乐教师的师德与专业修养以及具体的声乐教学模式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对声乐学生角色的探讨。在声乐教学改革的语境中,以人为本的教学思维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从而明确宏观的教学目的和微观上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够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对个性学生个体对待,是因材施教最为本质的体现。
二是要充分肯定声乐学生的当代与未来价值。所谓声乐学生的当代价值,指的是学生在学期间所要接受的教育以及要体现出的意义,此种意义一般会限制在有限的教学时段和空间之内;而未来价值则指的是学生毕业走向社会之后在声乐艺术领域内要发挥的作用,具体指的是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这两种价值是声乐教学价值的延伸。因此以人为本的声乐教学改革思维直接决定了学生当代和未来价值的实现。
三是要明确声乐教学的根本目的。从不同的视角看,教育的意义、价值和功能是多元化的,特别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教育的不同层次和各个方面所体现出的目的也有着很大的不同,但是根本目的就是要培养“有用的人”。从“声乐教学”一词的一般解释看,其主要是以声乐为载体,但是最终的目的是培养声乐人才,这里的“人才”可以有多重的解释,它可以是声乐表演人才,也可以是声乐创作人才,或是声乐教育人才等等。由此可知,在声乐教学改革中,人才的培养也应当是角色多元化的,这也是为什么在声乐教学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原因,当然这也是声乐教学的根本目的。
二、声乐教学改革的时代背景及宏观意义
任何现实生活中的活动都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声乐教学改革也是如此。在高校声乐教学改革过程中, 教师要转变教学思想[2]。同时在改革实践的过程中,所采用的任何改革手段都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其中主观因素在于人的改革创新思想、实施途径和实施力度,而客观因素主要指的是时代背景,即声乐教学改革的目的性活动要与由主客观因素所形成的规律性建构处于有机统一的逻辑构架中。从声乐教学改革的时代背景看,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声乐歌唱方法多样性的存在。在当前社会生活中,我们常见的歌唱方法有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三种,而随着声乐表演艺术多元化的发展,也出现了诸如原生态唱法、民美唱法、民通唱法等不同的说法。这些不同概念的声乐歌唱方法始终处于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所以在歌唱方法多样性共存的时代背景下,要求声乐教学必须跟随时代的发展,成为教学改革的主要助推力[3]。
二是建构和实现文化自信的要求。当代声乐艺术各种表现形式和风格呈现的背后,实际上是一种客观的多样性文化存在。在如此纷杂的声乐艺术表现形式中,只有坚守自己的声乐艺术传统和实现文化多样性的交流与传播,只有进行声乐教学改革才能达到以上目的。笔者认为,建构和实现文化自信既需要重视本民族的声乐文化,做好传承,又需要有选择地借鉴其他地区和民族的优秀声乐文化元素为我所用,才能够更好地凝聚文化的自信力。因此在实现文化自信这一宏伟目标的过程中,没有创新式的声乐教学改革是难以完成的[4]。
通过以上两个方面的论述可知,在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统一的情况下,声乐教学改革的宏观意义就是对声乐人才的培养,这也是在教学改革中体现和实现以人为本的思维要求。无论从学校的角度还是从教师的角度看,在声乐教学方案的设计、制订和实施上,都需要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进行审视,以此体现出声乐教学改革的目的、价值和意义。
三、以人为本思维下声乐教学改革的路径
在以人为本的思维下,声乐教学改革要走创新的道路,这种创新既体现在教学的内部层面上,也要体现在与社会的关系上。当前声乐教学在模式和方法上的弊端就是“关起门来思考与走路”,没有切实做到“内外联合”。因此,笔者认为在具体的改革路径上应当对以下三个方面予以高度重视:
一是丰富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理论与实践能力。从当前高校声乐教学现状看,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着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其中最为明显的问题就是缺少理论课程以及没有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说到底就是“重技不重艺”,即在声乐教学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将教学或学习重点集中在歌唱技术方面,忽略了从歌曲内涵的角度进行艺术诠释,以至于很多声乐学生能够掌握较多的歌唱技术,但是艺术表现力却十分缺乏。因此,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在课程设置上应当增加诸如艺术概论、表演美学、演唱理论等相关科目,使学生从本源上认识艺术的概念是什么、艺术是如何进行表现的。除了增加理论课程之外,还要使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现在很多学校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增加相应的课程,但是仍然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情况,这种现象不仅存在,而且很普遍。因此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够培养学生的声乐表现能力。 二是建构课内与课外联动机制。在声乐教學上,课内任务主要是培养学生歌唱和表演的技能,是由理论上升到实践和二者有机结合的过程,而课外任务指的是学校和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可以展示自我的平台,逐步地将学生引向社会,让他们拥有更多可以锻炼自己的平台。现在很多声乐学生的技能展示主要限制在学校的舞台上,缺少社会实践,导致他们对自己的专业水平认知不足。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收到的评价主要是来自教师,缺少社会方面的认可。因此从以人为本的角度看,声乐教学改革不一定要限制在传统意义上的室内课堂,“室外课堂”似乎更加重要。
三是要注重培养综合应用型人才。从当前时代背景和社会对声乐人才的需求看,综合应用型人才更受社会青睐。目前高校在声乐教学专业设置方面基本上分为声乐表演和声乐教育两种,前者主要是培养舞台表演人才,后者主要是培养声乐教学人才,可以说在培养方向以及课程设置上是十分明确的。然而这种专业分类方向并不能满足社会对声乐人才的需求,所以在以人为本的声乐教学改革思维下,应当对声乐教学专业方向进行重新审视和定位,将声乐综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放置于时代发展的高度上。
综上所述,高校声乐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是培养满足新时代需求的新型复合型音乐人才的重要途径[5]。以人为本的声乐教学改革就是在任何情况下都需要呈现出声乐教学的本质特点和价值意义,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出发进行声乐教学改革实践,为改革实践奠定思想基础。从具体的改革路径上看,则需要结合时代的发展背景和社会对声乐人才的需求,也就是在人才培养上要体现出综合性、体系化的特点,这样才能够体现出声乐教学改革以人为本的本质要求。
参考文献:
[1]董菲.司马迁“以人为本”的音乐思想探微[J].当代音乐,2015(3):20-21.
[2]姚小兰.因材施教理念指导下的高校声乐教学改革研究[J].当代音乐,2019(1):21-22.
[3]姜会敏.论高等师范院校民族声乐教学改革的意义与途径[J].音乐创作,2017(6):188-190.
[4]林雯.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高校声乐教学改革[J].艺术百家,2016(增刊1):337.
[5]陈艳伟.高校声乐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当代音乐,2018(8):42.
作者单位: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关键词:声乐教学改革;以人为本;思维向度
从学理的角度看,以人为本的思想在人类发展历史上共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14世纪后半叶的人本学阶段、19世纪末期的哲学观念阶段和20世纪中叶的教学论阶段。虽然各个阶段在理性阐释和哲学思维上有所不同,但是目标指向都集中地体现在人的培养方面,特别是在第三个阶段,从教育的角度去说明以人为本的重要性已经深入人心,引起广大教育者的共鸣。声乐教学作为一种以声乐艺术为载体的教育行动,旨在从声乐传承的角度培养表演和教学人才,以期能够实现声乐艺术的长远和高度发展。当然在现实生活中,声乐教学还有诸多问题未得到圆满解决,包括对声乐教学本质的认知程度偏低、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过于陈旧等问题,这些都是造成声乐教学效率和质量偏低的原因。因此,为实现声乐教学的高效性,必须进行改革,本文即从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出发谈谈笔者的看法。
一、声乐教学改革中以人为本的内涵
在我国,最早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理念的是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1]。通俗地说,在教育的语境中,以人为本就是任何教学工作都要做到从学生的“利益”出发,创造一切条件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声乐教学改革的角度看,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表述:
一是准确认识声乐学生的角色定位。任何形式与内容的声乐教学都应当从教学本体的角度去面对教学对象。在以往对声乐教学进行研究和探讨时,研究者往往将研究的重点集中在声乐教师的师德与专业修养以及具体的声乐教学模式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对声乐学生角色的探讨。在声乐教学改革的语境中,以人为本的教学思维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从而明确宏观的教学目的和微观上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够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对个性学生个体对待,是因材施教最为本质的体现。
二是要充分肯定声乐学生的当代与未来价值。所谓声乐学生的当代价值,指的是学生在学期间所要接受的教育以及要体现出的意义,此种意义一般会限制在有限的教学时段和空间之内;而未来价值则指的是学生毕业走向社会之后在声乐艺术领域内要发挥的作用,具体指的是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这两种价值是声乐教学价值的延伸。因此以人为本的声乐教学改革思维直接决定了学生当代和未来价值的实现。
三是要明确声乐教学的根本目的。从不同的视角看,教育的意义、价值和功能是多元化的,特别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教育的不同层次和各个方面所体现出的目的也有着很大的不同,但是根本目的就是要培养“有用的人”。从“声乐教学”一词的一般解释看,其主要是以声乐为载体,但是最终的目的是培养声乐人才,这里的“人才”可以有多重的解释,它可以是声乐表演人才,也可以是声乐创作人才,或是声乐教育人才等等。由此可知,在声乐教学改革中,人才的培养也应当是角色多元化的,这也是为什么在声乐教学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原因,当然这也是声乐教学的根本目的。
二、声乐教学改革的时代背景及宏观意义
任何现实生活中的活动都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声乐教学改革也是如此。在高校声乐教学改革过程中, 教师要转变教学思想[2]。同时在改革实践的过程中,所采用的任何改革手段都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其中主观因素在于人的改革创新思想、实施途径和实施力度,而客观因素主要指的是时代背景,即声乐教学改革的目的性活动要与由主客观因素所形成的规律性建构处于有机统一的逻辑构架中。从声乐教学改革的时代背景看,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声乐歌唱方法多样性的存在。在当前社会生活中,我们常见的歌唱方法有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三种,而随着声乐表演艺术多元化的发展,也出现了诸如原生态唱法、民美唱法、民通唱法等不同的说法。这些不同概念的声乐歌唱方法始终处于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所以在歌唱方法多样性共存的时代背景下,要求声乐教学必须跟随时代的发展,成为教学改革的主要助推力[3]。
二是建构和实现文化自信的要求。当代声乐艺术各种表现形式和风格呈现的背后,实际上是一种客观的多样性文化存在。在如此纷杂的声乐艺术表现形式中,只有坚守自己的声乐艺术传统和实现文化多样性的交流与传播,只有进行声乐教学改革才能达到以上目的。笔者认为,建构和实现文化自信既需要重视本民族的声乐文化,做好传承,又需要有选择地借鉴其他地区和民族的优秀声乐文化元素为我所用,才能够更好地凝聚文化的自信力。因此在实现文化自信这一宏伟目标的过程中,没有创新式的声乐教学改革是难以完成的[4]。
通过以上两个方面的论述可知,在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统一的情况下,声乐教学改革的宏观意义就是对声乐人才的培养,这也是在教学改革中体现和实现以人为本的思维要求。无论从学校的角度还是从教师的角度看,在声乐教学方案的设计、制订和实施上,都需要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进行审视,以此体现出声乐教学改革的目的、价值和意义。
三、以人为本思维下声乐教学改革的路径
在以人为本的思维下,声乐教学改革要走创新的道路,这种创新既体现在教学的内部层面上,也要体现在与社会的关系上。当前声乐教学在模式和方法上的弊端就是“关起门来思考与走路”,没有切实做到“内外联合”。因此,笔者认为在具体的改革路径上应当对以下三个方面予以高度重视:
一是丰富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理论与实践能力。从当前高校声乐教学现状看,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着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其中最为明显的问题就是缺少理论课程以及没有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说到底就是“重技不重艺”,即在声乐教学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将教学或学习重点集中在歌唱技术方面,忽略了从歌曲内涵的角度进行艺术诠释,以至于很多声乐学生能够掌握较多的歌唱技术,但是艺术表现力却十分缺乏。因此,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在课程设置上应当增加诸如艺术概论、表演美学、演唱理论等相关科目,使学生从本源上认识艺术的概念是什么、艺术是如何进行表现的。除了增加理论课程之外,还要使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现在很多学校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增加相应的课程,但是仍然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情况,这种现象不仅存在,而且很普遍。因此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够培养学生的声乐表现能力。 二是建构课内与课外联动机制。在声乐教學上,课内任务主要是培养学生歌唱和表演的技能,是由理论上升到实践和二者有机结合的过程,而课外任务指的是学校和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可以展示自我的平台,逐步地将学生引向社会,让他们拥有更多可以锻炼自己的平台。现在很多声乐学生的技能展示主要限制在学校的舞台上,缺少社会实践,导致他们对自己的专业水平认知不足。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收到的评价主要是来自教师,缺少社会方面的认可。因此从以人为本的角度看,声乐教学改革不一定要限制在传统意义上的室内课堂,“室外课堂”似乎更加重要。
三是要注重培养综合应用型人才。从当前时代背景和社会对声乐人才的需求看,综合应用型人才更受社会青睐。目前高校在声乐教学专业设置方面基本上分为声乐表演和声乐教育两种,前者主要是培养舞台表演人才,后者主要是培养声乐教学人才,可以说在培养方向以及课程设置上是十分明确的。然而这种专业分类方向并不能满足社会对声乐人才的需求,所以在以人为本的声乐教学改革思维下,应当对声乐教学专业方向进行重新审视和定位,将声乐综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放置于时代发展的高度上。
综上所述,高校声乐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是培养满足新时代需求的新型复合型音乐人才的重要途径[5]。以人为本的声乐教学改革就是在任何情况下都需要呈现出声乐教学的本质特点和价值意义,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出发进行声乐教学改革实践,为改革实践奠定思想基础。从具体的改革路径上看,则需要结合时代的发展背景和社会对声乐人才的需求,也就是在人才培养上要体现出综合性、体系化的特点,这样才能够体现出声乐教学改革以人为本的本质要求。
参考文献:
[1]董菲.司马迁“以人为本”的音乐思想探微[J].当代音乐,2015(3):20-21.
[2]姚小兰.因材施教理念指导下的高校声乐教学改革研究[J].当代音乐,2019(1):21-22.
[3]姜会敏.论高等师范院校民族声乐教学改革的意义与途径[J].音乐创作,2017(6):188-190.
[4]林雯.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高校声乐教学改革[J].艺术百家,2016(增刊1):337.
[5]陈艳伟.高校声乐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当代音乐,2018(8):42.
作者单位: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