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小钢 用传统文化谱出民族心声

来源 :音乐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HO3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8月20日下午,在成都市文化馆“走近艺术”全民艺术普及讲座——“走进音乐殿堂,畅享艺术人生——音乐大师讲堂”的主题公益活动中,笔者有幸见到了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著名作曲家叶小钢。
  叶小钢出身于音乐世家,四岁起随父亲叶纯之学习钢琴,中学毕业后下放至农场劳动,后又进工厂当钳工。1978年,叶小钢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后,开启了他的作曲家之路。1989年叶小钢被列入英国剑桥出版的国际名人录和国际音乐名人录。他创作了包括交响乐、室内乐、舞剧音乐、歌剧音乐、影视音乐等多种体裁的大量音乐作品,音乐代表作品有《地平线》《小提琴协奏曲》《马九匹》《长城交响曲》《八匹马》《山鬼》《最后的乐园》《西藏之光》《琵琶协奏曲》《共和之路》等。叶小钢曾先后担任了国内外重大比赛项目的评委,其中包括“中央电视台歌手大奖赛”、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音协“金钟奖”、文化部“全国声乐大赛”等。
  国际领域内的音乐家和听众们从叶小钢的音乐中感觉到其高度的艺术性、智慧性,因而叶小钢在乐坛被称为“中国的巴赫”。作为当代中国乐坛成绩斐然的作曲家,与热衷于西方先锋作曲技法和无调性的音乐写作的大多数同龄作曲家有所不同,叶小钢的音乐既手法新颖,又富于内在的激情。在叶小钢的作品中,还能看到文人意趣与壮美史诗的碰撞,倾听他用音乐语言讲述的中国故事。


  在分享了几首民族元素创作的歌曲后,叶小钢以现场弹奏的方式与现场观众分享了曲调中的民族音乐元素。活动期间,叶小钢还播放了自己取材于湖北民歌、云南民歌、江南民歌而创作的四首音乐作品,让到场的音乐从业者切身感受到了民族文化给音乐创作所提供的源源不断的养分。其中一首云南民歌是他从未发表的作品。“这是1997年录的音,现在听起来也不算过时。这首歌唱法就非常民族,咬字很清楚,每个字都有它的韵味。”叶小钢通过四首风格迥异的音乐作品,展示了民族民间音乐的独特魅力。
  对于如何把民间音乐融入现代音乐中,叶小钢分享了自己的心得。“民族音乐对创作很有用,但对于民歌你不可能每句话都喜欢,你把喜欢的东西拿下来就是学习,或者你发现一首歌里只有这三小节是你喜欢的,你就抄下来,以后用的时候就盯着它写,就能写出民歌的风格。”
  叶小钢在活动中还提到,中国音乐既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也是当今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直接体现,通过音乐这一表现形式把中国文化传递出去,让中国音乐真正走向世界,才能在世界范围内真正“讲好中国故事、塑造中国形象、传递中国声音”。
  “很中国”不仅仅是元素,更是“根”
  中国的民族音乐是世界上独具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文明中,形成了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内容的民族音乐。
  叶小钢从小喜爱诗词,古诗词中深邃优美的中文表达,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当今的中国乐坛中,对叶小钢的作品评价最多的是“很中国”。叶小钢也曾表示,在中国音乐的创作中,民族文化是根。作为中国的作曲人,民族文化不可少,不光是文字上的文化,还包括美术、诗歌、意境,包括中国的文化背景不能丢。一直以来,叶小钢对民族文化了熟于心,这也体现在他融入了许多民族文化做支撑的作品中。中国音乐的结构是起承转合,叶小钢的音乐结构在任何西方的音乐曲式里都是找不到的,这是他创作的独特优势。


  2008年,叶小钢曾为北京奥运会创作钢琴协奏曲《星光》。在开幕式上,郎朗将它演绎给了全球30亿的观众,此后这首协奏曲经常出现在展示中国当代音乐形象的国际演出中。
  2013年,美国纽约林肯艺术中心音乐厅举办了叶小钢的个人交响作品音乐会,这是美国主流交响乐团首次专门为一位中国作曲家举办的专场音乐会。叶小钢为这场音乐会取了一个响亮的名字——“中国故事”。由此,他踏上了用音符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音乐之旅。吟诵般的旋律语言,弥漫着东方文化色彩,加之西方的创作技法,使叶小钢的音乐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可。这场演出也开启了中国当代音乐作品海外巡演的大门。在随后六年多的时间里,《中国故事》展现在全球多个国家的音乐舞台上,叶小钢也体味着国外观众对中国当代音乐从陌生到喜爱的巨大转变。他认为这是时代和个人经历赋予他的成功。
  先了解民族民间文化,进而真正理解中国音乐的内涵,就能了解其在世界音乐体系中的地位和价值。中国各地的民族民间音乐各不相同,如四川、江苏、天津、甘肃、西藏等各有其独特性。这在叶小钢的作品中,“很中國”不仅是元素,更是“根”。
  四川是著名的人文故地,有很多地方是古代文人笔下抒情达意的传递源头,众多的名胜古迹吸引着国内外观光、考察的人们。叶小钢曾多次到访四川,去考察调研、体验生活。因对四川的风土人情、文化理念很感兴趣,他便用音乐把四川文化的体会和感受留住,将转化为情结的那部分情感表达出来。交响音画《锦绣天府》直接展现了巴蜀大地高山峻岭的“险、幽、秀”等特色,呈现了四川生生不息的水域大川以及天府之国——成都的悠久历史和独特风韵。《锦绣天府》中的青峰竞艳、丹壑争流、空谷幽兰、沃野千里、梦萦天府、七彩云霞6个乐章,描绘了蜀地奇伟的崇山、弥漫的山岚、沁脾的青绿、潺潺的溪水以及具有历史积淀的人文景观。其作品犹如一篇抒情散文,尽诉浪漫与深沉的情怀。在系列音乐段落中,可以听到钢琴、小提琴上流淌出充满幻想的诗情独白和空寂山间飘扬的竹笛悠鸣,也可以感受到二胡琴弦上跳动的市井欢乐与乐队声浪中奔涌而出的湍湍急流,以及朴实的人们世代转踏的古老舞步,在《锦绣天府》中,不到蜀地,也能亲临蜀地。这些作品让民族调式和声语言与现代调性意识完美结合。   近年来,在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的问题。比如民族器乐演奏存在不合理的表演化趋向,形体动作大于实际乐音表现,面部表情夸张,形体动作离谱,甚至外加不必要的舞美与灯光,基本脱离了音乐本体,让听众对音乐艺术理解片面化。从国际合作经验看,有些民族器乐独奏家吃了不少演奏不严谨的苦头。演奏严谨来源于学习的规范。应该说,民族器乐演奏在教学方式的严谨上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同时,对音乐的刻苦学习,技术关之把控,音乐现象整体的学习和领会,对中外历史音乐文献之耳濡目染与听觉记忆,也非常重要。只有常年下苦功,才能达到真正表演的随心所欲,没有一个表演大师是走捷径成功的。当然,创作更应如此,一生修心才能有正果。喧嚣一时而不扎根务实的表演,很难取得真正的成功。
  中国民乐走出去,关键是要提高作品质量。向往、致敬,以及由此派生而来的继承、再造与拓展,是音乐创作中十分崇高、充满敬畏的情感和行动。一切艺术创作都是从敬畏心这一原点出发的跋涉与砥砺。从传统出发,从经典出发,感受并与时代的脉搏共振,努力创作不负时代的艺术精品是每一个作曲家的责任。
  采风,创作之始
  热爱这片土地,创作才会有根 。
  孕育万千的大自然和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一直是音乐家创作的源泉。音乐创作力求其文化根植于上古,开枝散叶于当下。对于作曲家、词作家等音乐创作人来说,采风是创作的开始,好的作品离不开生活的打磨。这些年,叶小钢坚信采风的重要性。从北方到南方,他的足迹遍布祖国大地。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叶小钢始终在思考,什么是本真的艺术?在一次次的采风与文化的碰撞中得出:所谓“本”,就是要有根。艺术的根在哪里?在人民群众中间。而要掌握艺术的根,就需要不断学习:一是向书本学习、向民众学习;二是热爱脚下这片土地。他认为作曲家需要多在生活里“泡”,从某种意义上说,好作品应该是用脚“写”出来的。只有熟悉当地风土人情,熟悉当地民歌和乐器,民族音乐里的秀丽、委婉、开朗、大气这些真正发自内心的东西,才会在采风过程中越来越清晰。热爱这片土地的艺术家,他们的创作、研究才是有根的。


  因此,创作一首作品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去寻找灵感,去探寻生活中的美。叶小钢在8月20日成都市文化馆“走近艺术”全民艺术普及讲座中多次回忆到,在四川采风时,时常看到湛蓝湛蓝的天空下,朵朵白云悠然飘荡,在层层叠叠的山峦上投下斑驳的云影;茫茫苍苍的草原上,清凉凉的小溪欢乐地流淌,三三两两的深黑色的牦牛悠闲地低头饮水……创作《鲁迅》,叶小钢曾多次探访鲁迅的足迹,从绍兴鲁迅故居到上海虹口,以及北京、上海、绍兴三地的鲁迅纪念馆;创作一部电影的音乐,叶小钢专程赶到广西体验民情,感受着那湿漉漉的空气,目睹了树叶一碰就往下掉水的场景,将那种专属于广西的水汪汪、潮湿的感觉,化为作品和弦里的一抹韵味。
  所以,没有一个好作品是“干净”的,它们都沾满泥土,带着能催芽的“根”。因此,只有当脚踩在这片土地上,才能创作出关于这片土地的好音乐。正如叶小钢所说,如果没有民族民间文化的支撑,那创作就好比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很中国”不是专指中国的文化,而是与中国的民族与人文息息相关,而每一个被认为是“很中国”的歌曲,都是带着几千年文化积淀的产物。好的音乐作品,都是时代的记录者和文化的传承者。
  街头旋律,成都“新”意
  近年来,成都一直致力于创建“音乐之都”。街头艺术表演,对成都建设音乐之都作出了生动注解,为这座城市的文旅繁荣注入别样动能,也逐步成为成都城市文化的独特风景。成都拥有极为丰富多彩的音乐遗产,自唐朝以来,一直是一个多元文化的音乐中心,从众多古诗词、地方志上就略知一二,如《宋史·地理志》中“川峡四路……好音乐,少愁苦……”晚唐人卢求在他所著的《成都记· 序》中,论成都为“江山之秀,罗锦之丽,管弦歌舞之侈,百工技巧之富,其人勇且记,其地腴以善熟。”杜甫在居成都草堂期间所写的《赠花卿》诗,更称颂成都的音乐为天上所有,“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三年前,赵雷一曲《成都》“和我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直到所有的灯都熄灭了也不停留”让更多人通过音符了解成都这座城市,也让人们重新认识了街头艺人。一把吉他一首歌,街头巷尾是舞台。他们有的席地而坐、随性而歌,有的凝神屏气、快意拨弦,这是成都街头音乐表演中的常见情景。在成都的春熙路、IFS、宽窄巷子、西村等30个街头艺术表演点位,街头艺人可“持证上岗”,他们“打开琴盒收费”,打通街头音乐的“生存通道”,既让更多的人了解成都的原创音乐,也让更多原创艺人有展示的舞台,音乐赋予了成都这座城市更多浪漫的音符。


  8月20日下午,在成都市文化馆“走近艺术”全民艺术普及讲座中,当叶小钢与现场观众聊到关于如何看待成都打造“音乐之都”以及兴起的成都街头艺术表演时,叶小钢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街头艺术是城市文明开放包容的标志,象征着城市的艺术气质。成都是一座非常有活力的城市,全民热爱音乐,音乐氛围很浓厚,政府部门也提供了一定的条件,扶持打造音乐之都。当然更重要的是,措施要得当,真正地践行扶持。成都建设的场馆有很多,应该很好地利用起来,因为这是全民族的文化公益事业,要让老百姓都参与进来,让成都的街头艺术成为对外输出的一张名片。”同时,成都深厚纯粹的艺术历史、自由闲适的环境、开放包容的氛围,能激发街头艺人更多的灵感和激情,探索和发现最动人的街头艺术,展示全新的艺术可能。
  现场的街头艺人与叶小钢分享了平时除民乐、流行歌曲、西洋乐和无伴奏人声等街头音乐表演,还会不定期开展街头艺人公益行动,如关爱自闭症儿童、特殊人群等。街头艺人用各自擅長的音乐、器乐去尝试与他们沟通,用音乐去温暖他们的心灵。街头艺人将在成都这座城市收获的温暖转化为热心公益,成为了传播正能量、助力公益事业的生力军。叶小钢对此充满了好奇,说有机会要在成都的街头弹奏一曲,感受成都音乐的“新”意。
  在活动的尾声,他还表达了对成都打造“音乐之都”的期望,希望音乐从业者能够更好地做自己的音乐,做民族的音乐,助力成都音乐产业,为成都建设“音乐之都”不断贡献自己的才智与力量。


  如今,在成都街头走一走,大街小巷传出的深情弹唱犹如“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的千年回响,那些在人群中与路人对唱的街头艺人也似穿越到现代的“二十四伎乐”。在成都,街头音乐风景线正在形成……
  其实,无论是成都街头文化、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亦或是中国历史文化与音乐融合之时,都离不开民族文化的提炼与专业素养的培养。如叶小钢所说,中国民乐承载着中国文化,中国文化赋予中国故事精神与灵魂。艺术作为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它具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作为艺术工作者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将中国文化与艺术合二为一,形成能够浸润心灵的艺术作品。
  (本文图片由叶小钢提供)
其他文献
期刊
〔摘 要〕对于一部特定的历史作品在风格历史语境中的解读,就是一个发现其历史定位和原始语境还原的过程。一切技术形态元素必须在相关语境中才会获得历史意义。一部作品的风格体现,从技术形态来看可以从旋律、和声、配器、调性布局、织体、结构曲式等各个方面进行观察,理论意义上来说,在每一个具体的结构层级上都可以看出风格的内在制约。贝多芬《第九交响曲》这部作品处于这样一种群體风格交叉的边缘时代,作品中的风格交替与
期刊
一、 呼吸的重要性  呼吸是管乐发音的动力,呼吸也习惯叫作“用气”。  不用气乐器不会响,不会用气发不出好听的声音,不善于用气演奏不出动人的音乐。因此全国、全世界有许多人都在研究这个问题,有无数的论文及专著发表。  二、吹奏时的呼吸简介  自然呼吸——无意识的,与生俱会,“吸”和“呼”的时间均等,无需学习训练。  吹奏时的呼吸——有意识的,“吸”和“呼”是不均等的,“吸”——短,“呼”——长,需要
期刊
他走近我们 鲍勃·迪伦8年来首张新专辑发布  近期,79岁的鲍勃·迪伦(Bob Dylan)新专辑《Rough and Rowdy Ways》发布,距离上一张原创全长录音室专辑《Tempest》已过去八年。在这个多事之夏,鲍勃·迪伦的新专辑发布意义自然不同于以往,他用炉火纯青的芝加哥布鲁斯、孟菲斯摇滚和纳什维尔之声记录和拆解美国历史。音乐的氛围与前三张翻唱弗兰克·辛那屈(Frank Sinatra
期刊
摘 要:论文阐述了甘孜州藏戏的特征、种类和成就,探究了藏戏发展之瓶颈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制约藏戏发展的策略及建议。  关键词:甘孜;藏戏;特征;策略  藏戏是我国戏剧百花坛中璀璨夺目又独具民族特色的地方戏剧,是如同京剧、川剧、豫剧、黄梅戏等一样重要的地方戏剧。五六百年前,甘孜州藏戏从西藏传入延续至今未曾间断,在这期间逐渐形成其自身鲜明的戏剧特色。而今已是融媒体时代,甘孜藏戏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
期刊
摘 要:自弹自唱是高校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中一项音乐综合素质要求较高的专业技能。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课题研究,以自弹自唱学习的基本规律为出发点,提出了自弹自唱分级化教学模式。该模式已有效地运用在教学实践中,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课题研究中也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本文将在之前研究的基础上,再以分级对比的形式介绍该模式的基本内容,进一步从教育教学角度的几个关键点来剖析分级化教学的实质过程,使教学思路
期刊
引言  近年来对南丝绸之路(亦称西南丝绸之路)的音乐文化进行了研究,纵观已有资料,侧重于西北丝绸之路(陆路丝绸之路)的文献众多,而对早于“西北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两个世纪的“西南丝绸之路”却因文献缺少和其他复杂原因导致鲜为人知,直到改革开放以来逐渐有人涉猎。本文略抒管见,意在与其他学者一道,揭开西南丝绸之路的神秘面纱。研究过程中,多次请教段渝先生[1],从四川历史到巴蜀文化,从南丝绸之路到
期刊
〔摘 要〕以“唐臣书院”为例的美育实践创造性地运用了中国传统书院的美育启示来破解新时代中国大学的美育问题,并紧扣时代,与时俱进,总结提炼出立足传统、构筑精神,以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为美育途径;优化生态、寓教于美,以构建审美为美育底色;精耕书院、整合资源,以打造主题化空间为美育平台;党建引领、社团支撑,以推动“艺术思政”为美育特色的大学书院美育模式。这种模式是建立在彼此心灵交流之上的艺术升华,赋予教育人
期刊
流传在金沙江中游两岸的川、藏、滇地区的藏族民间“谐”舞,是人们俗称的“弦子”舞。弦子舞是融乐、舞、琴、诗为一体的综合性民间歌舞,曲调优美,歌词朗朗上口,舞蹈舒展柔和,琴声厚重有韵,易学易唱,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弦子舞因那操琴伴舞唱和自如的独特风格,成为藏族民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自娱性歌舞。由于它在四川甘孜州巴塘县最为兴盛,固而巴塘素有“弦子故乡”的美誉。  一、领舞操琴、轻歌曼舞  弦子舞的操琴者实为领
期刊
7月下旬,宁夏演艺集团歌舞剧院在位于银川的宁夏人民剧院演出了新版原创音乐剧《花儿与号手》,这是自新冠肺炎疫情之后,该院首次的线下公开演出。该剧的演出在当地产生了很大影响,人们纷纷前来观看,而我也受剧院的邀请,赶赴银川观看了现场演出(这也是我疫情之后的首次外出)。  《花儿与号手》是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2020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重点扶持剧目。这部音乐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