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评价语言至关重要,它总是伴随着教育教学的始终,贯穿于学生学校生活的全过程。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评价语如果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亲和力和感染力,就一定能够激励学生满怀信心、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关键词】新课程;评价语言;激励性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一堂好的数学课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是与授课过程中老师高超的课堂用语的艺术分不开的。其中教师的课堂评价语是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教学语言。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评价语如果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亲和力和感染力,就一定能够激励学生满怀信心、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现在的教师,已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成长的管理者,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当今的教师,已不是过去人们心中那种高高在上、不可接近的老学究,而是学生的朋友,是学生心中的偶像。教师这种角色的转变,直接反映在课堂评价语言的变化中。要注意评价角度的多元化,不仅评价思维成果,还要评价思维过程、思维方法,既有评判性评价,又有激励性、鼓动性评价。在评价时,还要注意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评价,让每个学生在自己的跑道上不断前进。
具体来说,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发挥评价用语的亲切性,让学生入沐春风,如浴春雨
教师的平价用语必须是发自内心的,说每一句话都要为学生着想,让学生一听能感到亲切可信。
评价语言不止局限于有声语,多样的无声语言更具魅力。也许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下抚摸都会使学生在举手投足间感到亲切,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以往的教学课堂中,教师相应的课堂语言只是一种指令“你来读,你来说,你来写……”,不管学生愿意不愿意,点着你了就是你。同样是要求学生读课文,说看法,写生字,算数学题,现在的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会这么说:“谁愿意读一读课文?”“谁想说一说”“你们想写一写吗?”“谁是计算的高手,你想来展示一下自己吗?”虽说只是加了几个字,但学生听起来感觉就大不同了,教师同商量的口吻对学生说话,学生和教师之间建立了平等的关系,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这样让学生觉得不是教师让他学习,而是自己要学习,从而也就更愿意学习了。
二、发挥评价用语的激励性,让学生受感染,获得自信,走向成功
新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的语言。
走进现今的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 ,当遇到学生回答错问题时,教师应平常心态,不要说:“你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你说的一点也不搭边……?”之类的话。取而代之的是:“你回答的很有趣,动了脑筋。不过要是按照给定的条件会怎样呢”?“没关系,再想想,想好了再补充,听听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的见解”等等。“来,试试看”当学生站起来回答不出问题时,再不是随便叫他坐下,取而代之是“你想到多少就说多少,别怕,慢慢说”,“没想好,请坐下,再想想看”。建议式、鼓励式的语言让学生能大胆的发表自己的看法,不断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深化,不断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
众所周知,人人都想得到别人的赏识,人人都需要他人的鼓励。因此,教师充满激励的评价语言能让学生不断获得前进的动力,在自信中走向成功。
三、发挥评价用语的导向性,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要实现这一角色的转变,首先应从语言上表现出来,使自己的语言具有导向性,通过即时的评价语言引导学生使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评价不仅仅是对知识正确与否的评判,也是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引导。所以教师的评价仅讲求准确性还不够,还必须具有启发性。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学生對材料和问题的理解往往是表层或者单一的,有时候学生的回答只答对问题的一个方面,另外几个方面需要教师的启发和引导;有时学生的思考游离了主题、偏离了材料,教师应充分运用自己的教育机智,根据情况对学生进行适时的点拨和引导,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一个旁听者,也不是一个单纯的倾听者,应该做一个有效的提升者。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敏于从学生的积极思维中捕捉有效信息,并及时提示、启发、引导,优化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四、发挥评价语言的幽默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受教育,获得知识
苏联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幽默的语言不仅可以使知识变得浅显易懂,更可以使人的精神放松,使课堂气氛和谐,增强师生间的亲密感。
喜欢幽默风趣是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之一。教师富有幽默感的语言,自然会使学生喜闻乐道。但是,要使这种幽默风趣真正能够产生出美感来,让学生的的确确觉得是一种享受,打心眼里佩服,却必须把握好一个“度”。教师不同于演员,他的主要任务是“传道受业解惑”,不能刻意追求幽默风趣;教师尤其不同于一些蹩脚的演员,不能以庸俗的笑料或者是用损别人的手法去迎合少数人的不健康心理。
风趣幽默的语言必须以丰厚的学识和机敏的应变能力为前提,应通过一些随机的“点化语”或“插入语”化平淡为神奇,才能产生魅力,使学生在欣赏美中获得知识,受到教育。如魏书生老师在教学《统筹方法》一文时,让学生口头列举现实生活中运用统筹方法的实例,不少学生都列举的是做饭、烧水之类的事,对此,既不能简单否定,但课堂又不能滞留不前,当时魏老师便风趣地说:“咱们能不能把自己从狭小的厨房里解放出来啊,把眼光投向更广阔的天地呢?”学生会心一笑,课堂便被引向了深入。可见,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努力磨砺自己的教学语言,才能成为学生真正信服的“幽默大师”。 五、发挥评价语的哲理性,让学生从评价中获得做人求学的深刻道理
教师的语言风格,不同于其他职业应该凝重、含蓄、简练而带有深沉的哲理性.学生情况教师评语(态度)学生尝试失败了,教师就可以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学生在某一方面的知识不扎实而出错,教师就可以说“哪里跌倒了哪里站起来”;学生不喜欢朗读课文,教师就用“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去 开导他;学生回答问题有创见,教师就可以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去赞扬他;学生能写一手比老师漂亮的钢笔字,教师就可以用“弟子不必不如师”来激励他。
久而久之,学生学会了许多富有哲理的句子,懂得了许多求学做人的道理。这些评价语对提高学生的口语和书面语都起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很好的体现了大语文的观念。
六、发挥评价用语的多元性,让学生耳目常新。喜闻乐见
单调、重复是造成一个人疲劳,大脑皮层抑制的重要原因。在教学中,如果教师长期只是用自己习惯了的那种单一的表达方式去讲解提问,肯定容易导致学生厌倦,难以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其实,教材中不同的文体本身就呈现出不同的语言特点,即使是同一类文体也由于作者的艺术风格不同而异彩纷呈。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接受心理,不断变换自己的表达方式,把每一篇文章的语言特色,尽力体现出来。仅就一节课而言,教师亦可不断变换自己的語调和语气,时缓、时急、时高、时低,时而活泼、时而严肃……便可激起学生的兴趣。讲解是如此,提问也是如此,不要总是站在学生的对立面居高临下地发问,适当变换一下角度,效果会大不一样。魏书生老师在教杜甫的名作《春夜喜雨》时,针对学生理解上的难点,曾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这首诗主要表达的是作者对于春雨悄然而降的喜悦心情,对于这一点,全诗别的句子我都能理解,唯独不明白颈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与‘喜’字究竟有什么联系,谁能帮我解答这一疑问?”由于教师站到了学生的立场上说话,首先会使他们感到亲切、新颖;同时,问题有一定难度,诱发了学生积极探求的欲望,人人力争帮助老师解决眼前的疑难,从而表现出一种异乎寻常的积极状态。
由此可见,语言表达形式的新颖多变,无疑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个有力因素。当然,提高教师课堂语言表达技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领会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为此,必须给学生留有充分的学习、掌握语言的余地。这就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必须体现一个“精”字,不但讲解要精,言简意赅,而且还应该极具启发性,举一反三,这样才能把教师的语言表达技巧,转化为学生掌握、运用语言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鑫鑫 成功课堂管理的51个细节 新疆新少年出版社 2009.7
[2] 赵海光 教育其实很简单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12
【关键词】新课程;评价语言;激励性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一堂好的数学课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是与授课过程中老师高超的课堂用语的艺术分不开的。其中教师的课堂评价语是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教学语言。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评价语如果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亲和力和感染力,就一定能够激励学生满怀信心、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现在的教师,已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成长的管理者,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当今的教师,已不是过去人们心中那种高高在上、不可接近的老学究,而是学生的朋友,是学生心中的偶像。教师这种角色的转变,直接反映在课堂评价语言的变化中。要注意评价角度的多元化,不仅评价思维成果,还要评价思维过程、思维方法,既有评判性评价,又有激励性、鼓动性评价。在评价时,还要注意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评价,让每个学生在自己的跑道上不断前进。
具体来说,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发挥评价用语的亲切性,让学生入沐春风,如浴春雨
教师的平价用语必须是发自内心的,说每一句话都要为学生着想,让学生一听能感到亲切可信。
评价语言不止局限于有声语,多样的无声语言更具魅力。也许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下抚摸都会使学生在举手投足间感到亲切,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以往的教学课堂中,教师相应的课堂语言只是一种指令“你来读,你来说,你来写……”,不管学生愿意不愿意,点着你了就是你。同样是要求学生读课文,说看法,写生字,算数学题,现在的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会这么说:“谁愿意读一读课文?”“谁想说一说”“你们想写一写吗?”“谁是计算的高手,你想来展示一下自己吗?”虽说只是加了几个字,但学生听起来感觉就大不同了,教师同商量的口吻对学生说话,学生和教师之间建立了平等的关系,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这样让学生觉得不是教师让他学习,而是自己要学习,从而也就更愿意学习了。
二、发挥评价用语的激励性,让学生受感染,获得自信,走向成功
新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的语言。
走进现今的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 ,当遇到学生回答错问题时,教师应平常心态,不要说:“你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你说的一点也不搭边……?”之类的话。取而代之的是:“你回答的很有趣,动了脑筋。不过要是按照给定的条件会怎样呢”?“没关系,再想想,想好了再补充,听听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的见解”等等。“来,试试看”当学生站起来回答不出问题时,再不是随便叫他坐下,取而代之是“你想到多少就说多少,别怕,慢慢说”,“没想好,请坐下,再想想看”。建议式、鼓励式的语言让学生能大胆的发表自己的看法,不断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深化,不断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
众所周知,人人都想得到别人的赏识,人人都需要他人的鼓励。因此,教师充满激励的评价语言能让学生不断获得前进的动力,在自信中走向成功。
三、发挥评价用语的导向性,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要实现这一角色的转变,首先应从语言上表现出来,使自己的语言具有导向性,通过即时的评价语言引导学生使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评价不仅仅是对知识正确与否的评判,也是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引导。所以教师的评价仅讲求准确性还不够,还必须具有启发性。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学生對材料和问题的理解往往是表层或者单一的,有时候学生的回答只答对问题的一个方面,另外几个方面需要教师的启发和引导;有时学生的思考游离了主题、偏离了材料,教师应充分运用自己的教育机智,根据情况对学生进行适时的点拨和引导,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一个旁听者,也不是一个单纯的倾听者,应该做一个有效的提升者。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敏于从学生的积极思维中捕捉有效信息,并及时提示、启发、引导,优化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四、发挥评价语言的幽默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受教育,获得知识
苏联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幽默的语言不仅可以使知识变得浅显易懂,更可以使人的精神放松,使课堂气氛和谐,增强师生间的亲密感。
喜欢幽默风趣是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之一。教师富有幽默感的语言,自然会使学生喜闻乐道。但是,要使这种幽默风趣真正能够产生出美感来,让学生的的确确觉得是一种享受,打心眼里佩服,却必须把握好一个“度”。教师不同于演员,他的主要任务是“传道受业解惑”,不能刻意追求幽默风趣;教师尤其不同于一些蹩脚的演员,不能以庸俗的笑料或者是用损别人的手法去迎合少数人的不健康心理。
风趣幽默的语言必须以丰厚的学识和机敏的应变能力为前提,应通过一些随机的“点化语”或“插入语”化平淡为神奇,才能产生魅力,使学生在欣赏美中获得知识,受到教育。如魏书生老师在教学《统筹方法》一文时,让学生口头列举现实生活中运用统筹方法的实例,不少学生都列举的是做饭、烧水之类的事,对此,既不能简单否定,但课堂又不能滞留不前,当时魏老师便风趣地说:“咱们能不能把自己从狭小的厨房里解放出来啊,把眼光投向更广阔的天地呢?”学生会心一笑,课堂便被引向了深入。可见,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努力磨砺自己的教学语言,才能成为学生真正信服的“幽默大师”。 五、发挥评价语的哲理性,让学生从评价中获得做人求学的深刻道理
教师的语言风格,不同于其他职业应该凝重、含蓄、简练而带有深沉的哲理性.学生情况教师评语(态度)学生尝试失败了,教师就可以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学生在某一方面的知识不扎实而出错,教师就可以说“哪里跌倒了哪里站起来”;学生不喜欢朗读课文,教师就用“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去 开导他;学生回答问题有创见,教师就可以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去赞扬他;学生能写一手比老师漂亮的钢笔字,教师就可以用“弟子不必不如师”来激励他。
久而久之,学生学会了许多富有哲理的句子,懂得了许多求学做人的道理。这些评价语对提高学生的口语和书面语都起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很好的体现了大语文的观念。
六、发挥评价用语的多元性,让学生耳目常新。喜闻乐见
单调、重复是造成一个人疲劳,大脑皮层抑制的重要原因。在教学中,如果教师长期只是用自己习惯了的那种单一的表达方式去讲解提问,肯定容易导致学生厌倦,难以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其实,教材中不同的文体本身就呈现出不同的语言特点,即使是同一类文体也由于作者的艺术风格不同而异彩纷呈。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接受心理,不断变换自己的表达方式,把每一篇文章的语言特色,尽力体现出来。仅就一节课而言,教师亦可不断变换自己的語调和语气,时缓、时急、时高、时低,时而活泼、时而严肃……便可激起学生的兴趣。讲解是如此,提问也是如此,不要总是站在学生的对立面居高临下地发问,适当变换一下角度,效果会大不一样。魏书生老师在教杜甫的名作《春夜喜雨》时,针对学生理解上的难点,曾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这首诗主要表达的是作者对于春雨悄然而降的喜悦心情,对于这一点,全诗别的句子我都能理解,唯独不明白颈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与‘喜’字究竟有什么联系,谁能帮我解答这一疑问?”由于教师站到了学生的立场上说话,首先会使他们感到亲切、新颖;同时,问题有一定难度,诱发了学生积极探求的欲望,人人力争帮助老师解决眼前的疑难,从而表现出一种异乎寻常的积极状态。
由此可见,语言表达形式的新颖多变,无疑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个有力因素。当然,提高教师课堂语言表达技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领会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为此,必须给学生留有充分的学习、掌握语言的余地。这就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必须体现一个“精”字,不但讲解要精,言简意赅,而且还应该极具启发性,举一反三,这样才能把教师的语言表达技巧,转化为学生掌握、运用语言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鑫鑫 成功课堂管理的51个细节 新疆新少年出版社 2009.7
[2] 赵海光 教育其实很简单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