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塔则沟庄位于沁源县城的东北方,属城关镇李家庄村管辖,距县城30华里,从城关出发过沁河到李家庄顺沟向东经半沟、松山底直至沟的尽处再攀一段羊肠小路便可到达。塔则沟背靠群山,四周峰峦起伏,森林茂密,地理位置既险要又隐蔽。它翻山往东经友仁可达沁县,往南经法中可到屯留,是个不可多得的要地。因此,抗日战争时期薄一波领导的山西第三行政专员公署所属上党银号在极其复杂的战争环境中选择了这个地方,在这里驻扎并印刷、发行上党币,为掌握和发展太岳革命根据地的财政金融事业做了大量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1937年“七·七”事变后,薄一波率领山西青年抗敌决死一纵队及山西第三行政专员公署来到太岳山区,创建了太岳区抗日根据地。1938年4月,晋东南军民粉碎日军的“九路围攻”之后,山西第三行政专员公署根据上级指示,为了掌握抗日根据地的财政,发展根据地的各项建设事业,反击日军对我抗日根据地的资源掠夺和经济封锁,抵制伪币的推行,即请准创建自己的银行,发行自己的货币。同年8月,上党银号在沁县郭村成立,王鹤五任上党银号经理,王干卿任副经理。银号下设会计股、发行股、总务股。创建时银号的资金来源主要是靠三专署的上拨经费(银元、省钞、法币)以及三专署所属各县上缴的款项和各县士绅捐出的金银首饰等银财。并把银元作为不动产,约占资金总额的60-70%,然后按全区人口人均3元的总额数发行上党币。银号的任务主要是代理金库、发行货币、兑换货币以及兼办信贷、发放津贴等。
上党银号成立后,曾在沁县郭村等地驻扎,之后由于形势紧张,为了防备日军进攻,银号又先后从沁县的北神山、龙泉寺搬迁到沁源县的陈家岭、崔家沟一带活动。1938年秋,由于对敌斗争的需要,上党银号及所属的印刷厂才从沁县的桃拨沟搬迁到沁源县的塔则沟,重新开展了各项业务,恢复了印刷厂的生产。
银号从沁源桃拨沟搬迁前,先派了几名同志到塔则沟一带察看地形,并向当地老百姓了解了附近的情况,而后才派后勤人员到塔则沟进行号房。他们号了20多间住房,选择了印刷厂的机房,还号了马棚、草房。一切准备就绪后,银号及印刷厂才于当年深秋全部搬到塔则沟。印刷厂的机器是拆开后用驮骡运到塔则沟的。
当时塔则沟庄共住有6户人家。其中有郭姓3家(即:郭磨管、郭银管、郭德宝)、李姓1家(李水云)、杨姓1家(杨同云)、连姓1家(连水岗)。银号有100多人,其中银号工作人员20多人,印刷厂工人及保卫人员80多人,他们分别住在各家。银号的领导和丁作人员在郭磨管家居住和办公;印刷厂的机房设在李水云家南院;印刷厂工人和保卫人员住在杨同云等4家。半个月后,所有印刷机器安装完毕,随即开始生产。当时,印刷厂设有制版、印刷、装订等机构,印刷厂所用的纸张、油墨、铅字等印刷材料除原有的外,其余所需都是用大烟土、银元、法币到晋南一带秘密购买并从洪洞、安泽经中峪一线秘密转运回来的。当时印刷的上党币有面值5元、2元、1元的主币3种和辅币伍角、贰角、壹角3种。上党币印好后,经过清点、加盖印章、打上号码,经发行股备案后才能发行。准予发行的上党币由银号发行股派专人押运,用驮骡走山路秘密送往沁县、屯留等地,再转往其它分号。印刷厂除了印上党币外还印机关的文件、表格、宣传品及小报等。
上党银号及其印刷厂在塔则沟期间,得到当地群众的大力支持。许多群众都主动为银号办事,有的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如郭磨管就利用老百姓的合法身份常常外出沁县、屯留、安泽等地,为银号采购、驮运粮食及其它物资,居住在塔则沟附近桦树背的史来管则主动为银号做豆腐,并亲自送到伙房。妇女们则利用空闲为银号的同志们缝补、洗涤衣物。银号的领导王鹤五、王干卿经常和老百姓拉家常,帮群众解决一些具体问题。在春种、夏锄、秋收农忙季节里,银号的同志们利用休息时间帮老百姓送粪、下种、锄苗、收割、打场,赢得了群众的赞誉。
1939年,日军一○八、一○九两个师团和独立第九混成旅团对太岳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扫荡”,出了:反“扫荡”的需要,上党银号及所属印刷厂把印刷机器和一些带不走的物资就地埋藏起来,撤出塔则沟,随同决死一纵队掩护三专署领导机关向灵石、霍县方向转移,到外线打击日军。当部队沿李元沟一线向西进发,行至李城进人红石崖时,与日军遭遇,我军利用山林有利地形与日军浴血奋战,予敌重创,突出了日军的重圃。但在战斗中,上党银号所带几十驮账簿、钱钞大部散失,遭受了很大损失。日军大“扫荡”结束后,上党银号随同决死一纵队继续活动在沁源城南一带。后来随着冀南银行成立,以掌握根据地财政、活跃金融,抵制、打击伪币,巩固和发展抗日根据地的各项建设事业,支援抗战为己任的上党银号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宣告结束。
(责编 晓舟)
1937年“七·七”事变后,薄一波率领山西青年抗敌决死一纵队及山西第三行政专员公署来到太岳山区,创建了太岳区抗日根据地。1938年4月,晋东南军民粉碎日军的“九路围攻”之后,山西第三行政专员公署根据上级指示,为了掌握抗日根据地的财政,发展根据地的各项建设事业,反击日军对我抗日根据地的资源掠夺和经济封锁,抵制伪币的推行,即请准创建自己的银行,发行自己的货币。同年8月,上党银号在沁县郭村成立,王鹤五任上党银号经理,王干卿任副经理。银号下设会计股、发行股、总务股。创建时银号的资金来源主要是靠三专署的上拨经费(银元、省钞、法币)以及三专署所属各县上缴的款项和各县士绅捐出的金银首饰等银财。并把银元作为不动产,约占资金总额的60-70%,然后按全区人口人均3元的总额数发行上党币。银号的任务主要是代理金库、发行货币、兑换货币以及兼办信贷、发放津贴等。
上党银号成立后,曾在沁县郭村等地驻扎,之后由于形势紧张,为了防备日军进攻,银号又先后从沁县的北神山、龙泉寺搬迁到沁源县的陈家岭、崔家沟一带活动。1938年秋,由于对敌斗争的需要,上党银号及所属的印刷厂才从沁县的桃拨沟搬迁到沁源县的塔则沟,重新开展了各项业务,恢复了印刷厂的生产。
银号从沁源桃拨沟搬迁前,先派了几名同志到塔则沟一带察看地形,并向当地老百姓了解了附近的情况,而后才派后勤人员到塔则沟进行号房。他们号了20多间住房,选择了印刷厂的机房,还号了马棚、草房。一切准备就绪后,银号及印刷厂才于当年深秋全部搬到塔则沟。印刷厂的机器是拆开后用驮骡运到塔则沟的。
当时塔则沟庄共住有6户人家。其中有郭姓3家(即:郭磨管、郭银管、郭德宝)、李姓1家(李水云)、杨姓1家(杨同云)、连姓1家(连水岗)。银号有100多人,其中银号工作人员20多人,印刷厂工人及保卫人员80多人,他们分别住在各家。银号的领导和丁作人员在郭磨管家居住和办公;印刷厂的机房设在李水云家南院;印刷厂工人和保卫人员住在杨同云等4家。半个月后,所有印刷机器安装完毕,随即开始生产。当时,印刷厂设有制版、印刷、装订等机构,印刷厂所用的纸张、油墨、铅字等印刷材料除原有的外,其余所需都是用大烟土、银元、法币到晋南一带秘密购买并从洪洞、安泽经中峪一线秘密转运回来的。当时印刷的上党币有面值5元、2元、1元的主币3种和辅币伍角、贰角、壹角3种。上党币印好后,经过清点、加盖印章、打上号码,经发行股备案后才能发行。准予发行的上党币由银号发行股派专人押运,用驮骡走山路秘密送往沁县、屯留等地,再转往其它分号。印刷厂除了印上党币外还印机关的文件、表格、宣传品及小报等。
上党银号及其印刷厂在塔则沟期间,得到当地群众的大力支持。许多群众都主动为银号办事,有的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如郭磨管就利用老百姓的合法身份常常外出沁县、屯留、安泽等地,为银号采购、驮运粮食及其它物资,居住在塔则沟附近桦树背的史来管则主动为银号做豆腐,并亲自送到伙房。妇女们则利用空闲为银号的同志们缝补、洗涤衣物。银号的领导王鹤五、王干卿经常和老百姓拉家常,帮群众解决一些具体问题。在春种、夏锄、秋收农忙季节里,银号的同志们利用休息时间帮老百姓送粪、下种、锄苗、收割、打场,赢得了群众的赞誉。
1939年,日军一○八、一○九两个师团和独立第九混成旅团对太岳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扫荡”,出了:反“扫荡”的需要,上党银号及所属印刷厂把印刷机器和一些带不走的物资就地埋藏起来,撤出塔则沟,随同决死一纵队掩护三专署领导机关向灵石、霍县方向转移,到外线打击日军。当部队沿李元沟一线向西进发,行至李城进人红石崖时,与日军遭遇,我军利用山林有利地形与日军浴血奋战,予敌重创,突出了日军的重圃。但在战斗中,上党银号所带几十驮账簿、钱钞大部散失,遭受了很大损失。日军大“扫荡”结束后,上党银号随同决死一纵队继续活动在沁源城南一带。后来随着冀南银行成立,以掌握根据地财政、活跃金融,抵制、打击伪币,巩固和发展抗日根据地的各项建设事业,支援抗战为己任的上党银号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宣告结束。
(责编 晓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