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双主体”的提出是对师生关系的一种全新的界定。它对教育的价值取向、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形式、教学过程的结构和模式、新型人际关系的建立等等都将产生良好的促进效果,尤其是在小学教育阶段,儿童的身心发展处在一个高速运转期,“双主体”的提出非常有利于孩子各项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充分的实现了人的权利。教师主体性与学生主体性同时存在,相互依附,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这不仅是理想的,而且也是现实的;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本质的。
【关键词】:双主体 和谐相处 基本特征 教育价值
一、“双主体”和谐的两个基本特征:
1、在教学设计思路方面:
①将原有教学模式以教师作为唯一的教学出发点转变为以教师、学生共同作为教学出发点,因而需要在设计教师教学环节时同步设计学生学习活动诸环节。
②将原有教学模式以传授知识、技能作为唯一教学任务转变为在传授知识、技能过程中培养学生主体意识与能力作为全面教学任务。
③将原有教学模式过多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燃尽自己,照亮别人”的片面价值观转变为同时作为生命主体的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获得同步发展的整体价值观。
2、在教学组织机制和组织形式方面:
①将原有教学模式以教师作为教与学的唯一动力转变为以教师、学生同时作为教与学的动力,共同推动教与学活动和谐发展。
②将原有教学模式的教师作为教与学活动的第一主角转变为学生作为第一主角,并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而教师积极主动发挥导演、辅导、指导作用全是指向学生的“学(学会学习)”。
③将原有教学模式只关注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质量转变为在关注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同时也关注提高教师生命主体的发展质量。
二、“双主体”和谐的理念体现新的教育价值。
信息时代、知识爆发的时代使价值更具有多样性,这种价值的多样性必然渗透到教育之中,而教育价值的多样性应该怎样去认识、去把握、去运用,需要正确的价值观。教育的价值取向主要包括为经济发展服务;为社会发展服务;为人的发展服务。新的课程理念告诉我们: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才是教育的价值的核心取向。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和经济服务,这种取向使教育价值的多样性得到了一种融合。这种思想,必将为人们正确认识教育的价值,形成正确的、新的教育价值观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这将为教师教学理论的提高和教师教学实践的完善提供理论支持,小学语文教师的角色非常重要,他们要从最基础的层面教会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还要让孩子热爱语文、喜欢语文,并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学有所用,而小学语文教师要想做好这些就必须树立教学“双主体”的理念,并且使之和谐发展。
三、“双主体”和谐的理念必将使学生得到终极的人文关怀。
作为学习中主体的学生,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在知识的习得、思维的训练和人格的健全方面协同发展,要求他们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些要求和目标的达成,是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方法和结构不能也不可能完成的。因此,既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充分发挥教师主体作用的教学形式、教学结构就必须在实践中通过尝试而形成,以改变过去的教学中教师或仅以教材为例,或过分依赖教材,或以固定而机械的教学和训练的形式进行教学和训练。
四、“双主体”和谐的理念有利于体现出教师的个性特质
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的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走向生活,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要让学生参与教学,让课堂充满创新活力,要求教师把教学过程作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实现教师角色转换。因此,与“双主体”相适应,教师在学生自主、主动、积极的探究、合作过程中,有了展示个性的空间,有了表达情感的舞台,也只有如此,教师也才能融入到学生中去,才能让学生从内心接纳自己并接纳每一个学生。这样的环境中,教师的作用当然能积极、主动的充分发挥。
五、我校在推进“双主体”和谐研究的进展情况
我们在推行“双主体”和諧研究的具体做法是:
1、进行理论培训,转变教师的思想
我校是一所教育观念相对新的小学,但我们还不是走在最前沿的学校,为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我校教师经历了许多新课改理念的培训,许多教师(包括老教师)的教育理念都已更新。教导处首先进行理论和业务培训,本学期共做了三次关于有效教学和“双主体”和谐研究的专题讲座,分别是《课堂有效教学理念》《有效教学的策略》《如何实施“双主体”课堂教学模式》,教导处还收集相关资料发给一线教师并组织大家学习。
2、进行组内研讨,达成教师间共识
利用集体备课时间和业务学习时间组织教师进行研讨,在研讨中教师逐渐意识到只有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才能提高教学成绩;在研讨中大家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3、进行教学实践,深入课堂改革
师生互为主体不仅仅是师生个性的展示,而且是相互的协同,在教学互动中,学生不断地创造、进化和发展,教师不断地得到充实、丰富和提高,教师“善教”、学生“乐学”双方共处于一个和谐、共进的活动统一体中,最终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个共同的目标实现,进一步印证孔子“教学相长”的原理。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也是主体,这二者之间是相互统一、协调发展的,唯有教师和学生相互配合,才能在课堂上演绎出最美的乐章,才能使学生在人生的舞台上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才能让教师不断的成长,二者和谐相处更会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教师主体性与学生主体性同时存在,相互依附,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这不仅是理想的,而且也是现实的;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本质的。
【参考文献】
【1】王义高,《比较教育研究》2008年第4期
【2】《苏霍姆林斯基》
【3】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关键词】:双主体 和谐相处 基本特征 教育价值
一、“双主体”和谐的两个基本特征:
1、在教学设计思路方面:
①将原有教学模式以教师作为唯一的教学出发点转变为以教师、学生共同作为教学出发点,因而需要在设计教师教学环节时同步设计学生学习活动诸环节。
②将原有教学模式以传授知识、技能作为唯一教学任务转变为在传授知识、技能过程中培养学生主体意识与能力作为全面教学任务。
③将原有教学模式过多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燃尽自己,照亮别人”的片面价值观转变为同时作为生命主体的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获得同步发展的整体价值观。
2、在教学组织机制和组织形式方面:
①将原有教学模式以教师作为教与学的唯一动力转变为以教师、学生同时作为教与学的动力,共同推动教与学活动和谐发展。
②将原有教学模式的教师作为教与学活动的第一主角转变为学生作为第一主角,并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而教师积极主动发挥导演、辅导、指导作用全是指向学生的“学(学会学习)”。
③将原有教学模式只关注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质量转变为在关注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同时也关注提高教师生命主体的发展质量。
二、“双主体”和谐的理念体现新的教育价值。
信息时代、知识爆发的时代使价值更具有多样性,这种价值的多样性必然渗透到教育之中,而教育价值的多样性应该怎样去认识、去把握、去运用,需要正确的价值观。教育的价值取向主要包括为经济发展服务;为社会发展服务;为人的发展服务。新的课程理念告诉我们: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才是教育的价值的核心取向。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和经济服务,这种取向使教育价值的多样性得到了一种融合。这种思想,必将为人们正确认识教育的价值,形成正确的、新的教育价值观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这将为教师教学理论的提高和教师教学实践的完善提供理论支持,小学语文教师的角色非常重要,他们要从最基础的层面教会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还要让孩子热爱语文、喜欢语文,并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学有所用,而小学语文教师要想做好这些就必须树立教学“双主体”的理念,并且使之和谐发展。
三、“双主体”和谐的理念必将使学生得到终极的人文关怀。
作为学习中主体的学生,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在知识的习得、思维的训练和人格的健全方面协同发展,要求他们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些要求和目标的达成,是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方法和结构不能也不可能完成的。因此,既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充分发挥教师主体作用的教学形式、教学结构就必须在实践中通过尝试而形成,以改变过去的教学中教师或仅以教材为例,或过分依赖教材,或以固定而机械的教学和训练的形式进行教学和训练。
四、“双主体”和谐的理念有利于体现出教师的个性特质
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的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走向生活,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要让学生参与教学,让课堂充满创新活力,要求教师把教学过程作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实现教师角色转换。因此,与“双主体”相适应,教师在学生自主、主动、积极的探究、合作过程中,有了展示个性的空间,有了表达情感的舞台,也只有如此,教师也才能融入到学生中去,才能让学生从内心接纳自己并接纳每一个学生。这样的环境中,教师的作用当然能积极、主动的充分发挥。
五、我校在推进“双主体”和谐研究的进展情况
我们在推行“双主体”和諧研究的具体做法是:
1、进行理论培训,转变教师的思想
我校是一所教育观念相对新的小学,但我们还不是走在最前沿的学校,为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我校教师经历了许多新课改理念的培训,许多教师(包括老教师)的教育理念都已更新。教导处首先进行理论和业务培训,本学期共做了三次关于有效教学和“双主体”和谐研究的专题讲座,分别是《课堂有效教学理念》《有效教学的策略》《如何实施“双主体”课堂教学模式》,教导处还收集相关资料发给一线教师并组织大家学习。
2、进行组内研讨,达成教师间共识
利用集体备课时间和业务学习时间组织教师进行研讨,在研讨中教师逐渐意识到只有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才能提高教学成绩;在研讨中大家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3、进行教学实践,深入课堂改革
师生互为主体不仅仅是师生个性的展示,而且是相互的协同,在教学互动中,学生不断地创造、进化和发展,教师不断地得到充实、丰富和提高,教师“善教”、学生“乐学”双方共处于一个和谐、共进的活动统一体中,最终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个共同的目标实现,进一步印证孔子“教学相长”的原理。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也是主体,这二者之间是相互统一、协调发展的,唯有教师和学生相互配合,才能在课堂上演绎出最美的乐章,才能使学生在人生的舞台上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才能让教师不断的成长,二者和谐相处更会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教师主体性与学生主体性同时存在,相互依附,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这不仅是理想的,而且也是现实的;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本质的。
【参考文献】
【1】王义高,《比较教育研究》2008年第4期
【2】《苏霍姆林斯基》
【3】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