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制并非万能

来源 :领导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xzs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政府的大部制改革一直是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之一,尤其是广东的大部制改革力度最大,也引来了更多的关注。2009年,深圳、顺德等市、区先后进行大部制改革,2010年佛山市借鉴顺德区的经验,在全市其余4区全面推动大部制。2011年,广东省的21个地级市各选择一个县(市)作为大部制的试点,大部制大有不断扩展之势。然而,最近,有关大部制的负面新闻时有出现,其中,实行大部制后一个局竟然有十几个副局长职数的报道更是让人匪夷所思,人们对大部制改革的实际效果,褒贬不一。从笔者对有关政府工作人员和政府服务对象的调研来看,大部制的效果也远不如预期。由此,让人对大部制改革的合理性产生了怀疑。人们必定要问,不是都说大部制挺好吗,但却事与愿违,原因何在?
  大部制作为政府机构设置的通用形式,其本身并没有错,它在减少沟通和协调成本、科学决策和提高执行力等方面的优势是毋庸置疑的。但为什么改革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呢?其实,关键是改革缺乏顶层设计,缺乏整体推进的系统化操作,犯了“单兵突进”的大忌。大部制并非万能,目前出现的尴尬局面是以下几个困境惹的祸——
  困境一:大部制改革与政府职能转变脱节
  任何组织设计都是围绕组织职能做文章的,即做什么事就设置什么样的职能机构。政府组织设计亦然,机构改革若想成功,必须首先解决政府的职能定位。如果政府职能没有转变,还像以前一样管了很多不该管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搞大部制,实际上是“归大堆”。通过机构的合并,过去的外部沟通变成了内部沟通,表面上看更有利于不同业务机构之间的协调,但信息流传的程式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因为,过去跨部门之间的沟通需要不同部门的共同上级出面协调,而实行大部制后不同职能科室之间的沟通则由部门主管领导出面协调,只不过换了一个上级而已。也就是说,它只不过是将沟通的外部成本转变为内部成本而已。如果没有职能的相应转变和资源的整合,这种节省下来的成本可能会因不同业务科室之间的适应性成本和利益磨合成本抵消掉而变得毫无意义。同时,政府因陷于繁杂的事务之中,无法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物品上来,也就无法进行科学决策和提高执行力。因此,在职能没有发生实质性转变的情况下,指望通过大部制而扭转公平和效率双重价值缺失的局面,就只能是一种奢望。
  从改革开放初期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由于我们还没有明确改革的市场化方向,政府管了很多不该管和管不了的事务,从而导致了机构的臃肿膨胀。9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提到了议事日程,尤其是1998年的政府机构改革撤销了所有直接管理经济的部门后,政府机构的数量呈现逐渐减少之势。但是,截至目前,我国政府机构仍然偏多,原因在于政府职能转变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取决于市场和公民社会的发育程度。只有建立起具有诚信和自律的成熟的市场和公民社会,才能有效承接从政府中转移出来的职能,否则,“市场失败”和“社会失败”会远胜于“政府失败”。虽然这一轮的大部制改革同时强调要进行政府职能转变,但现实情况却是,由于长期管控型治理模式,致使我国的市场与社会均不发达和不健全,政府职能无法实现有效转移。一个典型的例子是,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社会组织的“双重管理”体制,即社团的成立需要有业务主管部门和民政部门注册登记,从而导致社会组织发育不良。直到去年,我们才在这方面有所松动,开始实行社团直接向民政部门注册登记的制度。而大部制改革则在这之前就大张旗鼓地推进了,这实际上是犯了本末倒置的错误。合理的进程应该是先培育市场和社会,再进行政府职能转变,即“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但我们的改革却是反其道而行之,“兵马已动,粮草未行”,结果可想而知。因此,改革的路径应该是进行顶层设计,大力发展社会组织,并规范其运作,建立起政府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形成多元共治的国家治理格局,进而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然后才能合理设计和推动大部制改革,使改革在坚实的基础上稳步前进。
  困境二:大部制改革与政府权力运行方式的转变脱节
  目前,我国政府的权力运行方式大体上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权力比较集中,很多事情的最后决定权掌握在上级手里,基层政府更多的是执行权,它们需要层层汇报请示,从而影响了行政效率。二是权力的行使是出于控制社会的需要,为此政府设置了很多的行政审批事项。虽然经过多轮的改革,一些地方从单个审批事项来看,效率已经很高,但由于需要审批的环节过多,整个事情办下来的效率并不高,这同样会制约大部制功能的实现。三是权力运行不规范,在涉及职责、流程和标准等方面缺乏刚性化标准,很多事务需要主要领导人亲自拍板定案,人治色彩严重,并逐渐形成官场依赖思维。再加上第一个困境中所讲到的繁重事务,其结果是既增加了请示汇报的工作量,又存在多个领导职数的客观需要,否则,权力和责任无法厘清。为此,必须改革权力运行方式,包括下放权力,给地方政府和下级政府更多的自主权,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同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权力运作,减少人为因素的制约,增强执法过程的刚性基础,做到责任清晰、标准明确、流程规范。在这个基础上,大部制的应有组织潜力才能发挥出来。
  困境三:大部制改革与其他层级政府的同步改革相脱节
  大部制改革的另一个尴尬之处是,下级实行了大部制,而上级政府层级却仍是过去的高度专业化的部门设置,即“下改上不改”,从而造成下级政府无所适从、穷于应付的局面。因为,原来一个下级部门可能只接受一个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或领导),而现在下级政府实行大部制后,一个部门却需要向上级的多个部门报告和请示,反而增加了沟通的工作量。中国政府官员往往对自己的权力“领地”比较敏感,当下级实行大部制后,一些原来的部门名称就无法与上级保持一致,因此会使上级领导认为下级不重视该领域的工作,在工作中就会有意或无意地“刁难”和设置障碍,上下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反而变得更加困难。另外,政令的贯彻与执行往往需要通过会议的形式统一思想和提高认识,导致“文山会海”。为此,下级大部门的领导经常忙于应付上级不同主管部门的会议,从而严重影响了日常工作的运行。因此,欲使大部制改革成功,就必须尽快改变“下改上不改”的局面,即不同层级的政府大部制改革同步推进。否则,大部制改革的初衷同样会落空,甚至改革积累的成果也可能化为乌有,出现回潮。上个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一些地方在机构改革中就进行了大部制的尝试,但大部分就因“上下职能同构”而流产,因此,出现这种回潮并非杞人忧天。
  困境四:大部制改革与利益部门化格局的转变脱节
  据笔者的调研,一些地方大部制改革后,部门合并只是名义上的合并,实际上仍然按原来的机制运作。有的虽然也在一起办公,但不同业务之间仍然泾渭分明,工作人员之间的职责分工与大部制之前一样,干活儿时还是你干你的,我干我的,彼此之间没有交融,没有进行资源的整合和合理配置。笔者认为,究其原因,是政府“条块分割”的科层制度和由此而形成的权力界线催生了利益部门化的格局,即各自都将政府权力看做是部门甚至个人权力,忘记了权力的公共性本质,将公权看做是私人的领地,不愿其他人插手。当上级和领导要求按实质性大部门运作时,他们会以专业技术、业务性质为借口进行阻挠,甚至会搬出上级主管部门来要挟,尤其是当其所属的系统和领导很“强势”时就更是如此。欲打破这种官僚桎梏,必须付出巨大的改革成本,而地方政府往往无能为力。为此,需要将改革引向深入,进行深刻的政治体制改革,改革政治力量对比,才能打破强大的既得利益集团格局。否则,任何实质性的行政体制改革都将面临巨大的障碍而难以有所作为。除此之外,还必须树立良好的行政伦理,抑制政府经济人自利动机的膨胀,使行政权力的行使回归法理和公共性轨道。而这一切又远非一蹴而就之役。一句话,大部制改革仍然任重而道远。
  (本文为201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0AZZ007]、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2010年度一般项目[GD10CZZ01]的前期成果)
  作者: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博导
  (责编/朱艳秋)
其他文献
十七大以来,在党中央领导下, 各级党委、政府和文化部门按照中央的战略部署,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  一、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  党的十七大把基本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十七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我国文化事业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加大,2011年全国文化事业
水务一体化管理,即在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前提下,对辖区范围内防洪、水源、供水、用水、节水、排水、污水处理与回用等涉水行政事务的统一管理。水务一体化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建立“一龙管水、依法治水”的体制,统一配置地表与地下、城市与农村、本地与调入水资源,整合供水、排水、污水处理及回用,统筹城乡涉水事务管理,从而实行区域水资源的统一规划和优化配置,强化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工作,保障城乡防洪安全、供水安全、水生态与水
近年来,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已经成为一个常态,而面试是公选的重要环节,如何审题、答题是过好面试关的重要方面。  一、立足给定材料,要有全面分析问题的视野  从命题者的角度来讲,无论是笔试中的案例题目、策论题目、作文题目,还是面试中的结构化面试题目、无领导小组讨论题目、人机对话题目等,都离不开考生对给定材料进行问题分析。出这样的题目,着重看考生的判断力、鉴别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就一个问题来说,考生分析越
领导干部生活在群众之中,每天面对纷纭复杂的矛盾,有顺心的事,也有烦恼的事,有喜也有怒。面对喜怒之事,正确地控制自己的情感,使言行举止得体,保持良好形象,是领导干部赢得群众信赖和支持的需要,也是个人必备的素质。从一定意义上讲,控制个人情感能力的高低,可以反映出其领导艺术、组织能力和个人魅力。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怒不变容、喜不失常?笔者认为,应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一是得意莫忘形,防止乐极生悲。俗话说:
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十二五”规划所要追求的核心目标之一。2011年12月9日,中央召开经济工作会议,认为2012年将是决定“十二五”规划最终完成状况的关键一年,做好2012年的经济工作,对巩固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为十八大的召开创造良好的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为此,需要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由此,2012年伊始,我们重温“十二五”规划,进一步加深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目标和主旨的
读书可以改变人生。刚刚过去的2012年,一些新书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思考,好书也留在领导干部的视线里。面对复杂纷繁的现实,这些书让我们的思想得到沉淀,帮我们找到内心的充实和宁静。  从历史的角度反省自我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韩毓海的《马克思的事业:从北京到布鲁塞尔》,紧扣时代发展的脉搏,回答了这一现实问题。该书论证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马克思的方式”来思考和表述现实世界,中华文明
改革开放以来,以市场化改革为基础,通过积极引进和利用外资,我国在制造业的加工组装环节,成功实现了进口替代,制造业整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有了明显提升,我国成为全球制造中心,也跨入了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但是,也形成了“重引进、轻创新”、“重出口、轻进口”和“重生产、轻消费”的发展模式,使我国经济发展过分地依靠出口和投资,技术创新能力严重不足,不仅抑制了国内消费,也导致经济内外部失衡。实施积极的进口战略,
河北省第八次党代会站在战略的高度,提出“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为“十二五”期间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明确了新的目标任务。河北省中小企业局作为指导和服务全省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乡镇企业发展的政府部门,承担着省民营经济领导小组办公室、省政府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省政府鼓励创业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职能。2003年以来,我们始终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资源共享、服务企业的原则,通过政府扶持中介
消费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环节,与投资和出口一起被人们并称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在国际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外部经济环境阶段性恶化的情况下,刺激国内消费需求变得尤为重要,这也是当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内容之一。因此,对我国居民消费特征的分析就有了现实的必要性。   一、从现时消费向前瞻式消费过渡   从消费理论发展来看,是由现时或当下消费向前瞻式消费过渡。从理论分析的角度上说,当下的消费由
领导干部需要具备的能力很多,这些能力可以分为一般能力和核心能力。而领导干部的核心能力,是领导干部在高水平履行职责的过程中所必备的、起关键主导作用的素质与本领,是最本质、最重要的能力,在干部能力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其他能力。领导干部的核心能力内涵非常广泛,主要的核心能力应该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忠诚。领导干部对党忠诚是我党最鲜明的政治优势。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党的一大代表在嘉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