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立8年的新华人寿始终以先锋姿态,在寿险市场打下深深的烙印一家民营的金融保险集团即将诞生
2004年对于新华人寿来说,无疑是一个多事之秋。从年初铁定的上市之旅,到了年末却未见结果;在南方证券危机中,爆出新华人寿委托理财6亿元的传言;之后又遭遇关于偿付能力的质疑。
作为寿险市场开放后成立的第一批股份制公司,新华人寿一直以先锋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它是第一家由民营企业主导的保险公司,它创造了自开业以来连续8年盈利的奇迹。新华人寿真的遭遇了“埋伏”?
新鲜血液
新华人寿成立于1996年,与泰康人寿、华泰产险几乎同时获批,“新三家”的出现打破了中国保险市场“老三家”(人保、平安、太平洋)的局面,可以说是各方期待的新鲜血液。而与另外两家公司相比,新华人寿一开始的股东中就以民营企业为主,这为其打上了更加市场化的烙印。
在经过多次的股权更迭后,如今苏黎世保险和隆鑫集团分别以10%的持股比例并列单一第一大股东,但东方集团(SH 600811)及其母公司东方实业仍以合并13.02%的股份成为实际的第一大股东,新华人寿现任董事长正是来自东方集团的关国亮。
1996年的中国寿险市场正在向个人寿险业务转型,尚处在培育期,在与老三家的正面交锋中,刚成立的新华人寿并未显示出过人之处。由于政策所限,尽管手持全国性牌照,但在最初的3年多时间里,新华人寿一直在北京一地拓展,没有异地分支机构。从保费收入来看,1996年为2.61亿元(仅正式营业4个月);1997年为13.86亿元;1998年为11.82亿元;1999年为10.59亿元。虽有波动,但相对稳定。
直到1999年,中国人世已成定局,寿险市场即将面临国际巨头的冲击。政策面上的一个明显变化是,“新三家”设立分支机构的申请获批速度明显加快。对于近在眼前的严峻竞争局面,1999年上任的关国亮有很强的危机意识。他说:“占据市场绝对份额的老牌保险公司日新月异,市场新生力量奋起直追,外资保险公司虎视眈眈。对新华人寿来说,惟有以比竞争对手更快的速度发展。否则,公司建设百年老店的长远目标乃至在市场上的生存,都无从谈起。”他认为,发展是公司的生命线,关系到公司的生死存亡,关系到公司股东、客户以及广大新华员工的根本利益。
快鱼求发展
新华人寿在2001年正式提出“快鱼理论”。关国亮认为,现在的竞争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快鱼吃慢鱼。谁游得快,谁就能吃掉比它慢的鱼。“新华人寿还是小公司,只要迅速掌握了‘快’的秘诀,完全可以出奇制胜。”
事实正是如此,从2000年开始,新华人寿保费收入每年都以超过100%的速度增长,2001年达到22.98亿元,2002年为79.83亿元。2003年,新华人寿保费收入一举突破百亿大关,达到171.85亿元,市场份额也由2002年的3.51%上升到5.7%,提前实现了其5年战略的第一个目标。
在保费收入这一最直接的指标上,新华人寿用7年时间接近了“老三家”的量级,而在北京等核心市场,其市场份额更是位居前列。截至2003年底,新华人寿在全国拥有29家分公司,89家中心支公司,460家营销服务部,总规模人力由2002年的4万多人增长到12.6万人,真正成为一家全国性的寿险公司。
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积累一些问题。关国亮很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在信息技术、精算等很多环节上,新华人寿都与国际巨头存在巨大差距。因此,他决定引入实力雄厚的外资股东,帮助自己补齐短板。
2000年8月,新华人寿向瑞士苏黎世保险、国际金融公司、日本明治生命保险和荷兰金融发展公司4家外资机构增发了占总股本24.9%的股份,在国内保险企业中率先实现了资本国际化。在与外资股东的谈判中,关国亮特别坚持有关技术援助的条件,并最终达成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在引入外资后,其外资股东即向新华人寿常年派遣一批不领薪酬的顾问,全面传授国际保险业的先进经验。新华人寿将国际经验迅速地本土化,使得自身的竞争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从保费规模的“大”走向内在的“强”。
艰难上市路
由于发展速度太快,新华人寿又遭遇到了新的瓶颈,资本金亟待补充,公司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也需要更现代化,以彻底改变“草莽”形象。
从2001年起,公开发行上市成为新华人寿主要目标之一。2002年9月,新华人寿向保监会正式上报上市方案,2003年6月,拿到了保监会“同意新华人寿上市”的批文。新华人寿成为国内第一家A股上市的保险公司似乎已没有任何疑问,只等证监会批准就可以正式上市融资了。
在2004年1月全国保险工作计划会议期间,保监会有关人士就明确表示,新华人寿的上市工作在监管部门的支持下进展顺利,并且完成丁国际中介公司的财务审计和评估,将在4~12月间择机上市。
好事多磨。2003年末,国有的中国财险(HK 2328)和中国人寿(HK2628)在香港神速上市,2004年中,中国平安(HK 2318)也顺利挂牌。而久已流传的内地市场“保险第一股”却迟迟未能成为现实。
抛开资本市场今年表现不佳的宏观原因,关于其如何定价的细节问题也成为阻碍之一,因为这会直接影响到其融资规模。而年中相继出现的“南方证券委托理财问题”和“偿付能力不足”的传闻,无疑为新华人寿的上市之旅再添变数。
新型金融保险集团
某媒体在8月中最先报道,称新华人寿对南方证券有一笔高达6亿元的债权关系,发生地为南方证券上海分公司。之后有媒体以《新华人寿上市陡增变数6亿债权是最大障碍》为题大幅报道。因为南方证券的经营危机,一旦所言属实,新华人寿将可能承受巨额损失。针对此传言,新华人寿方面称,向来与南方证券没有任何委托理财的关系,这可以向中国证监会和南方证券行政接管组人士求证。
而在之后传出的偿付能力不足的问题上,新华人寿遭遇了更为广泛的质疑,不得不做出强烈的反应。新华人寿在一份正式声明中公开否认“公司偿付能力不足”,称公司具有足够的赔偿和给付能力,并进一步解释:偿付能力不是清偿能力,偿付能力不足只是一个预警信号,不代表公司当前的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另外,保险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即使出现偿付能力不足,也可采取增加资本金、合理运用保险资金、调整业务结构以及控制费用等多种有效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
事实上,在上市问题暂时遇阻的情况下,新华人寿早已将工作重心转移,关国亮声称“新华上市没有时间表”。从2004年6月,新华人寿已开始战略转型,放缓上市步伐,并向保监会递交了推迟上市计划的文化,并推进构建金融保险集团的工作。10月初,保监会正式批准新华人寿成立新华保险(控股)集团公司。
事实上,在新华人寿内部,集团化发展已是既定的方针。2004年2月,其控股的华鼎保险经纪公司已正式成立,其注册资本为5000万元,为日前国内最大的保险经纪公司。2004年7~8月,新华人寿在昆明和重庆又设立了两家专属的保险代理公司。至此,其集团化经营的框架已初步确立。此外,筹建控股公司、财险公司和资产管理公司的工作都在进展之中,设立专业的健康险公司和养老险公司也在报批中。一家新型的金融保险集团就要破壳而出。
2004年对于新华人寿来说,无疑是一个多事之秋。从年初铁定的上市之旅,到了年末却未见结果;在南方证券危机中,爆出新华人寿委托理财6亿元的传言;之后又遭遇关于偿付能力的质疑。
作为寿险市场开放后成立的第一批股份制公司,新华人寿一直以先锋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它是第一家由民营企业主导的保险公司,它创造了自开业以来连续8年盈利的奇迹。新华人寿真的遭遇了“埋伏”?
新鲜血液
新华人寿成立于1996年,与泰康人寿、华泰产险几乎同时获批,“新三家”的出现打破了中国保险市场“老三家”(人保、平安、太平洋)的局面,可以说是各方期待的新鲜血液。而与另外两家公司相比,新华人寿一开始的股东中就以民营企业为主,这为其打上了更加市场化的烙印。
在经过多次的股权更迭后,如今苏黎世保险和隆鑫集团分别以10%的持股比例并列单一第一大股东,但东方集团(SH 600811)及其母公司东方实业仍以合并13.02%的股份成为实际的第一大股东,新华人寿现任董事长正是来自东方集团的关国亮。
1996年的中国寿险市场正在向个人寿险业务转型,尚处在培育期,在与老三家的正面交锋中,刚成立的新华人寿并未显示出过人之处。由于政策所限,尽管手持全国性牌照,但在最初的3年多时间里,新华人寿一直在北京一地拓展,没有异地分支机构。从保费收入来看,1996年为2.61亿元(仅正式营业4个月);1997年为13.86亿元;1998年为11.82亿元;1999年为10.59亿元。虽有波动,但相对稳定。
直到1999年,中国人世已成定局,寿险市场即将面临国际巨头的冲击。政策面上的一个明显变化是,“新三家”设立分支机构的申请获批速度明显加快。对于近在眼前的严峻竞争局面,1999年上任的关国亮有很强的危机意识。他说:“占据市场绝对份额的老牌保险公司日新月异,市场新生力量奋起直追,外资保险公司虎视眈眈。对新华人寿来说,惟有以比竞争对手更快的速度发展。否则,公司建设百年老店的长远目标乃至在市场上的生存,都无从谈起。”他认为,发展是公司的生命线,关系到公司的生死存亡,关系到公司股东、客户以及广大新华员工的根本利益。
快鱼求发展
新华人寿在2001年正式提出“快鱼理论”。关国亮认为,现在的竞争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快鱼吃慢鱼。谁游得快,谁就能吃掉比它慢的鱼。“新华人寿还是小公司,只要迅速掌握了‘快’的秘诀,完全可以出奇制胜。”
事实正是如此,从2000年开始,新华人寿保费收入每年都以超过100%的速度增长,2001年达到22.98亿元,2002年为79.83亿元。2003年,新华人寿保费收入一举突破百亿大关,达到171.85亿元,市场份额也由2002年的3.51%上升到5.7%,提前实现了其5年战略的第一个目标。
在保费收入这一最直接的指标上,新华人寿用7年时间接近了“老三家”的量级,而在北京等核心市场,其市场份额更是位居前列。截至2003年底,新华人寿在全国拥有29家分公司,89家中心支公司,460家营销服务部,总规模人力由2002年的4万多人增长到12.6万人,真正成为一家全国性的寿险公司。
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积累一些问题。关国亮很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在信息技术、精算等很多环节上,新华人寿都与国际巨头存在巨大差距。因此,他决定引入实力雄厚的外资股东,帮助自己补齐短板。
2000年8月,新华人寿向瑞士苏黎世保险、国际金融公司、日本明治生命保险和荷兰金融发展公司4家外资机构增发了占总股本24.9%的股份,在国内保险企业中率先实现了资本国际化。在与外资股东的谈判中,关国亮特别坚持有关技术援助的条件,并最终达成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在引入外资后,其外资股东即向新华人寿常年派遣一批不领薪酬的顾问,全面传授国际保险业的先进经验。新华人寿将国际经验迅速地本土化,使得自身的竞争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从保费规模的“大”走向内在的“强”。
艰难上市路
由于发展速度太快,新华人寿又遭遇到了新的瓶颈,资本金亟待补充,公司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也需要更现代化,以彻底改变“草莽”形象。
从2001年起,公开发行上市成为新华人寿主要目标之一。2002年9月,新华人寿向保监会正式上报上市方案,2003年6月,拿到了保监会“同意新华人寿上市”的批文。新华人寿成为国内第一家A股上市的保险公司似乎已没有任何疑问,只等证监会批准就可以正式上市融资了。
在2004年1月全国保险工作计划会议期间,保监会有关人士就明确表示,新华人寿的上市工作在监管部门的支持下进展顺利,并且完成丁国际中介公司的财务审计和评估,将在4~12月间择机上市。
好事多磨。2003年末,国有的中国财险(HK 2328)和中国人寿(HK2628)在香港神速上市,2004年中,中国平安(HK 2318)也顺利挂牌。而久已流传的内地市场“保险第一股”却迟迟未能成为现实。
抛开资本市场今年表现不佳的宏观原因,关于其如何定价的细节问题也成为阻碍之一,因为这会直接影响到其融资规模。而年中相继出现的“南方证券委托理财问题”和“偿付能力不足”的传闻,无疑为新华人寿的上市之旅再添变数。
新型金融保险集团
某媒体在8月中最先报道,称新华人寿对南方证券有一笔高达6亿元的债权关系,发生地为南方证券上海分公司。之后有媒体以《新华人寿上市陡增变数6亿债权是最大障碍》为题大幅报道。因为南方证券的经营危机,一旦所言属实,新华人寿将可能承受巨额损失。针对此传言,新华人寿方面称,向来与南方证券没有任何委托理财的关系,这可以向中国证监会和南方证券行政接管组人士求证。
而在之后传出的偿付能力不足的问题上,新华人寿遭遇了更为广泛的质疑,不得不做出强烈的反应。新华人寿在一份正式声明中公开否认“公司偿付能力不足”,称公司具有足够的赔偿和给付能力,并进一步解释:偿付能力不是清偿能力,偿付能力不足只是一个预警信号,不代表公司当前的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另外,保险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即使出现偿付能力不足,也可采取增加资本金、合理运用保险资金、调整业务结构以及控制费用等多种有效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
事实上,在上市问题暂时遇阻的情况下,新华人寿早已将工作重心转移,关国亮声称“新华上市没有时间表”。从2004年6月,新华人寿已开始战略转型,放缓上市步伐,并向保监会递交了推迟上市计划的文化,并推进构建金融保险集团的工作。10月初,保监会正式批准新华人寿成立新华保险(控股)集团公司。
事实上,在新华人寿内部,集团化发展已是既定的方针。2004年2月,其控股的华鼎保险经纪公司已正式成立,其注册资本为5000万元,为日前国内最大的保险经纪公司。2004年7~8月,新华人寿在昆明和重庆又设立了两家专属的保险代理公司。至此,其集团化经营的框架已初步确立。此外,筹建控股公司、财险公司和资产管理公司的工作都在进展之中,设立专业的健康险公司和养老险公司也在报批中。一家新型的金融保险集团就要破壳而出。